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素质教育提出、推行,到新课程实验、实施,已有很长时间了。对此,自上而下相关的各级领导部门以多种形式提出了很高要求,寄予殷切希望。相关的专家、学者们也都在广阔的时空内,对不同时期、许多国家的新旧课程进行调研、对比、分析个中的成败得失,以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他们不辞辛劳地作理论探索、实验总结,奔走各级各类各层次的教改活动,解读、引领教育改革的大潮。一般民众也受到明显的影响,提出些有关教育改革的建议和意见,并积极为他们孩子的发展开辟各种各样的路径。处在第一线的老师、学生们,则更是直接身临其境,不断迎接各方挑战,应对着千变万化的教改变数。
教育不仅是教育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教育改革,这个有庞大影响力的工程,牵动着社会的每一根神经。它着实不得不让人思绪万千,都想来说上几句,笔者也不例外,但鉴于本人认识能力有限,所以这里只想删繁就简、避重就轻,仅就新课程实践中显现出来的教育教学面上的几个关键部分,来探讨一下一个普通历史老师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的一点作为。
一、延续正确的人才观
人才观也是与时俱进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为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其内涵有一定的变化,但也是一脉相承的。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按新课程理念,一般的说,人才内涵的构成,即“专业素质 公民素养”。这两点,其实也就是一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过去曾说的“专”与“红”的概念。教育改革是有连续性的,不必因一些新情况和一些新变化而随便失去方寸,不要对过去的事情随便就全盘否定。很多话语,因时代变迁有了新的、更丰富的内涵,但它的核心精神也许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我们有时候真的没有必要因见到一些新名词就不知所措。运用事物的历史源流来理解今天事情,往往更有利于对它的认识与把握。
专业素质的培养也就是发现、发掘、培育学生的个性特长,实现其个人的个性价值。我们都能理解,对于一个人来说,人生最大的憾事,莫过于在自己不适合的位置上错度一生。同时对于教育来说,教育也就无法因因材施教而淋漓尽致地实现它的自己价值。现实中,教育为什么非要求学生片面的“全面发展”。各科累加总分,各科都去挑战极限,才能“一荣俱荣”共同胜出。另外还有,在我们一切围绕文化成绩和分数转,高歌“分数是硬道理”的时候,孩子的“软实力”,即身心健康、基本的公民素养,已经被暗示的无足轻重了。而良好的公民素养,是一个人个人本身一生和谐发展,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与条件。
二、研习先进的课标观
课程标准是课程设置、实施的标杆;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实际上也就是人才素质培养的核心要求。因此,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首先要把握准课标的内涵。一切形式的内容和一切方式的活动,都要围绕课标转。而转得效果如何,关键是吃透课标的真正要求。课程标准,言简意赅而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实在是需要仔细推敲、研习的。
三、确立完整的教材观
教材本意,即教学的材料,也就只是实现课程标准的材料之一。因此,现在用课本、教材,来实现课标是相当局限的。说教材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依据”,哪怕是“依托”,都是靠不住得。再简单说,应付高考都不行。现在新课程是“一标多本”,谁能说,你在一本书上记下的结论就是课标的要求、高考的标准答案呢?
四、树立民主的教师观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核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是参与者、合作者,也只能是有时候可上升为组织者、引导者。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师生关系上,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种说法,十分贴切。试想,一个经常强调老师的说教只是一家之言的课堂,对于争胜好强的学生们,能没有获得刺激,而去探讨未知领域,去标新立异,展示自我的热情吗?
五、形成开放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也是自我成长的主体。也就是说,学生成长目的的实现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得。学生个性各异、特征悬殊,成长得经历不同。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表现,老师的对其判断,有时是无能为力的。你认为他不知道或做不好的,他却干得很漂亮。大家可能都经历过,生活中看似无知的小孩子冷不丁的一句成人话,会把你惊得目瞪口呆。我们有这样的认识,就不会让孩子们在我们自以为是的阴影下受压抑,进而影响其茁壮成长、蓬勃发展。我们经常开这样的玩笑“你只是个一般师范的毕业生,却能培养个上清华、北大的学生,那是因为你水平高于这个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吗?”
六、探究科学的评价观
以上所有内容,做得好坏,实际上最终都取决于评价标准。
评价体系的构建,笔者以为关键要把握这几个层面:
1、评价内容是否既全面而又能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
在评价中,能使每个学生在发展中都有成就感,得到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
2、评价理念是否科学、合理。
评价标准不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等。
3、评价形式是否便于操作。
从评价理论落实到具体造作形式,实行到某地、某个学生身上,是否行之有效。
4、评价维度是否健全。
在评价体系的设计中,既要注意对老师预设目标的评价,也要注意对学生自主生成目标的评价。千万不能忽视对过程和方法的评价:注意看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也就是立场、观点、方法等),是如何扩张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就是仅仅是使用本本,还是实施了实践等),是如何拓展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是个人独立完成还是团队合作等),是否灵活、多样,等等。
总之,新课程就像雾霭中的一朵美丽的花,对于它,我们也许至今还没有把它完全看清,还要进一步走进它,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它,但经过这几年的学习与实践,我们至少该体悟到了它的基本精神,应该能粗略地勾勒出它的大体轮廓了。
参考文献
[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 何成刚:《历史教学终归要指导人生——访北京四中李明赞老师》.
[3] 胡志伟、李付堂等:《现代人的发展与历史教材改革研究》(系列论文).
[4] 练性乾:《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5] 赵亚夫:《个性·创造性:新世纪历史教育的核心》.
教育不仅是教育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教育改革,这个有庞大影响力的工程,牵动着社会的每一根神经。它着实不得不让人思绪万千,都想来说上几句,笔者也不例外,但鉴于本人认识能力有限,所以这里只想删繁就简、避重就轻,仅就新课程实践中显现出来的教育教学面上的几个关键部分,来探讨一下一个普通历史老师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的一点作为。
一、延续正确的人才观
人才观也是与时俱进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为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其内涵有一定的变化,但也是一脉相承的。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按新课程理念,一般的说,人才内涵的构成,即“专业素质 公民素养”。这两点,其实也就是一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过去曾说的“专”与“红”的概念。教育改革是有连续性的,不必因一些新情况和一些新变化而随便失去方寸,不要对过去的事情随便就全盘否定。很多话语,因时代变迁有了新的、更丰富的内涵,但它的核心精神也许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我们有时候真的没有必要因见到一些新名词就不知所措。运用事物的历史源流来理解今天事情,往往更有利于对它的认识与把握。
专业素质的培养也就是发现、发掘、培育学生的个性特长,实现其个人的个性价值。我们都能理解,对于一个人来说,人生最大的憾事,莫过于在自己不适合的位置上错度一生。同时对于教育来说,教育也就无法因因材施教而淋漓尽致地实现它的自己价值。现实中,教育为什么非要求学生片面的“全面发展”。各科累加总分,各科都去挑战极限,才能“一荣俱荣”共同胜出。另外还有,在我们一切围绕文化成绩和分数转,高歌“分数是硬道理”的时候,孩子的“软实力”,即身心健康、基本的公民素养,已经被暗示的无足轻重了。而良好的公民素养,是一个人个人本身一生和谐发展,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与条件。
二、研习先进的课标观
课程标准是课程设置、实施的标杆;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实际上也就是人才素质培养的核心要求。因此,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首先要把握准课标的内涵。一切形式的内容和一切方式的活动,都要围绕课标转。而转得效果如何,关键是吃透课标的真正要求。课程标准,言简意赅而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实在是需要仔细推敲、研习的。
三、确立完整的教材观
教材本意,即教学的材料,也就只是实现课程标准的材料之一。因此,现在用课本、教材,来实现课标是相当局限的。说教材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依据”,哪怕是“依托”,都是靠不住得。再简单说,应付高考都不行。现在新课程是“一标多本”,谁能说,你在一本书上记下的结论就是课标的要求、高考的标准答案呢?
四、树立民主的教师观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核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是参与者、合作者,也只能是有时候可上升为组织者、引导者。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师生关系上,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种说法,十分贴切。试想,一个经常强调老师的说教只是一家之言的课堂,对于争胜好强的学生们,能没有获得刺激,而去探讨未知领域,去标新立异,展示自我的热情吗?
五、形成开放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也是自我成长的主体。也就是说,学生成长目的的实现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得。学生个性各异、特征悬殊,成长得经历不同。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表现,老师的对其判断,有时是无能为力的。你认为他不知道或做不好的,他却干得很漂亮。大家可能都经历过,生活中看似无知的小孩子冷不丁的一句成人话,会把你惊得目瞪口呆。我们有这样的认识,就不会让孩子们在我们自以为是的阴影下受压抑,进而影响其茁壮成长、蓬勃发展。我们经常开这样的玩笑“你只是个一般师范的毕业生,却能培养个上清华、北大的学生,那是因为你水平高于这个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吗?”
六、探究科学的评价观
以上所有内容,做得好坏,实际上最终都取决于评价标准。
评价体系的构建,笔者以为关键要把握这几个层面:
1、评价内容是否既全面而又能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
在评价中,能使每个学生在发展中都有成就感,得到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
2、评价理念是否科学、合理。
评价标准不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等。
3、评价形式是否便于操作。
从评价理论落实到具体造作形式,实行到某地、某个学生身上,是否行之有效。
4、评价维度是否健全。
在评价体系的设计中,既要注意对老师预设目标的评价,也要注意对学生自主生成目标的评价。千万不能忽视对过程和方法的评价:注意看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也就是立场、观点、方法等),是如何扩张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就是仅仅是使用本本,还是实施了实践等),是如何拓展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是个人独立完成还是团队合作等),是否灵活、多样,等等。
总之,新课程就像雾霭中的一朵美丽的花,对于它,我们也许至今还没有把它完全看清,还要进一步走进它,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它,但经过这几年的学习与实践,我们至少该体悟到了它的基本精神,应该能粗略地勾勒出它的大体轮廓了。
参考文献
[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 何成刚:《历史教学终归要指导人生——访北京四中李明赞老师》.
[3] 胡志伟、李付堂等:《现代人的发展与历史教材改革研究》(系列论文).
[4] 练性乾:《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5] 赵亚夫:《个性·创造性:新世纪历史教育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