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成绩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发挥实验课堂的魅力,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兴趣小组;师生互动;实践探究;提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3-00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3.043
实验是化学课程的灵魂,唯有进行实验,相关的知识点和内涵才能得到展现,高中化学尤其如此。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并且在新课改的框架下,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实验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保证学生在学习到相关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的全面素质。
一、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吸引性,优化课堂气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效果能否实现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应当科学地设计相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授课前,可以提前在一张白纸上用酚酞试剂写上一位学生的名字,而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且让被写名的学生上台,检查这张白纸是否有异常。而后,请这位学生用氢氧化钠溶剂来喷洒这张白纸,纸上因此立刻显现出了这位学生的名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而后,趁着学生积极性得以激发,教师向学生讲解,这一措施还可以作为谍报人员传递情报之用,渲染其神秘色彩,而后以“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向学生提问,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非常主动地想要学习其中的知识和原理,这就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卫生球舞蹈”的实验,将卫生球浸润到水中(其中已经溶解了醋和小苏打),让学生注意观察。不长时间,卫生球就从静止状态进入了活动的状态,在水中上下浮动,且幅度极大,这就自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一实验选取的是鸡蛋,但是以卫生球为实验物,效果更为明显。
在进行“燃烧的条件”这一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展示“火去头”的现象,即选取一张细眼铜丝网,将其置于已经被点燃的酒精灯之上,此时,铜网上并无明火,但是如果以引火物去靠近,存在于铜丝网上的酒精蒸汽就会立刻燃烧,而且是彼此不相连接的两段,这一神奇的现象无疑会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好奇,迫切地想要搞懂其中的原理,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组建兴趣小组,延伸学习时空
指导学生自发地组织相应的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或者家中进行相应的化学试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可以锻炼包括动手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学习的效果。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材料易得、安全性高、富有知识性的实验。例如,可以让学生收集食品包装袋中的脱氧剂,向其中加入适量的醋来产生大量的气泡,而后加入一点明矾或小苏打可以使得溶液浑浊。这一实验简单易行,安全性较高,还可借此向学生讲解酸的化学性质,以身边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化学和生活中的联系,教学亦不再枯燥、无味。
笔者长期的实践表明,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越常见越好,从而带给学生和平时对此材料认知“不一样”的感受,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此外,小组实验的方式更为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自主地完成实验、观察和总结,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三、科学设计问题,加强师生互动
需要指出的是,化学实验虽然可以向学生展现较为少见、新奇的现象,但是绝非是魔术表演,不单纯以趣味性作为目的,而是要以神奇的现象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好的问题就可以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目的的试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例如,在讲授有关空气中成分组成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红磷在燃烧后消耗的是什么气体?红磷是否完全燃烧?原因是什么?集气瓶中还剩下什么气体?为什么在水夹打开后,水进入后只能占据集气瓶五分之一的容积?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对于答案抱有浓厚的求知欲,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在对反应点知识进行讲授时,在组织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亦应当进行比较试验,并且红色会随着盐酸的进入而消失。在实验前,教师应当设计好问题,如碱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何种仪器来检测?为何溶剂会没有了颜色?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白色晶体为何会随着溶液加热和蒸发而出现?这些问题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实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实验时能够更有针对性,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增强其学习能力和学习的效果。
四、保证学生自我动手实践
教师应当将学生视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在设计课程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方针,将实验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不仅学习到相应的知识,而且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终产生了对相关问题的浓厚兴趣,进而自我地进行探究和学习,最终获得成功,这对学生而言是极有成就感的,对其未来的学习兴趣的增长也极为有利。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以符合学生思维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难度过高或过低的实验;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构建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主动地和学生进行有效、平等、和谐的互动,从而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和实验的实际情况,不断地优化教学的方式方法,最终实现三维化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巴新紅.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化学教育,2005(4):23-26.
[2] 董素静.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应对[J].化学教育,2004(5):28-30,58.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兴趣小组;师生互动;实践探究;提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3-00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3.043
实验是化学课程的灵魂,唯有进行实验,相关的知识点和内涵才能得到展现,高中化学尤其如此。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并且在新课改的框架下,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实验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保证学生在学习到相关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的全面素质。
一、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吸引性,优化课堂气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效果能否实现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应当科学地设计相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授课前,可以提前在一张白纸上用酚酞试剂写上一位学生的名字,而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且让被写名的学生上台,检查这张白纸是否有异常。而后,请这位学生用氢氧化钠溶剂来喷洒这张白纸,纸上因此立刻显现出了这位学生的名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而后,趁着学生积极性得以激发,教师向学生讲解,这一措施还可以作为谍报人员传递情报之用,渲染其神秘色彩,而后以“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向学生提问,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非常主动地想要学习其中的知识和原理,这就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卫生球舞蹈”的实验,将卫生球浸润到水中(其中已经溶解了醋和小苏打),让学生注意观察。不长时间,卫生球就从静止状态进入了活动的状态,在水中上下浮动,且幅度极大,这就自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一实验选取的是鸡蛋,但是以卫生球为实验物,效果更为明显。
在进行“燃烧的条件”这一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展示“火去头”的现象,即选取一张细眼铜丝网,将其置于已经被点燃的酒精灯之上,此时,铜网上并无明火,但是如果以引火物去靠近,存在于铜丝网上的酒精蒸汽就会立刻燃烧,而且是彼此不相连接的两段,这一神奇的现象无疑会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好奇,迫切地想要搞懂其中的原理,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组建兴趣小组,延伸学习时空
指导学生自发地组织相应的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或者家中进行相应的化学试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可以锻炼包括动手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学习的效果。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材料易得、安全性高、富有知识性的实验。例如,可以让学生收集食品包装袋中的脱氧剂,向其中加入适量的醋来产生大量的气泡,而后加入一点明矾或小苏打可以使得溶液浑浊。这一实验简单易行,安全性较高,还可借此向学生讲解酸的化学性质,以身边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化学和生活中的联系,教学亦不再枯燥、无味。
笔者长期的实践表明,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越常见越好,从而带给学生和平时对此材料认知“不一样”的感受,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此外,小组实验的方式更为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自主地完成实验、观察和总结,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三、科学设计问题,加强师生互动
需要指出的是,化学实验虽然可以向学生展现较为少见、新奇的现象,但是绝非是魔术表演,不单纯以趣味性作为目的,而是要以神奇的现象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好的问题就可以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目的的试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例如,在讲授有关空气中成分组成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红磷在燃烧后消耗的是什么气体?红磷是否完全燃烧?原因是什么?集气瓶中还剩下什么气体?为什么在水夹打开后,水进入后只能占据集气瓶五分之一的容积?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对于答案抱有浓厚的求知欲,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在对反应点知识进行讲授时,在组织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亦应当进行比较试验,并且红色会随着盐酸的进入而消失。在实验前,教师应当设计好问题,如碱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何种仪器来检测?为何溶剂会没有了颜色?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白色晶体为何会随着溶液加热和蒸发而出现?这些问题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实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实验时能够更有针对性,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增强其学习能力和学习的效果。
四、保证学生自我动手实践
教师应当将学生视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在设计课程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方针,将实验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不仅学习到相应的知识,而且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终产生了对相关问题的浓厚兴趣,进而自我地进行探究和学习,最终获得成功,这对学生而言是极有成就感的,对其未来的学习兴趣的增长也极为有利。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以符合学生思维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难度过高或过低的实验;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构建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主动地和学生进行有效、平等、和谐的互动,从而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和实验的实际情况,不断地优化教学的方式方法,最终实现三维化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巴新紅.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化学教育,2005(4):23-26.
[2] 董素静.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应对[J].化学教育,2004(5):28-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