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江苏省“五严”政策的出台,学生在校的时间缩短,而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要求没有改变,如果用过去的方式上课,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构建高效课堂。构建高效思品课堂的关键是:让思品课生活化,即回归生活,注入时代的“活水”和生活的内容。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所说:“告知学生应如何,很少有效,重要的是自己要体验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可见,让思品课回归生活是时代的要求,它的形式和方法有很多,我在日常教学中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在此与大家共享。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心理倾向,能活跃各种感官、诱发学习动机。教师如果从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导入新课,就能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启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例如在教学“两代人的对话”时,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让学生自编小品:小虎放晚学回家,觉得天色尚早,秋高气爽,想先玩一会再写作业,而父亲认为要先写作业,于是父子俩争吵了起来。看完后提问:我们怎样帮小虎与父亲实现对话?学生对这种亲子矛盾再熟悉不过了,甚至自从上小学开始,每天都会经历一番,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八年抗战”了,而且大多数学生内心是十分赞成小虎的想法的,急于帮助小虎找到与父亲对话的有效方法。于是,便带着浓浓的兴趣与我一同进入了新课的教学活动。
二、创设情境生活化
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现代认知心理学也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并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如果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联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就能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进一步促使学生去努力揭示和获得场景提供的内在知识,并最终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学生觉得“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
如学习“树立正确消费观”时,学生表演小品:小华大手大脚花钱,甚至连拖鞋也要名牌,父亲批评他盲目赶时髦,教育他要忆苦思甜,他不以为然地说现代人要能挣能花,新时代就要超凡脱俗,张扬个性,坚决做个新新人类。这一情景在同学们的生活中也不陌生,不少同学认为小华说出了他们的心声,父母的消费观不适应甚至不能促进当今社会、生活的发展。我让他们自由选择辩论的正反方,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为了各自支持的论点,积极思考,写发言提纲,旁征博引,好一番头脑风暴,经过学生激烈辩论后统一认识到:合理消费与提倡艰苦奋斗并不矛盾,提倡艰苦奋斗不是说不消费,而是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这一情境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活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平凡的体验中获得知识,使课堂少了说教,多了实效。
三、问题设计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以课本为基础,把生活中一些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鲜活材料引入课堂,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探讨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从知识到生活”的循环上升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诚信的智慧”时,提问:要做一名诚信的人是不是就不要保守自己和他人的隐私呢?做诚信的人,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撒谎呢?学生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两难选择,不少学生深有感触,曾经因一念之差,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好心办了坏事,结果事与愿违,留下深深遗憾。问题一出,教室里疑意顿生,学生根据各自生活经验和认知标准,热烈讨论,见仁见智。在此基础上,我引出相关知识:我们对诚信的理解应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把握;只要我们正确理解诚信原则、与人为善,出于公心、永不自欺,我们就能拥有诚信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作出诚信的正确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
四、开展活动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为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动笔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探究创新、活化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素质。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生活化的活动,是指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活动的形式贴近生活,活动本身为学生喜闻乐见。
如学习“社交礼仪ABC”时,让学生调查一些我们当地的婚丧嫁娶、重大节庆的礼仪习俗 ,不但锻炼了他们的各方面能力,还使学生了解了我们当地的风土人情,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其悠久历史的自豪感。
五、课后作业生活化
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升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把知识用于生活,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做法,不要一味布置抄写书本内容的作业,而要使我们思品教学真正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布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把所学思品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体会思品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让学生理解和体验生活世界,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
如学习“树立正确消费观”后,调查塑料袋的使用情况,发现国务院的“禁塑令”颁布后,实行的效果不太理想,在早点和农贸市场,塑料袋依然泛滥成灾。经过学生探究,最后提出看法:一要政府监督管理,严罚并宣传;二要消费者树立生态文明观,绿色消费,拒绝使用。这样的作业,使思品课教学更加紧密地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将书本知识更加紧密地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逐渐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使学生真正去关注生活、开创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江苏省减负的大环境下,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追求诗意、灵动、智慧的理想课堂,更需要理性的审视当前课堂教学行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要寻找到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点,构建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形成的典型课型。总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一线教师持之以恒的追求,我们坚信,有了这份坚持,学生的校园生活会更快乐,人生之路会更美好,我们的教育也才能更成功。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心理倾向,能活跃各种感官、诱发学习动机。教师如果从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导入新课,就能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启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例如在教学“两代人的对话”时,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让学生自编小品:小虎放晚学回家,觉得天色尚早,秋高气爽,想先玩一会再写作业,而父亲认为要先写作业,于是父子俩争吵了起来。看完后提问:我们怎样帮小虎与父亲实现对话?学生对这种亲子矛盾再熟悉不过了,甚至自从上小学开始,每天都会经历一番,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八年抗战”了,而且大多数学生内心是十分赞成小虎的想法的,急于帮助小虎找到与父亲对话的有效方法。于是,便带着浓浓的兴趣与我一同进入了新课的教学活动。
二、创设情境生活化
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现代认知心理学也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并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如果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联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就能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进一步促使学生去努力揭示和获得场景提供的内在知识,并最终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学生觉得“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
如学习“树立正确消费观”时,学生表演小品:小华大手大脚花钱,甚至连拖鞋也要名牌,父亲批评他盲目赶时髦,教育他要忆苦思甜,他不以为然地说现代人要能挣能花,新时代就要超凡脱俗,张扬个性,坚决做个新新人类。这一情景在同学们的生活中也不陌生,不少同学认为小华说出了他们的心声,父母的消费观不适应甚至不能促进当今社会、生活的发展。我让他们自由选择辩论的正反方,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为了各自支持的论点,积极思考,写发言提纲,旁征博引,好一番头脑风暴,经过学生激烈辩论后统一认识到:合理消费与提倡艰苦奋斗并不矛盾,提倡艰苦奋斗不是说不消费,而是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这一情境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活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平凡的体验中获得知识,使课堂少了说教,多了实效。
三、问题设计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以课本为基础,把生活中一些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鲜活材料引入课堂,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探讨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从知识到生活”的循环上升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诚信的智慧”时,提问:要做一名诚信的人是不是就不要保守自己和他人的隐私呢?做诚信的人,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撒谎呢?学生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两难选择,不少学生深有感触,曾经因一念之差,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好心办了坏事,结果事与愿违,留下深深遗憾。问题一出,教室里疑意顿生,学生根据各自生活经验和认知标准,热烈讨论,见仁见智。在此基础上,我引出相关知识:我们对诚信的理解应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把握;只要我们正确理解诚信原则、与人为善,出于公心、永不自欺,我们就能拥有诚信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作出诚信的正确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
四、开展活动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为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动笔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探究创新、活化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素质。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生活化的活动,是指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活动的形式贴近生活,活动本身为学生喜闻乐见。
如学习“社交礼仪ABC”时,让学生调查一些我们当地的婚丧嫁娶、重大节庆的礼仪习俗 ,不但锻炼了他们的各方面能力,还使学生了解了我们当地的风土人情,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其悠久历史的自豪感。
五、课后作业生活化
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升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把知识用于生活,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做法,不要一味布置抄写书本内容的作业,而要使我们思品教学真正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布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把所学思品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体会思品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让学生理解和体验生活世界,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
如学习“树立正确消费观”后,调查塑料袋的使用情况,发现国务院的“禁塑令”颁布后,实行的效果不太理想,在早点和农贸市场,塑料袋依然泛滥成灾。经过学生探究,最后提出看法:一要政府监督管理,严罚并宣传;二要消费者树立生态文明观,绿色消费,拒绝使用。这样的作业,使思品课教学更加紧密地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将书本知识更加紧密地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逐渐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使学生真正去关注生活、开创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江苏省减负的大环境下,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追求诗意、灵动、智慧的理想课堂,更需要理性的审视当前课堂教学行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要寻找到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点,构建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形成的典型课型。总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一线教师持之以恒的追求,我们坚信,有了这份坚持,学生的校园生活会更快乐,人生之路会更美好,我们的教育也才能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