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者有其屋

来源 :时代名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woicq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家的情怀可谓厚重。低头思故乡的那一黯然垂首,思念的除了广袤田野中的碧树清波,还有黄昏冉冉升腾的炊烟,揭开锅盖时扑面而来的温暖蒸汽,绕梁嬉戏盈盈的笑语,内心笃实身体放松的姿态,而所有的情丝,都盛放在那或华丽或简陋的“家”里。住所,是中国人对家最直观的印象,不管豪华还是简陋,似乎只要有那能遮风避雨的三尺屋檐,纵是再多辛苦也得以安宁和甘愿。住所,已是一个家能成其为家的基本条件。
  在过去的30多年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中国住房市场大发展大繁荣,城乡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大幅提升,但是在住房分配中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城市贫困人口、低收入家庭所面临的的住房困难尤其严重。造成这种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很多政府重视房地产产业的发展,看重其对GDP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鼓励商业性房地产的发展,而对市场机制的过度依赖让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中低收入群众只得“望房兴叹”。那些独自在外漂泊的“蜗居”“蚁族”,碾碎了多少父母的心,而举家贫窘的“租房族”“工棚族”甚至“露宿族”,又该让多少人心尖颤抖。
  “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旧题黄帝撰?宅经》)住宅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安稳,更关系到一个人精神的安放与归依。早在战国时代,孟子提出的理想国的设想,便赫然将“居者有其屋”放在首位。国家早就认识到城市化进程中的住房问题,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一步步解决百姓的住房困难。2007年8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颁布,首次将廉租房明确为住房保障的重点,对经济适用房实行动态管理、有限产权,住房保障的落实情况纳入对城市政府的政绩考核之中。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更是明确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实现“住有所居”。而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保障性住房已成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罗应光、向春玲等同志组织编写的《住有所居 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便是在国家着力改善民生、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坚定决心下,在保障性住房建设高歌猛进的时代环境下,从理论上进行系统分析思考,深入研究住房保障的客观规律、基本原理和实现途径,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推动住房保障事业科学发展。这部书于2011年5月出版,就时机来说,是十分恰当的。
  近些年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等理念的全面落实和深入人心,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已有了较成熟的保障性住房制度。这些先进经验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包含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性住房在内的综合体系才是当代中国特色的住房体系,二者分别对应着不同收入的人群,在标准、资金、环境、政策和义务等方面均有着显著差别。于是,党和政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逐步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据统计,2008年第四季度至2010年底,全国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300万套,其中已竣工住房800万套;期间,还完成了20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由这些数据不难看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决心和步伐。
  今后若干年,保障性住房的继续建设是大势所趋,其在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上有着巨大的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而这样从政治高度来看待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发展问题,已成为中国特色。事实上,在当代中国,住房保障不仅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事关效率的名词,也不仅是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大事情。其一,它的建设是保障党和国家保证人民基本的生存权、居住权及资产拥有权等人权的需要,其最高政治含义即维护人的基本人权、基本尊严和基本所有。其二,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一个政党,尤其是一个宣示以追求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无论是出现国民基本的住房资源匮乏现象,还是出现住房资源充足但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它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会面临严峻挑战。保障性住房还是党执政的合法性来源之一。其三,不管是“小康社会”还是“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都离不开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保障性住房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 ——这便是研究保障性住房的现实意义所在。
  作者罗应光,现任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编著这本书,似乎算是他的“分内事”。事实上,这位厅长是哲学专业出身,为了对本职工作有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认识,他几乎阅遍国内外所有有关保障性住房的研究论文及专著,而正是这深厚博大的知识底蕴,让这本书内容详实,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分析透彻、观点鲜明。从书名《住有所居 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便能知晓,全书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国住房保障进行的系统研究。在理论层面,该书深入探讨了住房保障的理论基础和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系统介绍了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政策和保障制度的内容、特点和方式,深入浅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理论架构,使得我们从狭隘的当下的经验现实之中摆脱出来,迈入另一个无限开阔充盈丰富的时间的序列,与一切时代建立起精神联系。在实践层面,该书总结了中国住房制度和住房保障的发展历程、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精准地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些实践既检验了理论的正确性,又让人更为客观审慎地看待这项事业。全书遣词严谨,逻辑层级分明,将久远的历史和繁复的国情区别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让人跨越西方和中国,穿梭历史和现今,对保障性住房有一个理性而全面的认识。中央党校副校长孙庆聚先生为其作序称“这是一次大胆的理论创新和务实的实践总结”是实事求是的。
  当然,作者不仅于提出问题,他更注重解决问题。正如序言中称“该书的不少观点和建议,对于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规范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作者结合建设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极富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他还有针对性地选取了一些地区的好做法、好经验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北京、天津、辽宁、重庆、云南……尤其是云南,作为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经济社会欠发达省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体较低,城镇困难群体数量较大,农村贫困人口较多,危旧房比例十分高,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工作相比经济发达省市无疑有更大的阻碍和困难。然而,在这般复杂而艰苦的环境下,云南省委、省政府逐年扩大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范围,多层次、多方式地推进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创造性地开展政企共建廉租住房、先租后售、级差租金等工作,启动了农民工和新就业人员创业小区试点项目建设,多渠道探索城乡居民住房保障方式,初步建立起以城镇廉租住房、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安居工程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这些先进典范,将对其他省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起到极大的指导、激励和带动作用。
  正是这些踏实而正确的脚印,让作者以一个政治家的敏锐和信心,对住房保障事业的未来充满了可喜的展望,他在书中说道:“以上所做的这些努力,最终都会促进中国特色的保障性住房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现在看来,未来二三十年里,中国每年都有约1400万—1600万农村人口转移进城,整个国家会最终达到城市化的成熟状态。在这个从农民转为市民的宏大历史进程中,流动进城的人大多数是中低收入者,他们的住房问题是未来保障性住房建设面对的巨大挑战。如果处理不好,恩格斯给我们描述的资本主义国家城市贫民积聚和住宅匮乏的历史也会在中国重演。但是处理得当的话,中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中国特色将会更加突出。”
  从罗应光先生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政治家忧天下之忧的爱民情怀、深入思考的探索精神、积极果敢的决断力量,有这样积极为人民谋福利的政界要员,那千百年前便存在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这个又沉重又激越的理想,似乎离实现,已经不远了。
其他文献
入刊理由:  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旧事物更替频繁,对于企业,须在如此强大的经济浪潮中稳固根基、开拓创新,才不会随着潮落而消失殆尽。企业家,带动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促进企业腾飞的操纵者,世界因他们而灿烂多彩,社会因他们而充满活力。面对企业如何应对未来发展,面对企业如何在逆境中生存,笔者将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翻开中国民营企业的历史,
期刊
编者按  决策咨询研究是件很枯燥的事儿,而且,其工作成果也很难直接呈现出来,非内行人很难知道决策研究工作的艰辛和重要。然而,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童志云,却为这个岗位赋予了活跃的元素和鲜艳的色彩。  决策咨询机构是党委、政府实施科学决策的“智囊团”“外脑”和参谋助手,作为服务参谋机构,其涉及的领域之广、接触的文件之繁、承担的任务之重,是常人难于想象的。但就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下,童志云调动了咨
期刊
入刊理由:  自2010年至2014年,《风光》杂志已经复刊五周年了。弹指一挥,五载于宏大的时代来说,显得微不足道,但我们是在逆势、逆境、逆风中,努力匍匐前行,我们在做严肃媒体的同时,不断创新,从而跻身于纸媒界的逐浪先锋之列。千余万字的文字记载和数十万张图片的铺陈是我们的阔大气象,更是我们回报这个伟大时代最鲜明的例证。这个时代,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因有我们的记载而留下清晰的印痕。良
期刊
入刊理由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昆明市委提出到2017年要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官渡全区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攻坚克难,重点突破,围绕加快推进中国云南昆明面向泛亚地区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门户核心区、西部最大的小商品商贸物流聚集区、现代新昆明跨越发展先行区建设和在昆明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上下同心、目标同向、干群同力正全力冲刺小康社会建设。  官渡区位于昆明
期刊
入刊理由  滇池湖畔,西山矗立,懷抱着500里滇池这颗知名度享誉海内外的“高原明珠”,一池江水注定了山明水秀的气质,奠定了发展山水园林新城区的主旋律。西山区是昆明面积最大的主城核心区,也是省级机关驻地最多的区域。伴随着西部大开发、云南桥头堡建设步伐的加快,伴随着十八大犹在耳际的激昂之声,全区经济发展也进入快车道,紧紧抓住桥头堡战略和美好幸福新昆明建设带来的宝贵机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奋
期刊
入刊理由  首家具有旗舰店性质的龙润集团精品生活馆在楚雄落户开馆,不仅是楚雄人民健康生活的福祉,更是龙润集团销售模式转型的第一步。生活馆网罗龙润集团旗下所有主打、知名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高端消费需求,必将引领楚雄高端消费风潮。  2012年5月19日,由跨国名企龙润集团与昆明时代名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袂成立的高端消费生活馆——龙润集团精品生活馆,正式落户楚雄市经济开发区。龙润集团快消品事业部总经理
期刊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为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迅速组织研究力量,对桥头堡建设的内外环境、基础条件和主要内容、工作重点、政策措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配合中
期刊
《云南发展研究》分综合研究、州市研究、调研报告三大块,对云南省政府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管理小组2010年期间的项目成果进行了收集整理,可以全面和深度地了解云南的发展情况。  综合研究部分是对云南总体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研究的成果,首篇即是综合发展处的《“十二五”云南发展的10个重大问题》课题,旨在为“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提供研究思路,内容包括发展环境、发展战略、经济发展速度、转变发展方式、产业培育、对内对
期刊
入刊理由:红塔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历史。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掀开新的发展历史起点上,红塔集团如何对行业发展形势加以科学预判,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战略规划调整,如何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核心品牌,如何在现有的成绩上超前谋划、主动求变,实现跨越发展,为国家、为云南社会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带着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本文以红塔的力量、红塔的抉择、红塔的升华、红塔的底蕴及红塔的目光等五个篇章对此进
期刊
入刊理由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在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是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欠发达的区域。如何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无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是必须面对和要想办法解决的现实问题。  战略起源于战争,是对战争的谋划与指挥的艺术,中西方都有系统的研究,并形成了许多不朽的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