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课程标准》下重要的理念之一。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努力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与教师平等地置身于课堂,让每个人成为课堂的参与者,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我们的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在平等的氛围中得到完善。那么,教师应如何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师生平等呢?我认为,可以尝试做好以下几点:
一、“平等”的课堂源于和谐氛围的营造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有心情把心思放在课堂上,才能够参与到学习当中去,才能积极思考并与老师同学一起进行新知的探究。因此,课堂才会出现生机与活力,也才会提高效率。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开始就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中央电视台的什么节目。猜出后教师接着问学生播出时间,有的说是7点,有的说是晚上7点。“那么电视上究竟是怎样标出的呢?”教师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学生发现电视右上角标的是“19:00”。这时有学生说:“这是24时计时法。随后老师问:大家还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学生兴奋了起来,很自然地说出了不少电视节目,教师同时板书出这些节目的播出时间。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那么自然、流畅。
二、“平等”的课堂源于师生“原生态”的对话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听练模式已成为习惯。要想改变现状,教者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与教师平等面对面地对话,教师在整个“对话”活动中应起到激活、指引、协调、点拨的作用。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巩固分数的概念,设计了“把一张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1/2”的判断题),老师先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安排学生在辩论对话中明晰1/2的内在意义,同时也对分数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该教学片段中,教师把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看作学习的资源,当学生对话到关键点的时候,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实现自我的建构,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三、“平等”的课堂源于学生的自内而外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课堂看似“主导式”课堂,实质是“主宰式”课堂,导致教学预设在教学时显得过于死板,至于课堂生成就更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在教学预设中要更多地注入学习的设计来顺应学生的发展,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要变线性设计为块式设计,要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机会。比如,“5的乘法口诀”这一课,先是设计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再由图说出几个5,从而一步步归纳得出5的乘法口诀。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开始就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会背5的乘法口诀。”随后,不少学生都跟着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此时,教师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流程,说:“你们真厉害,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不情愿地举了起来,教师借机说:“这些小朋友不会,大家有什么好方法让他们把‘5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课堂一下沸腾了起来: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教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事先预设的方案进行教学,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一下子由“学数学”转变成“教数学”,学生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如果老师当时立即加以批评,那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四、“平等”的课堂源于课堂评价的恰到好处
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注重师生情感融合的作用。发挥好良性的课堂评价,会使师生情感交融变得轻松自如。对于学生而言,当他的每一个行为得到教师的表情、语言、动作、眼神等因素构建而成的激励性评价时,便能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和师爱关怀,于是,学生的积极情感便能得以充分激活。教师评价时设法找到学生的过人之处,给予激励,促进其产生更高的需求,能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而且还能动员全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肯定的评价中不断优化方法。
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应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上各种因素中存在的资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相信,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教学一定会收到意外的收获,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氾水镇氾光湖小学)
一、“平等”的课堂源于和谐氛围的营造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有心情把心思放在课堂上,才能够参与到学习当中去,才能积极思考并与老师同学一起进行新知的探究。因此,课堂才会出现生机与活力,也才会提高效率。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开始就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中央电视台的什么节目。猜出后教师接着问学生播出时间,有的说是7点,有的说是晚上7点。“那么电视上究竟是怎样标出的呢?”教师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学生发现电视右上角标的是“19:00”。这时有学生说:“这是24时计时法。随后老师问:大家还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学生兴奋了起来,很自然地说出了不少电视节目,教师同时板书出这些节目的播出时间。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那么自然、流畅。
二、“平等”的课堂源于师生“原生态”的对话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听练模式已成为习惯。要想改变现状,教者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与教师平等面对面地对话,教师在整个“对话”活动中应起到激活、指引、协调、点拨的作用。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巩固分数的概念,设计了“把一张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1/2”的判断题),老师先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安排学生在辩论对话中明晰1/2的内在意义,同时也对分数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该教学片段中,教师把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看作学习的资源,当学生对话到关键点的时候,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实现自我的建构,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三、“平等”的课堂源于学生的自内而外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课堂看似“主导式”课堂,实质是“主宰式”课堂,导致教学预设在教学时显得过于死板,至于课堂生成就更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在教学预设中要更多地注入学习的设计来顺应学生的发展,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要变线性设计为块式设计,要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机会。比如,“5的乘法口诀”这一课,先是设计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再由图说出几个5,从而一步步归纳得出5的乘法口诀。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开始就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会背5的乘法口诀。”随后,不少学生都跟着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此时,教师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流程,说:“你们真厉害,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不情愿地举了起来,教师借机说:“这些小朋友不会,大家有什么好方法让他们把‘5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课堂一下沸腾了起来: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教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事先预设的方案进行教学,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一下子由“学数学”转变成“教数学”,学生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如果老师当时立即加以批评,那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四、“平等”的课堂源于课堂评价的恰到好处
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注重师生情感融合的作用。发挥好良性的课堂评价,会使师生情感交融变得轻松自如。对于学生而言,当他的每一个行为得到教师的表情、语言、动作、眼神等因素构建而成的激励性评价时,便能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和师爱关怀,于是,学生的积极情感便能得以充分激活。教师评价时设法找到学生的过人之处,给予激励,促进其产生更高的需求,能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而且还能动员全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肯定的评价中不断优化方法。
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应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上各种因素中存在的资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相信,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教学一定会收到意外的收获,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氾水镇氾光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