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问题情景,转变教师观念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在上物理课时,尤其是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如分析、分类、想象、预测、推论、心算、检验和评价等。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安排适当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理解问题,形成多渠道的发散思维。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习动量定理时,可先设下茶杯为什么掉在水泥地上易碎而掉在地毯上不易碎的悬念,然后再引入新知识。在确定具体的探究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以启发式的问题入手,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转变观念,教师要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物理教学努力实现因材施教,积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
二、科学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问题设计须准确。“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准确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如果问题的设定不够科学,易误导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心智发展。2.问题设计须有针对性。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学习习惯不够理想、学习方法尚待提高的现状,在实施“问题导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提问方案,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和探索者的位置上,使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得。例如:在高职物理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开放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寻找答案:为什么条形磁铁向下运动的时候,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但向上运动的时候,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为什么条形磁铁快速向下运动的时候,指针的偏转幅度要大于慢速向下运动时候指针的偏转幅度。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大胆猜测,并写下自己的推断,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得到结论。这样,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掌握了物理的学习方法。3.问题的设计须有层次性。“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的问题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层次分明。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为此,我们必须抓住各章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此为设计问题的依据。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有层次、有梯度地设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拓展问题的深度、宽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课堂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时,教师要结合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把分散的、个别的知识加以归纳,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要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或易错的认识,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外问题的设置方面,除了要检查本节课的知识点以外,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了物理知识动量定理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这个知识去解释为什么鸡蛋落到水泥地面与落到海面或沙子上面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人从高处跳下经常习惯性地双腿弯曲以保护自己等。如果在实际问题中学生没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则须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未解决的原因,由学生自行调整策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时也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结,一个问题解决之时,又是另一个新的问题情境的开始,但它不是简单地重复以前的过程,而是呈不断发展的螺旋上升态势。在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会在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将体现得更充分。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在上物理课时,尤其是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如分析、分类、想象、预测、推论、心算、检验和评价等。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安排适当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理解问题,形成多渠道的发散思维。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习动量定理时,可先设下茶杯为什么掉在水泥地上易碎而掉在地毯上不易碎的悬念,然后再引入新知识。在确定具体的探究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以启发式的问题入手,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转变观念,教师要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物理教学努力实现因材施教,积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
二、科学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问题设计须准确。“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准确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如果问题的设定不够科学,易误导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心智发展。2.问题设计须有针对性。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学习习惯不够理想、学习方法尚待提高的现状,在实施“问题导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提问方案,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和探索者的位置上,使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得。例如:在高职物理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开放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寻找答案:为什么条形磁铁向下运动的时候,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但向上运动的时候,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为什么条形磁铁快速向下运动的时候,指针的偏转幅度要大于慢速向下运动时候指针的偏转幅度。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大胆猜测,并写下自己的推断,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得到结论。这样,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掌握了物理的学习方法。3.问题的设计须有层次性。“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的问题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层次分明。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为此,我们必须抓住各章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此为设计问题的依据。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有层次、有梯度地设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拓展问题的深度、宽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课堂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时,教师要结合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把分散的、个别的知识加以归纳,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要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或易错的认识,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外问题的设置方面,除了要检查本节课的知识点以外,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了物理知识动量定理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这个知识去解释为什么鸡蛋落到水泥地面与落到海面或沙子上面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人从高处跳下经常习惯性地双腿弯曲以保护自己等。如果在实际问题中学生没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则须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未解决的原因,由学生自行调整策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时也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结,一个问题解决之时,又是另一个新的问题情境的开始,但它不是简单地重复以前的过程,而是呈不断发展的螺旋上升态势。在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会在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将体现得更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