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我国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战略选择。本文围绕循环经济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统一认识,促进循环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关键词] 发展; 循环经济; 问题
[中图分类号] F1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13-0009-0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我国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战略选择。“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发展循环经济列为第22章,国务院2005年7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启动了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推进下,全国各地和相关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为了使循环经济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现就有关问题讨论如下。
一、准确把握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这个词是新的,但其中体现的理念古今中外皆有。循环经济已经被中央定位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既不能将它仅仅理解为废旧物资回收、垃圾经济或再生资源产业,也不能将它简单理解为环境保护的措施,而要从更高层次来理解。本人认为,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理解其内涵: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伴有一系列的产业形态。循环经济可以发展,是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良性循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与传统发展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地球看成是无穷大的取料场和排污场,系统的一端从地球大量开采自然资源生产消费性产品,另一端向环境排放大量废物,以“资源—产品—废弃”为表现形式,是一种线性的增长模式。循环经济强调在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按“物质代谢”和“要素共享”的关系延伸产业链,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是一种节约型的增长方式。通过发展资源节约产业和产品、综合利用产业和产品、废旧物资回收以及环保产业,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污染治理、清洁生产、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理念,它们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说到底,这些理念都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的内涵。对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我国来说,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资源效率战略。它追求的不是简单地降低资源消耗,而是使资源尽可能得到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过程为特征。我国已经不具备按照这种模式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在一些重要矿产资源不能自给、不少地区水土资源相当稀缺的情况下,尤其应将资源节约放在重要地位。中央将节约资源列为基本国策,正是针对我国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现实做出的战略选择。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一直是我国提高资源效率的手段,也应当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之一。
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题中应有之义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本身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工业污染防治的初始手段主要是“末端治理”。这是一种只投入而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办法,这种费而不惠的解决污染的途径发达国家也早已放弃了。与此相比,清洁生产强调生产的全过程控制,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削减污染物排放。实际上这也是单个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任务。然而,清洁生产主要在单个企业施行,而循环经济则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通过延长产业链,将上游企业的废物变成下游企业的原料,以及能源的梯级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火电厂外排的粉煤灰是一种固体废弃物,但可以用来生产多种建材,从而变成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产生经济效益。
二、循环经济既要在工业部门推进,农业也大有作为
物质循环和生物相生相克的生态学规律,既可以用于安排工业生产,减轻工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又可以用在农业活动上。循环经济可以转变生产方式,纵向延长企业生产链条,横向拓宽企业产品经营领域,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国内已经总结出许多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案例。例如,造纸厂通过回收黑液制造有机肥料,延长了生产链条;啤酒厂增加干酵母回收工艺流程,减轻了废水处理负担;利用垃圾发电,废旧轮胎回收处理,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这些都是工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循环经济扩大了资源开发产业的内涵,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只要政策和制度安排使企业有利可图,工业企业就有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生态农业模式。经济学史研究表明,990年前的唐朝珠江三角洲就出现“基塘模式”,其中体现了有机物的循环。长期以来,农民主要靠秸秆、树木、薪炭林等解决燃料问题,使我国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和水土保持能力日益下降,旱涝灾害日益频繁。农业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性上升,食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推广“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即建大棚利用太阳能养猪养鸡、种蔬菜,用人畜粪便作原料发酵生产沼气用于照明和炊事,沼渣做肥料又用于种植,既解决农村能源供应,改善农民的卫生和生活环境,又可以减少农作物和蔬菜生长中农药化肥的使用,有利于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的健康。因此,循环经济不仅要关注工业企业,也要关注农村地区,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加以统筹考虑,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三、发展循环经济既要重视大企业,更应关注中小企业
废物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内容之一,必须重视规模效益问题。马克思曾经指出,废物几乎在每一个产业的再生产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只有在具备一定规模时才有经济意义,而且可以提高利润。换句话说,单位产值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必须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企业规模化有利于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因为要降低生产成本就必须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综合消耗,没有规模经济难以实现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小化。因此,国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优先选择耗能高污染重的大企业进行试点,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巨大的就业压力,是一些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小企业不能关闭的原因。严格按照环境标准,很多小企业应当被关闭,但迫于就业压力又很难做到这一点,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因为中小企业在提高就业机会、促进地方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中小企业产生的废物量达不到规模化处理的要求,强制其进行资源循环利用也是不经济的。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就成了解决资源短缺和增加就业机会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江苏、浙江等地小企业污水的集中处理,山东、福建等地的废石材利用,北京市等城市废旧物资的社会化回收体系等,均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北京市废旧物资回收由“非正规部门”完成,并在廊坊、保定等地形成一定规模的加工处理体系,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就业,也为地方的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因此,国家在推进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更应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并将小企业作为扶持的对象,把集约化的加工处理或利用作为支持的重点,使其达到规模经济要求;同时将资源回收环节交给社会回收体系,并加以必要的规范,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保障社会稳定、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良性循环。
四、循环经济既可以在东部发展,中西部地区也不例外
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是循环经济的核心。不同发展水平地区追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是中央的要求,也是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缩小地区差距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长期繁荣稳定的核心环节。结合我国的实际,各地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应有所侧重。借鉴国际经验,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可采取的形式,一是建设生态工业园,通过废弃物变原料的贸易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的区域集聚,形成规模化的企业集群。二是开展生态城镇建设,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应结合工业化、城市化阶段,从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入手。用发展的思路统筹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东部地区应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产业、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减少资源原材料的消耗;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要将资源综合利用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内容,西部地区应将生态农业作为重点,培育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在行业层面上,应抓高能耗高物耗重污染的行业,如冶金、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先行启动。大力施行清洁生产,开展生态设计,减少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资源消耗强度,零部件要保证能够回收利用,并逐步提高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率,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量,减轻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西部地区是中国生态环境的屏障,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同时,城市化水平低,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布局分散,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因此,国家在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给予特别的扶持。对于中部地区也应如此。由于小企业的大量存在,造成资源效率不高和环境污染问题。例如,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难度大,与产业过于分散化、小型化,不利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处理有一定关系。这就要求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给予适当的倾斜,从投资、信贷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而不应仅将西部作为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拿走资源留下污染。贵阳市经过规划和初步实践,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展现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增加就业的多赢。应该认真总结推广。
五、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共性技术和适用技术的支撑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撑。无论是物质的循环还是产业连接,没有可行的技术,只能是纸上谈兵。我国的资源回收利用率相对于能回收的总量并不低,但没有得到高值利用。例如,我国每年回收约50亿只易拉罐,其中的部分只是拿去回炉做了蜡烛台等初级产品。又如,汽车发动机如果回炉只利用了其价值的3%,而用于再制造可利用其价值的80%。因此,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废旧物资的利用价值十分重要。同时,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也存在经济性问题,要依靠技术进步来降低资源再利用的成本。
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好坏,与技术可行性有关。一些小企业污染严重,他们利用的资源在国内很短缺,但产品又是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这些企业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下,循环利用资源将会使得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甚至亏损。技术突破则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例如,由于国家“七五”科技项目的支持,鲁北化工在海水多级利用和低品位磷矿利用等一系列技术上取得突破以后,不仅使物质循环利用得以实现,也使成本有竞争优势。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把循环经济作为重点之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国家科学技术规划中可以找到相应的项目载体,从而使循环经济发展在技术支撑方面有了可能。
在重视技术开发和创新的同时,国家必须有配套措施,通过补贴、减免税或价格政策等,使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例如,火力发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是我国空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来源之一。强制性的原煤脱硫及其循环利用会增加电厂成本,这就需要通过提高电价或税收抵扣等方式,保证电厂一定的营利水平。
六、既要规划引导,也要考虑物质循环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制和实施规划对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及有关部门都提出了制订循环经济规划的要求,环保总局出台了规划编制指南,一些地方和行业已经出台了自己的循环经济规划,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各地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时,要按照“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要求,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放在突出位置。编制节能、节油、节电、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框架。从短期看,要从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入手,将工作重点放在节约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等方面。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开展了循环经济的试点,试图积累经验,形成不同条件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循环经济的发展既要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又要整体推进,因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资源共享、天人和谐是中华文明中的优良传统。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循环应考虑技术经济的可行性。一些物质的循环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合算,如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一些物质的循环在技术上可行,但经济上不合算,如废建筑材料等;一些物质根本不能循环,如挥发性物质。因此,要使“物质循环起来”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区别对待。否则会适得其反,如“疯牛病”就是没有科学利用动物蛋白喂养牛的结果。对进入人类“食物链”的物质,尤其要重视有毒有害物质的减量化,防止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此外,在制订规划时,应因地制宜,既要充分考虑水、原材料的循环利用,能源的分级利用,也要考虑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生产要素,并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环境质量结合起来。
七、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作用,形成长效机制
环境法规和经济激励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之一。如果循环经济能够在市场条件下自发地运行,还要政府推进干什么?这样的道理不言自明。
尽管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有生命力,但是,循环经济发展首先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而这些目标具有外部性和公益性特点。由于我国对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尚不完善,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例如,我国的税收制度是建立在增值税基础之上的。这种税制设定实际上是鼓励多消费,少增值。因为企业越是节约,产品增加值就越高,需要支付的增值税也就越多。同样,我国的税收主要在生产环节而不是消费环节,从而不利于消费者的节约选择。这种政策逆选择导向应当改变,并从投资引导向税收调节转移。应加大政府调控力度,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消费政策等方面,激励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技术、工艺、产品的发展,提高准入“门槛”,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改变“以GDP论英雄”、“排名次”的做法,增加资源效率和环境友好的考核指标,并纳入对地方和干部的考核。形成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行动的长效机制,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动力。应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清洁生产、物质流平衡、环境管理、产品研制、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循环经济的营利模式,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才是循环经济的生命之本。国内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循环经济发展涉及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企业、每个地区乃至整个民族。应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知识,使人们知道循环经济就在身边,与每一个人密切相关。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占有,是社会大众的基本需求,就业的压力和利益的追求是资源消费和环境污染的内在动力。因此,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不仅是参与,更重要的是行动。不仅要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更要将节约一度电、一粒米、一滴水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形成人人讲节约、个个爱环境的文化氛围和消费习惯。
(本文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 于朝霞
[关键词] 发展; 循环经济; 问题
[中图分类号] F1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13-0009-0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我国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战略选择。“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发展循环经济列为第22章,国务院2005年7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启动了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推进下,全国各地和相关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为了使循环经济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现就有关问题讨论如下。
一、准确把握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这个词是新的,但其中体现的理念古今中外皆有。循环经济已经被中央定位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既不能将它仅仅理解为废旧物资回收、垃圾经济或再生资源产业,也不能将它简单理解为环境保护的措施,而要从更高层次来理解。本人认为,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理解其内涵: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伴有一系列的产业形态。循环经济可以发展,是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良性循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与传统发展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地球看成是无穷大的取料场和排污场,系统的一端从地球大量开采自然资源生产消费性产品,另一端向环境排放大量废物,以“资源—产品—废弃”为表现形式,是一种线性的增长模式。循环经济强调在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按“物质代谢”和“要素共享”的关系延伸产业链,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是一种节约型的增长方式。通过发展资源节约产业和产品、综合利用产业和产品、废旧物资回收以及环保产业,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污染治理、清洁生产、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理念,它们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说到底,这些理念都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的内涵。对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我国来说,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资源效率战略。它追求的不是简单地降低资源消耗,而是使资源尽可能得到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过程为特征。我国已经不具备按照这种模式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在一些重要矿产资源不能自给、不少地区水土资源相当稀缺的情况下,尤其应将资源节约放在重要地位。中央将节约资源列为基本国策,正是针对我国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现实做出的战略选择。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一直是我国提高资源效率的手段,也应当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之一。
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题中应有之义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本身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工业污染防治的初始手段主要是“末端治理”。这是一种只投入而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办法,这种费而不惠的解决污染的途径发达国家也早已放弃了。与此相比,清洁生产强调生产的全过程控制,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削减污染物排放。实际上这也是单个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任务。然而,清洁生产主要在单个企业施行,而循环经济则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通过延长产业链,将上游企业的废物变成下游企业的原料,以及能源的梯级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火电厂外排的粉煤灰是一种固体废弃物,但可以用来生产多种建材,从而变成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产生经济效益。
二、循环经济既要在工业部门推进,农业也大有作为
物质循环和生物相生相克的生态学规律,既可以用于安排工业生产,减轻工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又可以用在农业活动上。循环经济可以转变生产方式,纵向延长企业生产链条,横向拓宽企业产品经营领域,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国内已经总结出许多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案例。例如,造纸厂通过回收黑液制造有机肥料,延长了生产链条;啤酒厂增加干酵母回收工艺流程,减轻了废水处理负担;利用垃圾发电,废旧轮胎回收处理,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这些都是工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循环经济扩大了资源开发产业的内涵,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只要政策和制度安排使企业有利可图,工业企业就有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生态农业模式。经济学史研究表明,990年前的唐朝珠江三角洲就出现“基塘模式”,其中体现了有机物的循环。长期以来,农民主要靠秸秆、树木、薪炭林等解决燃料问题,使我国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和水土保持能力日益下降,旱涝灾害日益频繁。农业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性上升,食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推广“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即建大棚利用太阳能养猪养鸡、种蔬菜,用人畜粪便作原料发酵生产沼气用于照明和炊事,沼渣做肥料又用于种植,既解决农村能源供应,改善农民的卫生和生活环境,又可以减少农作物和蔬菜生长中农药化肥的使用,有利于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的健康。因此,循环经济不仅要关注工业企业,也要关注农村地区,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加以统筹考虑,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三、发展循环经济既要重视大企业,更应关注中小企业
废物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内容之一,必须重视规模效益问题。马克思曾经指出,废物几乎在每一个产业的再生产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只有在具备一定规模时才有经济意义,而且可以提高利润。换句话说,单位产值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必须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企业规模化有利于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因为要降低生产成本就必须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综合消耗,没有规模经济难以实现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小化。因此,国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优先选择耗能高污染重的大企业进行试点,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巨大的就业压力,是一些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小企业不能关闭的原因。严格按照环境标准,很多小企业应当被关闭,但迫于就业压力又很难做到这一点,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因为中小企业在提高就业机会、促进地方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中小企业产生的废物量达不到规模化处理的要求,强制其进行资源循环利用也是不经济的。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就成了解决资源短缺和增加就业机会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江苏、浙江等地小企业污水的集中处理,山东、福建等地的废石材利用,北京市等城市废旧物资的社会化回收体系等,均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北京市废旧物资回收由“非正规部门”完成,并在廊坊、保定等地形成一定规模的加工处理体系,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就业,也为地方的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因此,国家在推进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更应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并将小企业作为扶持的对象,把集约化的加工处理或利用作为支持的重点,使其达到规模经济要求;同时将资源回收环节交给社会回收体系,并加以必要的规范,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保障社会稳定、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良性循环。
四、循环经济既可以在东部发展,中西部地区也不例外
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是循环经济的核心。不同发展水平地区追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是中央的要求,也是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缩小地区差距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长期繁荣稳定的核心环节。结合我国的实际,各地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应有所侧重。借鉴国际经验,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可采取的形式,一是建设生态工业园,通过废弃物变原料的贸易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的区域集聚,形成规模化的企业集群。二是开展生态城镇建设,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应结合工业化、城市化阶段,从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入手。用发展的思路统筹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东部地区应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产业、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减少资源原材料的消耗;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要将资源综合利用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内容,西部地区应将生态农业作为重点,培育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在行业层面上,应抓高能耗高物耗重污染的行业,如冶金、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先行启动。大力施行清洁生产,开展生态设计,减少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资源消耗强度,零部件要保证能够回收利用,并逐步提高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率,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量,减轻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西部地区是中国生态环境的屏障,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同时,城市化水平低,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布局分散,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因此,国家在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给予特别的扶持。对于中部地区也应如此。由于小企业的大量存在,造成资源效率不高和环境污染问题。例如,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难度大,与产业过于分散化、小型化,不利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处理有一定关系。这就要求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给予适当的倾斜,从投资、信贷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而不应仅将西部作为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拿走资源留下污染。贵阳市经过规划和初步实践,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展现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增加就业的多赢。应该认真总结推广。
五、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共性技术和适用技术的支撑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撑。无论是物质的循环还是产业连接,没有可行的技术,只能是纸上谈兵。我国的资源回收利用率相对于能回收的总量并不低,但没有得到高值利用。例如,我国每年回收约50亿只易拉罐,其中的部分只是拿去回炉做了蜡烛台等初级产品。又如,汽车发动机如果回炉只利用了其价值的3%,而用于再制造可利用其价值的80%。因此,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废旧物资的利用价值十分重要。同时,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也存在经济性问题,要依靠技术进步来降低资源再利用的成本。
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好坏,与技术可行性有关。一些小企业污染严重,他们利用的资源在国内很短缺,但产品又是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这些企业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下,循环利用资源将会使得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甚至亏损。技术突破则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例如,由于国家“七五”科技项目的支持,鲁北化工在海水多级利用和低品位磷矿利用等一系列技术上取得突破以后,不仅使物质循环利用得以实现,也使成本有竞争优势。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把循环经济作为重点之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国家科学技术规划中可以找到相应的项目载体,从而使循环经济发展在技术支撑方面有了可能。
在重视技术开发和创新的同时,国家必须有配套措施,通过补贴、减免税或价格政策等,使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例如,火力发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是我国空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来源之一。强制性的原煤脱硫及其循环利用会增加电厂成本,这就需要通过提高电价或税收抵扣等方式,保证电厂一定的营利水平。
六、既要规划引导,也要考虑物质循环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制和实施规划对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及有关部门都提出了制订循环经济规划的要求,环保总局出台了规划编制指南,一些地方和行业已经出台了自己的循环经济规划,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各地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时,要按照“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要求,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放在突出位置。编制节能、节油、节电、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框架。从短期看,要从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入手,将工作重点放在节约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等方面。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开展了循环经济的试点,试图积累经验,形成不同条件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循环经济的发展既要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又要整体推进,因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资源共享、天人和谐是中华文明中的优良传统。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循环应考虑技术经济的可行性。一些物质的循环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合算,如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一些物质的循环在技术上可行,但经济上不合算,如废建筑材料等;一些物质根本不能循环,如挥发性物质。因此,要使“物质循环起来”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区别对待。否则会适得其反,如“疯牛病”就是没有科学利用动物蛋白喂养牛的结果。对进入人类“食物链”的物质,尤其要重视有毒有害物质的减量化,防止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此外,在制订规划时,应因地制宜,既要充分考虑水、原材料的循环利用,能源的分级利用,也要考虑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生产要素,并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环境质量结合起来。
七、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作用,形成长效机制
环境法规和经济激励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之一。如果循环经济能够在市场条件下自发地运行,还要政府推进干什么?这样的道理不言自明。
尽管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有生命力,但是,循环经济发展首先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而这些目标具有外部性和公益性特点。由于我国对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尚不完善,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例如,我国的税收制度是建立在增值税基础之上的。这种税制设定实际上是鼓励多消费,少增值。因为企业越是节约,产品增加值就越高,需要支付的增值税也就越多。同样,我国的税收主要在生产环节而不是消费环节,从而不利于消费者的节约选择。这种政策逆选择导向应当改变,并从投资引导向税收调节转移。应加大政府调控力度,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消费政策等方面,激励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技术、工艺、产品的发展,提高准入“门槛”,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改变“以GDP论英雄”、“排名次”的做法,增加资源效率和环境友好的考核指标,并纳入对地方和干部的考核。形成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行动的长效机制,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动力。应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清洁生产、物质流平衡、环境管理、产品研制、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循环经济的营利模式,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才是循环经济的生命之本。国内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循环经济发展涉及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企业、每个地区乃至整个民族。应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知识,使人们知道循环经济就在身边,与每一个人密切相关。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占有,是社会大众的基本需求,就业的压力和利益的追求是资源消费和环境污染的内在动力。因此,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不仅是参与,更重要的是行动。不仅要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更要将节约一度电、一粒米、一滴水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形成人人讲节约、个个爱环境的文化氛围和消费习惯。
(本文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 于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