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组织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活力,也使农村金融市场呈现组织多样化、竞争交错化的格局,从而导致城区型农信社竞争力较弱、份额较低、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逐渐显露。本人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就如何破解城区型农信社发展困境,找准其市场定位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以供商榷。
一、目前城区型农信社经营现状
随着农信社支农力度的明显增强,新的管理与监督体制已基本形成,农信社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农村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城区型农信社地处城区,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竞争仍然处于劣势地位。市场定位与现实环境相脱节,存在着市场定位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精品网点不多、业务品种不全等问题,服务三农的优势无法显现出来,制约了城区型农信社的发展。
二、制约城区型农信社发展的瓶颈
制约城区型农信社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
一是市场定位不明确。长期以来,由于受服务“三农”市场定位的制约,农村信用社主要的服务区域、资金来源、服务对象以“三农”为主,并成为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起到了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但却束缚了城区农信社的经营思路。长期以来,城区型农信社客户群体比较单一,市场份额狭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
二是经营机制不灵活。主要表现为:激励机制不完善,约束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乏力。一是对理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职能未作严格划分,权限界定不清楚,工作范围不明确,缺乏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和互相制衡的机制。二是没有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末位淘汰考核的配套机制不健全,内部竞争并未得到真正体现,员工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在客户拓展上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三是观念更新力度不够。对引进新的经营机制看法认识不到位,对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认真理解与分析,导致城区型农信社经营速度相对滞后。四是资本约束和成本核算不严格,超负荷经营,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三是精品网点不多。通过与城区其他金融机构横向比较,城区信用社网点在经营机制、业务品种、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金融工具和中间业务方面,仍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而城区农信社多数网点位置偏辟,位于繁华地段的网点极少。导致各项存款增速相对滞后。
四是业务品种不全。城区信用社现有业务仅局限于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中间业务只限于代理保险和“金信卡”发行,真正意义上的投资理财、信息咨询、代保管箱业务等尚未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尚未开通,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和远程式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规范城区型农信社市场定位的几点建议
当前农村信用社发展处于历史的最好时期,国家有政策,政府有支持,服务有市场,发展有机遇。城区型农信社在市场定位的选择上,必须立足于支持城区经济发展,采取“依托个私,拓展市民”的战略,把市场定位在“以个私为本,为市民服务”上。利用自身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积极拓展客户群体,重点开拓居民及个体民营经济组织这一信贷市场,抢占这一新兴市场。
一是积极调整市场定位。城区型农信社应确立“普通市民的银行、社区居民的银行、中小企业的银行”的经营理念,应放在“优化传统业务、服务社区居民、发展一方经济”的市场定位上。坚持“服务社区居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将城区农信社逐步打造成中小企业的盟友、社区居民的理财帮手和地方经济的坚强后盾,为网点周边的居民、商户、企事业单位等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二是不断创新营销机制。城区型农信社在营销策略上,要做到存量客户万无一失,优质市场寸土必争,优良客户积极公关。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坐等客户上门”向“主动贴身式营销”转变,由挤占传统市场向培育新市场转变,由争夺传统客户向挖掘新客户转变。着力开发个体工商户联保贷款、出租车经营权利质押贷款、退税权质押贷款、农用车按揭贷款等新业务品种。
三是合理调整网点布局。加大精品网点打造力度。对发展潜力较小的网点进行了撤并,对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网点进行了迁址。城区型农信社应以精品网点建设为立足点,加大网点整合力度,做到选址精、人员精、业务精、形象精。树立农村信用社良好社会形象,提升农信社综合竞争力,确保实现各项存款稳步增长。
四是加快产品研发进程。城区型农信社要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产品种类上大胆创新,及时调查客户的需求,掌握其他银行产品研发的信息,选择他行的“服务空档”,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品种,弥补“市场空白”,抢占发展空间。加快中间业务发展,促进资金组织业务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城区型农信社应结合改革要求,紧密联系实际,确定全新的发展观,找准市场定位,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业务经营战略。以新的现代科学经营理念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水平,为实现城区型农信社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目前城区型农信社经营现状
随着农信社支农力度的明显增强,新的管理与监督体制已基本形成,农信社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农村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城区型农信社地处城区,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竞争仍然处于劣势地位。市场定位与现实环境相脱节,存在着市场定位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精品网点不多、业务品种不全等问题,服务三农的优势无法显现出来,制约了城区型农信社的发展。
二、制约城区型农信社发展的瓶颈
制约城区型农信社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
一是市场定位不明确。长期以来,由于受服务“三农”市场定位的制约,农村信用社主要的服务区域、资金来源、服务对象以“三农”为主,并成为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起到了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但却束缚了城区农信社的经营思路。长期以来,城区型农信社客户群体比较单一,市场份额狭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
二是经营机制不灵活。主要表现为:激励机制不完善,约束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乏力。一是对理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职能未作严格划分,权限界定不清楚,工作范围不明确,缺乏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和互相制衡的机制。二是没有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末位淘汰考核的配套机制不健全,内部竞争并未得到真正体现,员工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在客户拓展上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三是观念更新力度不够。对引进新的经营机制看法认识不到位,对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认真理解与分析,导致城区型农信社经营速度相对滞后。四是资本约束和成本核算不严格,超负荷经营,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三是精品网点不多。通过与城区其他金融机构横向比较,城区信用社网点在经营机制、业务品种、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金融工具和中间业务方面,仍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而城区农信社多数网点位置偏辟,位于繁华地段的网点极少。导致各项存款增速相对滞后。
四是业务品种不全。城区信用社现有业务仅局限于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中间业务只限于代理保险和“金信卡”发行,真正意义上的投资理财、信息咨询、代保管箱业务等尚未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尚未开通,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和远程式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规范城区型农信社市场定位的几点建议
当前农村信用社发展处于历史的最好时期,国家有政策,政府有支持,服务有市场,发展有机遇。城区型农信社在市场定位的选择上,必须立足于支持城区经济发展,采取“依托个私,拓展市民”的战略,把市场定位在“以个私为本,为市民服务”上。利用自身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积极拓展客户群体,重点开拓居民及个体民营经济组织这一信贷市场,抢占这一新兴市场。
一是积极调整市场定位。城区型农信社应确立“普通市民的银行、社区居民的银行、中小企业的银行”的经营理念,应放在“优化传统业务、服务社区居民、发展一方经济”的市场定位上。坚持“服务社区居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将城区农信社逐步打造成中小企业的盟友、社区居民的理财帮手和地方经济的坚强后盾,为网点周边的居民、商户、企事业单位等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二是不断创新营销机制。城区型农信社在营销策略上,要做到存量客户万无一失,优质市场寸土必争,优良客户积极公关。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坐等客户上门”向“主动贴身式营销”转变,由挤占传统市场向培育新市场转变,由争夺传统客户向挖掘新客户转变。着力开发个体工商户联保贷款、出租车经营权利质押贷款、退税权质押贷款、农用车按揭贷款等新业务品种。
三是合理调整网点布局。加大精品网点打造力度。对发展潜力较小的网点进行了撤并,对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网点进行了迁址。城区型农信社应以精品网点建设为立足点,加大网点整合力度,做到选址精、人员精、业务精、形象精。树立农村信用社良好社会形象,提升农信社综合竞争力,确保实现各项存款稳步增长。
四是加快产品研发进程。城区型农信社要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产品种类上大胆创新,及时调查客户的需求,掌握其他银行产品研发的信息,选择他行的“服务空档”,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品种,弥补“市场空白”,抢占发展空间。加快中间业务发展,促进资金组织业务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城区型农信社应结合改革要求,紧密联系实际,确定全新的发展观,找准市场定位,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业务经营战略。以新的现代科学经营理念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水平,为实现城区型农信社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