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因子2蛋白(sST2)水平与胸主动脉瘤(TAA)病变长度和病变程度的关系,分析血清TGF-β1、sST2水平诊断胸主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收治的72例TAA患者(TAA组)和77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检测血清TGF-β1、sST2、炎症因子以及纤维化指标水平,超声心动图测量胸主动脉瘤病变长度和病变程度.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TGF-β1、sST2与胸主动脉瘤病变长度和
【机 构】
:
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四川省广安市638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因子2蛋白(sST2)水平与胸主动脉瘤(TAA)病变长度和病变程度的关系,分析血清TGF-β1、sST2水平诊断胸主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收治的72例TAA患者(TAA组)和77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检测血清TGF-β1、sST2、炎症因子以及纤维化指标水平,超声心动图测量胸主动脉瘤病变长度和病变程度.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TGF-β1、sST2与胸主动脉瘤病变长度和病变程度、炎症因子以及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胸主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GF-β1、sST2诊断胸主动脉瘤的价值.结果 TAA组血清TGF-β1、sST2水平高于对照组(t=18.480、27.534,P<0.05).血清TGF-β1、sST2水平与胸主动脉瘤病变长度和病变程度、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33(IL-33)、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连蛋白(LN)均呈正相关(r/rs=0.751~0.921,P<0.05).高水平 IL-33[OR(95%CI)=1.250(1.062~1.471)]、PC Ⅲ[OR(95%CI)=1.390(1.131~1.707)]、Ⅳ-C[OR(95%CI)=1.141(1.005~1.296)]、TGF-β1[OR(95%CI)=2.447(1.370~4.372)]、sST2[OR(95%CI)=1.749(1.327~2.306)]是胸主动脉瘤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TGF-β1与sST2联合诊断胸主动脉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6,高于单独TGF-β1或sST2诊断(P<0.05).结论 血清TGF-β1、sST2水平增高与胸主动脉瘤的发生以及胸主动脉瘤病变长度和病变程度均有关,可作为胸主动脉瘤病情评估的潜在指标.
其他文献
为提高淡水产量,设计一种太阳能负压式太阳能加湿除湿海水淡化系统,通过减小加湿腔体内压强来增加湿空气中含湿量,湿空气分别在液环真空泵和除湿腔内冷凝收集得到淡水.湿空气中含湿量上升,日产淡水总量增加.当湿空气温度70℃时,加湿腔压强从90 kPa减至70 kPa,含湿量增加154.9 g/kg;加湿腔压强70 kPa时,12:00—14:00可稳定产淡水1.8 kg/h以上,最高可达2.1 kg/h.装置性能系数GOR最高可达1.7.
为了模拟不同太阳电池宽度对半透明光伏窗采光性能的影响,提出将非透光电池和透光玻璃间隙分开模拟的新方法,并使用实验数据验证新方法和模型的准确性.通过与实验结果的差异分析,采用新方法模拟所得到的照度和眩光可能性(DGP)的准确性均明显优于传统方法.采用新方法对太阳电池覆盖率相同但电池宽度分别为2.5、5.0以及7.5 mm的3种半透明光伏窗的天然采光特性进行模拟研究,并采用全天然采光时间百分比(DA)、有效天然采光照度(UDI)、天然光眩光指数(DGI)、眩光可能性(DGP)等指标对不同电池宽度光伏窗的采光和
在光伏直流汇聚与消纳领域,针对双有源桥DC-DC变换器由于回流功率导致效率降低的问题,在扩展移相调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移相比坐标变换的回流功率优化调制策略.所提策略简化了不同模式下的传输功率数学模型,给出了回流功率分段优化运行轨迹,保证了传输功率与坐标变换后外移相比的单调性,根据坐标变换后的外移相比寻求最优移相比组合,无需负载侧电流传感器即可实现任意电压变换比下回流功率最优.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
金刚线切割工艺已经成为当今光伏产业硅片生产的主流技术.该文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以1 kW多晶硅太阳电池光伏发电系统为模型,研究使用金刚线切割工艺替代原来的砂浆切割技术后,这一技术更新所带来的光伏产品的能耗和碳排放量的降低效应.计算表明:应用金刚线切割工艺的光伏系统生命周期碳排放为1358.53 kg/kW,金刚线切割工艺较砂浆切割工艺减少碳排放290.83 kg/kW,相当于砂浆切割工艺总碳排的17.6%,减少了电力消耗和资源耗费.以年日照时数1800 h/a计算,基于金刚线切割技术的光伏系统全生命周期
为研究异质结光伏组件的实际发电效果,收集某光伏发电站近两年的发电量数据,得到单块组件的月均发电量.通过对比分析,验证该异质结光伏组件相对于多晶光伏组件在发电效率方面的优越性,且与理论增益相符.通过计算冬夏两季的月均发电量和月均辐照度,证明相比多晶光伏组件,温度升高对该异质结光伏组件的功率影响更小,与理论上异质结光伏组件的功率温度系数更小相符.通过研究组件的单日发电功率,发现异质结光伏组件体现发电效率优势需要有较强的辐照度.
针对移动机器人在光伏组件清洁过程中对光伏电站的非平坦地形分类问题,提出采用W-MC-MS准则优化视觉词袋模型的分类方法对地形图像进行分类.首先,对采集到的光伏电站实际地形图像进行SIFT特征提取,然后将这些特征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进行聚类计算,生成地形图像的初始码本词典;引入W-MC-MS准则对其进行优化,以降低码本词典规模,提高视觉地形分类性能.实验以地形图像的平均分类精度和分类时间代价作为评价标准,对比码本词典优化前后的分类性能,验证了优化方法在地形分类中的有效性.
目的:探讨分析家兔心脏停搏(CA)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血清代谢组学特征变化.方法:10只雄性新西兰家兔,采用窒息法制备CA家兔模型,于CA前、ROSC后15 min、3 h、6 h和24 h各收集2 mL血液样品,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各时间点血清代谢产物,采用Simca P软件对血清代谢轮廓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通过MetaboAnalyst 5.0软件进行t检验、火山图、聚类热图分析差异代谢产物,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代谢通
针对复合抛物面集热器(CPC)接收辐射量和集热性能受方位角和倾角影响的关系.分别分析了CPC不同放置方式下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及对应最佳倾角,得到方位角与最佳倾角的关系,结合不同地区研究CPC最大太阳辐射量与倾角、方位角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多数地区全年最佳倾角位于当地纬度附近,相差5°以内,侧重冬半年使用应采用较大的倾角,夏半年采用较小的倾角;正南方向为最佳方位,太阳辐射随着方位角增加而降低,当CPC偏离正南方向时,应降低倾角来减小太阳辐射损失.对正南朝向下不同倾角CPC倾斜面接收辐射量进行了测试,验证了
为改善太阳能吸收制冷循环性能并解决太阳能吸收制冷机风冷化问题,提出一种太阳能驱动的风冷喷射式绝热吸收制冷循环,通过喷射式绝热吸收器实现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分别强化,同时回收高压溶液节流损失和再循环溶液的余压,以进一步增强吸收效果.构建组成循环各部件热力学数学模型,探讨了环境温度、发生温度、蒸发温度以及喷射器对新循环的影响,并与2种传统吸收制冷循环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存在最佳发生温度使得新循环最大热性能系数(COPT);引入喷射式绝热吸收器显著改善了极端条件下新循环性能,设计工况下新循环的热性能系数(C
搭建30 kW浅层多级流态化颗粒换热试验台,在约1.5倍临界流化速度、换热器采用直管管束逆流形式布置时颗粒侧换热系数可达590~860 W/(m2·K).采用双欧拉流体模型对流化床内水平埋管管束换热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偏差在10%以内.利用析因设计与线性回归模型研究颗粒粒径、颗粒导热系数和流化气体速度对流态化换热效果的影响.发现颗粒粒径是换热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流化气体速度是次要因素.对于100 MW级太阳能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系统,流态化颗粒换热温度范围为650~900℃,换热器热效率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