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周口回来,就害上了相思病。想念一碗面条,一碗未曾吃完的河南捞面条。
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对于面条并没有特殊的癖好。过早的时候,通常会在粉和面当中再三抉择,最终还是会选择一碗牛肉粉而不是面。在我们本地,吃面条只能算是暂时地对付一顿,并不能算作一餐正式的饭。偶尔的一顿面条里,如果搭配一两个鸡蛋或者一点肉丝,面粉与动物蛋白混合,会煮出鲜香奶白浓稠的面汤,这种味觉记忆还是很美好的。尤其家乡有种特产叫“油面”,比平常吃的“韭菜叶子面”更细,像是市面上卖的那种龙须面。面条在制作时就已经放了油和盐,加之制作工艺更复杂一些,因此售价就更高一些。小时候,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母亲才会买上几斤,用腊肉和绿豆圆子同煮,汤头醇厚面条绵软,是能在风卷残云间吃下几大碗的。
可惜,这样能吃出“呼啦啦”香味的面条,总是可遇而不可求。更多的时候,我们吃到的只是一碗寡淡的素面条。
那天在周口的捞面,是中餐的压轴主食。当天的中餐是在蒋建伟老师家里吃的。我通常把别人用家宴招待我,当作最高的礼遇。当天也不例外,满满当当上了一大桌子的菜,先是凉菜后是热菜,全是河南当地的特色菜,名字记不大全,倒是有一个“变蛋”,让我印象格外深刻。起初,我看旁边的朋友是吸溜着吃进去的,我便不打算吃这只叫“变蛋”的溏心蛋。但是,饭桌上吃过的朋友都劝我尝一尝,说这是周口本地的特色,而且今天的“变蛋”变得恰到好处,不吃实在可惜。一向对食物缺乏冒险精神的我,居然觉得试试也无妨。真正吃到嘴里,我才发现,什么事情,试试真的很重要。“变蛋”特别嫩,嫩到有人没法把它完整地剥开,只能敲开一个小口用勺子舀着吃。但奇怪的是,它的确是溏心,可是并没有腥味,吃起来有一丝淡淡的咸味,正是这种恰到好处的咸,盖住了蛋黄本身的腥,让这一只小小的蛋,仿佛攒足了一整碗蛋花汤那般齐全的味道,吃得人十分熨帖!许多个菜,都经历着我这样一个外乡人,从不接受,到尝试,到喜欢的过程。就仿佛我对周口这个地方,也是从猛然进入的疏离,到越走越近的喜愛。十几个菜逐一吃过来,我的味蕾就已经迅速背叛了早上吃过的那一碗粉,移情别恋上这中原菜系的粗犷与随和。
面条上来之前,我几乎已经吃到了十分饱。说是一人一小碗,其实就是我们家常吃饭的那种饭碗,甚至比我家里的饭碗还略大。碗的外面,有着十分亲切而乡土的红色小花,让人想起小时候在农村,蹲在家门口吃饭的时光。那一碗面条,足可以看出河南人的实在:底下的面条干巴巴没一丝水分,分量已经快到碗口了。上面堆起尖的,是炒好的茄子和番茄。
我没有思想准备和饭量,能吃得下这样一碗扎扎实实的面条。但是挑起那碗底下的面,忽然像唤起了我的某种味觉记忆。这面,虽干,但却有筋骨,它们盘在碗里,看似成了一坨,但用筷子挑起来,却又一根一根十分劲道。跟小时候过生日时,母亲做的鸡蛋面十分相似。
这面,真正让我意外的地方,还是那面上的炒茄子。在我们鄂东地区,下面,首选的是各种带叶的蔬菜,最退而求其次的替代品,可以是黄瓜、红薯,但是,从没有人用茄子。我们下面的菜,是直接丢到水里同面一起煮的,没有这么讲究的另炒了搁到面上。武汉距离周口,不过也才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没想到,还真应了“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那句话,一碗面条的做法,居然就有这么大的差别。茄子用心地削去了皮,避免了染料一样的紫色沾到面上。
谁说豫菜就一定是粗枝大叶不精细的呢?这份削了皮的茄子,就让我这个好吃的湖北佬不得不从心底里说:“讲究!”茄子切成长条,炒到表面有一点焦黄,然后焖得跟面条一样,软,却不烂,吃着很有嚼劲,而且有一种柴火灶里炒出来的特殊香味。
一人一碗面条端上来,大伙开始埋头吃。大约有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饭桌上没有一个人讲话,只看到圆桌旁一圈人架腕埋首,然后,是“嗞溜”“嗞溜”吃面的声音。原来觉得,饭桌上吃饭发出这样的响声,是很不文雅的行为。但是,这次,当这种声音成为一种交响曲的时候,我竟然发现它是如此的美妙:这是对大地无声的感恩,是对一顿美好食物最高的褒奖。一碗面条最体面的终结方式,就是你用最欢快的声音把它送进嘴里。
我也是第一次发现,茄子配面居然是这样好吃。面条吃起来,仿佛能闻到麦子的香味。对,这应该是河南的面条跟我平时吃的面条最大的不同。跟河南的面比起来,我平时吃的仿佛都是些假面条。席间,周口本地的文友介绍,河南的面条,基本都是现吃现和面现做的,所以,在味道上,它更能散发出粮食本身的香味。
因着这种原始的诱惑,让我确定,我是能够吃得完这碗严重超出胃负荷的面条!就在我很欢畅地吃完面条上的茄子,正准备努力向底下的面条发起总攻时,另外一种热情,却阻挡了我干完这碗面条的豪气。面条里面搁了一种叫作荆芥菜的香料,让我实在难以下咽。朋友们说,这菜可难得了,只在高级酒店的餐厅里才有。可是,我不得不承认,我的胃一点也不高级。食物里的作料,真就像那些棱角十分鲜明的人,对不对味之间,往往就是你之砒霜他之蜜糖。我就在喜欢面条和忍受香菜之间,艰难地大口地吃下了几大筷子,直到已经开始呈现呕吐的初兆,才不得不恋恋不舍地搁下了这碗面条。
有些爱情,会因为一个没有完成的吻,让人挂念一辈子。而我,因为这碗没能吃完的面条,竟从心底升腾起无限的遗憾与相思。回到武汉,我学着河南的做法,也做了一碗那样的捞面,可是,吃到嘴里的面条,到底不是原汤原汁的那个味。
那些天,在周口吃过各种不同的面条,无一例外都是不加荤腥的素面,可是,那面里却都能嚼出粮食的香甜来。原本觉得,吃一碗面条,是对一日三餐漫不经心的敷衍。而一碗好吃的面条,只不过需要多加点肉和鸡蛋即可。吃过周口的面条后才发现,一碗真正的好面,重要的是要花费时间、心思和汗水,再经清汤白水煮出的素朴。我们原本以为锦上添花的所有作料,于此却可能变成败坏胃口的画蛇添足。
我想,这大概就是周口面条食之味甘的原因吧。
责任编辑:曹景峰
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对于面条并没有特殊的癖好。过早的时候,通常会在粉和面当中再三抉择,最终还是会选择一碗牛肉粉而不是面。在我们本地,吃面条只能算是暂时地对付一顿,并不能算作一餐正式的饭。偶尔的一顿面条里,如果搭配一两个鸡蛋或者一点肉丝,面粉与动物蛋白混合,会煮出鲜香奶白浓稠的面汤,这种味觉记忆还是很美好的。尤其家乡有种特产叫“油面”,比平常吃的“韭菜叶子面”更细,像是市面上卖的那种龙须面。面条在制作时就已经放了油和盐,加之制作工艺更复杂一些,因此售价就更高一些。小时候,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母亲才会买上几斤,用腊肉和绿豆圆子同煮,汤头醇厚面条绵软,是能在风卷残云间吃下几大碗的。
可惜,这样能吃出“呼啦啦”香味的面条,总是可遇而不可求。更多的时候,我们吃到的只是一碗寡淡的素面条。
那天在周口的捞面,是中餐的压轴主食。当天的中餐是在蒋建伟老师家里吃的。我通常把别人用家宴招待我,当作最高的礼遇。当天也不例外,满满当当上了一大桌子的菜,先是凉菜后是热菜,全是河南当地的特色菜,名字记不大全,倒是有一个“变蛋”,让我印象格外深刻。起初,我看旁边的朋友是吸溜着吃进去的,我便不打算吃这只叫“变蛋”的溏心蛋。但是,饭桌上吃过的朋友都劝我尝一尝,说这是周口本地的特色,而且今天的“变蛋”变得恰到好处,不吃实在可惜。一向对食物缺乏冒险精神的我,居然觉得试试也无妨。真正吃到嘴里,我才发现,什么事情,试试真的很重要。“变蛋”特别嫩,嫩到有人没法把它完整地剥开,只能敲开一个小口用勺子舀着吃。但奇怪的是,它的确是溏心,可是并没有腥味,吃起来有一丝淡淡的咸味,正是这种恰到好处的咸,盖住了蛋黄本身的腥,让这一只小小的蛋,仿佛攒足了一整碗蛋花汤那般齐全的味道,吃得人十分熨帖!许多个菜,都经历着我这样一个外乡人,从不接受,到尝试,到喜欢的过程。就仿佛我对周口这个地方,也是从猛然进入的疏离,到越走越近的喜愛。十几个菜逐一吃过来,我的味蕾就已经迅速背叛了早上吃过的那一碗粉,移情别恋上这中原菜系的粗犷与随和。
面条上来之前,我几乎已经吃到了十分饱。说是一人一小碗,其实就是我们家常吃饭的那种饭碗,甚至比我家里的饭碗还略大。碗的外面,有着十分亲切而乡土的红色小花,让人想起小时候在农村,蹲在家门口吃饭的时光。那一碗面条,足可以看出河南人的实在:底下的面条干巴巴没一丝水分,分量已经快到碗口了。上面堆起尖的,是炒好的茄子和番茄。
我没有思想准备和饭量,能吃得下这样一碗扎扎实实的面条。但是挑起那碗底下的面,忽然像唤起了我的某种味觉记忆。这面,虽干,但却有筋骨,它们盘在碗里,看似成了一坨,但用筷子挑起来,却又一根一根十分劲道。跟小时候过生日时,母亲做的鸡蛋面十分相似。
这面,真正让我意外的地方,还是那面上的炒茄子。在我们鄂东地区,下面,首选的是各种带叶的蔬菜,最退而求其次的替代品,可以是黄瓜、红薯,但是,从没有人用茄子。我们下面的菜,是直接丢到水里同面一起煮的,没有这么讲究的另炒了搁到面上。武汉距离周口,不过也才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没想到,还真应了“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那句话,一碗面条的做法,居然就有这么大的差别。茄子用心地削去了皮,避免了染料一样的紫色沾到面上。
谁说豫菜就一定是粗枝大叶不精细的呢?这份削了皮的茄子,就让我这个好吃的湖北佬不得不从心底里说:“讲究!”茄子切成长条,炒到表面有一点焦黄,然后焖得跟面条一样,软,却不烂,吃着很有嚼劲,而且有一种柴火灶里炒出来的特殊香味。
一人一碗面条端上来,大伙开始埋头吃。大约有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饭桌上没有一个人讲话,只看到圆桌旁一圈人架腕埋首,然后,是“嗞溜”“嗞溜”吃面的声音。原来觉得,饭桌上吃饭发出这样的响声,是很不文雅的行为。但是,这次,当这种声音成为一种交响曲的时候,我竟然发现它是如此的美妙:这是对大地无声的感恩,是对一顿美好食物最高的褒奖。一碗面条最体面的终结方式,就是你用最欢快的声音把它送进嘴里。
我也是第一次发现,茄子配面居然是这样好吃。面条吃起来,仿佛能闻到麦子的香味。对,这应该是河南的面条跟我平时吃的面条最大的不同。跟河南的面比起来,我平时吃的仿佛都是些假面条。席间,周口本地的文友介绍,河南的面条,基本都是现吃现和面现做的,所以,在味道上,它更能散发出粮食本身的香味。
因着这种原始的诱惑,让我确定,我是能够吃得完这碗严重超出胃负荷的面条!就在我很欢畅地吃完面条上的茄子,正准备努力向底下的面条发起总攻时,另外一种热情,却阻挡了我干完这碗面条的豪气。面条里面搁了一种叫作荆芥菜的香料,让我实在难以下咽。朋友们说,这菜可难得了,只在高级酒店的餐厅里才有。可是,我不得不承认,我的胃一点也不高级。食物里的作料,真就像那些棱角十分鲜明的人,对不对味之间,往往就是你之砒霜他之蜜糖。我就在喜欢面条和忍受香菜之间,艰难地大口地吃下了几大筷子,直到已经开始呈现呕吐的初兆,才不得不恋恋不舍地搁下了这碗面条。
有些爱情,会因为一个没有完成的吻,让人挂念一辈子。而我,因为这碗没能吃完的面条,竟从心底升腾起无限的遗憾与相思。回到武汉,我学着河南的做法,也做了一碗那样的捞面,可是,吃到嘴里的面条,到底不是原汤原汁的那个味。
那些天,在周口吃过各种不同的面条,无一例外都是不加荤腥的素面,可是,那面里却都能嚼出粮食的香甜来。原本觉得,吃一碗面条,是对一日三餐漫不经心的敷衍。而一碗好吃的面条,只不过需要多加点肉和鸡蛋即可。吃过周口的面条后才发现,一碗真正的好面,重要的是要花费时间、心思和汗水,再经清汤白水煮出的素朴。我们原本以为锦上添花的所有作料,于此却可能变成败坏胃口的画蛇添足。
我想,这大概就是周口面条食之味甘的原因吧。
责任编辑:曹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