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答好高考古诗鉴赏题,已成为高三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谈到了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古诗鉴赏;诗题;词句;形象;背景;表现手法
从2002年起,高考古诗鉴赏由原来的客观题改为主观题,这是对诗歌鉴赏考查的正确回归,但也增加了考生解题的难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答好高考古诗鉴赏题,已成为高三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下面结合教学实例,从五个方面谈谈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做法。
一、科学分析诗题
题目对诗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领功效。分析诗题可以居高临下地审视词句的含义,准确把握诗的主旨。如《观书有感》,从诗的字面看,言因有活水源源注入,池塘才清澈无比,天光云影倒映其间。再看诗题,才知作者是讲读书的道理,只有源源不断地吸取新鲜知识,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再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作者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但这些不便于明说,故采用寄托手法。不看诗题,还会误以为是艳情诗呢。这两首诗就有力说明了诗题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我以此为例对学生反复分析说明诗题的重要性,在读古诗时要科学分析诗题的含义,诗题分析清楚了,对诗就先有了基本的理解。忽视诗题,就容易对诗作片面的理解。要把诗题与诗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对整首诗有正确的理解。
二、正确理解词句
诗歌的语言凝炼、隽永,咀嚼字词是鉴赏的基础。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尤其是理解诗眼即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和“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句子,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分析诗眼,注重诗眼在整首诗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善于寻找诗眼。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紧紧抓住“愁”这个诗眼,对整首诗进行分析。客船中那个旅人因愁不眠,时近夜半,还在辗转反侧,因愁而遥望月色、树色,因愁而谛听着鸦啼、钟鸣,表现了落第后的孤寂之感。愁给全诗蒙上了一层感伤的薄纱。经过这样分析,使学生明白“愁”是整首诗的构思、情调的基础。
此外,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省略和倒装等语言现象也对整首诗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准确把握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也指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物象,如《蝉》中的“蝉”;事象,如《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诗忌直,语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所以,诗歌一般都是直而隐,浅而深,露而藏,诗味似短而悠长。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把握具体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是成功鉴赏的关键所在。
古诗中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如果不明其意,必然会影响到对诗歌的理解。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要求说明“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不少考生不知古时候有在路边亭子折柳送别朋友的习俗,因而不理解“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导致此题得分普遍较低。在教学时,遇到这样的词句,我都查看有关资料,尽量作详细的解释。有时也集录一些常见的此类诗句予以解析,明确含义,疏其源流,让学生深入领会古诗中的文化底蕴,从而更好地进行古诗鉴赏。
四、明辨表现手法
古诗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各种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来展示诗人的想象,表达含蓄而丰富的内心情感。辨析古诗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四个方面进行。
1.渲染和衬托
所谓渲染,就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如柳永的《雨霖铃》,开篇描写送别的环境:秋雨蒙蒙、暮霭沉沉,在送别的长亭边,寒蝉高一声低一声地鸣叫。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气氛。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正衬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失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用皇宫所有的美女作为陪衬,烘托了杨贵妃的美。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如动与静、美与丑、苦与乐。如2001年春季高考题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就是以闹衬静。这类写法在古诗中较为常见,我在教授时对其着重说明,引导学生注意此类诗的写法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明白真意,以免迷惑不解。
2.即小见大
就是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小事写大主题的手法。如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中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谈论天宝遗事的“小景”,淡淡点染,却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凄苦哀怨之情,寄托着诗人深沉的人事盛衰之感。在讲解这类诗的时候,我还例举多首诗,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明白古诗中以小寓大的常用手法。
3.运用典故
古诗往往借助典故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言简意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摸鱼儿》中用陈皇后遭冷遇的“长门事”的典故,暗示自己受别人的诋毁,不受重用。“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则警告当权的主和派不要得意忘形,他们的结果也将是悲惨的。在教授这类诗词的时候,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作品的寓意,对其中的典故的解释十分重要。
4.对比手法
如杜甫《登岳阳楼》,首联“昔闻”“今上”凌空而起;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壮阔博大;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境由阔大突然变为狭小。此诗写作方法由大而小,由小而大,大小结合,反差强烈。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就会进入更深的层次。
五、了解诗作背景
即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思想状态、作诗的缘由。作品是作家在特定的背景中的思想和情感的反映,对诗的背景不了解,就很难正确理解诗的内涵,甚至会得出相去甚远的解释。在日常诗歌教学中,我先对诗作的背景、作者的经历作详尽的介绍,然后才具体分析诗作。如刘禹锡的《元和十年春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革新失败被贬朗州,十年后调回朝廷,已看不到昔日的同志、战友,朝中尽是新贵,怎能不生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千树桃花就是十年以来投机取巧、春风得意的新贵,而看花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在紫陌红尘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
面对高考古诗鉴赏这一难点,在平时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增强学生鉴赏古诗的基本能力。高考复习时储备了相关的知识,扎扎实实地进行一定量的训练,掌握鉴赏的方法和途径,对高考的古诗题,学生自然会应付自如。
【关键词】古诗鉴赏;诗题;词句;形象;背景;表现手法
从2002年起,高考古诗鉴赏由原来的客观题改为主观题,这是对诗歌鉴赏考查的正确回归,但也增加了考生解题的难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答好高考古诗鉴赏题,已成为高三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下面结合教学实例,从五个方面谈谈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做法。
一、科学分析诗题
题目对诗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领功效。分析诗题可以居高临下地审视词句的含义,准确把握诗的主旨。如《观书有感》,从诗的字面看,言因有活水源源注入,池塘才清澈无比,天光云影倒映其间。再看诗题,才知作者是讲读书的道理,只有源源不断地吸取新鲜知识,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再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作者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但这些不便于明说,故采用寄托手法。不看诗题,还会误以为是艳情诗呢。这两首诗就有力说明了诗题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我以此为例对学生反复分析说明诗题的重要性,在读古诗时要科学分析诗题的含义,诗题分析清楚了,对诗就先有了基本的理解。忽视诗题,就容易对诗作片面的理解。要把诗题与诗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对整首诗有正确的理解。
二、正确理解词句
诗歌的语言凝炼、隽永,咀嚼字词是鉴赏的基础。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尤其是理解诗眼即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和“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句子,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分析诗眼,注重诗眼在整首诗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善于寻找诗眼。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紧紧抓住“愁”这个诗眼,对整首诗进行分析。客船中那个旅人因愁不眠,时近夜半,还在辗转反侧,因愁而遥望月色、树色,因愁而谛听着鸦啼、钟鸣,表现了落第后的孤寂之感。愁给全诗蒙上了一层感伤的薄纱。经过这样分析,使学生明白“愁”是整首诗的构思、情调的基础。
此外,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省略和倒装等语言现象也对整首诗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准确把握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也指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物象,如《蝉》中的“蝉”;事象,如《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诗忌直,语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所以,诗歌一般都是直而隐,浅而深,露而藏,诗味似短而悠长。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把握具体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是成功鉴赏的关键所在。
古诗中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如果不明其意,必然会影响到对诗歌的理解。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要求说明“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不少考生不知古时候有在路边亭子折柳送别朋友的习俗,因而不理解“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导致此题得分普遍较低。在教学时,遇到这样的词句,我都查看有关资料,尽量作详细的解释。有时也集录一些常见的此类诗句予以解析,明确含义,疏其源流,让学生深入领会古诗中的文化底蕴,从而更好地进行古诗鉴赏。
四、明辨表现手法
古诗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各种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来展示诗人的想象,表达含蓄而丰富的内心情感。辨析古诗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四个方面进行。
1.渲染和衬托
所谓渲染,就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如柳永的《雨霖铃》,开篇描写送别的环境:秋雨蒙蒙、暮霭沉沉,在送别的长亭边,寒蝉高一声低一声地鸣叫。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气氛。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正衬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失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用皇宫所有的美女作为陪衬,烘托了杨贵妃的美。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如动与静、美与丑、苦与乐。如2001年春季高考题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就是以闹衬静。这类写法在古诗中较为常见,我在教授时对其着重说明,引导学生注意此类诗的写法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明白真意,以免迷惑不解。
2.即小见大
就是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小事写大主题的手法。如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中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谈论天宝遗事的“小景”,淡淡点染,却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凄苦哀怨之情,寄托着诗人深沉的人事盛衰之感。在讲解这类诗的时候,我还例举多首诗,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明白古诗中以小寓大的常用手法。
3.运用典故
古诗往往借助典故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言简意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摸鱼儿》中用陈皇后遭冷遇的“长门事”的典故,暗示自己受别人的诋毁,不受重用。“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则警告当权的主和派不要得意忘形,他们的结果也将是悲惨的。在教授这类诗词的时候,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作品的寓意,对其中的典故的解释十分重要。
4.对比手法
如杜甫《登岳阳楼》,首联“昔闻”“今上”凌空而起;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壮阔博大;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境由阔大突然变为狭小。此诗写作方法由大而小,由小而大,大小结合,反差强烈。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就会进入更深的层次。
五、了解诗作背景
即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思想状态、作诗的缘由。作品是作家在特定的背景中的思想和情感的反映,对诗的背景不了解,就很难正确理解诗的内涵,甚至会得出相去甚远的解释。在日常诗歌教学中,我先对诗作的背景、作者的经历作详尽的介绍,然后才具体分析诗作。如刘禹锡的《元和十年春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革新失败被贬朗州,十年后调回朝廷,已看不到昔日的同志、战友,朝中尽是新贵,怎能不生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千树桃花就是十年以来投机取巧、春风得意的新贵,而看花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在紫陌红尘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
面对高考古诗鉴赏这一难点,在平时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增强学生鉴赏古诗的基本能力。高考复习时储备了相关的知识,扎扎实实地进行一定量的训练,掌握鉴赏的方法和途径,对高考的古诗题,学生自然会应付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