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故事新编型小说《蛇》中的写作创新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530505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历久弥新的佳话,而香港作家刘以鬯以此为框架加以改编,让家喻户晓的《白蛇传》变得“陌生”起来。笔者认为,作者在“白蛇传”原有基础上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主体立意三个方面进行开到阔斧的变化,从而成就了《蛇》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在《蛇》中,作者保留了“故”事的绝大多数人物和细节。从耳熟能详的传统神话出发,许仙、白娘子、法海这三个主要冲突人物都出现在文中,作者不用在《蛇》中重新交代为什么许仙和白娘子在西湖相遇,也不用利用大量笔墨去描写为什么许仙会怀疑白素贞是蛇等类似的情节。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自然地调动基于传统故事的阅读储备,并调动更多当下性的思考。
  而在传统故事的框架下,作者用了现代的观念对故事进行突破,最大的突破在于将传统的“人和妖的爱恋”转化为“人和人的爱恋”。在原著中最大的冲突就是白素贞“妖”的身份,作者有意将这个矛盾抹去,淡化了伦理道德及其在故事中引发的矛盾冲突,把白素贞塑造成一个真正的温柔淑贞的良家女子,而法海则是一个普通圆寂了的而非捉妖的和尚,于是,小说全篇冲突从真正的“蛇”转移到许仙心理的“蛇”,从而把现代人的各种内心困惑与焦虑在传统故事空间内具体化,用现代人的意识重新塑造过去的题材,使陈旧的题材焕发新的魅力。
  并且,作为同时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作家,刘以鬯善于“以现代心理学来解构传统神话”,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同时没有脱离传统文学中的诗意描写。因此《蛇》中西合璧,具有新鲜的美感。
  《蛇》显著的创新在于运用意识流。与传统文学注重叙事故事情节不同,《蛇》以许仙的心理为线索进行故事的推动。一开始,许仙对于白素贞,是富于真情实感的,西湖游船,两颗心荡漾,“一个可怕的印象占领思虑机构”,他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的妻子去盗灵芝草,开始怀疑起她的体贴,“他不相信世间会有全美的女人”,于是幻想出一个法海和尚,还逼怀孕的妻子喝下雄黄酒,自以为妻子已经化为原型,却发现床上的“蛇”是一条腰带而已。整篇故事花大量篇幅去描绘许仙在整个过程中怀疑、焦虑的内心独白,突出显示了在不同的人物内心活动中情欲与爱情交织互动的人性变奏,为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体验。
  然而《蛇》并非完全用西方意识流写法完成小说的撰写,而是在此基础上融合中国式写意,让文章有着浓郁的诗意传统。在描写初遇的时候,对西湖进行古典意象的描写“对湖有乌云压在山峰”、“群鸟在空中扑扑乱飞”、“花花草草都在摇摆中显示慌张”、“雨点击打湖面,仿佛投菜入油锅”,从而照应许仙心理的急切和动荡;在双方谈话时,又描写“图中的色彩在追逐一个意象”、“风送雨条”,将许仙和白素贞中国式爱情的朦胧赋予到整个氛围中,用中国色彩的陌生化的语言去营造清新隽永的意境,拉长了古典诗意之传神意蕴的美感。而独特的语言结构安排如“法海和尚说.....法海和尚说.....法海和尚说.....”富有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让读者在理解许仙的震惊、怀疑加深的内心活动中体会不同的美。
  《蛇》的创新,在于将西方意识流手法和中国古典之美相融合,既运用了新的写作技巧,同时剔除西方意识流中晦涩难懂的部分,保留了中国诗意化的写意描写风格,营造出古典的意境,也让中国人物的心理活动更容易被读者接受感悟。
  在传统故事中,白蛇的故事表达的是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但是作者通过新编而将立意升华,贴合时代当下,揭示了现代人心理的病态。
  作者所处的时代正值他生活的城市——香港快速发展的时期,商业化社会无情挤压着人性,快节奏生活催生了现代病,作家身处其中,敏感地捕捉道到了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以及人性中的变化,在写《蛇》的时候将讽刺的笔端从传统的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对人性的探究,从而体现出立意的先锋性。
  作者将这种无形却无时不刻萦绕在现代都市的“病”具体化为许仙内心的“蛇”,通过许仙的“恐蛇症”来揭示现代人的心理病态。许仙对白娘子没有理由的怀疑,甚至“不能克服盘踞内心的恐惧,每一次踏院径而过,总觉得随时的袭击会来自任何一方。白素贞的体贴引起他的怀疑。他不相信世间会有全美的女人”。其实文章中白素贞并没有做过与蛇相关的事情,唯一一次与蛇有关还是出现在许仙盗取灵芝草的梦里,“白素贞与黄鹿比剑。不能在比剑时取胜,惟有用眼泪博得南极仙翁的同情与怜悯。她用仙草救活了许仙。....许仙从梦中醒转,睁开惺忪的眼,见白素贞依旧坐在床边,疑窦顿起,用痰塞的声调问:‘你是谁?’”可以知道这种怀疑实际发源于许仙的本心,从而表现出人性中多疑猜忌的可怖。在文末,许仙去找法海,被告知法海早就圆寂里,知客僧说许仙遇到的“一定是另外一个和尚”,这句话一方面是揭示许仙遇到的法海来源于幻想,一方面其实也是暗中讽刺了人内心的精神的狭隘,展现了当下人性的一种困顿和焦虑。
  可以看出,小说创新性地描写了在都市节奏的压迫下人们内心的困境,通过具体化的情感去表现人性先天的缺憾,更加深刻批判了人性弱点,表达作者对现代心里病态的无奈和讽刺。对于传统的对客观现实的批判立意而已,《蛇》对于人性内心的揭露的立意十分新颖。
  尽管我認为小说中依旧存在着过分注重形式,忽视对文章立意更加深刻的挖掘,但是瑕不掩瑜,《蛇》的写作创新依然闪闪发光。总而言之,小说《蛇》在中国传统故事框架中进行现代观念改造的故事新编,将核心放在对人内在真实心理的追求,并和中国传统古典美相结合,从而迸发出小说“新”的火花,给予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会和想象空间,同时揭露了人性的困顿和焦虑,让《蛇》具有了现代性和先锋性。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水生态环境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我国也愈加重视水资源的保护。我国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水污染治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当前已经成了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这便要求我们进行水污染治理的时候,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从而更好地防治水污染,确保水污染防治效果能够有明显的提高。而想要做到这点,我们首先应该重视水污染防治,
期刊
进入初中的学生再也没有往日回答问题时的跃跃欲试了。他们面对老师的提问,大多采取缄默的消极态度,整个课堂经常处于一种“失语”状态,这种现象在农村初中表现得尤为普遍。如果儿童失去了在课堂上的积极表达,他将不能学会合理地阐述自我思想,也不能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这极大地影响着儿童成年后怎样融入社会。实际上,这种“失语”状态已经对教育本身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失语”现象的主要表现为:    一、集体沉
期刊
◆摘 要:数字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数据背后的价值存在。“大数据资产”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最为重要的资产,也被更多人重视其价值。但是如何确认大数据资产,国内外仍然缺乏共识,相关信息也很难反应到财务报表中,阻碍了企业经济发展的实质,本文就企业关于大数据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展开研究,为企业确认大数据资产提供借鉴与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资产;会计确认;会计计量;数字经济  1引言  伴随着我国数字经
期刊
《三字经》《千字文》作为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深远的蒙学著作,其丰富的说教内容一度成为众人学习的楷模。同时其整齐划一的外在形式和韵律美感又极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因此该作品对译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尤其韵律的再现。  王宝童先生对这两部作品的英译文着实具有大师风范,令读者读来琅琅上口,其韵律堪比原文,实在给晚辈留下精彩案例时时拿来赏析一番,每每总是暗中感叹其文学功底的深厚,时而读来都可叫人
期刊
教研员是教师的指导者,教改的引领者。长期以来,教材分析、听课评课、组织公开教学是教研员的基本工作内容和方式。评课是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教学观,和对其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教研员通过听课、评课活动,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根据自然学科的特点,教研员如何准确地、客观地评价一节课?一般我们做到四个看:看教学目
期刊
初中数学教学应走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路子,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数学课的目的,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会提问、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因而提问这种教学方法被许多教师运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提问的作用呢?     一、营造提问的氛围    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
期刊
◆摘 要:“仰阿莎”一种流传于贵州黔东南州剑河并为苗族同胞世代传颂的史诗,这首传颂了千年的“最美的歌”是贵州剑河苗族人民的文化精华,剑河县的苗族同胞通过把握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标准以及艺术特色,创作出优秀的长篇叙事歌《仰阿莎》,通过叙事长歌去塑造东方美神的文学形象,在民间广泛流传。 “仰阿莎”被誉为传说中的苗族美神,在这位苗族美神的身上承载着剑河苗族人民的文化信仰和情感,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
期刊
◆摘 要: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诗歌专题“风骚”并举,选用了《氓》《离骚》(节选)两首经典诗歌。学生在获得古典诗歌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由于时代鸿沟,对诗意的理解产生诸多隔阂,尤其对《离骚》开头部分“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中的“内美”大不以为然,认为屈原先生纯属炫耀家室,自吹自擂,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让学生真正走进那个真实的屈原。  ◆关键词:离骚;内美;血统;出
期刊
有关文学作品可译还是不可译的研究,在译界与学界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首先,译者使用目的语言将原语文本的信息再现,从而让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民族能够接受对等值的信息,这便是实现了两种语言之间的可译性;而反之,不可译性是指一种语言的文本或单位不能转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或单位,实现不了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的互相沟通或理解。  从很早的时代开始至今,关于“可译”、“不可译”的话题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意
期刊
◆摘 要:《别思》传是笔名为白衣卿相的作者所作的七言绝句,描述了作者对相思之人的爱恋之情,勾勒出浓浓的忧伤与凄婉。这首诗歌极富跳跃性,四个时间点穿插其中,分别描述了如今的分别、追忆过去的幸福、倾诉离别的思念、想象再相逢时的喜悦四个场景,四个时间点相互交错,给人以前世今生的感慨,将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别思》;诗歌;时间;爱恋  《别思》  白衣卿相  十里长亭霜满天,青丝白发度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