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的概念,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体育文化。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哲学思想、文化背景、体育文化价值观、体育审美情趣、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等方面。世界在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西方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交流和共融,体育文化也有一定的交融。
【关键词】哲学视角;中西方体育文化
体育体现了人类体育运动中的物质、制度以及精神文化三者的统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体育文化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发展大大制约着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文化经历长期的历史演变在世界上最终形成两种不同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一种是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另一种就是以欧美国家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本文从不同的哲学思想、文化背景、体育文化价值观、体育审美情趣、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等方面来审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1哲学思想下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哲学对人类文化中的每个领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被视为人类思想升华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深受传统哲学文化思想的影响,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底。中国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中都能映射出传统哲学中“阴阳理论”与“八卦学说”等哲学思想,人们从这些哲学思想中参悟到了只有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才能够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太极拳文化的诞生就是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进一步的人格化演绎,因此太极拳被人们称为“哲拳”。之后陆续出现的“八卦掌” 、“形意拳”都融入了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因此,它在技术结构以及套路方面都渗透着中国的民族特色。此外,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战术体系中运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理论”,从而产生了动静、虚实、攻守、进退等一系列的战术理论和方法。因此,在中国传统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对中国传统体育追求的和谐平衡以及顺应自然的主体化思维方式打下基础并推动其不断发展。
然而,西方体育思想与中国传统体育思想是截然相反,背道而驰的。但人们处于古希腊时期时,已经意识到了人与自然是对立与矛盾的,从而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人们在与大自然的对抗中清晰认识到人类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差距,于是人们开始力求征服自然,而不是直接依赖于它。因此,在西方文化中鼓励人们勇敢开拓,探索未知,从而发展人的潜能,实现他们追求的强者的精神世界。然而,西方这种在时间和空间上与自然对抗的民族文化,深深地渗透进西方体育思想中,成为西方体育主流文化。通过西方国家开展的运动项目,例如赛跑、体操、标枪、拳击等,都能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性,同时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西方体育追求个性解放、挑战生理极限的对象化思维方式。
综上所知,中西方哲学思想侧重不同,中国传统哲学侧重于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追求的是“中庸之道”。而西方哲学侧重于与天斗、与地斗的对立抗争,追求的是“进取开拓”。因此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造就了两个极端的体育形态。
2中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文化背景的差异
气功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主要代表,两者所表现出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所有的体育精神。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一面临海,三面陆地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个体农业型生活方式,宗法型家庭背景以及遵循儒家思想的大陆型文化,于是这种独特的社会环境孕育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同时中国自古就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因此在中国传统体育中能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文化是以儒教思想为核心,具有独特性以及自成体系的特征,但同时伴有一定的封闭性。中国传统体育强调通过体育锻炼进行修身养性,侧重体育的健身养生价值,并不主张事物的极限发展。
西方传统体育的诞生是以争胜负的竞技体育出现作为标志的。古希腊文化被人们视为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源头,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以宗教为核心、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个人奋斗的海洋型文化。由于西方国家大多数地处三面环海特殊位置,因此形成了以渔猎为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西方体育文化的产生是结合其社会发展的现状孕育出来的,在西方国家工业高速发展、市场激烈竞争的社会条件下,同时以城市为中心产生了以竞技运动模式为特征的体育文化。通过竞技运动的比赛,体现了西方体育文化所要展现的速度、高度、远度以及重量,挖掘个体的极限潜能,在运动中充分展现生命的运动能力以及人类挑战自我极限的能力。
3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上的差异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孕育的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是蕴含中庸之道,注重人的内在气质、精神修养,以求达到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是“天地人合一”、“认知合一”,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下,中国传统体育则从整体出发来描述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形体、机能、意念、精神等诸多方面的活动,以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具体联系,它追求的是身、心、机体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健身价值观。此外,儒、道、佛三大家思想均以礼仪为主,由于道德先行的伦理观,社会更加重视人格、以人为本。这样形成的中国体育的特点就是以养生、祛病、防病和延年益寿、保健为主,最终以精神内练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西方传统体育思想在注重身体和精神之余,更加强调人体的“力”与“美”。在西方体育发展的历史上,身体健硕、发育良好、身材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运动的人们都受到人们的崇拜。他们对价值的追求与探索就是对人体自身进行不断的塑造和培养。
西方哲学通过科学的理性主义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物质与精神的思维模式严格进行区分,把身心分属于两个世界,西方体育文化侧重于“力”,西方把力量视为生命的最重要的构成部分。现代体育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中国人由于从事体育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以个体活动为主,讲究自我锻炼。即便是对竞技体育有涉及的人也只是对力量、速度、灵敏等外在的比较。现代人们在面对竞技比赛的时候,也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淡泊名利,重视比赛过程的体验,不重视结果的成败。而西方人提倡良性竞争,其目的就是超越对手,超越生理极限。 4中西方体育审美情绪的差异
中国人的审美观经历了我国几千年传统美学观念的熏陶,主要强调事物的整体效果以及直观感受,注重人的精、气、神,同时还要注重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美,并且能够体现形态美、韵律美、节奏美、内涵美、力量美的综合表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侧重于内在美,是一种表达宁静、含蓄的美。譬如中国传统武术侧重于形态心灵的相统一,其要求是人体自身的精、气、神相统一。在练习武术时时常用到比喻的手法从而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了美的特征以及美学的要求与标准,通过这种方法让人们产生美妙的意境。练习的拳法不同给人们的美的感受是异样的,如太极拳的行云流水、连绵不绝,给人舒畅,含蓄的美。长拳的动静结合,起伏转折,展现的是灵活自如,大方之美。这些不同形式的美,可见中国人的动作体现了人对生命、自然的崇尚,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西方体育的美注重于身体之美,通过对体格健壮的强调,体现出人们对人体外形的喜爱之色,并且西方美学着重模仿和再现,西方体育在这样的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人体表现出的各种身体素质的强悍之美,突出崇尚人体形象的真与美。西方主要突显其热情、奔放、直观、具体的审美观念。如西方的健美运动,就是对人体健与美的崇尚。由于不断追求自然体力的美,促进了西方竞技运动的动作结构创新、造型的更新、难度和强度的增大,比如体操运动、竞技健美操运动。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使中西方体育在追求运动美时也有所偏重,中国传统体育的运动美表现为含蓄的诗情画意;西方体育则讲究人体外在的健与美。
5中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的差异
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中是通过暴力手段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防止阶级对立,大肆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在社会上营造重文轻武的氛围,推行科举制度,统治者对体育中的竞技精神给予大力的打压,注重体育中的娱乐与养生功能的宣传。体育的本质功能是运动竞技,由于统治阶级的打压,使得体育虽然在发展,但是已经遗失本质,逐渐成为专供封建统治阶级娱乐观赏活动。养生观亦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古希腊文化在历史上的表现形式是奥林匹克运动。它的出现是由相互竞争的城邦民主制度共同斗争的产物。古希腊的体育重视“人性”,重视个人的幸福。现代奥运会是西方近代体育思想和继承古代奥运会的产物。现代奥运会提出的“更快、更高、更强”是古代奥运会的竞争精神在新形势下的体现。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竞争性。由于西方处的社会制度的不同,使得竞争机制在社会中大力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体育领域,成为西方现代体育的灵魂。在强调竞争的同时,西方体育文化更注重公平。这也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显著区别。中方体育文化过于强调“礼”,西方体育文化是在公正的前提下进行竞争。
在哲学视角下的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以从不同的哲学思想、文化背景、体育文化价值观、体育审美情趣、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而通过比较和分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存在着必然性。由于不同的哲学思想,造就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追求不同的体育文化价值观上,有着不同的体育审美情趣,而又由于统治阶级对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不同,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发展路径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但现在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体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中西方体育文化是互补的,西方体育主张“永无止境”、“超越极限”,中方文化强调“点到为止”、“适可而止”,而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将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
参考文献
〔1〕王玉国,黄晨曦.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研究初探〔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0.21(1):90-92.
〔2〕秦华.中西方体育文化之比较研究〔J〕.武术科学.2007.4(9):89-90.
〔3〕孙维国,辛治国.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背景的比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09.
〔4〕崔江.论中西方传统体育的文化意蕴〔J〕.百家论坛.
〔5〕张继顺,郝玉峰,陈雪燕,赵莹.论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歧与融合〔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4):21-22.
(责任编辑:阎 彬)
【关键词】哲学视角;中西方体育文化
体育体现了人类体育运动中的物质、制度以及精神文化三者的统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体育文化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发展大大制约着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文化经历长期的历史演变在世界上最终形成两种不同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一种是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另一种就是以欧美国家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本文从不同的哲学思想、文化背景、体育文化价值观、体育审美情趣、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等方面来审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1哲学思想下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哲学对人类文化中的每个领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被视为人类思想升华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深受传统哲学文化思想的影响,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底。中国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中都能映射出传统哲学中“阴阳理论”与“八卦学说”等哲学思想,人们从这些哲学思想中参悟到了只有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才能够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太极拳文化的诞生就是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进一步的人格化演绎,因此太极拳被人们称为“哲拳”。之后陆续出现的“八卦掌” 、“形意拳”都融入了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因此,它在技术结构以及套路方面都渗透着中国的民族特色。此外,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战术体系中运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理论”,从而产生了动静、虚实、攻守、进退等一系列的战术理论和方法。因此,在中国传统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对中国传统体育追求的和谐平衡以及顺应自然的主体化思维方式打下基础并推动其不断发展。
然而,西方体育思想与中国传统体育思想是截然相反,背道而驰的。但人们处于古希腊时期时,已经意识到了人与自然是对立与矛盾的,从而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人们在与大自然的对抗中清晰认识到人类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差距,于是人们开始力求征服自然,而不是直接依赖于它。因此,在西方文化中鼓励人们勇敢开拓,探索未知,从而发展人的潜能,实现他们追求的强者的精神世界。然而,西方这种在时间和空间上与自然对抗的民族文化,深深地渗透进西方体育思想中,成为西方体育主流文化。通过西方国家开展的运动项目,例如赛跑、体操、标枪、拳击等,都能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性,同时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西方体育追求个性解放、挑战生理极限的对象化思维方式。
综上所知,中西方哲学思想侧重不同,中国传统哲学侧重于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追求的是“中庸之道”。而西方哲学侧重于与天斗、与地斗的对立抗争,追求的是“进取开拓”。因此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造就了两个极端的体育形态。
2中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文化背景的差异
气功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主要代表,两者所表现出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所有的体育精神。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一面临海,三面陆地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个体农业型生活方式,宗法型家庭背景以及遵循儒家思想的大陆型文化,于是这种独特的社会环境孕育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同时中国自古就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因此在中国传统体育中能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文化是以儒教思想为核心,具有独特性以及自成体系的特征,但同时伴有一定的封闭性。中国传统体育强调通过体育锻炼进行修身养性,侧重体育的健身养生价值,并不主张事物的极限发展。
西方传统体育的诞生是以争胜负的竞技体育出现作为标志的。古希腊文化被人们视为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源头,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以宗教为核心、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个人奋斗的海洋型文化。由于西方国家大多数地处三面环海特殊位置,因此形成了以渔猎为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西方体育文化的产生是结合其社会发展的现状孕育出来的,在西方国家工业高速发展、市场激烈竞争的社会条件下,同时以城市为中心产生了以竞技运动模式为特征的体育文化。通过竞技运动的比赛,体现了西方体育文化所要展现的速度、高度、远度以及重量,挖掘个体的极限潜能,在运动中充分展现生命的运动能力以及人类挑战自我极限的能力。
3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上的差异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孕育的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是蕴含中庸之道,注重人的内在气质、精神修养,以求达到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是“天地人合一”、“认知合一”,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下,中国传统体育则从整体出发来描述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形体、机能、意念、精神等诸多方面的活动,以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具体联系,它追求的是身、心、机体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健身价值观。此外,儒、道、佛三大家思想均以礼仪为主,由于道德先行的伦理观,社会更加重视人格、以人为本。这样形成的中国体育的特点就是以养生、祛病、防病和延年益寿、保健为主,最终以精神内练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西方传统体育思想在注重身体和精神之余,更加强调人体的“力”与“美”。在西方体育发展的历史上,身体健硕、发育良好、身材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运动的人们都受到人们的崇拜。他们对价值的追求与探索就是对人体自身进行不断的塑造和培养。
西方哲学通过科学的理性主义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物质与精神的思维模式严格进行区分,把身心分属于两个世界,西方体育文化侧重于“力”,西方把力量视为生命的最重要的构成部分。现代体育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中国人由于从事体育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以个体活动为主,讲究自我锻炼。即便是对竞技体育有涉及的人也只是对力量、速度、灵敏等外在的比较。现代人们在面对竞技比赛的时候,也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淡泊名利,重视比赛过程的体验,不重视结果的成败。而西方人提倡良性竞争,其目的就是超越对手,超越生理极限。 4中西方体育审美情绪的差异
中国人的审美观经历了我国几千年传统美学观念的熏陶,主要强调事物的整体效果以及直观感受,注重人的精、气、神,同时还要注重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美,并且能够体现形态美、韵律美、节奏美、内涵美、力量美的综合表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侧重于内在美,是一种表达宁静、含蓄的美。譬如中国传统武术侧重于形态心灵的相统一,其要求是人体自身的精、气、神相统一。在练习武术时时常用到比喻的手法从而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了美的特征以及美学的要求与标准,通过这种方法让人们产生美妙的意境。练习的拳法不同给人们的美的感受是异样的,如太极拳的行云流水、连绵不绝,给人舒畅,含蓄的美。长拳的动静结合,起伏转折,展现的是灵活自如,大方之美。这些不同形式的美,可见中国人的动作体现了人对生命、自然的崇尚,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西方体育的美注重于身体之美,通过对体格健壮的强调,体现出人们对人体外形的喜爱之色,并且西方美学着重模仿和再现,西方体育在这样的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人体表现出的各种身体素质的强悍之美,突出崇尚人体形象的真与美。西方主要突显其热情、奔放、直观、具体的审美观念。如西方的健美运动,就是对人体健与美的崇尚。由于不断追求自然体力的美,促进了西方竞技运动的动作结构创新、造型的更新、难度和强度的增大,比如体操运动、竞技健美操运动。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使中西方体育在追求运动美时也有所偏重,中国传统体育的运动美表现为含蓄的诗情画意;西方体育则讲究人体外在的健与美。
5中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的差异
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中是通过暴力手段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防止阶级对立,大肆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在社会上营造重文轻武的氛围,推行科举制度,统治者对体育中的竞技精神给予大力的打压,注重体育中的娱乐与养生功能的宣传。体育的本质功能是运动竞技,由于统治阶级的打压,使得体育虽然在发展,但是已经遗失本质,逐渐成为专供封建统治阶级娱乐观赏活动。养生观亦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古希腊文化在历史上的表现形式是奥林匹克运动。它的出现是由相互竞争的城邦民主制度共同斗争的产物。古希腊的体育重视“人性”,重视个人的幸福。现代奥运会是西方近代体育思想和继承古代奥运会的产物。现代奥运会提出的“更快、更高、更强”是古代奥运会的竞争精神在新形势下的体现。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竞争性。由于西方处的社会制度的不同,使得竞争机制在社会中大力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体育领域,成为西方现代体育的灵魂。在强调竞争的同时,西方体育文化更注重公平。这也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显著区别。中方体育文化过于强调“礼”,西方体育文化是在公正的前提下进行竞争。
在哲学视角下的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以从不同的哲学思想、文化背景、体育文化价值观、体育审美情趣、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而通过比较和分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存在着必然性。由于不同的哲学思想,造就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追求不同的体育文化价值观上,有着不同的体育审美情趣,而又由于统治阶级对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不同,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发展路径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但现在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体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中西方体育文化是互补的,西方体育主张“永无止境”、“超越极限”,中方文化强调“点到为止”、“适可而止”,而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将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
参考文献
〔1〕王玉国,黄晨曦.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研究初探〔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0.21(1):90-92.
〔2〕秦华.中西方体育文化之比较研究〔J〕.武术科学.2007.4(9):89-90.
〔3〕孙维国,辛治国.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背景的比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09.
〔4〕崔江.论中西方传统体育的文化意蕴〔J〕.百家论坛.
〔5〕张继顺,郝玉峰,陈雪燕,赵莹.论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分歧与融合〔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4):21-22.
(责任编辑:阎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