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还是市场:国外高校多样化策略的争论与启示

来源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45724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系统规模的扩张,如何驱动高校迈向预定和有利的多样化成为各国面临的普遍议题.国外一般从高等教育系统或院校外部层面理解高校多样化,并从政府与市场两个维度解析其驱动因素.从院校分化的观念、分化进程中院校假设和环境因素的作用范畴等层面来看,两种观点存在一定共性和冲突,这反映出相关研究的片面和院校分化现象的动态化、持续性和多维性.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当前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要求高等教育部门尽早启动院校结构布局规划,应树立正确的分类发展观,平衡院校分化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力,处理好系统分化与规模扩张的关系,增进高校外部环境和内部办学要素的多样性.
其他文献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为小学生的课外作业减轻了负担,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的作业安排,要求不布置书面作业.在此背景下,如何能够合理设计小学低段语文作业,在满足“双减”政策要求的基础上提高作业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小学低段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文章首先针对“双减”政策下给小学语文低段作业设计提出的要求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目前小学低段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具体探究了在“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小学低段语文作业设计.
这是一项对积累了13年之久、文字发表量达到300余万字的研究的元研究,立足于政府、大学、学校三方合作模式,植根于学校文化研究,作用于学校改进实践.学校文化驱动模型,是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驱动区域学校系统思考和整体发展的学校改进模型.在清晰阐述学校文化驱动模型知识系统的基础上,回答三个研究问题:模型构建有哪些经验?聚焦模型的研究经验有哪些?应用模型的大规模学校改进经验有哪些?研究采取全方位扫描方式,坚持工作专业化、经验结构化、成果可见化的工作思路,概括了这项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哲学范式和实证范式同时出发,质
促进共同富裕,关键在于提升后富群体的能力.高校育人体系需加快聚焦以增能赋能为目标的育人内容创新,增强现实适应性、领域交叉性、素质立体性;强化以多元适切为特征的育人方式创新,促进多样性、加强实践性、突出全过程性;推动以师生为中心的育人制度创新,健全便捷型、个性化、普惠性的规则设计.优化有利于能力提升培养的高校共育环境,构建能力主导的社会发展环境,营造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共同体氛围,厚植公益取向的高等教育反哺文化.
“学院办大学”作为部分中国高校寻求理想治理的重要思路,值得关注.中国高校的“学院办大学”改革,应在深入认识西方大学组织传统的基础上,正视我国的“大学办学院”事实及改革推进中可能存在的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利益格局重大调整带来的权力下放之困,基层的权力承接之困,基层学院的“竞争与稳定”协调之困,变革方式的“上下协同”之困.我国高校的“学院办大学”改革,应以改革文化培育为先;秉持“基于学科但不囿于学科”的总体原则;关注变革群体的多样性诉求,持续激发基层改革内驱力;以“上下协同”方式,渐进推动真改革.
作为国际教育援助三大主体的国际组织、援助国政府、NGO近年来形成多元、多层、多途径合作的局面,特别是政府与NGO,基于对彼此资源的相互依赖,形成不同的合作模式,其合作机制值得深讨.日本作为经验丰富的援助大国,政府与NGO的合作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话协商”“助推NGO发展”三大制度结构来实现的,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双方根据不同的“资源依赖性”与“组织身份定位”,组合成“伙伴型”“合同型”“延伸型”合作关系.在“伙伴型”关系中双方构成对称性依赖关系,维持各自的组织身份,在“合同型”关系中形成非对称性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