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趋势。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习的能力,开发潜能,人生成功潜能激发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构建好的思维方式,最大程度地把每个人的学习潜能都激发出来,通过成功的体验,获取人生成功的真谛,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 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b)-0115-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导致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高速度增长的态势。传统教育为学生提供的知识量远远不够,有些知识还未等走出校门就已陈旧了,每个人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由一次学习向终生学习转化。由于人力资源配置的不断变化,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人才市场的形成,职业变动的频率空前加快,每个人的一生可能更换多次岗位,而每次转岗都有新的学习任务,一次学习管终身的时代已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工作与学习相交替的时代。因此,终身学习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趋势。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指导原则,终身学习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潮流。终身学习理念对我国教育改革与教育观念也产生很大的影响。1999年,我国召开的第三次全教会提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逐渐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持续一生的历程,学校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人们可能在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必要的学习,技能与态度,不仅学习知与职业技能,更要学习一种态度,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增强创造力。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探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但是从总体看来,教育模式的改革终将难逃就业的坎,社会用人体制的导向,未来晋升渠道的取向,决定着我们的教育。其实,教育者的本体任务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任何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在于建构人的正确思维方式。人的认知或思维方式能对行为产生根本的影响,成功的思维方式是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或认知方式的不同。
1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在我们的教育中过多地强调目标培养,强调意志。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制受到社会竞争气氛的影响,认为教育应该采取竞争的手段。以竞争为目标的教育,使学习者的注意力指向成绩目标,而削弱了他们对任务本身的兴趣,对学习者的动机水平及情绪产生不利的影响,扼杀了大多数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天赋。想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必须找到真正能挖掘学生最大潜力的学习动机,找到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源。
在传统观念中,就业前的学历教育已为一生的工作做好知识准备,就业后主要是在实践中成长,无须再系统学习其它知识。这种观念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显然已经过时,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我们应确立“知识创新无限,继续教育终身”等现代教育观念。
人生成功潜能激发模式是一个新型的教育模式,更注重个体性教育,更强调人的未来成长、更注重个人的长远发展战略,更注重个体的差异性、更重视突出人的价值体现。
2 设置终身教育管理机构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一项社会工程,必须成立专门的机构统一规划和协调管理,国家应该是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各地方政府也应建立相应的机构,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管理系统,各级政府在制定事业发展规划的同时把发展终身教育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之一。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可在发达地区尽快建立和发展终身教育体系,通过人才的流动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成功的终身教育经验辅射其他地域的教育发展。
3 整合学校和社会各种教育资源
要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实现学校资源的社会共享,追求学校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使用。我国目前的学校对社会开放程度很低,承担为社会提供终身学习服务的也主要是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等机构。在终身学习体系中,高校将起到核心作用,应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
我国一直重视发展学校教育,而忽视了社会教育。而国外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社会教育体系与学校教育体系的平衡发展。社会教育机构包括带有学校性质的社会教育机构(如提供职业训练课程的机构),也包括主要提供知识和精神陶冶的机构(如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我国类似的教育机构尚处于孤立存在的状态,而在终身学习比较发达的国家,这些教育机构已被纳入终身学习体系,并与学校的教育进行了有效衔接。现代社区建设也是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居民社区建设必须注重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要有配套的学校、文化设施,有社会教育设施。许多发达国家通过社区教育为居民提供受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把社会教育纳入到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是终身学习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
4 各种教育形式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各种教育形式之间衔接很差,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应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协调发展。教育部门要对这些教育机构从整体上加以调控,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向社会开放,使各类教育联系紧密,环环相扣,能够让社会上各个层次,各年龄阶段的人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系统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建立能够全国通用乃至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培训制度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5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形式多样化
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远程教育既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又节约了人们受教育的费用。终身学习可以是每时每刻不拘形式的学习,当然,固定地点的集中学习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随着当今时代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需要,尤其是成年人的需要,远程教育越来越受到青睐,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发展空间。虽然远程教育也有无针对性、不能充分利用教师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等,但毕竟使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公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能较好的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要求。
6 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经费是物质基础,没有资金的支持根本谈不到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国家应该建立全民终身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制度。成立终身教育发展基金会,吸纳民间资金,接受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及海外华侨的捐赠,倡导和鼓励个人投资教育。建立教育机构自身造血机制,扩大教育机构的服务功能和范围,增加教育产业的收入,实现滚动发展。借鉴住房公基金和医疗保险的成功经验,可尝试开征终身教育税。
总体来看,建设终身学习体系是一项需要从全局上加以协调的的系统工程,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与国家的发展目标相适应,应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规范和指导终身教育的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要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协调,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在加大终身教育的理论、政策、法规研究的同时,更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相信我国教育部门已经在努力建设这个体系,使人人都能把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整推向一个可能的最大值。
参考文献
[1]范文斌,马骏,刘钰.终身教育体系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1(7):9-10.
[2]丁炳泉.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24-25.
[3]刘汉辉.论终身教育体系:构架、实现方式及功能[J].广东社会科学,2007(4):179-184.
[4]朱之明.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4):92-95.
关键词: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 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b)-0115-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导致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高速度增长的态势。传统教育为学生提供的知识量远远不够,有些知识还未等走出校门就已陈旧了,每个人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由一次学习向终生学习转化。由于人力资源配置的不断变化,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人才市场的形成,职业变动的频率空前加快,每个人的一生可能更换多次岗位,而每次转岗都有新的学习任务,一次学习管终身的时代已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工作与学习相交替的时代。因此,终身学习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趋势。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指导原则,终身学习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潮流。终身学习理念对我国教育改革与教育观念也产生很大的影响。1999年,我国召开的第三次全教会提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逐渐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持续一生的历程,学校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人们可能在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必要的学习,技能与态度,不仅学习知与职业技能,更要学习一种态度,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增强创造力。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探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但是从总体看来,教育模式的改革终将难逃就业的坎,社会用人体制的导向,未来晋升渠道的取向,决定着我们的教育。其实,教育者的本体任务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任何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在于建构人的正确思维方式。人的认知或思维方式能对行为产生根本的影响,成功的思维方式是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或认知方式的不同。
1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在我们的教育中过多地强调目标培养,强调意志。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制受到社会竞争气氛的影响,认为教育应该采取竞争的手段。以竞争为目标的教育,使学习者的注意力指向成绩目标,而削弱了他们对任务本身的兴趣,对学习者的动机水平及情绪产生不利的影响,扼杀了大多数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天赋。想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必须找到真正能挖掘学生最大潜力的学习动机,找到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源。
在传统观念中,就业前的学历教育已为一生的工作做好知识准备,就业后主要是在实践中成长,无须再系统学习其它知识。这种观念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显然已经过时,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我们应确立“知识创新无限,继续教育终身”等现代教育观念。
人生成功潜能激发模式是一个新型的教育模式,更注重个体性教育,更强调人的未来成长、更注重个人的长远发展战略,更注重个体的差异性、更重视突出人的价值体现。
2 设置终身教育管理机构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一项社会工程,必须成立专门的机构统一规划和协调管理,国家应该是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各地方政府也应建立相应的机构,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管理系统,各级政府在制定事业发展规划的同时把发展终身教育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之一。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可在发达地区尽快建立和发展终身教育体系,通过人才的流动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成功的终身教育经验辅射其他地域的教育发展。
3 整合学校和社会各种教育资源
要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实现学校资源的社会共享,追求学校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使用。我国目前的学校对社会开放程度很低,承担为社会提供终身学习服务的也主要是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等机构。在终身学习体系中,高校将起到核心作用,应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
我国一直重视发展学校教育,而忽视了社会教育。而国外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社会教育体系与学校教育体系的平衡发展。社会教育机构包括带有学校性质的社会教育机构(如提供职业训练课程的机构),也包括主要提供知识和精神陶冶的机构(如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我国类似的教育机构尚处于孤立存在的状态,而在终身学习比较发达的国家,这些教育机构已被纳入终身学习体系,并与学校的教育进行了有效衔接。现代社区建设也是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居民社区建设必须注重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要有配套的学校、文化设施,有社会教育设施。许多发达国家通过社区教育为居民提供受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把社会教育纳入到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是终身学习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
4 各种教育形式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各种教育形式之间衔接很差,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应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协调发展。教育部门要对这些教育机构从整体上加以调控,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向社会开放,使各类教育联系紧密,环环相扣,能够让社会上各个层次,各年龄阶段的人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系统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建立能够全国通用乃至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培训制度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5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形式多样化
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远程教育既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又节约了人们受教育的费用。终身学习可以是每时每刻不拘形式的学习,当然,固定地点的集中学习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随着当今时代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需要,尤其是成年人的需要,远程教育越来越受到青睐,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发展空间。虽然远程教育也有无针对性、不能充分利用教师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等,但毕竟使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公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能较好的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要求。
6 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经费是物质基础,没有资金的支持根本谈不到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国家应该建立全民终身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制度。成立终身教育发展基金会,吸纳民间资金,接受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及海外华侨的捐赠,倡导和鼓励个人投资教育。建立教育机构自身造血机制,扩大教育机构的服务功能和范围,增加教育产业的收入,实现滚动发展。借鉴住房公基金和医疗保险的成功经验,可尝试开征终身教育税。
总体来看,建设终身学习体系是一项需要从全局上加以协调的的系统工程,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与国家的发展目标相适应,应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规范和指导终身教育的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要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协调,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在加大终身教育的理论、政策、法规研究的同时,更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相信我国教育部门已经在努力建设这个体系,使人人都能把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整推向一个可能的最大值。
参考文献
[1]范文斌,马骏,刘钰.终身教育体系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1(7):9-10.
[2]丁炳泉.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24-25.
[3]刘汉辉.论终身教育体系:构架、实现方式及功能[J].广东社会科学,2007(4):179-184.
[4]朱之明.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4):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