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丁舍村,1937年被日军占领,1940年11月中共建立起武南县委,丁舍街成为武南抗日政府丁舍区所在地。
乡村五月,阳光明媚,恬淡舒缓,站在丁舍村的旷野间,一阵惬意的感觉油然而生,极目远眺,莲叶含羞,田野欢腾,不禁让人思如潮涌,揽春臥榻。所谓乡土,“乡”是丁舍4000多人聚集而成的村落,村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土”是5.51平方公里上稻花麦浪,瓜果飘香氛围的根基。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农村,带来的不仅是农民农业生产发展的改变,一系列的三农政策覆盖面越来越广,农村的政策也在顺应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行政划分带来的农村生产、生活的融合也在改变一个个自然村的面貌,生活在丁舍的村民一共见证了历经四次并村,每个版块都以自己独具优势来展现乡土风貌,汇聚在一起便展现乡村风土人情。
农业种植篇——北沿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1998年,第一颗果桑树苗引进到丁舍村北沿自然村,时任丁舍村村会计的何建明种下那棵不甚熟悉的树苗后,便开始了他与桑葚半生的不解之缘。
第一年,何建明投入不少本钱,当时村民基本靠种水稻养活家庭,村里有人听说葡萄挣钱,开始改种葡萄,但何建明不顾家人反对,将水稻田全改种桑树,因技术没完全掌握,这一年亏本。后来,他到外面去学习,请专家来指导,桑葚树种得风生水起,颗粒饱满莹润、果肉香甜多汁,每到桑葚成熟季,常有旅游大巴载着大批市民直奔田里采摘。何建明看到桑葚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同村的各类水果,便动员亲戚们也改种桑葚。久而久之,十几年时间,北沿桑葚树的种植面积已达到90多亩,每亩两万余元的收益更是吸引了周边其他散户也在种植桑葚树。
何建明担任丁舍村委会主任后,种好桑葚树既是他的家庭梦想,同时又是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远景目标。他申请开办家庭农场,参加多次农业合作社组织的培育新型农民交流会,听各类专家讲种植、销售、发展问题,也抓住了重点便是“产业经济”,他把目标瞄准了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销售多样化的新时代农业产业发展道路上来。
所谓“好事多磨”,何建明的雄心壮志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便是商标注册问题。他以“北沿”二字作为商标名,一开始绕了不少弯路、自己投入资金石沉大海,随后他自己跑市场监督局等,逐渐将商标注册成功,并推广使用到包装上来。同时,与年轻一辈的村民外出学习桑葚深加工品的制作工艺,慢慢的桑葚膏、桑葚酒、桑葚干、桑葚茶走进更多农户的家庭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第二道难关便是集中村上土地,说服村上的老一辈农民认识到规模化的好处,并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运营。何建明选择“走出去”的方法,他看到城市人越来越喜欢回归到土地上来,便提议开办桑葚采摘节活动。让游客走进来体验采摘的同时,减轻农民采摘的辛苦,让种植户直接在家中招呼游客便能产生经济效益。前黄镇首届桑葚采摘节是在何建明家门口举行的,没有专业活动策划,一条横幅、几家媒体、十个慕名而来的城市家庭,就冲着这点热闹劲头,让他看到了星星之火的力量,认定只要坚持下去,未来可期。于是第二届、第三届桑葚采摘节如期举行,尤其是第三届桑葚采摘节上,面对疫情突如其来的市场困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首次尝试互联网渠道,开通直播带货模式,何建明也成了一名网红。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传播打响了北沿桑葚的知名度,桑葚订单越来越多,花甲之年的老果农不用赶到几十公里外的城区去叫卖兜售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上门采摘也给北沿的生活带来更多欢声笑语。
除此以外,桑葚还走进学生的课堂,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活动中来。北沿桑葚的科普教育走进校园,学生来到农田向爷爷奶奶学习桑葚的知识和深加工品的制作方法,了解桑树的枝干又如何反哺田间……
“依托生态环境资源,我们将美丽乡村建设定位为发展农家乐、乡村采摘游,将丁舍打造成乡村旅游的配套延伸区。通过村庄绿化、道路硬化、民居美化、河道净化,全村走上了‘休闲农业、旅游文化、美丽乡村’相融合的产业发展之路。”何建明认为,在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丁舍村开辟了一条将文化与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致富路。丁舍村将继续重点培育观光农业和采摘农业,建好水果采摘基地、发展线上销售模式、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上工作计划中来,决定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全村成基地”发展模式,通过举办钓龙虾比赛、荷花节、丰收节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让村民在享受乡村美景的同时增加收入。
拆迁安置篇——谈巷
老谈是丁舍村一名电灌站管理员,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看看农田里的灌溉情况,可以说是田间地头的“老法师”了。如今,他坐在刚装修好的新房子里悠闲地喝着茶,脑子里却时常浮现着前三年村里拆迁时候的场景。
2017年的5月,又到了插秧打水的时节,这一次,老谈没有像往年一样住在电灌站。他回到家里躺在床上想起今天村里跟他说的那句:今天谈巷暂时别打水了,可能会有土地政策过来,还没确定,但是先等几天。一个星期后,武进国家高新区南拓工程项目文件正式下来了,确定丁舍村谈巷片5个村组整体拆迁,迁移的第一批是祖坟,统一迁至丁舍安息宫。之后,谈巷120户村民量房、签字、交钥匙,最后拆迁是位于谈巷西边的白土山寺,寺庙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6月的一天夜里10点多,老谈还在跟村干部一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他是当年生产队的老队长了,在村组的威信不言而喻,说话做事都得到村民的信服。3个多月后,在紧张复杂的氛围下,谈巷自然村整体拆迁前期工作结束。2017年8月,他们村组自发组织了“散伙饭”,饭桌上有说有笑,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过了明天,大家或投亲靠友、或租房过日子,分房时候老谈选择了自建房,那是政府统一规划的示范别墅区,仍在丁舍这片土地上,老谈想着这里离之前的老家不远,而且还能“重操旧业”呢。
今年端午节,老谈抓阄抓到了新房,当天便来看小区了,虽因新冠疫情导致工程工期延迟,小区配套设施还没跟上。但一辈子盖了新房、买了新房,位置越来越靠近城镇,日子兜兜转转还是很满足。
老谈所在别墅区是规划在丁舍村另一个自然村的土地上,一期工程一共建设350套别墅,配有物业管理办公室、建设广场、停车场等等设施于一体的小区,超大的居住面积和优越的生活环境,让很多城里人都羡慕不已。
一花五果香四溢,各有千秋请君品。勤劳的丁舍人民为美丽丁舍的画卷填上印戳,留下足迹,更增添了无穷的快乐和趣味。无论是网红何建明、水师老谈、杨氏理事长杨晓良以及荷塘美食专家陈立英,都是丁舍乡土中的见证者、参与者、创造者;塘庄渔火、漕渡秋枫,它们也是乡土中的历经见证。4000多名丁舍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就平凡而有价值的乡村故事。 (责任编辑 徐良文)
乡村五月,阳光明媚,恬淡舒缓,站在丁舍村的旷野间,一阵惬意的感觉油然而生,极目远眺,莲叶含羞,田野欢腾,不禁让人思如潮涌,揽春臥榻。所谓乡土,“乡”是丁舍4000多人聚集而成的村落,村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土”是5.51平方公里上稻花麦浪,瓜果飘香氛围的根基。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农村,带来的不仅是农民农业生产发展的改变,一系列的三农政策覆盖面越来越广,农村的政策也在顺应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行政划分带来的农村生产、生活的融合也在改变一个个自然村的面貌,生活在丁舍的村民一共见证了历经四次并村,每个版块都以自己独具优势来展现乡土风貌,汇聚在一起便展现乡村风土人情。
农业种植篇——北沿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1998年,第一颗果桑树苗引进到丁舍村北沿自然村,时任丁舍村村会计的何建明种下那棵不甚熟悉的树苗后,便开始了他与桑葚半生的不解之缘。
第一年,何建明投入不少本钱,当时村民基本靠种水稻养活家庭,村里有人听说葡萄挣钱,开始改种葡萄,但何建明不顾家人反对,将水稻田全改种桑树,因技术没完全掌握,这一年亏本。后来,他到外面去学习,请专家来指导,桑葚树种得风生水起,颗粒饱满莹润、果肉香甜多汁,每到桑葚成熟季,常有旅游大巴载着大批市民直奔田里采摘。何建明看到桑葚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同村的各类水果,便动员亲戚们也改种桑葚。久而久之,十几年时间,北沿桑葚树的种植面积已达到90多亩,每亩两万余元的收益更是吸引了周边其他散户也在种植桑葚树。
何建明担任丁舍村委会主任后,种好桑葚树既是他的家庭梦想,同时又是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远景目标。他申请开办家庭农场,参加多次农业合作社组织的培育新型农民交流会,听各类专家讲种植、销售、发展问题,也抓住了重点便是“产业经济”,他把目标瞄准了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销售多样化的新时代农业产业发展道路上来。
所谓“好事多磨”,何建明的雄心壮志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便是商标注册问题。他以“北沿”二字作为商标名,一开始绕了不少弯路、自己投入资金石沉大海,随后他自己跑市场监督局等,逐渐将商标注册成功,并推广使用到包装上来。同时,与年轻一辈的村民外出学习桑葚深加工品的制作工艺,慢慢的桑葚膏、桑葚酒、桑葚干、桑葚茶走进更多农户的家庭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第二道难关便是集中村上土地,说服村上的老一辈农民认识到规模化的好处,并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运营。何建明选择“走出去”的方法,他看到城市人越来越喜欢回归到土地上来,便提议开办桑葚采摘节活动。让游客走进来体验采摘的同时,减轻农民采摘的辛苦,让种植户直接在家中招呼游客便能产生经济效益。前黄镇首届桑葚采摘节是在何建明家门口举行的,没有专业活动策划,一条横幅、几家媒体、十个慕名而来的城市家庭,就冲着这点热闹劲头,让他看到了星星之火的力量,认定只要坚持下去,未来可期。于是第二届、第三届桑葚采摘节如期举行,尤其是第三届桑葚采摘节上,面对疫情突如其来的市场困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首次尝试互联网渠道,开通直播带货模式,何建明也成了一名网红。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传播打响了北沿桑葚的知名度,桑葚订单越来越多,花甲之年的老果农不用赶到几十公里外的城区去叫卖兜售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上门采摘也给北沿的生活带来更多欢声笑语。
除此以外,桑葚还走进学生的课堂,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活动中来。北沿桑葚的科普教育走进校园,学生来到农田向爷爷奶奶学习桑葚的知识和深加工品的制作方法,了解桑树的枝干又如何反哺田间……
“依托生态环境资源,我们将美丽乡村建设定位为发展农家乐、乡村采摘游,将丁舍打造成乡村旅游的配套延伸区。通过村庄绿化、道路硬化、民居美化、河道净化,全村走上了‘休闲农业、旅游文化、美丽乡村’相融合的产业发展之路。”何建明认为,在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丁舍村开辟了一条将文化与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致富路。丁舍村将继续重点培育观光农业和采摘农业,建好水果采摘基地、发展线上销售模式、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上工作计划中来,决定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全村成基地”发展模式,通过举办钓龙虾比赛、荷花节、丰收节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让村民在享受乡村美景的同时增加收入。
拆迁安置篇——谈巷
老谈是丁舍村一名电灌站管理员,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看看农田里的灌溉情况,可以说是田间地头的“老法师”了。如今,他坐在刚装修好的新房子里悠闲地喝着茶,脑子里却时常浮现着前三年村里拆迁时候的场景。
2017年的5月,又到了插秧打水的时节,这一次,老谈没有像往年一样住在电灌站。他回到家里躺在床上想起今天村里跟他说的那句:今天谈巷暂时别打水了,可能会有土地政策过来,还没确定,但是先等几天。一个星期后,武进国家高新区南拓工程项目文件正式下来了,确定丁舍村谈巷片5个村组整体拆迁,迁移的第一批是祖坟,统一迁至丁舍安息宫。之后,谈巷120户村民量房、签字、交钥匙,最后拆迁是位于谈巷西边的白土山寺,寺庙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6月的一天夜里10点多,老谈还在跟村干部一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他是当年生产队的老队长了,在村组的威信不言而喻,说话做事都得到村民的信服。3个多月后,在紧张复杂的氛围下,谈巷自然村整体拆迁前期工作结束。2017年8月,他们村组自发组织了“散伙饭”,饭桌上有说有笑,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过了明天,大家或投亲靠友、或租房过日子,分房时候老谈选择了自建房,那是政府统一规划的示范别墅区,仍在丁舍这片土地上,老谈想着这里离之前的老家不远,而且还能“重操旧业”呢。
今年端午节,老谈抓阄抓到了新房,当天便来看小区了,虽因新冠疫情导致工程工期延迟,小区配套设施还没跟上。但一辈子盖了新房、买了新房,位置越来越靠近城镇,日子兜兜转转还是很满足。
老谈所在别墅区是规划在丁舍村另一个自然村的土地上,一期工程一共建设350套别墅,配有物业管理办公室、建设广场、停车场等等设施于一体的小区,超大的居住面积和优越的生活环境,让很多城里人都羡慕不已。
一花五果香四溢,各有千秋请君品。勤劳的丁舍人民为美丽丁舍的画卷填上印戳,留下足迹,更增添了无穷的快乐和趣味。无论是网红何建明、水师老谈、杨氏理事长杨晓良以及荷塘美食专家陈立英,都是丁舍乡土中的见证者、参与者、创造者;塘庄渔火、漕渡秋枫,它们也是乡土中的历经见证。4000多名丁舍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就平凡而有价值的乡村故事。 (责任编辑 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