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大众的大众传播工具(一)

来源 :国际新闻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b_lzh_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者本·巴格迪坎是美国著名的报刊批评家,具有三十多年的记者和编辑工作经验,曾得过“普利策新闻奖”。1983年他出版的《传播工具的垄断》一书,用大量材料揭露了美国垄断资本控制新闻工具的情况。本文是该书的第十一章。
其他文献
<正> 一天,编辑把我叫去并对我说:——你到国营农场去一趟吧,准备采写一篇关于养畜专家工作的详细的通讯。指的是:农场场长——一个农业科学候补博士,党委书记——一个过去在报馆工作过的报人,还有,农场的生产经营搞得好,年年赚得大利润。就这样,我带着这些临别赠言奉命启程出差了。不管怎么说,那里刚到,人们就殷勤迎接我,招待我吃丰盛的午餐。随后开始和领导人、专家交谈。午后,我们驱车到边远的牧场,找养畜工作人员谈话。不管问谁情况怎么样,都异口同
<正> 西方,特别是美国人民都很希望了解中国。因为她是东方一个文明古国,几十年来实行与西方绝然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又与西方隔绝了多年。粉碎“四人帮”以来,中国不少政策措施有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报纸、杂志、通讯社开始对中国进行广泛的报道。他们每天除了播发许多有关中国的新闻外,还播发相当数量的新闻特稿。其中美联社
<正> 在中国举行的首届美国电影周于星期四开幕,中国观众得以有机会从开幕式放映的影片《雨中曲》中,欣赏一下美国的喜剧、音乐和电影史,还有舞蹈家赛德·查理斯的一场裸腿戏。参加开幕式的观众对这部一九五二年拍摄的影片和为电影周前来北京的查理斯小组报以热烈的掌声。
<正> 曾经有人问过,乐队指挥戴维·吉尔伯特是不是第一个访问中国边远城市牡丹江的美国人。但不管是不是,他对那个地方的农民能欣赏西方交响乐是深信无疑的。吉尔伯特在中国两年,用了十二个月的时间帮助北京中央交响乐团扩展乐曲节目和提高演奏水平。他
<正> 我们都在较多地思考着生活中的现象,努力认清它的本质,避免肤浅的报道。然而,以草率的态度对待现象和事实,还能常常遇到。这对整个新闻事业是极其有害的。问题究竟在哪里?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去探究事实,而只是拼命地列举事实,扮演收发员的角色?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新闻记者本身。其实,我们在创作上的失败,常常是可以预计到的,而且预见它并不难。所有来到编辑部的新闻记者,不论他们的经验和技能如何,同样都需要加以训练。教他们掌握已经形成的要求和规则,以及对这个或那个问题的看法。
<正> 多么大的勇气啊!革命往往起始于静谧的角落。但是,当多数群众沉睡之际,却几乎没有人设法去唤醒他们。然而,ABC 和NBC 电台上周正好这样做了。自从六十年代中期以来,这是电视新闻网进行最大发展的第一阶段,它们把夜间广播从十五分钟增加到半小时了。为了加强新闻报道,ABC 和NBC 开始把节目最晚播送到清晨三点,而且最早是从早晨六点开始。针对这两座电台的作法,CBS 电台十月份要将新闻节目延长,从清晨两点一直播到上午九点。电视广播网一直在工作,而且,在每天二十四小时内,当发生紧急事件时,都可
<正> (一)不要滥用“你有什么感觉”很多记者好像是从医科学校毕业的,一张口就是:“先生,你有什么感觉?关于你的天才等等,你到底有什么体会?”迈克尔·阿伦在《客厅里的战争》一书中谈到,在广播电视采访中,越来越多的人滥用“你有什么感觉”这类问题,他说这种问题几乎毫无用处。在专业采访中,这种问题只是用作缓兵之计,让记者有时问想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或者设法从对方机械的回答中捕捉一点名符其实的消息。网球球星比利·金说,“在你接受采访时,记者老是问你有什么体会。干这件事有什么
<正> (一)“笨”是记者最大的财富有些记者喜欢在采访对象面前自我炫耀,摆出一副聪明伶俐,知识渊博的样子。其实,采访时当当傻子算不得傻事。科尼利厄斯·瑞安说,“笨是记者最大的财富。不要怕说‘我不懂’。一旦人们相信你诚心诚意,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帮助。”如果你不懂装懂,迟早会遭报应。约翰·琼斯说,“由于害怕采防对象认为他们笨咀拙舌,头脑迟纯,很多采访新手该问的不问,甚至对方讲出来的话也没怎么搞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痛苦的教训他们会认识到,带着满脑子问号回到编辑部,那才是最蠢的事儿。”
<正> 广告曾经是使人们来新大陆定居的吸引力之一。从来没有比美洲殖民地的提倡者所进行的广告宣传更大胆以至虚夸的了。十七世纪英国出版的小册子,充满了给人以希望的夸张的说法,有的半真半假,有的纯属谎话,有的内容纵然是事实,但其措词在今天看来也不免会
<正> A·潘克拉托夫在自己的文章中指出,我们的“年轻队伍”缺少的正是进取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这个意见是公正的。在五年学习期间必须磨炼这些品顷,没有这些品质,未必能成为一个好的新闻记者。干新闻记者这一行的,应该是有进取精神,有倡导能力的人。有一天,我翻台历,看完其中一页上写着“航空节”,突然产生写一篇来自驾驶舱的报道的念头。我被这一想法激荡着,立即给《第聂伯河晚报》编辑部打电话。也许你们对来自驾驶员座舱的报道感兴趣?可能的,飞吧!——新闻记者Γ·罗马连科向我送行。一小时后,我已经在飞行中队副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