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图形与几何”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四大学习领域之一,学好图形与几何对对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高效的“图形与几何”教学,联系实际回归生活,展现“图形与几何”的“肌肉”、教学策略二:积极探索相互交流,凸显“图形与几何”的“骨骼”、教学策略三:习题开放方法多样,充盈“图形与几何”的“血液”、教学策略四:深化变式渗透推理,贯穿“图形与几何”的“筋络”。
关键词:面积 ; 回归生活 ; 操作探究 ; 变式推理; 微课助学
引言:
三年级下册“面积”教材编排,注重对概念的真正理解,通过直观性层次性认识概念、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渗透概念全面性的认识。本文以三年级认识面积一课为例,分析图形与几何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策略一:联系实际回归生活,展现“图形与几何”的“肌肉”
“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我们的老师不强调让学生用知识,也不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运用,难免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向。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如何紧密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设计生活化问题,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能激发学习学习兴趣。
如 “面积”教学,通过比赛给花朵涂色导入,课前老师准备大小两种不同的花朵,同桌学生自由选择,以最先涂满的学生获胜,引出“面”的概念。涂涂画画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特别在不知情下,选择小花朵获胜的孩子欣喜不已,而选择大花朵的孩子立刻反应过来比赛不公平,找出输的原因是花朵的面大小不一样,“面”这个概念就这样自然的闪亮登场了。
引出生活中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的手掌面。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数学书,字典,水杯,摸一摸它们的每个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书,字典,水杯无不是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每天接触。熟悉的物体,学生非常容易说出面的特点,并轻易区分“平面”与“曲面”。后面教学让学生找生活中其它物体的面,一边摸一边说。教学物体的面有大小后,让学生找教室外学校内的物体,说一说谁比谁的面大。最后揭示“面积”这一概念以后,让学生找校外的说一说它的面积。上述教学每一个步骤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策略二:积极探索相互交流,凸显“图形与几何”的“骨骼”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图形与几何”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主动探索,在探索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如 “面积”教学,课前比赛涂色;引出面后,摸手掌,数学书,水杯面,知道物体的面分“平面”和“曲面”。找书桌上的物体,一边摸一边说它的面;和老师高举双手一起刷黑板的面,刷门,刷窗户的面,知道物体的面有大小。闭着眼睛摸数学书的每一个面,初步会分面的大小。三个学生上来按不同位置高举数学书,让学生直观感受,同一个物体的面积不会随着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大小。物体有面积,那么图形呢?个别学生上来指出图形的大小,所有学生和老师一起刷出图形的面积,引出有关图形的面积概念;最后怎样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老师给学生准备了充足的学具(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圆片,正方形片,三角形片若干,剪刀)学生選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一系列的操作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探究。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都得到了和谐发展,对认识物体的面积累“面”和“面”大小的感性经验。
教学策略三:习题开放方法多样,充盈“图形与几何”的“血液”
数学开放题被认为是当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富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题目的开放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解题方法的多样,第二个层次是题目本身的开放性,也就是此类题目答案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思路会因人而异,但是就是这一点,题目给孩子留下的探索空间很大,有助于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及思维的全面性。
如 “面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例2,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谁大,教师准备了大量学具,学生同桌合作,选择自己想要的图形,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方法各异,有全部选择单一图形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都有,也有选择两个不一样图形的,还有选择只用剪刀剪掉其中一个图形,再拼接的,都能得出一个结论,但是在交流比较中最后得出结论还是用正方形最合理。
习题:有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形,长都是36厘米,宽都是18厘米。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形。(1)拼成一个长方形,怎么拼?它的周长多少? (2)拼成一个正方形,怎么拼?它的周长多少?(3)拼成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是多少?求周长就有两种方法,适合不同程度的孩子:一种直接找出拼成的图形的长宽,还有一种就是理解拼的前后周长有什么变化,从而求出图形周长.
再如:本单元练习中有这样一题:在一张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中,剪去一个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剩下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周长是多少?让学生回忆三年级上册学习的习题: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有几种方法,几种解法最大的区别在哪?有的孩子听到这里,已经跃跃欲试,说可以长边靠墙,可以宽边靠墙。这两题有异曲同工之处。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各异的解法一一迸发。
策略四:深化变式渗透推理,贯穿“图形与几何”的“筋络”。
在图形与几何教学过程中,利用课本例题、习题进行变式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体会解题的成就感,提升学生探究的欲望,久而久之,学生的推理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如教学如何推理长方形的面积,分为六步走都是求长方形面积,第一步是直接画满格子的长方形,孩子可能会一个个数,也可能会先数一排有几个,再数有几排。第二步让学生数没有铺满的长方形,横着铺一排,竖着也只铺了一排,可能部分学生明白,让他们讲解,横着一排表示一排有几个,竖着有几个也就是表示有几排。第三步出示横排和竖排画满格子,但是其他空白处遮挡的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它的面积,其实这时的孩子通过观察已经推理出长方形的面积只需要知道一条长和一条宽的长度就可以。第四步,出示被遮住全部,但是还留有长宽各一条边,而这个长方形边上有一个对比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学生通过观察估算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自然也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第五步,出示长完全被挡住,只露出宽,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自然是无法判断。最后一步,出示一个”L”型的长方形的两条边,标上数据,让学生判断这会是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物体的表面积。可以说经过这一系列的观察,判断,推理,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以宽,为学习面积铺好一切道路。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一切条件,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的想象和自主探究的空间。这样才是切实有效的图形与几何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著作类《数学课程标准》
[2]文章类 范伟江:《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新一代》2018年第06期
[3]陈永兰:《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方法分析》,《读写月刊》2016年11期
[4]网络文章类 兰之韵:《新浪博客》,《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 》
[5] 百度文库: 《小学数学几何与图形教学问题与策略》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如何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小学图形与几何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作者简介:
唐尾玲,女(1977.11)汉族,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小学数学老师,小学二级教师
课题:如何实施高效的“图形与几何” 教学
关键词:面积 ; 回归生活 ; 操作探究 ; 变式推理; 微课助学
引言:
三年级下册“面积”教材编排,注重对概念的真正理解,通过直观性层次性认识概念、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渗透概念全面性的认识。本文以三年级认识面积一课为例,分析图形与几何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策略一:联系实际回归生活,展现“图形与几何”的“肌肉”
“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我们的老师不强调让学生用知识,也不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运用,难免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向。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如何紧密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设计生活化问题,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能激发学习学习兴趣。
如 “面积”教学,通过比赛给花朵涂色导入,课前老师准备大小两种不同的花朵,同桌学生自由选择,以最先涂满的学生获胜,引出“面”的概念。涂涂画画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特别在不知情下,选择小花朵获胜的孩子欣喜不已,而选择大花朵的孩子立刻反应过来比赛不公平,找出输的原因是花朵的面大小不一样,“面”这个概念就这样自然的闪亮登场了。
引出生活中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的手掌面。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数学书,字典,水杯,摸一摸它们的每个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书,字典,水杯无不是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每天接触。熟悉的物体,学生非常容易说出面的特点,并轻易区分“平面”与“曲面”。后面教学让学生找生活中其它物体的面,一边摸一边说。教学物体的面有大小后,让学生找教室外学校内的物体,说一说谁比谁的面大。最后揭示“面积”这一概念以后,让学生找校外的说一说它的面积。上述教学每一个步骤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策略二:积极探索相互交流,凸显“图形与几何”的“骨骼”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图形与几何”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主动探索,在探索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如 “面积”教学,课前比赛涂色;引出面后,摸手掌,数学书,水杯面,知道物体的面分“平面”和“曲面”。找书桌上的物体,一边摸一边说它的面;和老师高举双手一起刷黑板的面,刷门,刷窗户的面,知道物体的面有大小。闭着眼睛摸数学书的每一个面,初步会分面的大小。三个学生上来按不同位置高举数学书,让学生直观感受,同一个物体的面积不会随着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大小。物体有面积,那么图形呢?个别学生上来指出图形的大小,所有学生和老师一起刷出图形的面积,引出有关图形的面积概念;最后怎样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老师给学生准备了充足的学具(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圆片,正方形片,三角形片若干,剪刀)学生選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一系列的操作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探究。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都得到了和谐发展,对认识物体的面积累“面”和“面”大小的感性经验。
教学策略三:习题开放方法多样,充盈“图形与几何”的“血液”
数学开放题被认为是当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富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题目的开放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解题方法的多样,第二个层次是题目本身的开放性,也就是此类题目答案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思路会因人而异,但是就是这一点,题目给孩子留下的探索空间很大,有助于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及思维的全面性。
如 “面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例2,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谁大,教师准备了大量学具,学生同桌合作,选择自己想要的图形,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方法各异,有全部选择单一图形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都有,也有选择两个不一样图形的,还有选择只用剪刀剪掉其中一个图形,再拼接的,都能得出一个结论,但是在交流比较中最后得出结论还是用正方形最合理。
习题:有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形,长都是36厘米,宽都是18厘米。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形。(1)拼成一个长方形,怎么拼?它的周长多少? (2)拼成一个正方形,怎么拼?它的周长多少?(3)拼成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是多少?求周长就有两种方法,适合不同程度的孩子:一种直接找出拼成的图形的长宽,还有一种就是理解拼的前后周长有什么变化,从而求出图形周长.
再如:本单元练习中有这样一题:在一张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中,剪去一个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剩下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周长是多少?让学生回忆三年级上册学习的习题: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有几种方法,几种解法最大的区别在哪?有的孩子听到这里,已经跃跃欲试,说可以长边靠墙,可以宽边靠墙。这两题有异曲同工之处。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各异的解法一一迸发。
策略四:深化变式渗透推理,贯穿“图形与几何”的“筋络”。
在图形与几何教学过程中,利用课本例题、习题进行变式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体会解题的成就感,提升学生探究的欲望,久而久之,学生的推理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如教学如何推理长方形的面积,分为六步走都是求长方形面积,第一步是直接画满格子的长方形,孩子可能会一个个数,也可能会先数一排有几个,再数有几排。第二步让学生数没有铺满的长方形,横着铺一排,竖着也只铺了一排,可能部分学生明白,让他们讲解,横着一排表示一排有几个,竖着有几个也就是表示有几排。第三步出示横排和竖排画满格子,但是其他空白处遮挡的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它的面积,其实这时的孩子通过观察已经推理出长方形的面积只需要知道一条长和一条宽的长度就可以。第四步,出示被遮住全部,但是还留有长宽各一条边,而这个长方形边上有一个对比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学生通过观察估算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自然也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第五步,出示长完全被挡住,只露出宽,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自然是无法判断。最后一步,出示一个”L”型的长方形的两条边,标上数据,让学生判断这会是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物体的表面积。可以说经过这一系列的观察,判断,推理,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以宽,为学习面积铺好一切道路。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一切条件,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的想象和自主探究的空间。这样才是切实有效的图形与几何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著作类《数学课程标准》
[2]文章类 范伟江:《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新一代》2018年第06期
[3]陈永兰:《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方法分析》,《读写月刊》2016年11期
[4]网络文章类 兰之韵:《新浪博客》,《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 》
[5] 百度文库: 《小学数学几何与图形教学问题与策略》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如何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小学图形与几何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作者简介:
唐尾玲,女(1977.11)汉族,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小学数学老师,小学二级教师
课题:如何实施高效的“图形与几何”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