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中原经济区”概念及建设背景;阐述了“浙江模式”的内涵和特点,认为宽松的经济环境、迅速崛起的民营经济和积极、嬗变的社会文化是“浙江模式”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河南省要吸取“浙江模式”的经验,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大力发展民本经济、培植创业文化、培养创业人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等措施,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浙江模式 河南 启示
“十一五”末期,河南省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构想。“中原经济区”是指由河南省及周边具有紧密的经济联系的晋东南、冀南、鲁西南、苏北、皖西北、鄂西北等地区构成的特殊经济圈。该经济圈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纳入河南省“十二五”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宏观设想已成雏形,但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和成功的模式示范,造成许多微观政策至今尚不明朗。如何通过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实现“中原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 “中原经济区”建设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浙江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已为国内外高度认可并被称为经济发展的“浙江模式。豫、浙两省虽然在地理空间、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不尽相同,但是两省也存在着许多的共同之处。通过分析“浙江模式”的特点,借鉴、吸收其成熟的经验,无疑对于 “中原经济区” 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浙江模式”及特点
(一)“浙江模式”的内涵
“浙江模式”又被称作“浙江现象”、“浙江经验”,它是指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浙江所特有的样式、方法、路径和特征。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市场、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和市场体制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浙江地方性特征。其内涵可概括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制度变迁宏观背景,浙江农业、农村领域由内源性力量推动的市场化变革,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并逐步走向国际化道路的一种成功经验。
(二)“浙江模式”的特点
1、宽松的经济环境
自由开放的经济制度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基础,宽松自由的经济环境是经济成长的沃土。浙江地方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民营经济萌芽阶段就出台了如《温州市个体户经营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使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获得了“抢先一步”的制度先机。在宽松的经济环境下,摆脱了管制经济体制束缚的浙江民营和私营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快速发展。
宽松经济环境的另一个显著表现,是浙江省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从而获得先发性体制优势,使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浙江在80年代初就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创新不仅直接培育了农业领域的市场主体,而且有效地促进了非农产业领域市场主体的形成,个体私营经济开始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
2、迅速崛起的民营经济
浙江的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正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浙江省整体经济的发展。1988—2009年,浙江私营企业数量2256户增长至51.9万户,个体户数量从1988年的3.14万户增加到2009年196万户。2009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私营企业所占比例为39.21%,其比重和增长速度在所有经济类型中居于首位。企业的快速发展直接推动了浙江省国民经济的增长。2008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民营企业所占比例为37.17%,2009年为39.21%,其比重和增长速度在所有经济类型中居于首位。大量民营企业的建立不仅拉动了经济增长,而且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3、积极、嬗变的社会文化
法国经济学家佩雷斯认为:“精神气质”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浙江临水靠山,兼具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这种区域文化使得民众在经济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理性。浙江民风淳朴,不尚空谈,灵活多变,敢于逆向思维。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形成的“浙江精神”的核心就是创业和创新。这种强烈的创业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手起家的浙江商人身上,也体现在政府的行为方式上。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对个体私营企业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支持。到2001年,浙江省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了90%,在全国排在第一位。浙江地方政府对于私营经济的发展在最初阶段给予了“默许性”支持,其对私营经济发展的保护随处可见,如正式的减免税和非正式的减免税(包括对“偷漏税”的默许),甚至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也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当然,出于维护地方自身经济利益的目的,浙江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区域经济特点,对处于自发性萌芽状态的私营经济采取了因势利导的低姿态保护性策略。此外,浙江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民间创业的庇护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上世纪80年代,政府对温州和义乌的经济发展采取了“允许试,允许看、允许改”、“允许农民进城经商”等策略激活了城乡市场。90年代,政府公开支持、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提出“四个不限”(不限发展比例、发展速度、经营方式和经营规模)和“三个有”(个体私营企业有地位、有实惠、有荣誉)的策略。正是这种保护性策略使得改革开放初期的浙江私营经济能够先于其他地区一步得以成长和发展。
二、浙江模式对“中原经济区”的启示
概括来讲,“浙江模式”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下面几点:一是政府对私营经济的支持是关键,离开政府的支持,私营经济生存与发展不可想象。二是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是基础,正是大量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促成了浙江经济的腾飞。三是以内源性为特征的资本结构是条件,正是来自本土企业家及其家族的内源性融资满足了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四是丰裕的本土企业家资源是根本,五是以小商品、大市场做依托。借鉴“浙江模式”搞好“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文章。
(一)大力发展民本经济
“浙江模式”具有“民营、民有、民享”的民本经济特征。1978—2006年,浙江GDP增量的70%和工业增加值增量的75%都是由民营经济创造的。活跃而充裕的民间资本已渗透到浙江的各行各业,并逐步形成了民众投资、民间营运、全民分享的自我循环发展体系,给浙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民本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结合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具体环境,“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把民本经济理解为以民为本、立足于全民创业、着眼民众富裕的“老百姓经济”。其特点是依托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本,促进内源性经济增长,在发展方式上不仅要将中央驻豫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好,更要号召、鼓励全民创业,让“老百姓经济”成为推进“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培植创业文化、培养创业人才
由于深受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原经济区”普遍形成了重土不言利的价值观及浓重的官本位思想,产生了正统保守和缺乏创新的心理定势。在浙江民营经济勃兴之时,“中原经济区”集体经济依然盛行,即便是到了开放的上世纪90年代,“中原经济区”居民也大都选择到外地打工而并非自主创业。2009年“中原经济区”省农村就业劳动力中依然有33.2%选择外出就业。
创业文化是“浙江模式”的核心,浙江经济的活力首先在于观念变革的先导优势,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宣传“中原经济区”的概念,让民众冲破僵化观念的禁锢,克服小生产习惯势力的障碍,摆脱计划体制下“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确立起一系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创业观念和文化,培育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大批创业型人才。
(三)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
“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腹地,农业、纺织业、矿产、人力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今后的发展中,各地要根据本地资源状况、经济基础和产业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发展区域经济,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旅游、服装加工、陶瓷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这样不但可以使大量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形成群落效应,也可以激励竞争,不断创新,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从整体上提升“中原经济区”的市场竞争力。
三、小结
“浙江模式”的形成虽然有其自身的地理、历史条件,但也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中原经济区”建设在实践中完全可以借鉴“浙江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倡大力发展民本经济,注重培植创业文化、培养创业人才,同时也要注意结合自身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以确保“中原经济区”建设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①张晔,刘志彪.政府干预、经济自由与企业家精神[J].南京社会科学,2004(9):336-343.
②阮妙玲,杜氏贤.浙江模式对越南的启示[J] .北方经济,2010(20): 47-49.
③王永苏.“中原经济区”民营经济三十年的回顾与思考[EB/OL],http://www.shangdaozaixian.com/Html/health/1259.html.
(边洁英,1974年生,河南舞阳人,郑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浙江模式 河南 启示
“十一五”末期,河南省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构想。“中原经济区”是指由河南省及周边具有紧密的经济联系的晋东南、冀南、鲁西南、苏北、皖西北、鄂西北等地区构成的特殊经济圈。该经济圈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纳入河南省“十二五”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宏观设想已成雏形,但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和成功的模式示范,造成许多微观政策至今尚不明朗。如何通过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实现“中原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 “中原经济区”建设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浙江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已为国内外高度认可并被称为经济发展的“浙江模式。豫、浙两省虽然在地理空间、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不尽相同,但是两省也存在着许多的共同之处。通过分析“浙江模式”的特点,借鉴、吸收其成熟的经验,无疑对于 “中原经济区” 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浙江模式”及特点
(一)“浙江模式”的内涵
“浙江模式”又被称作“浙江现象”、“浙江经验”,它是指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浙江所特有的样式、方法、路径和特征。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市场、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和市场体制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浙江地方性特征。其内涵可概括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制度变迁宏观背景,浙江农业、农村领域由内源性力量推动的市场化变革,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并逐步走向国际化道路的一种成功经验。
(二)“浙江模式”的特点
1、宽松的经济环境
自由开放的经济制度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基础,宽松自由的经济环境是经济成长的沃土。浙江地方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民营经济萌芽阶段就出台了如《温州市个体户经营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使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获得了“抢先一步”的制度先机。在宽松的经济环境下,摆脱了管制经济体制束缚的浙江民营和私营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快速发展。
宽松经济环境的另一个显著表现,是浙江省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从而获得先发性体制优势,使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浙江在80年代初就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创新不仅直接培育了农业领域的市场主体,而且有效地促进了非农产业领域市场主体的形成,个体私营经济开始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
2、迅速崛起的民营经济
浙江的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正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浙江省整体经济的发展。1988—2009年,浙江私营企业数量2256户增长至51.9万户,个体户数量从1988年的3.14万户增加到2009年196万户。2009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私营企业所占比例为39.21%,其比重和增长速度在所有经济类型中居于首位。企业的快速发展直接推动了浙江省国民经济的增长。2008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民营企业所占比例为37.17%,2009年为39.21%,其比重和增长速度在所有经济类型中居于首位。大量民营企业的建立不仅拉动了经济增长,而且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3、积极、嬗变的社会文化
法国经济学家佩雷斯认为:“精神气质”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浙江临水靠山,兼具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这种区域文化使得民众在经济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理性。浙江民风淳朴,不尚空谈,灵活多变,敢于逆向思维。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形成的“浙江精神”的核心就是创业和创新。这种强烈的创业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手起家的浙江商人身上,也体现在政府的行为方式上。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对个体私营企业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支持。到2001年,浙江省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了90%,在全国排在第一位。浙江地方政府对于私营经济的发展在最初阶段给予了“默许性”支持,其对私营经济发展的保护随处可见,如正式的减免税和非正式的减免税(包括对“偷漏税”的默许),甚至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也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当然,出于维护地方自身经济利益的目的,浙江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区域经济特点,对处于自发性萌芽状态的私营经济采取了因势利导的低姿态保护性策略。此外,浙江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民间创业的庇护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上世纪80年代,政府对温州和义乌的经济发展采取了“允许试,允许看、允许改”、“允许农民进城经商”等策略激活了城乡市场。90年代,政府公开支持、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提出“四个不限”(不限发展比例、发展速度、经营方式和经营规模)和“三个有”(个体私营企业有地位、有实惠、有荣誉)的策略。正是这种保护性策略使得改革开放初期的浙江私营经济能够先于其他地区一步得以成长和发展。
二、浙江模式对“中原经济区”的启示
概括来讲,“浙江模式”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下面几点:一是政府对私营经济的支持是关键,离开政府的支持,私营经济生存与发展不可想象。二是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是基础,正是大量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促成了浙江经济的腾飞。三是以内源性为特征的资本结构是条件,正是来自本土企业家及其家族的内源性融资满足了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四是丰裕的本土企业家资源是根本,五是以小商品、大市场做依托。借鉴“浙江模式”搞好“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文章。
(一)大力发展民本经济
“浙江模式”具有“民营、民有、民享”的民本经济特征。1978—2006年,浙江GDP增量的70%和工业增加值增量的75%都是由民营经济创造的。活跃而充裕的民间资本已渗透到浙江的各行各业,并逐步形成了民众投资、民间营运、全民分享的自我循环发展体系,给浙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民本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结合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具体环境,“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把民本经济理解为以民为本、立足于全民创业、着眼民众富裕的“老百姓经济”。其特点是依托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本,促进内源性经济增长,在发展方式上不仅要将中央驻豫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好,更要号召、鼓励全民创业,让“老百姓经济”成为推进“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培植创业文化、培养创业人才
由于深受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原经济区”普遍形成了重土不言利的价值观及浓重的官本位思想,产生了正统保守和缺乏创新的心理定势。在浙江民营经济勃兴之时,“中原经济区”集体经济依然盛行,即便是到了开放的上世纪90年代,“中原经济区”居民也大都选择到外地打工而并非自主创业。2009年“中原经济区”省农村就业劳动力中依然有33.2%选择外出就业。
创业文化是“浙江模式”的核心,浙江经济的活力首先在于观念变革的先导优势,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宣传“中原经济区”的概念,让民众冲破僵化观念的禁锢,克服小生产习惯势力的障碍,摆脱计划体制下“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确立起一系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创业观念和文化,培育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大批创业型人才。
(三)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
“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腹地,农业、纺织业、矿产、人力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今后的发展中,各地要根据本地资源状况、经济基础和产业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发展区域经济,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旅游、服装加工、陶瓷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这样不但可以使大量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形成群落效应,也可以激励竞争,不断创新,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从整体上提升“中原经济区”的市场竞争力。
三、小结
“浙江模式”的形成虽然有其自身的地理、历史条件,但也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中原经济区”建设在实践中完全可以借鉴“浙江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倡大力发展民本经济,注重培植创业文化、培养创业人才,同时也要注意结合自身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以确保“中原经济区”建设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①张晔,刘志彪.政府干预、经济自由与企业家精神[J].南京社会科学,2004(9):336-343.
②阮妙玲,杜氏贤.浙江模式对越南的启示[J] .北方经济,2010(20): 47-49.
③王永苏.“中原经济区”民营经济三十年的回顾与思考[EB/OL],http://www.shangdaozaixian.com/Html/health/1259.html.
(边洁英,1974年生,河南舞阳人,郑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