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唯一的出路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6406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最后是开放式结局,《狗》充满了象征意味,其极具宗教意义的结局可以为读者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的出路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针对善恶并存的现状探讨这二者如何共存,首先通过分析作品认为此二者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只有在善与恶、美与丑必须共存于社会之中,善才能为善,美才能为美,爱可以使看似对立的两个方面获得平衡。
  关键词:爱;人格发展八阶段;色彩学
  瑞士德语作家弗雷德里希-迪伦马特的短篇小说《狗》讲述了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我”到城里的头几天就被一个神秘的布道者吸引了注意,布道者的身边总是跟着一条面目可憎的深黑色的狗。在跟踪布道者几天之后,布道者邀请“我”与他一同回家。“我”与布道者的女儿相爱,突然有一天女孩来到“我”的房间请求“我”杀掉那只黑狗,但是“我”来到他们居住的地下室时,黑狗已经将布道者咬成碎片,后来女孩和黑狗一起消失了三天。三天之后“我”再见到女孩时,她身边跟随着安静得像一只小羊羔的黑狗。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著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书于二战之后,集中记叙了中产阶级出身的十六岁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被从潘西中学开除之后的经历。霍尔顿性格善良而懦弱,他在学校里不求上进、愤世嫉俗,同时,他爱护自己的妹妹,为修女们的募捐慷慨解囊,是一个将自己定位于救世者的高度然而在生活中却处处不得志的形象。他多次被学校开除,故事的结局里,他还住进了疗养院,病好之后还将面对未知的学校生活。
  迪伦马特的短篇小说《狗》恰巧与《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所表达的主题方面有高度相似的美学价值,二者均讨论了善与恶、美与丑的问题,且主要人物的精神内核之间有着美学意义上的对应关系,例如霍尔特与布道者都是追求“美”与“善”的形象;而伤害霍尔特的人都可以与“狗”的形象相对应;作为霍尔特仅有的安慰,他的妹妹菲比则对应着《狗》一文中给布道者的女儿带来爱的“我”。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开放式结局不同,《狗》的结局是布道者的女儿带着变得温顺的黑狗在布道者去世三天之后重新出现,这象征着女孩找到了“善”与“美”在面对“恶”与“丑”时的出路。
  《麦田里的守望者》与《狗》具有比较文学家雷马克所谓的“卓然可比性”,《狗》的结局可以为霍尔顿乃至以霍尔顿为代表的二战后迷惘的青少年如何走出困境带来启示。
  一、霍尔顿的困境——时代变革与人情变迁、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他既是社会异化的产物,也是反抗这种异化却失败了的典型。外界对他的期待和他对自己的期待之间形成了落差,而这种落差又因为他对外界的期待和外界的真实面貌之间的差异而愈发明显,这就是霍尔顿的困境。他虽然出身良好,但不足以让他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属性的模糊造成了霍尔顿的困境,而造成他社会属性模糊的原因则必须追溯到他所生活的环境以及他自身的性格。
  二战后,美国的国际地位都迅速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利己主义和金钱至上的思想开始蔓延,使得霍尔顿感到无所适从。拜金主义的不良风气还影响到了霍尔顿所在的学校,他的室友喜欢玩弄女性,老师“也都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1]。霍尔顿在下等旅馆里遇见的电梯工毛里斯和妓女桑妮则夺走他的钱,甚至还殴打他。社会的阴暗面使怯弱而善良的霍尔顿渴望逃离。
  霍尔顿本人的性格是造成他所处困境的内在根源。霍尔顿被中学开除却不敢回归他富裕的家庭。借用其妹菲比的话来说,霍尔顿“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2]。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提出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可以分析出十六岁的霍尔顿自身的问题,以至于他一心想要逃避原生环境,去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被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个阶段能否顺利度过是由环境决定的。其中第五阶段是人的青春期,即12至18岁,这一时期的主要危机是人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之间的冲突。霍尔顿这个十六岁的中学生渴望的生活是“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3]霍尔顿对外部社会持逃避态度,他几乎排斥与所有社会化的人打交道,而只喜欢妹妹菲比和死去的弟弟艾迪。他曾敬重哥哥D.B.,但是当D.B.去好莱坞发展时,即开始被社会大环境所浸染之后,他便觉得不像以前那样喜欢他了。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统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4]霍尔顿在被潘西中学开除后不愿意立刻回家,正是由于他自觉多次被开除破坏了他期待中在父母眼中的形象。“如果他感到他所欲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地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5]霍尔顿向往单纯、真诚、互相保护的人际关系,他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超然物外的隐士,然而社会和家人对他的期待却是成为一个有良好社会地位的成功的人。
  二、《狗》的布道者与布道者女儿二重结局
  《狗》的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我”的视角发现了布道者,接着透过“我”带领读者探究布道者的生活。布道者放弃优渥的生活,带着女儿一起在广场和街巷间向人们传布真理。他衣着褴褛却超然物外,从不在乎自己的布道是否有听众。他的女儿相信他所传播的是福音,于是跟随他一起离开家庭,却与可怖的大狗不期而遇,直到迎来了给她带来爱情的“我”才稍得解脱。布道者和布道者女儿一同由“家”离开,在街头布道并住在地下室里,象征着他们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一样,背弃了社会对他们的期待而试图投向自己心目中正确的世界。   迪伦马特在《狗》中多处强调颜色,例如提及狗时写道“全身都是深黑色的”“两只眼睛呈硫磺色”[6]以及对女孩的描述“她穿着一条深蓝色的连衣裙”[7]。根据歌德的色彩学理论,黄色代表消极,代表恶。作者多次强调狗的眼睛发黄,这暗示了狗是代表作品中消极和恶的方面。另外,在色彩学中,黄色还可以代表欲望。根据布道者的女儿的说法,这条狗是在她父亲开始刚布道时自己来到他们身边的,这说明善与恶是相伴相生的。在善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恶,善与恶是相互界定的“他者”,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布道者完全无视狗代表的恶的一面,也即人本性当中的欲望。布道者否定恶的存在,他的结局是被狗咬死,也正是说明当恶不存在时,善也就会被毁灭。
  布道者的女儿一直惧怕大狗,在“我”出现之后,她“甚至可以对着这条狗笑了”[8],在故事的最终,父亲死后便消失的女孩带着狗一同出现,她身边的狗变得像一只小羊羔。作品多次强调女孩身穿深蓝色的裙子,在德语中,“深蓝色”是由“阴暗”(dunkel)和“蓝色”(blau)组成的合成词[9],蓝色可以象征自由、宁静以及渴望。阴暗和蓝色象征着女孩的世界观的两面,与他父亲身边最显眼的是熠熠发光的圣经不同,她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穿着深蓝色的连衣裙,代表了她对世界既有恐惧又有期待。在女孩来到“我”家,要求“我”把大狗杀死的时候,她穿了“我”从没见过的红色鞋,女孩带着狗重新出现时也穿着红色的鞋。在德语国家中,穿红鞋有教皇、宗教的象征。从这时起,女孩所代表的精神由被动地承认恶与丑,向往善与美,转变为了主动地用宗教所代表的力量转变恶与丑。而这种宗教的能量在女孩陪同他的父亲布道时并不存在,是在“我”出现之后才随之出现的,而“我”的到来给女孩带来了爱。女孩超越了他父亲传道者的身份,穿着暗示教皇身份的红鞋子,这暗示着宗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宗教的表象之下,最重要的是爱的支撑。善恶必须共存才能使善存在,而只有爱才能使善恶共存,并以善感化恶。
  三、爱是唯一的出路
  霍尔顿所陷入的成长困境,归根结底是由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他接触的人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伤害他的外人,第二类是不顾他内心想法的家人,唯一的例外是他的妹妹。霍尔顿的父母将他送进寄宿学校;霍尔顿在社会上游荡;菲比劝说他留下等情节都是故事中的人物在从不同的角度为霍尔顿寻求出路。
  《狗》中的布道者一心传道却最终失败,与之类似,霍尔顿对社会的逃避态度和他父母对他强行社会化的行为都没能为他找到出路。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结尾,霍尔顿因为菲比而决定回家,并接受了精神治疗,不难看出,最终来自妹妹菲比的爱和理解使得霍尔顿有了与社会继续磨合的勇气。他曾经崇拜的哥哥D.B.也回到了家中,霍尔顿最终承认他并不像其他人那么混账。他甚至回忆起那些伤害过他的人,“说来好笑,你千万别跟任何人谈起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来。”[10]全书结尾的这句话暗示了在家人的爱的支撑下,霍尔顿对社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狗》中的布道者女儿正是因为“我”所代表的爱的出现而找到了应对狗的方法,在她身边,狗的眼睛发出温顺的光,这代表承认恶的存在,并用爱去应对它,就将获得出路。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霍尔顿将会肯定恶与丑的存在,肯定融入社会的必要性,在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世界中找到平衡,并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注释:
  [1]154  [美]J-D-塞林格 著 《麦田里的守望者》 施咸荣 译 译林出版社 2011年2月.
  [2]155  [美]J-D-塞林格 著 《麦田里的守望者》 施咸荣 译 译林出版社 2011年2月.
  [3]159  [美]J-D-塞林格 著 《麦田里的守望者》 施咸荣 译 译林出版社 2011年2月.
  [4]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228452/.
  [5]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774662/.
  [6]001  [瑞士]弗雷德里希-迪伦马特 著《抛锚》 郭金荣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
  [7]003  [瑞士]弗雷德里希-迪伦马特 著《抛锚》 郭金荣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
  [8]004  [瑞士]弗雷德里希-迪伦马特 著《抛锚》 郭金荣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
  [9]对立与生存——  迪伦马特早期小说《狗》中的死亡主题研究 敖海燕(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国际学院,重庆 400065 )《外国文学》.
  [10]194 [美]J-D-塞林格 著 《麦田里的守望者》 施咸荣 译 译林出版社 2011年2月.
其他文献
摘 要:现实的学校教育中仍还有相当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从而出现了强制教育,甚至体罚教育,导致学生厌学,从而引发辍学。为此,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高尚品质,提高学生自觉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学校;德育;管理  素质教育目前正以新的态势向前推进,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现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实
期刊
摘 要:本文探讨了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运用爱心去管理班级工作的必要性。文章经过探讨,提出了把爱心有效的融入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主要思路,包括:正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中融入爱心;关注学习与生活中的细节,沟通中融入爱心;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管理中融入爱心;丰富班级文化活动,形式中融入爱心。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爱心;融入;思路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
期刊
摘 要: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许多班主任在从事班级管理过程中有时过于墨守成规,方法不当,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要及时的转变管理模式:积极引导,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开展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的生活;定位角色,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树立榜样,促进学生爱好的培养。使自己的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关键词:班级管理;管理模式;全面发展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也
期刊
摘 要:清末王锡三墓志铭日前在清苑县被发现。墓志详述了清末地方名人王锡三的生平、德行、功业、家族直系四代,志文有简传性质,可与清苑地方县志、《畿辅通志》等相互参证,可补史志之阙;对墓志的研究对于研究清代地方士绅的社会价值和清政府以孝治国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王锡三;墓志;人文价值  王锡三墓志铭日前在保定市清苑县东闾乡南王庄村被发现。《王锡三墓志铭》,全称特旨赏加五品衔大挑知县孝廉
期刊
摘 要: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最主要手段就是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小说中人物语言的翻译切不可千篇一律,译者不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就容易导致译作在重现人物方面丧失了原文话语的许多功能。本文简要分析《西游记》两个英译本如何翻译个性化语言以再现人物形象和性格、体现原文对话情趣性。  关键词:个性化语言;人物形象再现;《西游记》  一、社会语言认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民族、籍贯、性别、年龄、职业、政
期刊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意见》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中,都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键性措施来抓。对高校辅导员培训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由高校辅导员主管单位实施的
期刊
摘 要:随着国民素质教育的发展,小学生处于对社会好奇的阶段,我们老师要对他们进行积极的素质教育,发展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小学生是八点钟的太阳,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国新一批青少年,我们的德育教育要从小抓起,老师们要言传身教,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德育教育。本文就如何增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了探索,从家庭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以课堂作为媒介、发挥教师的作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
期刊
摘 要:高中班主任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是主力所在,负责着整个班级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提升其管理艺术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笔者在班主任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如何提升班主任管理艺术水平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管理艺术;实践;分析  一、前言  在我国,班级仍然是学校教育的最基层组成形式,而高中阶段又是学生塑造和培养各方面能力,健全良好
期刊
摘 要:西方现代艺术多种多样,文艺复兴那个时代中的艺术流派以及那些思潮,在当今已经不可能被超越、模仿以及颠覆。本文主要研究新罗曼蒂克主义”之亨利·马蒂斯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分析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新罗曼蒂克主义”;亨利·马蒂斯  我们在一条笔直的马路上无遮无掩的前行,马路两边都些稚嫩的小树苗。在清晨我们还能与小树苗争取获得更多的氧气,可是到了正午阳光刺眼的时刻,我们就被煎烤在火辣辣的地面上踮着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小学教育受到了国家教育部和许多家长的重视,小学生每天在学校,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教师,也担当起了学生的父母的职责,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以后的栋梁,教师爷就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学校班主任良好的管理方式。本文就如何形成有效的班主任班级管理方式做了探究,针对学生提出了一些合理有效的创新方式,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造了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