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主要体现以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活动中学思品”,让学生从教材走入课堂,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矛盾冲突,身临课文内容,在学习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思品 培养目标 活动中学思品 角色扮演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培养目标。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让学生从教材走入课堂
近年来,有的提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小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可算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方式。它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二、引发思考 深辩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选择相关媒体资源,播放“国际大专辩论会”视频等,让学生观看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辩论中感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三、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后,我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社区、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开展校园实践访问调查,班内实践访问调查,小组实践访问调查,设计表格内容,指导学生怎样开展访问调查,突出记录对象所做劳动的事项和辛苦,在记录中初步感悟,通过课堂辩论让学生更加深刻。通过实践访问调查,增强情感交流。
四、角色体验 内化认识
开展换位体验,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学生管理作用。
近几年来,小学思品课几乎形同虚设,品德教学管理只作一般性要求,极少数科任教师自然放松了对自己的教学要求,因为不考试而不重视,很不关心学生的道德养成培养。家长对学生品德的要求似乎大大降低了要求,只要学生各级统测成绩好,家长只认孩子统测成绩名次,其他的几乎都不在意,学生只要不被司法机关找就是好孩子,这样一来,整个社会自然就不知不觉的人为的降低了对学生品德的要求。学生的德性没有得到良好的实践,往往学生的成长是在学校高压纪律下塑造的,严重剥夺了学生成长的自然周期,在成长过程中嫁接了本不该有的思维。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由于成长经历断层,思维和德行都很固执,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易成为危险人物。呼吁小学思品教学应该重新审视,正真让小学品德教学返璞归真,正真落实品德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云南小学教育;
〔3〕现代教育学心理学。
【关键词】小学思品 培养目标 活动中学思品 角色扮演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培养目标。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让学生从教材走入课堂
近年来,有的提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小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可算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方式。它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二、引发思考 深辩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选择相关媒体资源,播放“国际大专辩论会”视频等,让学生观看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辩论中感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三、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后,我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社区、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开展校园实践访问调查,班内实践访问调查,小组实践访问调查,设计表格内容,指导学生怎样开展访问调查,突出记录对象所做劳动的事项和辛苦,在记录中初步感悟,通过课堂辩论让学生更加深刻。通过实践访问调查,增强情感交流。
四、角色体验 内化认识
开展换位体验,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学生管理作用。
近几年来,小学思品课几乎形同虚设,品德教学管理只作一般性要求,极少数科任教师自然放松了对自己的教学要求,因为不考试而不重视,很不关心学生的道德养成培养。家长对学生品德的要求似乎大大降低了要求,只要学生各级统测成绩好,家长只认孩子统测成绩名次,其他的几乎都不在意,学生只要不被司法机关找就是好孩子,这样一来,整个社会自然就不知不觉的人为的降低了对学生品德的要求。学生的德性没有得到良好的实践,往往学生的成长是在学校高压纪律下塑造的,严重剥夺了学生成长的自然周期,在成长过程中嫁接了本不该有的思维。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由于成长经历断层,思维和德行都很固执,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易成为危险人物。呼吁小学思品教学应该重新审视,正真让小学品德教学返璞归真,正真落实品德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云南小学教育;
〔3〕现代教育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