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写作与一般写作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学生作文有统一的命题和要求。一般写作先有某种思想体验,然后尽情书写内心的思想与情感。而学生写作的最终目的是参加考试,根据近几年广东中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要达到一类文必须具备: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结构严谨,注意照应,详略得当,语言得体、流畅。看这要求并不是很高,但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不多,大量是平庸之作。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现阶段流行的那些在教学中纯技巧的作文教学、教学生套用格式或教师过多的热衷于审题立意法、开头结尾法的讲解,都是偏颇的做法,是违背了客观规律,这种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作文教学会耽误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会把考生的创作力“套“住了,害得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思想幼稚,情感匮乏,最终的结果是人才素质不高。
任何一种科学都有其自身的规律,“遵其路识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来提高写作能力:
1 提高认识水平,做到“立意明确,中心突出”
中国传统的文论是“文以载道”,历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要写文章反映客观事物,首先必须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识。《考试大纲》写作第一个要求就是“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挚。”所以,无论继承传统还是依纲教学,我们都须把培养学生认识能力,提高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放在作文教学的首位,使写作对青少年的思想和生活起导向作用。
事实上,提高学生的修养也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要求中学生作文要“立意明确,中心突出”。古人强调“文章以意为主,意在笔先”,又说“气大则声宏。”这“意”和“气”都是思想修养。思想水平高了,文章的立意、境界自然就高了。历年中考作文对学生思想修养、认识水平进行考查的意图也是十分明确的。2008年广东中考考作文《那天,我捡到快乐的钥匙》;2011年以自拟一个包含《前行》这个词语的半命题作文;2012年以包含《最美》这个词语为标题的半命题作文。这些题目不难,都是让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中快乐、美好的东西。但据阅卷的老师反映,历年考卷中审题偏差、思想苍白、甚至观点错误者时有出现,即使审对题意,也以选材俗气居多,闪烁智慧之光的佳作实不多见。学生平常作文反映“写不好”,“不出新意”者,十有八九也是因思想贫乏所致。所以,提高中学生思想修养是当前写作教学的迫切需要。
当代中学生思想比较复杂,一方面科技的日新月异令他们惊诧不已,另一方面社会的阴暗面又使他们纯洁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这些在作文中时时有所现,教师应结合写作进行具体指导,及时纠正其错误认识。比如有学生把题目命题为《最美的是钞票》,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万能论”等,显然,这个学生在思想上有偏差。我找来这个学生,和他辩论,使他明白:亲情、友情、师生情都是金钱买不到的,特别是父母的付出是无价的。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心去感受周围美好的东西。过了两天,这个学生高高兴兴地送来了修改稿,题目改为 《妈妈的手是最美的》,从生活细节中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付出,对自己的关爱。这样结合具体的作文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提高认识从而达到准确审题的目的,要比架空地谈审题技巧有效的多。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进行形象的感染熏陶,进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思想情操的教育,使学生受教于课堂,得益于作文。鲁迅先生说,写作是一种“人格的自动控制”,是“思想和人格的表现”,写作好的关键在于“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所以,语文教师除负担“双基”教育的任务外,还需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担在肩上。当然,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更需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巧妙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精华,广开言路、见缝插针地引导学生学政治、学哲学、学科学,使其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体验、分析社会现象的武器,从根本上提高认识水平。
2 培养观察能力,做到“有物可写,有情可感”
“凡立言之要在于物。”在对学生的作文调查中我发现,感到无物可写是现在中学生作文的普遍心态。的确,中学生,特别是现在的初中生,生活优异,家长溺爱,社会阅历少,多与电脑、手机、电视打交道,感受生活能力差。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中学生“无物可写”大概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接触社会少,直接经验缺乏,对于有些作文题实在是无话可说,是为“真缺米”。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学生“找米下锅”,引导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扩大眼界。初二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学后学写说明文。写什么呢?有一次,我有急于出题,而是带领全班学生去一家玩具厂参观。参观归来,人人兴致极高,踊跃动笔,许多学生不费力就把玩具的生产过程有序的写出来,而且写得非常生动。由此想开去,学校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很有价值的,应该提倡。而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机会,引导学生扩大生活积累。
第二种情况叫做“假性无米”。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作文时瞪着眼干着急。另有一些学生则把作文看得神秘,一说写作就觉得身边小事与写作无缘,宁可绞尽脑汁编瞎话。这俩种学生的共性是眼高手低,不懂生活是创造的源泉。可当读到别人写的作文时就会说这些事我也经历过,却因为没用心体会,无法把感情细腻地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应教会他们观察法,使他们相信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观察都是扩大生活积累的有效途径。观察是人生的第一步,唯有观察得仔细认真,才能写的细腻动人。观察得多了,就可以形成丰富的表象,储藏写作的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能做到这样,何愁无物可写,无情可感呢?
3 教给写作技巧,做到“结构严谨,详略得当”
现行教材是综合型的,语文知识、阅读和写作三位一体。在具体体例上,又以文体相同或类似的范文组成单元为基本结构,以单元知识来体现单元重点,以单元知识中的写作训练来体现写作体系。这种体系的优点是便于讲读和写作相结合,使课文成为写作的范文,体现语文课堂教学对写作的导向作用,使课文和写作两大语文肢体合为一个整体。
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在细心体会教材单元意图之外,应以课文为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帮助他们从优秀范文的立意、构思、层次结构、语言表达方面,切实掌握有用的知识,使学生得到可以运用的技能,进而做到讲练结合、读写结合,使教材的设计落到实处。如初一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在讲读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讨论弄清本文的结构,详写哪些略写哪里,作者如何做到过渡自然等等,然后课后布置写《我的朋友》,让学生模仿本文的写法去做,结果大多数学生思路清晰,收效显著。
4 加强综合训练,做到“下笔如有神”
是否多读文章,又能“破卷取神”,就必能下笔如有神呢?也不尽然。事实上,有些人确实读了很多书,说起话来也头头是道,而抓起笔来还是没有“神”。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于缺乏实际写作训练。
想要不断进步,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多练。“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这句话透彻地说明了写作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所以我的经验就是培养学生写日记的方法,效果很好。李锦熙先生说过“日记优于作文”。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要否定作文的作用,而是相对于日记的特点而言的。就内容而言,日记内容广泛、丰富,可书写中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同时也是巩固观察成果,积累生活的一种好方法。就形式来看,小小的日记,既可以是具体而微的大作文,也可以是片段训练,表达方式灵活多样。经常记日记,可以促进中学生观察、思考、认识生活,是大作文的灵活机动的变形,而且能弥补作文费时的不足。很多学生一旦遇到一些有点深度的命题作文就感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而平日坚持写日记的学生积累的素材多,就能轻松应付,成绩也比较理想。可见,日记是练笔的好形式,又可以通过练笔,促进学生读书,而多读书,下笔就有神。
“铁杆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我们都知道学习任何一门知识或技艺,要入门总得花一定的时间和心血,要精通更得坚持不懈下苦功。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现阶段流行的那些在教学中纯技巧的作文教学、教学生套用格式或教师过多的热衷于审题立意法、开头结尾法的讲解,都是偏颇的做法,是违背了客观规律,这种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作文教学会耽误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会把考生的创作力“套“住了,害得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思想幼稚,情感匮乏,最终的结果是人才素质不高。
任何一种科学都有其自身的规律,“遵其路识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来提高写作能力:
1 提高认识水平,做到“立意明确,中心突出”
中国传统的文论是“文以载道”,历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要写文章反映客观事物,首先必须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识。《考试大纲》写作第一个要求就是“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挚。”所以,无论继承传统还是依纲教学,我们都须把培养学生认识能力,提高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放在作文教学的首位,使写作对青少年的思想和生活起导向作用。
事实上,提高学生的修养也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要求中学生作文要“立意明确,中心突出”。古人强调“文章以意为主,意在笔先”,又说“气大则声宏。”这“意”和“气”都是思想修养。思想水平高了,文章的立意、境界自然就高了。历年中考作文对学生思想修养、认识水平进行考查的意图也是十分明确的。2008年广东中考考作文《那天,我捡到快乐的钥匙》;2011年以自拟一个包含《前行》这个词语的半命题作文;2012年以包含《最美》这个词语为标题的半命题作文。这些题目不难,都是让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中快乐、美好的东西。但据阅卷的老师反映,历年考卷中审题偏差、思想苍白、甚至观点错误者时有出现,即使审对题意,也以选材俗气居多,闪烁智慧之光的佳作实不多见。学生平常作文反映“写不好”,“不出新意”者,十有八九也是因思想贫乏所致。所以,提高中学生思想修养是当前写作教学的迫切需要。
当代中学生思想比较复杂,一方面科技的日新月异令他们惊诧不已,另一方面社会的阴暗面又使他们纯洁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这些在作文中时时有所现,教师应结合写作进行具体指导,及时纠正其错误认识。比如有学生把题目命题为《最美的是钞票》,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万能论”等,显然,这个学生在思想上有偏差。我找来这个学生,和他辩论,使他明白:亲情、友情、师生情都是金钱买不到的,特别是父母的付出是无价的。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心去感受周围美好的东西。过了两天,这个学生高高兴兴地送来了修改稿,题目改为 《妈妈的手是最美的》,从生活细节中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付出,对自己的关爱。这样结合具体的作文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提高认识从而达到准确审题的目的,要比架空地谈审题技巧有效的多。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进行形象的感染熏陶,进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思想情操的教育,使学生受教于课堂,得益于作文。鲁迅先生说,写作是一种“人格的自动控制”,是“思想和人格的表现”,写作好的关键在于“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所以,语文教师除负担“双基”教育的任务外,还需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担在肩上。当然,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更需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巧妙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精华,广开言路、见缝插针地引导学生学政治、学哲学、学科学,使其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体验、分析社会现象的武器,从根本上提高认识水平。
2 培养观察能力,做到“有物可写,有情可感”
“凡立言之要在于物。”在对学生的作文调查中我发现,感到无物可写是现在中学生作文的普遍心态。的确,中学生,特别是现在的初中生,生活优异,家长溺爱,社会阅历少,多与电脑、手机、电视打交道,感受生活能力差。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中学生“无物可写”大概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接触社会少,直接经验缺乏,对于有些作文题实在是无话可说,是为“真缺米”。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学生“找米下锅”,引导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扩大眼界。初二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学后学写说明文。写什么呢?有一次,我有急于出题,而是带领全班学生去一家玩具厂参观。参观归来,人人兴致极高,踊跃动笔,许多学生不费力就把玩具的生产过程有序的写出来,而且写得非常生动。由此想开去,学校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很有价值的,应该提倡。而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机会,引导学生扩大生活积累。
第二种情况叫做“假性无米”。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作文时瞪着眼干着急。另有一些学生则把作文看得神秘,一说写作就觉得身边小事与写作无缘,宁可绞尽脑汁编瞎话。这俩种学生的共性是眼高手低,不懂生活是创造的源泉。可当读到别人写的作文时就会说这些事我也经历过,却因为没用心体会,无法把感情细腻地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应教会他们观察法,使他们相信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观察都是扩大生活积累的有效途径。观察是人生的第一步,唯有观察得仔细认真,才能写的细腻动人。观察得多了,就可以形成丰富的表象,储藏写作的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能做到这样,何愁无物可写,无情可感呢?
3 教给写作技巧,做到“结构严谨,详略得当”
现行教材是综合型的,语文知识、阅读和写作三位一体。在具体体例上,又以文体相同或类似的范文组成单元为基本结构,以单元知识来体现单元重点,以单元知识中的写作训练来体现写作体系。这种体系的优点是便于讲读和写作相结合,使课文成为写作的范文,体现语文课堂教学对写作的导向作用,使课文和写作两大语文肢体合为一个整体。
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在细心体会教材单元意图之外,应以课文为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帮助他们从优秀范文的立意、构思、层次结构、语言表达方面,切实掌握有用的知识,使学生得到可以运用的技能,进而做到讲练结合、读写结合,使教材的设计落到实处。如初一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在讲读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讨论弄清本文的结构,详写哪些略写哪里,作者如何做到过渡自然等等,然后课后布置写《我的朋友》,让学生模仿本文的写法去做,结果大多数学生思路清晰,收效显著。
4 加强综合训练,做到“下笔如有神”
是否多读文章,又能“破卷取神”,就必能下笔如有神呢?也不尽然。事实上,有些人确实读了很多书,说起话来也头头是道,而抓起笔来还是没有“神”。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于缺乏实际写作训练。
想要不断进步,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多练。“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这句话透彻地说明了写作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所以我的经验就是培养学生写日记的方法,效果很好。李锦熙先生说过“日记优于作文”。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要否定作文的作用,而是相对于日记的特点而言的。就内容而言,日记内容广泛、丰富,可书写中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同时也是巩固观察成果,积累生活的一种好方法。就形式来看,小小的日记,既可以是具体而微的大作文,也可以是片段训练,表达方式灵活多样。经常记日记,可以促进中学生观察、思考、认识生活,是大作文的灵活机动的变形,而且能弥补作文费时的不足。很多学生一旦遇到一些有点深度的命题作文就感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而平日坚持写日记的学生积累的素材多,就能轻松应付,成绩也比较理想。可见,日记是练笔的好形式,又可以通过练笔,促进学生读书,而多读书,下笔就有神。
“铁杆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我们都知道学习任何一门知识或技艺,要入门总得花一定的时间和心血,要精通更得坚持不懈下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