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银行信贷方面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总结出在银行自身、企业及政府方面存在原因,同时为目前银行信贷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金融信贷;不良貸款;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加速融入全球经济,我国金融企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在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同时,确保银行授信审批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对防范信贷风险、促进银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融信贷存在风险的原因
1.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
(1)银行从业人员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不到位。尽管商业银行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实行了“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方针,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部分银行从业人员商业意识、风险意识比较淡薄,信贷活动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2)金融体制不够完善。由于我国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各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盲目、无序的竞争现象,如放弃原则为企业多头开户,致使企业逃避了信贷资金的监督。同一银行内部,也没有完全形成高效健康发展的整体。
(3)银行信贷缺乏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信贷管理工作需要大量既懂银行业务又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既有深厚而渊博的经济、金融、法律知识,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既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的人员。
2.企业经营和认识方面的问题
(1)企业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认为无论是企业还是银行都是国家的,对自负盈亏的认识不足。理所当然地认为,企业盈利是由企业创造的就应该由企业来支配,一旦企业亏损,就依赖政府,依靠银行贷款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根本不考虑企业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长期负债经营。
(2)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下、社会负担过重、设备老化,经营管理仍然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老路子,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市场应变、竞争、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有限,由于以上各种因素,导致企业经营处境维艰,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积累了大量的不良债务,从而形成信贷风险。
3.政府本位主义对不良贷款的影响
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出于本位主义的角度,片面地追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争贷款、争投资、争项目,运用各种手段,甚至用行政手段来寻求银行的信贷支持,银行被迫执行“行政贷款”、“条子贷款”,这些贷款往往无法收回,形成滞账、呆账。
二、确保安全信贷的措施
1.加强授信风险控制管理。完整的授信方案由授信结构和风险控制措施两部分组成。要在授信方案中充分揭示、评估授信业务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真正体现平衡风险与收益的要求,切实把好风险管理第一道关口。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合规性审查力度。在客户信用等级认定环节上,提高客户评级工作的连续性和时效性,把好信贷客户风险控制关口;在授信业务受理环节上,严格按照总行审批操作规程及相关规定,把好合规性受理审查关口;在授信业务审批环节上,认真执行监管部门和银行信贷政策,把好授信风险控制的决策关口。
2.优化审批流程,有效保证均衡审批。授信审批量在不同月份间陡升陡降的现象,对保证审批质量乃至贷款质量有害无益。应牢固树立风险控制、质量至上的观念,合理确定审批工作周期,并予以制度化;通过建章建制,化被动受理审批为主动调控审批节奏,避免审批量的大起大落,保证月度间信贷审批量相对均衡。
3.跟踪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变化。金融单位各分支机构应充分重视调查报告中财务情况说明,深入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尤其要说明金额占比较大的主要科目异常变化情况,对于存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容易用来掩饰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科目,要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要加强对报表真实性的判断。
4.提高信贷营销及审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针对一些经办银行在开展对外营销时,因行业政策指引、信贷审批业务指引的缺失,以及经营指标的压力等因素,造成无方向的“海选”与营销,找不到或找不准目标客户和主要的风险点等问题,可以考虑制定信贷审批业务和行业政策指引,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流动规律的分析,有效识别和控制信贷运行各环节的关键风险点,从动态的、发展的、全方位的视角锁定并抉择目标市场,对信贷准入标准作出明晰的指引,确定目标客户,从而提高信贷营销及审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5.加强对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研究,加强宏观经济、行业、客户调研等工作,制定出符合银行发展战略的重点行业、产业的营销方案,以提高营销效率与审批效率。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确保信贷经营者和专职审批人能及时了解客户,了解基层,贴近市场,掌握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审批工作更好地适应营销,营销工作更好地适应风险控制工作的要求,确保审批条件设置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另一面也有利于提高信贷营销与审批对把握营销方向的识别能力。可以考虑逐步按重点产业、行业分门别类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并组织开展对重点优质客户的贷后回访工作,协调解决基层行在重点产业、行业信贷营销与审批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有效营销。
6.针对不同客户开展积极而审慎的信贷业务创新。信贷业务产品创新,主要体现在根据企业、客户所要求的差别化、个性化服务和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等方面;对风险类型不同的客户,实行不同的服务标准;强化信贷营销在审批决策中的参与度、信贷审批在信贷营销中的指引与服务。要根据不同区域和客户的实际情况,体现区域差异、客户差异、风险控制的差异,对经济发达城区和经济相对落后的郊县区域,根据其区域信用状况和市场发育程度,采用不同的抵押物品种和抵押率,不搞“一刀切”,从而有效控制风险。
与此同时,加强银行授信审批管理,还要在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建立信贷审批内控长效机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银行业务保持安全、健康、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曹幸仁.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处置[J].中国城市金融,2004(04).
[2]王文胜.处置不良资产的路径选择[J].现代商业银行,2004,5(上).
关键词:金融信贷;不良貸款;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加速融入全球经济,我国金融企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在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同时,确保银行授信审批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对防范信贷风险、促进银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融信贷存在风险的原因
1.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
(1)银行从业人员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不到位。尽管商业银行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实行了“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方针,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部分银行从业人员商业意识、风险意识比较淡薄,信贷活动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2)金融体制不够完善。由于我国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各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盲目、无序的竞争现象,如放弃原则为企业多头开户,致使企业逃避了信贷资金的监督。同一银行内部,也没有完全形成高效健康发展的整体。
(3)银行信贷缺乏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信贷管理工作需要大量既懂银行业务又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既有深厚而渊博的经济、金融、法律知识,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既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的人员。
2.企业经营和认识方面的问题
(1)企业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认为无论是企业还是银行都是国家的,对自负盈亏的认识不足。理所当然地认为,企业盈利是由企业创造的就应该由企业来支配,一旦企业亏损,就依赖政府,依靠银行贷款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根本不考虑企业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长期负债经营。
(2)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下、社会负担过重、设备老化,经营管理仍然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老路子,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市场应变、竞争、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有限,由于以上各种因素,导致企业经营处境维艰,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积累了大量的不良债务,从而形成信贷风险。
3.政府本位主义对不良贷款的影响
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出于本位主义的角度,片面地追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争贷款、争投资、争项目,运用各种手段,甚至用行政手段来寻求银行的信贷支持,银行被迫执行“行政贷款”、“条子贷款”,这些贷款往往无法收回,形成滞账、呆账。
二、确保安全信贷的措施
1.加强授信风险控制管理。完整的授信方案由授信结构和风险控制措施两部分组成。要在授信方案中充分揭示、评估授信业务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真正体现平衡风险与收益的要求,切实把好风险管理第一道关口。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合规性审查力度。在客户信用等级认定环节上,提高客户评级工作的连续性和时效性,把好信贷客户风险控制关口;在授信业务受理环节上,严格按照总行审批操作规程及相关规定,把好合规性受理审查关口;在授信业务审批环节上,认真执行监管部门和银行信贷政策,把好授信风险控制的决策关口。
2.优化审批流程,有效保证均衡审批。授信审批量在不同月份间陡升陡降的现象,对保证审批质量乃至贷款质量有害无益。应牢固树立风险控制、质量至上的观念,合理确定审批工作周期,并予以制度化;通过建章建制,化被动受理审批为主动调控审批节奏,避免审批量的大起大落,保证月度间信贷审批量相对均衡。
3.跟踪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变化。金融单位各分支机构应充分重视调查报告中财务情况说明,深入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尤其要说明金额占比较大的主要科目异常变化情况,对于存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容易用来掩饰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科目,要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要加强对报表真实性的判断。
4.提高信贷营销及审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针对一些经办银行在开展对外营销时,因行业政策指引、信贷审批业务指引的缺失,以及经营指标的压力等因素,造成无方向的“海选”与营销,找不到或找不准目标客户和主要的风险点等问题,可以考虑制定信贷审批业务和行业政策指引,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流动规律的分析,有效识别和控制信贷运行各环节的关键风险点,从动态的、发展的、全方位的视角锁定并抉择目标市场,对信贷准入标准作出明晰的指引,确定目标客户,从而提高信贷营销及审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5.加强对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研究,加强宏观经济、行业、客户调研等工作,制定出符合银行发展战略的重点行业、产业的营销方案,以提高营销效率与审批效率。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确保信贷经营者和专职审批人能及时了解客户,了解基层,贴近市场,掌握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审批工作更好地适应营销,营销工作更好地适应风险控制工作的要求,确保审批条件设置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另一面也有利于提高信贷营销与审批对把握营销方向的识别能力。可以考虑逐步按重点产业、行业分门别类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并组织开展对重点优质客户的贷后回访工作,协调解决基层行在重点产业、行业信贷营销与审批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有效营销。
6.针对不同客户开展积极而审慎的信贷业务创新。信贷业务产品创新,主要体现在根据企业、客户所要求的差别化、个性化服务和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等方面;对风险类型不同的客户,实行不同的服务标准;强化信贷营销在审批决策中的参与度、信贷审批在信贷营销中的指引与服务。要根据不同区域和客户的实际情况,体现区域差异、客户差异、风险控制的差异,对经济发达城区和经济相对落后的郊县区域,根据其区域信用状况和市场发育程度,采用不同的抵押物品种和抵押率,不搞“一刀切”,从而有效控制风险。
与此同时,加强银行授信审批管理,还要在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建立信贷审批内控长效机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银行业务保持安全、健康、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曹幸仁.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处置[J].中国城市金融,2004(04).
[2]王文胜.处置不良资产的路径选择[J].现代商业银行,2004,5(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