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追求的是“有效”——有效的教,有效的学。解决课程改革实践的问题最终只能依靠教师,而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改革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益,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思考并为之努力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应该抓住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上两个问题。
一、教什么
对于每一门学科而言,学科性就是它的根、它的本。虽然新的课
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综合性,但必须是科学的构建、有机的整合,它不能过度地远离文本,漫无边际,也不能狭隘地囿于条条框框,整合不到位。有一次听一位教师讲授《雷雨》,课前他已选好了特定的学生来扮演剧中的人物,并让他们背台词、备道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最后学生的表演却在全班同学的哄笑中结束,完全体现不了周朴园和鲁侍萍内心情感的变化,也不能探究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更体会不了凝练生动极富个性化的语言魅力。这样的课堂屡见不鲜,难怪不少人对此痛心疾首。课堂教学绝不能如此随心所欲地作秀。那语文课,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
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所谓人文性,就是指政治性、品德性、思想性和情感性,其中,道德、情感和价值观是最重要的人文性;所谓工具性,就是指语文的使用价值性。语文就是要熏陶学生的感情、性格、人格,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也就是教学生怎样做人;同时,语文课是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训练语言思维的课程。所以,它有两方面的任务。其实,任何学科都有人文性的功能,这是共同的任务,即都必须教学生怎样做人;而且,任何学科都有各自的任务,都承载着本学科的使用功能。而语文自己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语文的两个基点,即知识点和能力点。知识点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能力点指的是听说读写能力,具体指朗读能力、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应用能力、鉴赏评价能力。这几个字看似简单,实则包罗万象。我们总不能在教授每一篇课文时面面俱到吧。该怎么办?专家给了我们一些指导,新教材分了很多专题,每个专题都有它的侧重点,同时要考虑一篇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如,《荷瑭月色》一文,我们可以以此为例,去赏析朱自清独特的人格气质和魅力,体味本文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但是在教学中,这样安排就不合适,因为该单元是“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教材要求我们“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者描绘的美景……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围绕此目标生成。
同时,我们要考虑到文体特点。不同的文体教学内容应有所区别。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这是一篇说明文,如果把它当作散文一样去鉴赏语言,挖掘主旨,肯定是不合适的;而对《茶馆》,如果把它当作小说去分析情节,概括主题,那肯定是偏离了教学目标的。
二、怎么教
明确“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对课堂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只有在充分认识到教什么的基础上,教者才有可能去思考如何教。笔者认为,有效的讲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确实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兴趣的激发。但自主学习决不是自由散漫的学习、老师放任不管的学习,而应该是在老师的引导、暗示、有效监督下的自主性学习。
北师大教授肖川先生说:“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
试想一下,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与文本相遇、相约、探寻,如果缺少了主动、积极、广泛的参与,如何形成认知的冲突、情感的交融和智慧的碰撞?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表达,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经历,在经历中学得知识、获得能力、悟得真谛,在经历中掌握方法、归纳规律、体验情感。如果教师也沉浸在课堂活跃的情景中,忘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课堂的高效又从何说起?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赏识的目光、开放的胸怀激发学生的自主表达,以鲜活的氛围、真实的情景、多样的手法促进学生的参与。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把握一条“放亦有度”。放而无度的课堂其实是教师的失职。教师永远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上,教师既不是事事包办,也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引导、启发、指导、点拨、评价、矫正,让师生对话得以持续,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刻,使教学目标迅速达成。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自主的学习与教师的引导趋于和谐,才是有效的教学。
2.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本身就存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因素,从而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
余文森教授说:“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因此,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预设的质量。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源于教师巧妙的预设,巧妙的预设源于教师周密的教学准备。首先,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楚、合理的思考和安排。其次,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要出现的情况,给生成留足空间。但是,如果生成过多或随意生成,必然会导致目标模糊、方向偏离,影响教学进程和目标的达成。所以,有效教学主张科学预设与合理生成的和谐。
3.处理好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的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许多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色彩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制成精彩的课件,成功地应用于教学。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教师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进而产生如临其境之感,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它的众多优点,许多教师上课,不论什么内容,不管合适不合适,动不动就用多媒体,从上课到下课,不写一个粉笔字,听不到教师的范读,看不到学生的板演,似乎是否使用多媒体就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
笔者前面已经说过,语文教学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领悟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的。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正如观看影视作品不能取代阅读作品原著一样,我们岂能用一个样板去把学生模式化?不是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所以,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滥用,必须把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当地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辅助作用,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教什么
对于每一门学科而言,学科性就是它的根、它的本。虽然新的课
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综合性,但必须是科学的构建、有机的整合,它不能过度地远离文本,漫无边际,也不能狭隘地囿于条条框框,整合不到位。有一次听一位教师讲授《雷雨》,课前他已选好了特定的学生来扮演剧中的人物,并让他们背台词、备道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最后学生的表演却在全班同学的哄笑中结束,完全体现不了周朴园和鲁侍萍内心情感的变化,也不能探究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更体会不了凝练生动极富个性化的语言魅力。这样的课堂屡见不鲜,难怪不少人对此痛心疾首。课堂教学绝不能如此随心所欲地作秀。那语文课,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
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所谓人文性,就是指政治性、品德性、思想性和情感性,其中,道德、情感和价值观是最重要的人文性;所谓工具性,就是指语文的使用价值性。语文就是要熏陶学生的感情、性格、人格,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也就是教学生怎样做人;同时,语文课是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训练语言思维的课程。所以,它有两方面的任务。其实,任何学科都有人文性的功能,这是共同的任务,即都必须教学生怎样做人;而且,任何学科都有各自的任务,都承载着本学科的使用功能。而语文自己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语文的两个基点,即知识点和能力点。知识点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能力点指的是听说读写能力,具体指朗读能力、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应用能力、鉴赏评价能力。这几个字看似简单,实则包罗万象。我们总不能在教授每一篇课文时面面俱到吧。该怎么办?专家给了我们一些指导,新教材分了很多专题,每个专题都有它的侧重点,同时要考虑一篇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如,《荷瑭月色》一文,我们可以以此为例,去赏析朱自清独特的人格气质和魅力,体味本文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但是在教学中,这样安排就不合适,因为该单元是“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教材要求我们“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者描绘的美景……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围绕此目标生成。
同时,我们要考虑到文体特点。不同的文体教学内容应有所区别。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这是一篇说明文,如果把它当作散文一样去鉴赏语言,挖掘主旨,肯定是不合适的;而对《茶馆》,如果把它当作小说去分析情节,概括主题,那肯定是偏离了教学目标的。
二、怎么教
明确“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对课堂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只有在充分认识到教什么的基础上,教者才有可能去思考如何教。笔者认为,有效的讲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确实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兴趣的激发。但自主学习决不是自由散漫的学习、老师放任不管的学习,而应该是在老师的引导、暗示、有效监督下的自主性学习。
北师大教授肖川先生说:“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
试想一下,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与文本相遇、相约、探寻,如果缺少了主动、积极、广泛的参与,如何形成认知的冲突、情感的交融和智慧的碰撞?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表达,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经历,在经历中学得知识、获得能力、悟得真谛,在经历中掌握方法、归纳规律、体验情感。如果教师也沉浸在课堂活跃的情景中,忘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课堂的高效又从何说起?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赏识的目光、开放的胸怀激发学生的自主表达,以鲜活的氛围、真实的情景、多样的手法促进学生的参与。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把握一条“放亦有度”。放而无度的课堂其实是教师的失职。教师永远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上,教师既不是事事包办,也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引导、启发、指导、点拨、评价、矫正,让师生对话得以持续,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刻,使教学目标迅速达成。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自主的学习与教师的引导趋于和谐,才是有效的教学。
2.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本身就存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因素,从而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
余文森教授说:“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因此,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预设的质量。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源于教师巧妙的预设,巧妙的预设源于教师周密的教学准备。首先,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楚、合理的思考和安排。其次,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要出现的情况,给生成留足空间。但是,如果生成过多或随意生成,必然会导致目标模糊、方向偏离,影响教学进程和目标的达成。所以,有效教学主张科学预设与合理生成的和谐。
3.处理好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的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许多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色彩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制成精彩的课件,成功地应用于教学。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教师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进而产生如临其境之感,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它的众多优点,许多教师上课,不论什么内容,不管合适不合适,动不动就用多媒体,从上课到下课,不写一个粉笔字,听不到教师的范读,看不到学生的板演,似乎是否使用多媒体就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
笔者前面已经说过,语文教学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领悟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的。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正如观看影视作品不能取代阅读作品原著一样,我们岂能用一个样板去把学生模式化?不是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所以,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滥用,必须把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当地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辅助作用,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