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我们探索、研究的首要任务。何谓“课堂教学有效性”?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现就自己十三年的历史教学谈一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粗浅认识,以期求教于同仁。
过硬的自身素质和较强的人格魅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当前正值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探索,更新观念、敢于创新、善于改革,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总结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激越浑厚,槌槌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引趣开讲”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有人也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如我在讲述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文化部分时曾这样设计课前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现在我出一个谜语:“和老爷爷赛跑”,请打出中国一古代数学家的姓名(祖冲之)。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上以趣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拴住,使其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内容中去,为上好课打下基础。
2.“设疑开讲”
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和惊奇开始。”在新课导入中设置一连串疑问或悬念就是借鉴说书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我在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时曾这样设置导语:鸦片战争是林则徐禁烟引起的吗?林则徐为什么禁烟?英国又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这都是今天要给大家一一阐释清楚的。这样的导入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了学生的学科思维。同时疑问和悬念的设置,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温故开讲”
“温故开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的最常用的承上启下的方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新的教学。”可见孔子的“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法(教学法)已成为古今中外学者的推崇方式。我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就这样设计课前导语:鸦片战争使英国取得了(稍慢)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等特权,但时隔十多年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这些特权,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约”(要求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于是他们便向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它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历史上称其为第二次鸦片战争……这种新课引入法以旧知识为桥梁,使学生不断递进知识,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体会并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从而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和利用。
可见新课独具匠心的导入,能起到“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所以它既是学生“主动学”的前提又是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课堂首要条件。
精心设置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喜新”是人们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用一种方法、一种音调上课。教师上课力争让学生感受到时有变化,不能千篇一律,也即是要求教师上课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让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灵活交替使用,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让学生兴奋起来,学生兴奋起来就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境界就有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学习乐趣。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如果还是用多媒体呈现“圆明园被毁后的残壁断垣”,不如让教师讲述“圆明园”未焚毁时的盛况和众多数据,不如让学生以此写一则简短的感想,或是讨论一下“我国现在是否该重建圆明园”更有意义;在讲“红军长征”这一课时,教师用过多的词语来赞美“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累”,不如让学生动笔算一算“中央红军一年行军二万五千里,大概每天走多少里(大概每天68里)”。随即教师补充道:这期间包括休整、打仗,过雪山、草地,翻越高山、涉过险滩,而我们正常人轻装步行每小时才能走八到十里路……这样学生便能体会得更深。可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它不仅仅是促进学生“怎么学、会不会学”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潜心设计课堂小结和课堂作业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精髓所在。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有这样的感慨:“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如今有的公开课或部分新教师的课想做到完美无暇,冗长的结课千头万绪,“枝繁叶茂又不见树干”。其实课堂小结应删繁就简,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才能尽显课堂的生气、灵气以及教师的才气,才能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适当的练习设计来结束教学,既可巩固当堂知识,又可培养学生能力,还可减轻学生课后负担和方便教师查缺补漏以及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真可谓一举数得。
我深信:只要我们广大历史教师投入到教材中,把握教材内容,明确大纲要求,大胆探索,灵活教学,摒弃陈规陋习,追求不断创新,课堂就会更加有效,甚至高效;学生就会放飞希望,得到快乐,收获成功。
过硬的自身素质和较强的人格魅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当前正值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探索,更新观念、敢于创新、善于改革,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总结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激越浑厚,槌槌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引趣开讲”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有人也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如我在讲述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文化部分时曾这样设计课前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现在我出一个谜语:“和老爷爷赛跑”,请打出中国一古代数学家的姓名(祖冲之)。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上以趣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拴住,使其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内容中去,为上好课打下基础。
2.“设疑开讲”
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和惊奇开始。”在新课导入中设置一连串疑问或悬念就是借鉴说书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我在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时曾这样设置导语:鸦片战争是林则徐禁烟引起的吗?林则徐为什么禁烟?英国又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这都是今天要给大家一一阐释清楚的。这样的导入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了学生的学科思维。同时疑问和悬念的设置,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温故开讲”
“温故开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的最常用的承上启下的方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新的教学。”可见孔子的“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法(教学法)已成为古今中外学者的推崇方式。我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就这样设计课前导语:鸦片战争使英国取得了(稍慢)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等特权,但时隔十多年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这些特权,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约”(要求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于是他们便向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它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历史上称其为第二次鸦片战争……这种新课引入法以旧知识为桥梁,使学生不断递进知识,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体会并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从而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和利用。
可见新课独具匠心的导入,能起到“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所以它既是学生“主动学”的前提又是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课堂首要条件。
精心设置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喜新”是人们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用一种方法、一种音调上课。教师上课力争让学生感受到时有变化,不能千篇一律,也即是要求教师上课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让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灵活交替使用,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让学生兴奋起来,学生兴奋起来就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境界就有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学习乐趣。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如果还是用多媒体呈现“圆明园被毁后的残壁断垣”,不如让教师讲述“圆明园”未焚毁时的盛况和众多数据,不如让学生以此写一则简短的感想,或是讨论一下“我国现在是否该重建圆明园”更有意义;在讲“红军长征”这一课时,教师用过多的词语来赞美“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累”,不如让学生动笔算一算“中央红军一年行军二万五千里,大概每天走多少里(大概每天68里)”。随即教师补充道:这期间包括休整、打仗,过雪山、草地,翻越高山、涉过险滩,而我们正常人轻装步行每小时才能走八到十里路……这样学生便能体会得更深。可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它不仅仅是促进学生“怎么学、会不会学”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潜心设计课堂小结和课堂作业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精髓所在。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有这样的感慨:“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如今有的公开课或部分新教师的课想做到完美无暇,冗长的结课千头万绪,“枝繁叶茂又不见树干”。其实课堂小结应删繁就简,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才能尽显课堂的生气、灵气以及教师的才气,才能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适当的练习设计来结束教学,既可巩固当堂知识,又可培养学生能力,还可减轻学生课后负担和方便教师查缺补漏以及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真可谓一举数得。
我深信:只要我们广大历史教师投入到教材中,把握教材内容,明确大纲要求,大胆探索,灵活教学,摒弃陈规陋习,追求不断创新,课堂就会更加有效,甚至高效;学生就会放飞希望,得到快乐,收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