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认识地理新闻
新闻,是由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而地理新闻应是与地理学研究内容相关的近期出现的事物或现象,属于新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经本人多年总结,归纳出地理新闻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内容的丰富性。地理新闻所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如地理发现、人口问题、资源和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地理学科科研成果等等。
2.形式的多样性。地理新闻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字,如报纸、杂志上的新闻文章;也可以是图表、影像资料,如某一事象的分布图,某个要素的统计表,某一事象发生或发展过程的纪录片等等,
3.时间的新颖性。一般来说,地理新闻应是近期或最近发生的事物与现象。这应该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
4.发生的空间性。这是地理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一个主要特征。它一般指新闻所涉及的地理位置、空间范围、路线与路径。例如汶川大地震的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地震烈度分布等,京沪高速客运专线的起讫点与路径。
5.影响的警世性。地理学科关注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表现在地理新闻上大多数是地理问题例如人口问题、资源和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发生、发展的最新动态情况。这给予人们关注地理问题的机会并告诉人们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思考个人行为及社会经济发展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注意哪些问题应该给予治理和防止恶化。
二、地理新闻的重要性
在当前形势下,有些学生对地理学科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地理知识背背练练、枯燥乏味。其根源在于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所以如何使学生保持渴求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学习热情处于最佳状态,笔者一直在思考与探索。一次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很喜欢听教师讲一些发生在国内外的新鲜事。于是,本人有意识地将地理新闻引入课堂。经过数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把新闻融入地理课堂教学,有以下三方面需要:
1、适应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教学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地理新课标》还特别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适应拓宽教材、充实教学资源的需要
首先,高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很强的阶段,知识需求不仅仅满足于课本上有限的内容。再者,新教材使用案例教学,案例虽然具有代表性,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事件千差万别。所学知识的应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让学生经常走进社会了解事实不太现实,通过新闻媒介了解一些典型的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加以分析评价,找出原因、得出结论,是教材的必要补充和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
3、适应考试的需要
在当前江苏小高考与高考中不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分析题,不少问题都联系当前形势,热点即考点。比如,2010年江苏小高考试题中,选择题2~4题是以“2009年7月22日发生日全食”这一新闻作为题干材料的;5~7题考查了“海地地震”这一环境热点问题;25~26题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作为背景考查发展低碳经济这一热点问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各年各地区的高考试题中也大量出现。总之,在平时教学特别是高三复习迎考过程中,重视新闻,注意热点,也就把握了考点。
三、地理新闻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有了好的新闻素材,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以便发挥其最大效益,也是值得注意的。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1、重大新闻事件及时融入课堂教学。如中国的两会召开、冰岛火山喷发、海地、智利、玉树地震,台风、厄尔尼诺现象、沙尘暴现象等,我们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及时收集信息,整理成学习材料、融入导学案,并分析其成因、原理。让学生结合现象,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评价,学生既有兴趣又留下深刻印象,还能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课本,适时插入与课本内容有关的新闻素材
教师平时要注意材料的收集并整理好,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信息库,便于学生了解课本之外的更多信息。因此教师要力争找到同课本嫁接的切入点,给课本注入更多的新内容,有针对性的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如高一讲锋面时,让学生看一看准备好的连续几天的卫星云图,天气播报图,让学生分析锋面与天气的关系。讲到地震灾害时,回放海地、智利、玉树等地附近的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及当时的灾情,让学生分析其成因、灾害的关联性及带来的危害,从而意识到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四、地理新闻使用的效果
地理新闻在课堂内外的应用,得到了学生的支持和认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由于新闻贴近学生实际,与时俱进,符合高中学生追求新知的需要,学生易于接受,尤其是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地理的热情大增,提高了学习效率。
2、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看、记、说、评、析等认知过程,使地理新闻将知识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是局限到课本里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校园,走向世界,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解释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并分析原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3、培养了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的能力
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收集资料、在课堂上展示劳动成果,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经过实践,学生提高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为中学生日后走进高校或步入社会奠定基础,信息技术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学生的地理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4、有利于学科的德育渗透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新闻载体有很强的感染力,能给学生生动的教育意义。比如通过看新闻中的沙尘暴现象、水土流失现象、洪涝灾害现象,认识到植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自觉地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良好习惯。通过旅游新闻认识破坏旅游资源行为的可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豫中学
新闻,是由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而地理新闻应是与地理学研究内容相关的近期出现的事物或现象,属于新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经本人多年总结,归纳出地理新闻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内容的丰富性。地理新闻所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如地理发现、人口问题、资源和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地理学科科研成果等等。
2.形式的多样性。地理新闻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字,如报纸、杂志上的新闻文章;也可以是图表、影像资料,如某一事象的分布图,某个要素的统计表,某一事象发生或发展过程的纪录片等等,
3.时间的新颖性。一般来说,地理新闻应是近期或最近发生的事物与现象。这应该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
4.发生的空间性。这是地理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一个主要特征。它一般指新闻所涉及的地理位置、空间范围、路线与路径。例如汶川大地震的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地震烈度分布等,京沪高速客运专线的起讫点与路径。
5.影响的警世性。地理学科关注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表现在地理新闻上大多数是地理问题例如人口问题、资源和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发生、发展的最新动态情况。这给予人们关注地理问题的机会并告诉人们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思考个人行为及社会经济发展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注意哪些问题应该给予治理和防止恶化。
二、地理新闻的重要性
在当前形势下,有些学生对地理学科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地理知识背背练练、枯燥乏味。其根源在于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所以如何使学生保持渴求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学习热情处于最佳状态,笔者一直在思考与探索。一次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很喜欢听教师讲一些发生在国内外的新鲜事。于是,本人有意识地将地理新闻引入课堂。经过数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把新闻融入地理课堂教学,有以下三方面需要:
1、适应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教学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地理新课标》还特别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适应拓宽教材、充实教学资源的需要
首先,高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很强的阶段,知识需求不仅仅满足于课本上有限的内容。再者,新教材使用案例教学,案例虽然具有代表性,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事件千差万别。所学知识的应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让学生经常走进社会了解事实不太现实,通过新闻媒介了解一些典型的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加以分析评价,找出原因、得出结论,是教材的必要补充和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
3、适应考试的需要
在当前江苏小高考与高考中不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分析题,不少问题都联系当前形势,热点即考点。比如,2010年江苏小高考试题中,选择题2~4题是以“2009年7月22日发生日全食”这一新闻作为题干材料的;5~7题考查了“海地地震”这一环境热点问题;25~26题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作为背景考查发展低碳经济这一热点问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各年各地区的高考试题中也大量出现。总之,在平时教学特别是高三复习迎考过程中,重视新闻,注意热点,也就把握了考点。
三、地理新闻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有了好的新闻素材,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以便发挥其最大效益,也是值得注意的。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1、重大新闻事件及时融入课堂教学。如中国的两会召开、冰岛火山喷发、海地、智利、玉树地震,台风、厄尔尼诺现象、沙尘暴现象等,我们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及时收集信息,整理成学习材料、融入导学案,并分析其成因、原理。让学生结合现象,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评价,学生既有兴趣又留下深刻印象,还能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课本,适时插入与课本内容有关的新闻素材
教师平时要注意材料的收集并整理好,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信息库,便于学生了解课本之外的更多信息。因此教师要力争找到同课本嫁接的切入点,给课本注入更多的新内容,有针对性的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如高一讲锋面时,让学生看一看准备好的连续几天的卫星云图,天气播报图,让学生分析锋面与天气的关系。讲到地震灾害时,回放海地、智利、玉树等地附近的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及当时的灾情,让学生分析其成因、灾害的关联性及带来的危害,从而意识到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四、地理新闻使用的效果
地理新闻在课堂内外的应用,得到了学生的支持和认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由于新闻贴近学生实际,与时俱进,符合高中学生追求新知的需要,学生易于接受,尤其是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地理的热情大增,提高了学习效率。
2、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看、记、说、评、析等认知过程,使地理新闻将知识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是局限到课本里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校园,走向世界,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解释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并分析原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3、培养了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的能力
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收集资料、在课堂上展示劳动成果,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经过实践,学生提高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为中学生日后走进高校或步入社会奠定基础,信息技术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学生的地理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4、有利于学科的德育渗透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新闻载体有很强的感染力,能给学生生动的教育意义。比如通过看新闻中的沙尘暴现象、水土流失现象、洪涝灾害现象,认识到植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自觉地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良好习惯。通过旅游新闻认识破坏旅游资源行为的可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