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兴趣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学生好奇心强,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这主要靠教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做好一个“媒人”,介绍学生主动与课本认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不少人赞成利用直观教具,当然笔者也不否认这一点。但是,笔者认为直观教具也有它的局限性,繁琐的直观教具会过多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教具本身而不是知识本身。因此,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很重要。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去开拓、去创新,让学生去做感兴趣的事,从兴趣中发展兴趣,不要总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让语文课活起来,不要局限于上、下课的形式,形式多变一些,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在玩中获得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时,笔者事先告诉学生下节课要做一回“演员”,表演《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没想到,学生准备得特别充分,为每个角色做了头饰,虽然手法粗糙,但仍能看出他们在课下是多么认真地做了。学生表演得有声有色,而且还添加了连课本上都没有的内容,如“老虎得知自己上当受骗后,把狐狸给吃掉了”。由此还讲出一个道理:“像狐狸这样仗势欺人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实践证明,笔者这套方案的实施,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与发展有很大作用。
不难看出,兴趣其实起到了透镜的作用,把人的精力与能力如光线一样集中到一个焦点上,从而引起燃烧。智慧的光芒也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成才的力量。
二、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计教学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实质还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去甚远。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不仅对课程做出重大变革,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学习,达到师生互动。为了做到以上这些,笔者每周拿出两至三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讲课,主要针对阅读课。首先,要求学生备课,写出教案,这样为了把课讲好,学生会不惜余力去吃透课文。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口语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讲课,让学生做到心到、口到,对整篇课文的结构、写作特点、思想内容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且听课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站在讲课人的立场去评价讲得好与坏,而不是教师讲课时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三、善于利用教材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抓住课文中的典型环境,诱发学生去深切体会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环境是作者精心描绘和有意安排的。这些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的是作者亲历过的,凝聚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情感。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关于“课间看电影的情景”就很值得学生体验。笔者是这样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情境中的。笔者先抓住“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这句话中的“自然”一词激问学生:“为什么日本战胜俄国是自然的?大概是作者承认日本战胜俄国吧。”学生很有兴趣地看书揣摩,然后纷纷说“不是”,并认为是因为日本人自以为是强国,所以作者采用“狂妄自大”的口气是对日本人的讽刺。笔者接着问:“围观枪毙中国人的镜头出现时,喊‘万岁’、拍掌欢呼的‘他们’是指谁,‘他们’拍掌欢呼表明什么?”学生根据前文的内容很快明白,这个“他们”是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他们拍掌欢呼是嘲笑中国人。笔者顺势引发学生思考:“假如你们也在那里看电影,听到这种拍掌欢呼声将会怎样?有什么感受?”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要痛骂他们”,有的说“站起来走掉”,但也有的说:“不一定,因为那时我们也不一定有觉悟,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不是还留着辫子吗?不是还有中国人围观枪毙中国人并且喝彩的吗?那时的中国有不少人精神很麻木啊!”笔者又问:“作者当时什么感觉?表明什么?”学生说:“‘感到刺耳……从此意见变化了’,表明作者觉悟早,是个爱国者。”
总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效果较好。教师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中学语文课多是文学篇章,而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倾注了作者的感情。中学生也正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当作品中的某种生活和学生的某种生活相似或相通时,教师稍一点拨,学生就会产生情感共鸣。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去开拓、去创新,让学生去做感兴趣的事,从兴趣中发展兴趣,不要总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让语文课活起来,不要局限于上、下课的形式,形式多变一些,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在玩中获得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时,笔者事先告诉学生下节课要做一回“演员”,表演《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没想到,学生准备得特别充分,为每个角色做了头饰,虽然手法粗糙,但仍能看出他们在课下是多么认真地做了。学生表演得有声有色,而且还添加了连课本上都没有的内容,如“老虎得知自己上当受骗后,把狐狸给吃掉了”。由此还讲出一个道理:“像狐狸这样仗势欺人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实践证明,笔者这套方案的实施,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与发展有很大作用。
不难看出,兴趣其实起到了透镜的作用,把人的精力与能力如光线一样集中到一个焦点上,从而引起燃烧。智慧的光芒也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成才的力量。
二、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计教学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实质还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去甚远。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不仅对课程做出重大变革,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学习,达到师生互动。为了做到以上这些,笔者每周拿出两至三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讲课,主要针对阅读课。首先,要求学生备课,写出教案,这样为了把课讲好,学生会不惜余力去吃透课文。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口语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讲课,让学生做到心到、口到,对整篇课文的结构、写作特点、思想内容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且听课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站在讲课人的立场去评价讲得好与坏,而不是教师讲课时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三、善于利用教材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抓住课文中的典型环境,诱发学生去深切体会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环境是作者精心描绘和有意安排的。这些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的是作者亲历过的,凝聚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情感。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关于“课间看电影的情景”就很值得学生体验。笔者是这样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情境中的。笔者先抓住“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这句话中的“自然”一词激问学生:“为什么日本战胜俄国是自然的?大概是作者承认日本战胜俄国吧。”学生很有兴趣地看书揣摩,然后纷纷说“不是”,并认为是因为日本人自以为是强国,所以作者采用“狂妄自大”的口气是对日本人的讽刺。笔者接着问:“围观枪毙中国人的镜头出现时,喊‘万岁’、拍掌欢呼的‘他们’是指谁,‘他们’拍掌欢呼表明什么?”学生根据前文的内容很快明白,这个“他们”是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他们拍掌欢呼是嘲笑中国人。笔者顺势引发学生思考:“假如你们也在那里看电影,听到这种拍掌欢呼声将会怎样?有什么感受?”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要痛骂他们”,有的说“站起来走掉”,但也有的说:“不一定,因为那时我们也不一定有觉悟,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不是还留着辫子吗?不是还有中国人围观枪毙中国人并且喝彩的吗?那时的中国有不少人精神很麻木啊!”笔者又问:“作者当时什么感觉?表明什么?”学生说:“‘感到刺耳……从此意见变化了’,表明作者觉悟早,是个爱国者。”
总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效果较好。教师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中学语文课多是文学篇章,而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倾注了作者的感情。中学生也正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当作品中的某种生活和学生的某种生活相似或相通时,教师稍一点拨,学生就会产生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