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一个丝绸之路保护、研究和考察活动。包括三次大规模的国际考察活动:一次沙漠之路考察,从西安到喀什噶尔;一次海洋丝绸之路考察,从威尼斯到日本;一次草原丝绸之路考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如此重视这个项目,是因为在现代人的诠释下,丝绸之路所涵盖的内容、概念、意义被大大地扩展了,变成一个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载体,不再是当年简单的以丝绸、陶瓷等为主的货物运输线。现在的世界文化遗产实际上也在逐渐发掘文明间互相交流、融合对人类文明进步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归根结底还是靠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融合。
丝绸之路被视为当今比较受关注的文化遗产品类“文化线路”中首屈一指的项目,是因为再没有一条文化线路能有这么悠久、广泛的影响,以至于现在它还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海洋路线、沙漠路线和草原路线这三条路线几乎涉及半个世界的国度,因此,丝绸之路的申遗,相比一些单体甚至单组项目,也意味着是一个涵盖面更广泛的项目。我们也知道,当前世界遗产的保护,是人类大环境保护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现在人类希望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已经不限于狭隘的“生活环境保护、食品卫生标准”等等,而上升为关注更宽泛的人和自然的和谐。隽永的人文环境,能留给后人一种真实的启迪和鉴赏。因此在这么大的范围里贯彻这么一个理念,对所涉及的半个地球国度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就像我们刚才强调的,遗产首先要讲价值。作为一条文化线路,最基本的价值就是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另外,《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价值评定标准中,诸如第六条“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或第三条“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第四条“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等等,都有可能作为丝绸之路的价值标准。关键在于我们选了沿线的遗址点之后,如何才能与这些价值标准挂钩,证明它们确实体现了这个价值。这就还需要做一些具体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展示工作。如果这些工作做得不好,只能说我们这些守护遗产的人失职。
丝绸之路作为一条文化线路,目前不可能有一条真实的道路把它连起来。但是它沿线发生的那些历史事件,对人类社会形成的这种促进,形成的城镇乃至一些非物质文化传统,留下的古代设施等等,串连起来会把这条线路恢复。我们知道,汉代和唐代是丝绸之路最繁盛的时期,根据目前最权威的说法,丝绸之路的起点应该是中国古代的长安,即今天的西安。据有关学者的说法,从唐代以后,丝绸之路依然以长安为根据地,除了向中亚、波斯、罗马发展,也向东北亚、东南沿海以及南亚发展了,但其中心始终在长安。所以,长安被视为丝绸之路的策源地。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同时对丝绸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发展、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民共同为这条道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我们也不应该忽略。
应该说,在汉、唐这两个大的阶段,唐代的遗存更为密集。由于古代都城都选在适宜人类发展的地方,后来的城市、村镇仍然在其原来的基础上叠加和发展,很难避免古代的历史遗迹遭受严重破坏。很幸运现在大明宫遗址保存得非常好。过去遗址上虽然也有大量和遗址保护不相符的建筑,好在当地政府和民众一直为遗址的存在付出了很大努力,没有太严重的破坏性建设。现在政府认识到它潜在的文化价值,在我们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人们需要更高层次的生活、国际社会也需要我们为全人类的遗产保护作出更多贡献的时候,西安市政府能够下很大的决心,付诸1400亿进行拆迁改造,实属难能可贵。这次动迁还体现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就是把考古遗址变成一个国家遗址公园。承担一个给人们提供更好的休闲休憩、文物鉴赏园地的功能。同时对居民们作了很好的安置,还带动了周围地产增值,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建设中的国家遗址公园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一个遗址,第一,要特别强调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地上的建筑没有了,但非常幸运,通过考古的手段,发现地下的墙基、宫殿的基址、街道的走向、甚至部分古代街道的路面都还存在。那么通过考古和现代科技保护的手段相结合,我们就可以给人们一个很好的展示。前提是这个展示一定要建立在完整的、真实的基础上。保存原来遗存的哪怕一块夯土、一块包城墙的砖、一段路基等等,都比我们任何新建的、自以为聪明的“创建”的东西要来得珍贵。而新建的、创建的东西都是为了保护原有的遗存,为了更好地展示。这是我们正在做、也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
另外不能不提到,过去我们考古遗址的一个弱项在于,忽略展示。有的遗址不光百姓看不懂,连面对来考察参观的专家,发掘者自己都要费半天力气讲清楚。但是一旦把那些生土遗址都剥开,露天展示在那里,雨水冲刷等因素,很快就会导致遗存的损毁。目前应该说还没有完全有效的手段,保护石质文物和土质文物在风吹日晒下不会衰变。有限的办法之一就是将其覆盖,覆盖以后参观者又什么都看不到。现在我们在尝试把有些重要的、精彩的段落,通过一种透明覆盖的方式展示,让人们既能看到遗迹又能将其妥善地保存下来。同时对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城墙的规制、殿堂的样式,通过某种手段,给当代的普通观众提供一种感性的认识。在保护的前提下,做一些展示。进行中的试点工程“宫城门和宫城的保护展示”,从方案看,应该说是在总规的前提下,目前来看比较成功的尝试。一是它充分尊重了考古的成果,完全在考古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二是特别难能可贵地没有用任何现代的人们需要的设施去干扰原有文物遗存的价值,尽一切可能保存已经发现的考古遗迹和遗址,做到了妥善的、长久的保护。在这个基础上,费了很大的心思,在考古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大胆的复原尝试。其中最重要的是,所用的材料和方法都是可逆的。一旦有更充分的考古研究证实它不符合历史真实,随时可以做一些改变和撤换。所以我想他们这样做是比较稳妥的。目前我们正在论证相关的规划。
当然,大明宫还有一个问题是面积很大,完整地保护和展示大明宫遗址是一个庞大的、前所未有的保护工程。它又是唐代独一无二的大型宫殿遗址,不可再生。所以有一个问题是,由于参与的单位很多,有的项目具备很强的保护意识和充分的科学依据,设计也比较合理和生动;其他单位能否做到这一点还不确定。如何在规划的基础上,统筹各个单位的思路,然后统一大家的水平,按我们前面所讲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和展示的关系、可逆性等原则,把诸如遗址的每一个片段、街道布局、周边的设施等等,都按照我们的原则,做成一个完整的保护和展示的样板工程,可能还需要地方政府和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这是一件大事,好在有了总规,在总规基础上,应该尽快有一个修建性的保护详规。让整个遗址完全空旷闲置,也很不现实。那么在哪些位置修建、添加,如何修建、添加,添加什么内容,如何避免商业化和庸俗化倾向,都需要统筹协调。不符合规划、不符合相关研究的,需要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还是有信心把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好。丝绸之路目前选定的国内48个遗址点作为中国和中亚五国第一阶段申遗工作的基础,预期2011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正式的申报文本。但目前选定的48处遗址不意味着都能进入最终的申报名单。要看他们在价值论证方面做得充分与否,还特别要看他们的保护与环境的协调是否良好,然后也要看它们的展示是不是很成功。既保障了保护,又能够给人们以充分的享受,文化遗产的保护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让当代人和后代人去欣赏。这48处遗址,目前来看,大明宫是工作进展比较快的,规划做完了,如果一些展示项目也做好,希望它能够在48个点里成为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