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类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方式方法区别于文科及理工科的学生,因此该类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方式及对各类社会现象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是对该类学生因材施教和进行分层分类教育的依据。本文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对艺术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目标、行为方式和爱好进行解读分析,并提出在艺术类学生群体中有效开展团建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 行为方式 思想引领
一、问卷内容及样本情况
(一)问卷内容
问卷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艺术类学生的价值观以及诸如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入党动机等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调研;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艺术类学生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进行调研;第三部分主要是对艺术类学生对团的各级组织的认识进行调研;第四部分主要是对艺术类学生的课余时间分配和行为方式进行调研;第五部分主要是对艺术类学生比较热衷参与的活动和组织进行调研。
(二)样本情况
此次调研共有111人参加,均为艺术类本科在读生。
样本详细情况为:
就读状况:一年级28人,二年级26人,三年级26人,四年级毕业班31人。
性别状况:男生43人,女生68人。
生源地状况:上海生源58人,外地城市47人,外地农村6人。
政治面貌状况:中共党员5人,团员青年100人,群众6人。
职务状况:学生干部42人,社团干事5人,不担任职务64人。
父亲政治面貌状况:中共党员46人,民主党派2人,普通群众63人。
母亲政治面貌状况:中共党员29人,民主党派2人,普通群众80人。
二、问卷反映出的艺术类学生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极具鲜明个性的群体,在分析问卷、个别访谈并结合学院教师、辅导员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艺术类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价值取向是符合主流的。他们具有很强的爱国情感;但是理想信念观念淡薄,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的调研中,同学们的选择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大部分的选项呈现出个体化的倾向,不具有完全意义的代表性,大部分的同学还是基于自身状况进行选择。而在关于人生目标的调研中,在"是否有确定的人生目标"中,选择"短期的目标有,人生目标还没有"和"有人生目标,但没有可实现的短期目标"的有57人,占总数的51.82%,说明艺术类大学生在确定目标的时候容易出现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没有正确的方向,而是缺乏具有可实施性的方向。
第二,生活态度乐观,但是对于未来存在很大忧虑。
调查显示,在问及"你觉得自己进入大学后多数时候出于什么样的状态中?"问题时,选择"愉快"和"平静"的人有86人,占总数的78.18%,在问到"你对自己未来最为关注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选择"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的有76人,而选择"信心不足"的有5人,占总数的4.55%,由此看来,艺术类大学生在生活态度和心态上是乐观积极的。
但是在问及"你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是?"这个问题时,选择"对前途迷茫"和"就业压力大"的有75人,占到总数的68.18%,排到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是"学习方面的压力"和"人际关系紧张"。同时,在"你是否从事下列经济活动?"中,参加各种经济活动的有56人,占到总数的51.82%,从受调查者参加经济活动的比例来看,大学生的忧虑和压力大部分与就业问题相互关联,由于对毕业后能否就业心中无数,大学生无法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大学生没有学习动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出于未来就业的需要,学习实用技能成为大学生的首要选择,在"你现在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调查中,选择"拿更多的证书和硬件,为今后的找工作打基础"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人生理想做准备"的有85人,占到总数的77.27%。
第三,个体意识和个体竞争意识明显;但是集体观念相对薄弱,专业学习动力不足,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艺术类的大学生主体意识明显,一般在人生规划上,自己的意见能够占到主导地位,受家庭因素影响较小,比如在"你现在就读的院系,专业是?"调查中,有自己做出选择的占到90%,"完全由父母做主,被动接受"只占到6.36%。但是在"每周去自修教室和图书馆的频率"调查中,不到三次的竟然高达74.55%,几乎不去的也占到34.55%,占有着相当高的比例。同时,由于艺术专业自身具有非凡规律,所以一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因为艺术创作必须建立在个性化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才能有所创新,所以艺术类的教学方式和教师的思维方式往往和出于个性思考和个体的主体意识,因而,艺术类的学生在生活中和集体活动中也多呈现出很强的个体意识和个体竞争意识,严重的还会演化为极端的个人主义,加上对"艺术"的不全面理解,很容易滋长他们的自负心理,进而演化成一种"我行我素"的艺术逻辑。
如前文分析的,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面临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诸多压力,从而导致了心理负荷越来越重。调查显示,最让艺术类大学生感到苦恼的问题,除了"对前途迷茫"和"就业压力大"占到总数的68.18%外,"学习方面的压力"和"人际关系紧张"也成为重要的原因。但是,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能够选择与团委书记或者辅导员面谈的仅仅占到58.18%,与父母只是偶尔沟通或者不沟通的也占有较高的比例,达到了45.45%。当遇到挫折或者不顺心的事时,艺术类的选择对象依次是高中同学或其他好朋友(35.45%),大学同学(31.82%),家长,恋人,兄弟姐妹,而老师则占到了极低的比例,只占到1.82%。第四,班级意识弱化,但是对于社团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更能发挥自主性的组织有明显倾向性。
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一学期中,你所在班级团支书与你交流的次数是?"一题中,少于3次的高达71.82%,从来没有的也达到34.5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基层团组织机制很不健全,基层团组织对团员的影响力过低。然而,在团委的活动中,志愿者、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社团活动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成为艺术类大学生青睐的对象,有88人,占总数的80%。而在参加学生组织的调查中,参加各种学生组织的占到总数的66.36%,而参加多个学生组织的人有33人,占到参加学生组织总数的45.21%,由此可见,艺术类的大学生有相当数量的人具有"多重身份",隶属于多个不同的学生组织,加上很多学校有自己的培养模式,比如工作室等,使得学生组织的类型更加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三、艺术类大学生团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当前,共青团事业发展面临着新挑战,团十六大报告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从本质上看,我们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二是青年的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三是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对青年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和聚集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2008年6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了团的总体功能要体现在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四项职能上,对共青团提出了"两个全体青年"的努力目标。
因此,加强团基层组织的作用,不断的总结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规律和关键点,探索实行分类思想引领的有效措施和路径以及探索新形势下规范和增强团支部组织建设和工作活力的有效办法和途径成为当下工作的重要可之一。
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在调研中反映出来的特点和问题以及原因分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大力加强党建带团建的力度,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探索。党中央在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这一根本任务也是由我们团的性质决定的,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最根本的职责就是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我们要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来引领广大青年,把"大道理"转化成"小事情",让艺术类学生在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和个人特长的同时收获。
第二,充分利用青年志愿者行动、社会公益活动在艺术类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把这些转化成思想引领的重要实践平台。我们从抗震救灾、奥运会成功举办和世博会志愿者服务的情况来看,志愿服务已经充分展示了其作为社会化动员方式的强大力量。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切实把奉献精神转化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工作激情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品格,把强烈的参与感转化为高水平的专业志愿服务,从而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成为我们对大学生加强思想引领的有效方式。
第三,充分发挥社团、工作室等新的与艺术类大学生紧密相连的"超组织"的作用,扩大建团率,增强团组织在其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这些"组织"成为扩大青年工作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文、史、哲、音、体、美等各个方面。把思想引领和成才服务结合到社团、工作室这些新的组织中去,让这些组织自身的吸引力转化成团组织的吸引力并加以发挥。
第四,充分借助互联网等新的媒体,深入研究和探索通过互联网吸引青年、影响青年,进而有效动员青年的机制。在参加调查的艺术类大学生中,"课余时间部分在做什么"这一问题中,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如聊天、影视剧、网游、论坛等,当前,网上联络,网下聚集,成为青年聚集的突出特点和重要途径,这一点在艺术类的大学生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通过社会化动员和组织化动员的有机结合,推动动员学生能力的明显提升。
作者简介: 黄楠,女,汉族,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 行为方式 思想引领
一、问卷内容及样本情况
(一)问卷内容
问卷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艺术类学生的价值观以及诸如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入党动机等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调研;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艺术类学生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进行调研;第三部分主要是对艺术类学生对团的各级组织的认识进行调研;第四部分主要是对艺术类学生的课余时间分配和行为方式进行调研;第五部分主要是对艺术类学生比较热衷参与的活动和组织进行调研。
(二)样本情况
此次调研共有111人参加,均为艺术类本科在读生。
样本详细情况为:
就读状况:一年级28人,二年级26人,三年级26人,四年级毕业班31人。
性别状况:男生43人,女生68人。
生源地状况:上海生源58人,外地城市47人,外地农村6人。
政治面貌状况:中共党员5人,团员青年100人,群众6人。
职务状况:学生干部42人,社团干事5人,不担任职务64人。
父亲政治面貌状况:中共党员46人,民主党派2人,普通群众63人。
母亲政治面貌状况:中共党员29人,民主党派2人,普通群众80人。
二、问卷反映出的艺术类学生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极具鲜明个性的群体,在分析问卷、个别访谈并结合学院教师、辅导员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艺术类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价值取向是符合主流的。他们具有很强的爱国情感;但是理想信念观念淡薄,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的调研中,同学们的选择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大部分的选项呈现出个体化的倾向,不具有完全意义的代表性,大部分的同学还是基于自身状况进行选择。而在关于人生目标的调研中,在"是否有确定的人生目标"中,选择"短期的目标有,人生目标还没有"和"有人生目标,但没有可实现的短期目标"的有57人,占总数的51.82%,说明艺术类大学生在确定目标的时候容易出现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没有正确的方向,而是缺乏具有可实施性的方向。
第二,生活态度乐观,但是对于未来存在很大忧虑。
调查显示,在问及"你觉得自己进入大学后多数时候出于什么样的状态中?"问题时,选择"愉快"和"平静"的人有86人,占总数的78.18%,在问到"你对自己未来最为关注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选择"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的有76人,而选择"信心不足"的有5人,占总数的4.55%,由此看来,艺术类大学生在生活态度和心态上是乐观积极的。
但是在问及"你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是?"这个问题时,选择"对前途迷茫"和"就业压力大"的有75人,占到总数的68.18%,排到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是"学习方面的压力"和"人际关系紧张"。同时,在"你是否从事下列经济活动?"中,参加各种经济活动的有56人,占到总数的51.82%,从受调查者参加经济活动的比例来看,大学生的忧虑和压力大部分与就业问题相互关联,由于对毕业后能否就业心中无数,大学生无法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大学生没有学习动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出于未来就业的需要,学习实用技能成为大学生的首要选择,在"你现在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调查中,选择"拿更多的证书和硬件,为今后的找工作打基础"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人生理想做准备"的有85人,占到总数的77.27%。
第三,个体意识和个体竞争意识明显;但是集体观念相对薄弱,专业学习动力不足,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艺术类的大学生主体意识明显,一般在人生规划上,自己的意见能够占到主导地位,受家庭因素影响较小,比如在"你现在就读的院系,专业是?"调查中,有自己做出选择的占到90%,"完全由父母做主,被动接受"只占到6.36%。但是在"每周去自修教室和图书馆的频率"调查中,不到三次的竟然高达74.55%,几乎不去的也占到34.55%,占有着相当高的比例。同时,由于艺术专业自身具有非凡规律,所以一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因为艺术创作必须建立在个性化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才能有所创新,所以艺术类的教学方式和教师的思维方式往往和出于个性思考和个体的主体意识,因而,艺术类的学生在生活中和集体活动中也多呈现出很强的个体意识和个体竞争意识,严重的还会演化为极端的个人主义,加上对"艺术"的不全面理解,很容易滋长他们的自负心理,进而演化成一种"我行我素"的艺术逻辑。
如前文分析的,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面临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诸多压力,从而导致了心理负荷越来越重。调查显示,最让艺术类大学生感到苦恼的问题,除了"对前途迷茫"和"就业压力大"占到总数的68.18%外,"学习方面的压力"和"人际关系紧张"也成为重要的原因。但是,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能够选择与团委书记或者辅导员面谈的仅仅占到58.18%,与父母只是偶尔沟通或者不沟通的也占有较高的比例,达到了45.45%。当遇到挫折或者不顺心的事时,艺术类的选择对象依次是高中同学或其他好朋友(35.45%),大学同学(31.82%),家长,恋人,兄弟姐妹,而老师则占到了极低的比例,只占到1.82%。第四,班级意识弱化,但是对于社团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更能发挥自主性的组织有明显倾向性。
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一学期中,你所在班级团支书与你交流的次数是?"一题中,少于3次的高达71.82%,从来没有的也达到34.5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基层团组织机制很不健全,基层团组织对团员的影响力过低。然而,在团委的活动中,志愿者、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社团活动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成为艺术类大学生青睐的对象,有88人,占总数的80%。而在参加学生组织的调查中,参加各种学生组织的占到总数的66.36%,而参加多个学生组织的人有33人,占到参加学生组织总数的45.21%,由此可见,艺术类的大学生有相当数量的人具有"多重身份",隶属于多个不同的学生组织,加上很多学校有自己的培养模式,比如工作室等,使得学生组织的类型更加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三、艺术类大学生团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当前,共青团事业发展面临着新挑战,团十六大报告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从本质上看,我们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二是青年的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三是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对青年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和聚集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2008年6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了团的总体功能要体现在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四项职能上,对共青团提出了"两个全体青年"的努力目标。
因此,加强团基层组织的作用,不断的总结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规律和关键点,探索实行分类思想引领的有效措施和路径以及探索新形势下规范和增强团支部组织建设和工作活力的有效办法和途径成为当下工作的重要可之一。
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在调研中反映出来的特点和问题以及原因分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大力加强党建带团建的力度,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探索。党中央在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这一根本任务也是由我们团的性质决定的,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最根本的职责就是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我们要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来引领广大青年,把"大道理"转化成"小事情",让艺术类学生在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和个人特长的同时收获。
第二,充分利用青年志愿者行动、社会公益活动在艺术类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把这些转化成思想引领的重要实践平台。我们从抗震救灾、奥运会成功举办和世博会志愿者服务的情况来看,志愿服务已经充分展示了其作为社会化动员方式的强大力量。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切实把奉献精神转化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工作激情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品格,把强烈的参与感转化为高水平的专业志愿服务,从而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成为我们对大学生加强思想引领的有效方式。
第三,充分发挥社团、工作室等新的与艺术类大学生紧密相连的"超组织"的作用,扩大建团率,增强团组织在其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这些"组织"成为扩大青年工作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文、史、哲、音、体、美等各个方面。把思想引领和成才服务结合到社团、工作室这些新的组织中去,让这些组织自身的吸引力转化成团组织的吸引力并加以发挥。
第四,充分借助互联网等新的媒体,深入研究和探索通过互联网吸引青年、影响青年,进而有效动员青年的机制。在参加调查的艺术类大学生中,"课余时间部分在做什么"这一问题中,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如聊天、影视剧、网游、论坛等,当前,网上联络,网下聚集,成为青年聚集的突出特点和重要途径,这一点在艺术类的大学生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通过社会化动员和组织化动员的有机结合,推动动员学生能力的明显提升。
作者简介: 黄楠,女,汉族,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