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单位教学三策略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asZhang_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注起点,合理操作——建立正确的面积单位表象
  计量单位是人们因为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统一度量单位,是一个人为规定的事物。面积单位的学习,也应源于学生解决新问题的需要。所以,在引入“面积单位”时,教师创设比较情境:先比较两个大小差别明显的长方形,学生运用“观察法”很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再比较红、白两张大小相差不大的长方形,学生运用“重叠法”发现红色纸较大;接着出示两个平面图形(图1),在学生考虑运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大小的时候,发现平面图上有折痕,都有6个大小一样的方块,自然想到了“数格法”;最后,教师让学生判断:“第一个图形8格,第二个图形15格,谁的面积大?”学生脱口而出:“15格的图形面积大。”随后,有些学生质疑:“有可能15格的图形格子很小,8格的图形格子大,所以不一定15格的图形大。”这时候,教师借助课件验证学生的想法是正确的,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用数格子比面积大小有着特殊的要求,即格子大小必须相同”。教师点拨:“这个大小相同的格子其实就是面积单位。”在实物比较情境中,学生问题解决需要的意识被唤醒,教师自然引入“面积单位”,水到渠成。
  在计量单位学习的起步阶段,通过教师创设比较情境,讨论总结得出生活及学习中需要面积单位解决比较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比较图形的操作中对面积单位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大小相同的格子”定义中建立了正确的面积单位表象。在如此情境学习中,学生对于计量单位不再是雾里看花模糊美,而是探索实践知深浅。
  二、关注活动,多维体验——强化面积单位的表象
  表象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体验则积累于人的内心,表象不能靠语言进行描述,只能发生在学生的数学活动中。教学时应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记一记、画一画等过程中,从各个角度丰富对计量单位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将学生原来建立的面积单位表象具体化。例如,建立“1平方厘米”的概念,先出示1平方厘米教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形状和大小,猜测正方形的边长;接着让学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学具,进行摸、看、记的操作后,再回想1平方厘米是多大的正方形;教师板贴:“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学生初步建立起1平方厘米的概念后,紧接着组织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丰富1平方厘米的概念。可以组织画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画好后用学具比较、调整、再画;撕一个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再撕再比较等。此刻,反复调整的过程即是表象强化的过程。教师并不止步于学生对1平方厘米有这样的认知,还激励学生自我挑战:“自行画3个形状不同,面积都是1平方厘米的图形。”在欣赏学生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须用透明方格纸验证,促进学生进一步反思修正。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上的1平方厘米,估一估印章、橡皮擦的面积。验证估测时,教师有意在橡皮擦上摆1平方厘米学具,先摆一排5个,再摆第二行第一个,引导学生思考:摆满两排,每排5个,两排正好10平方厘米。学生在估测、计算的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历,感受了面积单位的大小,数学思考从表象走向深入,同时渗透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
  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调动学生全身多种感官参与体验,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经历多样丰富的数学活动,充分感知、体验、强化“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表象。在数学探究性活动中学生探索新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为抽象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关注方法,避“轻”就“重”——自主建构面积单位的知识
  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每一类计量单位都是由递进的多个单位组成的,教学时如果不分主次,一概要求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不但课时不允许,现实也不可能。因此,对每一类计量单位的教学,应避“轻”就“重”,侧重方法,做到主次分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提出要求:长度单位重教“米和厘米”,重量单位重教“千克”,时间单位重教“时、分、秒”。如果学生对以上基本单位的实际大小有较鲜明的表象,对那些较大的计量单位,如千米、吨等就可以根据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类比迁移,间接获得体验计量单位实际大小的经验。
  例如,1平方分米的教学环节是先回顾学习1平方厘米的方法,课件同步展示:量→看→画→撕→找→想→估;接着提供1平方分米学具和学习卡片(略),同桌间合作自学1平方分米。
  因为有学习1平方厘米的经验,合作学习任务轻松且高效。在这个基础上认识1平方米,可以“轻”教。首先提问:“想知道黑板的面积,还能用1平方分米做单位吗?”引入1平方米,教师:“什么是1平方米?1平方米有多大?请大家想象一下。”接着教师出示米尺:“是这么大吗?”学生回答:“不是1把米尺,而是用4把这么长的米尺围成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教师追问:“这个1平方米藏在哪儿呢?”学生答:“藏在这四把米尺中间。教师再出示一块1平方米的布,学生都站了起来,用手比画着,体会1平方米到底是多大。
  如此,“重”教1平方厘米,用迁移方法学习1平方分米,“轻”教1平方米。学生在撕纸、比大小等实践性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各面积单位,学生在知识迁移中建构新的面积单位体系,对于计量单位的大小真正有了实质意义上的体会。
  面积单位的教学应着力于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让学生在新知引进时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建立计量单位表象;在多维的数学活动中加深对计量单位表象的多角度多层面认知;在概念间的类比迁移中避“轻”就“重”自主习得计量单位新知。关注体验,关注思维,关注需要,才能使学生在新知探索中学有所获。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马巷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女娲补天》是以“神话、传说故事”为主题的第八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综合单元导读、课后习题、本单元的习作要求等因素,本课教学除了扎实完成课文规定要掌握的生字词,感知人物形象;在语文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核心价值”是:抓关键点、引发想象、促进表达,为学会写想象作文打基础。  一、激趣引入,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1.激趣引入,感知神奇。课一开始出示“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有联系的神话故事画
期刊
教学一篇课文,教师面对诸多教学内容,不免认为这也要教,那也要教,于是碰到什么教什么,结果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教得不深入,练得不到位。多数教师在备课时,也往往是在教学技巧上动尽心思,追求课堂表面的精彩,崇尚教学方式的丰富多样,可是热闹的课堂背后,并没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多少提高。究其原因,首先是课文重点要“教什么”不明确,二是教到什么程度不清楚,“怎么教”当然更是糊里糊涂了。可见,具体到一篇
期刊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根据课标精神、学段要求、课文特点及单元导读、课后习题和交流平台等内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读写实际,笔者认为本课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在领悟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的基础上,明确作者是怎样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居里夫人的永恒之美,并能将此法迁移运用于练笔中。  一、初识“美丽”,紧扣外貌描写明“语用”  学生初读课题的“美丽”时,定会想到居里夫人外貌是
期刊
当全国各地不少教师在因轮岗问题牢骚满腹,且有抵触情绪时,福建省厦门市却有不少教师主动申请轮岗。这样的反差让我们不禁深入探析,其结果也让我们释然:只要用心,且制定相应激励机制,我们总会离教育理想越来越近。  记者了解到,2014年11月,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公务员局、中共厦门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厦门市财政局四个部门联合行文,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的实施意见(实行)》。
期刊
李镇西是我的学生,在本世纪初叶,他曾经跟随我读博士。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我是先做了他的学生,却是许多人都不知道的事实。  1999年,我们共同的朋友,当时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担任校长的高万祥先生告诉我,四川成都有一位中学教师,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班主任,写了一本很有影响的著作《爱心与教育》,让许多教师流下了这个时代不太容易流的感动的泪水。  当时,我正在苏州推进一个培养名师名校长的工程,聘请了许多著
期刊
如果把记实性作文称为“写实”的话,那是基于其描写对象来自客观事物,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描绘。那么,在此过程中,作者油然而生的感慨与念想,就可以喻之为“写意”了,因为,它充满了作者的臆想与希望,以想象为外衣,赋予其深刻的内涵。想象,起始于记叙。不管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尽管呈现的方式不同,但一定以所需记叙的现实表象为基础。想象性习作,便是对丰富的表象融入个体的情感与愿望的指向性表达,它或在记叙中
期刊
习作素材缺乏是学生写作时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即使到小学高年级,仍有相当部分学生时常为写作“没什么可写”“写不具体”而发愁。其主要原因是未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又缘于教学中对观察习惯培养的缺失:观察方法的指导方面,多依附阅读教学让学生获得观察事物的间接经验;观察事物的实践方面,多应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自行观察。未采取有效策略丰富学生观察事物的直接经验,未有意识地持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影响了学
期刊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四个学段都有“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一要求。在“具体建议”中还特别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十分钟随堂练习”的要求,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做到正确、端正、美观呢?近两年,笔者在教学中遵循汉字
期刊
【编者按】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出台,现行各版本数学教材都遵照其进行了修订。本刊紧密关注形式变化,并约请数学教学专家、教研人员对新旧教材加以详细对比分析,第一时间组织了“以课标为纲领,以能力为中心——全面解析2015春季教材”专辑。力求既有宏观的把握,亦有微观处的深入解析。  有数据表明,小学三年级是心理问题高发的年段,其中学习适应性问题占心理咨询总量的40%左右,居首位。所以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思想、感情和感觉的世界。”人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尊重这种差异,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选择,促进每一个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下面侧重以低年级为例,略谈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化朗读。  一、内容可选性——朗读内容的个性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