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对当前全党全国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海峡文化交流工作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海峡文化的涵义及海峡文化交流的现状入手,指出了海峡文化交流的制约因素,并运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提出了全面推进海峡文化交流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推动;海峡文化;交流
1 海峡文化的涵义及海峡文化交流的现状
从“海峡文化”的外延上看,海峡文化是相对于内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显著特点就是开放、开拓和进取,它是千百年来海峡两岸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重商精神的结晶。本文所说的“海峡文化”主要指台湾海峡文化,主要涉及海峡西岸的福建和海峡东岸的台湾,以台湾海峡为纽带,海峡西岸为文化传播源,海峡东岸为文化扩散地,主要包括海洋开发文化和中国近代化文化两大类,是中原文化延播台湾海峡两岸所形成的区域文化。
目前海峡文化的交流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宗教风俗交流,台胞回福建祖庙祭拜以及两地宫庙相互来往成了闽台两地主要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妈祖文化、客家文化、关帝文化、陈靖姑文化也已成为闽台交流交往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二是民间艺术交流,自从两岸恢复文化交流以来,闽台两地戏曲艺术团互访日益增多,歌仔戏、南音、木偶戏、莆仙戏、高甲戏等民间文化艺术流传、盛行于闽台两地,备受两地民众的喜爱,特别是闽南地区与台湾地区的歌仔戏剧团互访最为频繁。另外,在体育交流、学术交流以及出版文化交流等方面,海峡两岸交流近年来频繁,举办的交流活动在海峡两岸反响良好。
近年来,海峡文化交流的基地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如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海峡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的福建海峡文化研究中心和海峡文化研究会在福州成立;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对台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泉州正式开馆;位于厦门鼓浪屿的海峡两岸博物馆正式开馆;“闽台青少年文化交流基地”在泉州闽台缘博物馆揭牌;中国第一个闽台戏曲文化主题公园——厦门闽台戏曲大观园将建成等等。
2 海峡文化交流存在的制约因素
虽然海峡文化交流经过近20年的努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得到台湾同胞更深切的认同增进了相互了解,密切了感情联系,扩大了共同利益。但在交流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制约和阻碍着两地的进一步交流与发展。
2.1 两岸文化交流的领域不够宽泛,缺乏品牌概念。海峡文化交流的经济效应差,综合影响力不足。重观光轻实业,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于经济结合少,产生的经济效益不足,相应的政治上的影响力也不足。急需积极探索海峡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渠道、新形式,在文艺创作、研究、评论、演出、展览以及艺术教育培训、中介服务、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动漫和网络游戏策划制作等领域不断拓展与台湾文化界的交流与合作。
2.2 缺乏创新和对年轻一代台湾青年的有效宣传引导。目前的闽台文化的宣传创新性不强,仅仅对上一辈的台胞有一定影响力,而对年轻一代却存在明显的认识差异。现在持有华夏炎黄子孙一脉相承的思想、来大陆寻亲访祖的大都是一些中老年台湾同胞,年轻一代已经没有多少认同感,因此要积极扩大对台湾年轻一代人的思想宣传,增强海峡文化对他们的吸引力。
2.3 缺乏科学有效地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受政治因素影响,海峡两岸交流波动性打,缺乏总体、长远规划,对台交流缺乏连续的长效机制支持。两岸各地特别是福建各地与台湾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散落的状态,闽台文化资源未能形成规模,并没有统一的规划整合,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还有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剪彩轻扶持的现象,对一些文化研究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
2.4 缺乏有利的保护传承机制。传统的民俗文化是海峡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纽带,发展闽台文化交流就要充分发挥闽台祖地文化的辐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以往传统民俗文化在大陆属于非主流文化,政府没有强有力的扶持,近年来民间工艺逐渐流失后继无人,一些联结闽台关系的族谱逐渐失传。两岸共同的民间信仰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等在大陆受重视的程度不够。
3 运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全面推进海峡文化交流
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在2008年4月15日两岸经贸论坛闭幕式上受权宣布和通报了大陆方面进一步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新措施,其中7项涉及农渔业,4项涉及医疗卫生,其他则分别涉及教育、旅游、台湾同胞来往大陆、台湾同胞在大陆报考报关员等。这些新措施想台湾同胞之所想、急台湾同胞之所急,是大陆在广泛地征求台湾各界有关团体、各界人士的意见和要求,针对台湾同胞关心的各种问题,经过认真深入的研究后提出的,惠及台湾的农民、渔民、学生、商人、医生等各界人士,为他们带来方便、机会和利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行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是第一次将“海峡西岸”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于地处海峡西岸的福建来说,是一次新的机遇,更是一个重大的使命。十七大后,福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两岸关系的新发展,积极发挥优势,提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推动两岸合作。要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促进闽台两地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一是创新机制,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加快建立区域性的经贸协调机制,扩大两地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交流与沟通。二是形成枢纽,建设两岸交流交往、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和平台。三是密切往来,建设两岸文化交流重要基地。发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弘扬中华文化,深入开展两岸文化对口互动活动,拓展闽台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
以上这些中央和地方措施的出台,对于海峡文化交流具有强有力的推进作用。目前,运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全面推进海峡文化交流的具体对策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应促进海峡文化产业化,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的规模化与品牌化。
加强海峡文化产业的对接,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由政府扶持,采取公司化运作方式,推动艺术表演市场的健康发展,精心组织海峡两岸系列文化活动。其二,打造海峡文化旅游品牌,融入海峡文化的丰富内涵,开展一系列旅游产品的营销活动,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产品的营销管理体制。其三,以海峡文化为纽带,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实行品牌管理模式,利用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管理和营销手段,加快实现海峡两岸文化产业的对接。
3.2 应构建海峡文化交流的长效机制,建立专门的海峡文化交流发展组织机构和海峡文化交流基金会,加强对海峡文化交流的组织领导和经费支持。 发展闽台文化交流是海峡文化交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构建一个长效的海峡文化交流管理机制,更好发挥“五缘”优势,闽台文化交流由分散、民间、单一的交流形式规范走到集中、政府、全面广泛的交流。从交流的内容、层次与方式的确定,到交流的组织、开展、评价、总结等环节都进行规范地策划与控制,确保文化交流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顺利实施,实现交流形式、主体、规模、领域、内涵等方面的进一步突破。整合资源,加强与各部门、各团体的互动与合作,达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使分散在闽各地的对台交流协会或组织集中形成一个综合的、系统的海峡文化交流体系。
3.3 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做好海峡文化舆论宣传工作。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对人心影响深远。为此应重视对台的电视宣传工作,应加强报道、制作有关海峡文化的渊源、历史、现状、趋势的新闻和专题片(条件允许大陆电视媒体可赴台湾进行采访报道),并借助已在台湾落地的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和福建东南卫视、福建海峡卫视进行传播,同时也可以邀请台湾电视媒体来大陆对有关海峡文化情况进行采访报道,这样可直接利用台湾电视媒体来进行传播。另外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开设海峡文化论坛,让两岸民众即时、互动地进行交流沟通,以求在和平统一上更公开、更坦诚、更真实的想法和期待。
3.4 要加强涉台文化遗产保护。要启动涉台文物保护利用专项工程,积极开展涉台文物普查,推动民间信仰交流与闽台族谱对接,保护祖地文化。尤其要加强对在两岸民间卓有影响、涉及两岸共同的民间信仰如妈祖、陈靖姑、保生大帝、关帝信仰,共同的民俗文化如歌仔戏、南音、灯谜和涉台的历史人物如郑成功、施琅、林则徐、沈葆桢等有关的文物的普查和保护,促进台湾民众的民族认同。建议在文物保护法中界定专门的涉台文物概念,将涉台文物史迹的保护纳入文物保护法的范畴之中,以法律的形式使之固定下来。
3.5 应进一步扩大和提升海峡两岸文化团体交流的规模和层次。定期进行两岸互访交流,举办高规格、多层次、大范围、有影响的文化交流活动。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理解,让双方民众互动,对两地文化有着直接、感性的认识。
3.6 建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福建作为文化遗产大省,已基本具备建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条件,政府应加快建立闽南文化保护区,不仅能促进海峡西岸地区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也有利于保护和弘扬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闽南文化对台湾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形成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圈,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7 要建立更多各具特色的海峡文化交流基地。充分发挥海峡文化研究会、海峡文化研究中心的基地作用,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龙头,整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文艺团体和民间协会,建立一批功能性强、辐射面广的对台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台文化交流,强化与台湾文化交流组织的沟通与联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推动;海峡文化;交流
1 海峡文化的涵义及海峡文化交流的现状
从“海峡文化”的外延上看,海峡文化是相对于内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显著特点就是开放、开拓和进取,它是千百年来海峡两岸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重商精神的结晶。本文所说的“海峡文化”主要指台湾海峡文化,主要涉及海峡西岸的福建和海峡东岸的台湾,以台湾海峡为纽带,海峡西岸为文化传播源,海峡东岸为文化扩散地,主要包括海洋开发文化和中国近代化文化两大类,是中原文化延播台湾海峡两岸所形成的区域文化。
目前海峡文化的交流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宗教风俗交流,台胞回福建祖庙祭拜以及两地宫庙相互来往成了闽台两地主要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妈祖文化、客家文化、关帝文化、陈靖姑文化也已成为闽台交流交往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二是民间艺术交流,自从两岸恢复文化交流以来,闽台两地戏曲艺术团互访日益增多,歌仔戏、南音、木偶戏、莆仙戏、高甲戏等民间文化艺术流传、盛行于闽台两地,备受两地民众的喜爱,特别是闽南地区与台湾地区的歌仔戏剧团互访最为频繁。另外,在体育交流、学术交流以及出版文化交流等方面,海峡两岸交流近年来频繁,举办的交流活动在海峡两岸反响良好。
近年来,海峡文化交流的基地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如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海峡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的福建海峡文化研究中心和海峡文化研究会在福州成立;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对台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泉州正式开馆;位于厦门鼓浪屿的海峡两岸博物馆正式开馆;“闽台青少年文化交流基地”在泉州闽台缘博物馆揭牌;中国第一个闽台戏曲文化主题公园——厦门闽台戏曲大观园将建成等等。
2 海峡文化交流存在的制约因素
虽然海峡文化交流经过近20年的努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得到台湾同胞更深切的认同增进了相互了解,密切了感情联系,扩大了共同利益。但在交流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制约和阻碍着两地的进一步交流与发展。
2.1 两岸文化交流的领域不够宽泛,缺乏品牌概念。海峡文化交流的经济效应差,综合影响力不足。重观光轻实业,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于经济结合少,产生的经济效益不足,相应的政治上的影响力也不足。急需积极探索海峡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渠道、新形式,在文艺创作、研究、评论、演出、展览以及艺术教育培训、中介服务、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动漫和网络游戏策划制作等领域不断拓展与台湾文化界的交流与合作。
2.2 缺乏创新和对年轻一代台湾青年的有效宣传引导。目前的闽台文化的宣传创新性不强,仅仅对上一辈的台胞有一定影响力,而对年轻一代却存在明显的认识差异。现在持有华夏炎黄子孙一脉相承的思想、来大陆寻亲访祖的大都是一些中老年台湾同胞,年轻一代已经没有多少认同感,因此要积极扩大对台湾年轻一代人的思想宣传,增强海峡文化对他们的吸引力。
2.3 缺乏科学有效地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受政治因素影响,海峡两岸交流波动性打,缺乏总体、长远规划,对台交流缺乏连续的长效机制支持。两岸各地特别是福建各地与台湾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散落的状态,闽台文化资源未能形成规模,并没有统一的规划整合,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还有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剪彩轻扶持的现象,对一些文化研究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
2.4 缺乏有利的保护传承机制。传统的民俗文化是海峡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纽带,发展闽台文化交流就要充分发挥闽台祖地文化的辐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以往传统民俗文化在大陆属于非主流文化,政府没有强有力的扶持,近年来民间工艺逐渐流失后继无人,一些联结闽台关系的族谱逐渐失传。两岸共同的民间信仰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等在大陆受重视的程度不够。
3 运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全面推进海峡文化交流
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在2008年4月15日两岸经贸论坛闭幕式上受权宣布和通报了大陆方面进一步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新措施,其中7项涉及农渔业,4项涉及医疗卫生,其他则分别涉及教育、旅游、台湾同胞来往大陆、台湾同胞在大陆报考报关员等。这些新措施想台湾同胞之所想、急台湾同胞之所急,是大陆在广泛地征求台湾各界有关团体、各界人士的意见和要求,针对台湾同胞关心的各种问题,经过认真深入的研究后提出的,惠及台湾的农民、渔民、学生、商人、医生等各界人士,为他们带来方便、机会和利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行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是第一次将“海峡西岸”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于地处海峡西岸的福建来说,是一次新的机遇,更是一个重大的使命。十七大后,福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两岸关系的新发展,积极发挥优势,提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推动两岸合作。要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促进闽台两地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一是创新机制,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加快建立区域性的经贸协调机制,扩大两地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交流与沟通。二是形成枢纽,建设两岸交流交往、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和平台。三是密切往来,建设两岸文化交流重要基地。发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弘扬中华文化,深入开展两岸文化对口互动活动,拓展闽台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
以上这些中央和地方措施的出台,对于海峡文化交流具有强有力的推进作用。目前,运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全面推进海峡文化交流的具体对策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应促进海峡文化产业化,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的规模化与品牌化。
加强海峡文化产业的对接,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由政府扶持,采取公司化运作方式,推动艺术表演市场的健康发展,精心组织海峡两岸系列文化活动。其二,打造海峡文化旅游品牌,融入海峡文化的丰富内涵,开展一系列旅游产品的营销活动,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产品的营销管理体制。其三,以海峡文化为纽带,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实行品牌管理模式,利用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管理和营销手段,加快实现海峡两岸文化产业的对接。
3.2 应构建海峡文化交流的长效机制,建立专门的海峡文化交流发展组织机构和海峡文化交流基金会,加强对海峡文化交流的组织领导和经费支持。 发展闽台文化交流是海峡文化交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构建一个长效的海峡文化交流管理机制,更好发挥“五缘”优势,闽台文化交流由分散、民间、单一的交流形式规范走到集中、政府、全面广泛的交流。从交流的内容、层次与方式的确定,到交流的组织、开展、评价、总结等环节都进行规范地策划与控制,确保文化交流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顺利实施,实现交流形式、主体、规模、领域、内涵等方面的进一步突破。整合资源,加强与各部门、各团体的互动与合作,达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使分散在闽各地的对台交流协会或组织集中形成一个综合的、系统的海峡文化交流体系。
3.3 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做好海峡文化舆论宣传工作。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对人心影响深远。为此应重视对台的电视宣传工作,应加强报道、制作有关海峡文化的渊源、历史、现状、趋势的新闻和专题片(条件允许大陆电视媒体可赴台湾进行采访报道),并借助已在台湾落地的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和福建东南卫视、福建海峡卫视进行传播,同时也可以邀请台湾电视媒体来大陆对有关海峡文化情况进行采访报道,这样可直接利用台湾电视媒体来进行传播。另外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开设海峡文化论坛,让两岸民众即时、互动地进行交流沟通,以求在和平统一上更公开、更坦诚、更真实的想法和期待。
3.4 要加强涉台文化遗产保护。要启动涉台文物保护利用专项工程,积极开展涉台文物普查,推动民间信仰交流与闽台族谱对接,保护祖地文化。尤其要加强对在两岸民间卓有影响、涉及两岸共同的民间信仰如妈祖、陈靖姑、保生大帝、关帝信仰,共同的民俗文化如歌仔戏、南音、灯谜和涉台的历史人物如郑成功、施琅、林则徐、沈葆桢等有关的文物的普查和保护,促进台湾民众的民族认同。建议在文物保护法中界定专门的涉台文物概念,将涉台文物史迹的保护纳入文物保护法的范畴之中,以法律的形式使之固定下来。
3.5 应进一步扩大和提升海峡两岸文化团体交流的规模和层次。定期进行两岸互访交流,举办高规格、多层次、大范围、有影响的文化交流活动。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理解,让双方民众互动,对两地文化有着直接、感性的认识。
3.6 建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福建作为文化遗产大省,已基本具备建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条件,政府应加快建立闽南文化保护区,不仅能促进海峡西岸地区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也有利于保护和弘扬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闽南文化对台湾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形成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圈,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7 要建立更多各具特色的海峡文化交流基地。充分发挥海峡文化研究会、海峡文化研究中心的基地作用,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龙头,整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文艺团体和民间协会,建立一批功能性强、辐射面广的对台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台文化交流,强化与台湾文化交流组织的沟通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