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辩证法的角度,总结分析在面对2008-2010年金融危机过程中,美国和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所实施的不同政策措施,所体现出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特点。并对中美两国所采取的不同政策措施,及金融危机后两国在中美双边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和贸易差额等方面的变化中所体现出的双边贸易关系的对立统一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双边贸易关系;辩证法
从历史的延续性角度观察,美国目前正在面对的所谓跌落"财政悬崖"问题的形成,其近年来所施行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比最近的一次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前,美国的实际负债于2008年底为9.99万亿美元,次贷危机后的美国实际负债11.88万亿美元,这一数字至2010年达到13.53万亿美元,一路攀升至目前已经超过14.29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的状况。而同样的,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却使其能够在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发展,明显看到两国经济发展效果的不同。
历史里面给我们很多的教训,因此本文就针对2008-2010年的中美两国政府的应对金融危机政策手段进行回顾,并详细讨论其政策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
一、应对金融危机美中两国的政策手段回顾及评析
美中两国政府面对金融危机,同时拿起了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的理论武器,通过引入"看得见的手"打出"救市组合拳"刺激有效需求,以期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刺激经济发展。其中,同样的是全球性金融危机,不同的是两国政策实施手段,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特点,下面就这两方面详细解释。
1、两国施行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回顾
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角度看,两国政府都采用了大规模的宽松型财政政策和与之相配合的宽松型货币政策--布什政府实行了价值85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并国有化了一部分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的金融机构,通过财政手段解决了金融机构的"问题资产",对实体企业进行了直接救助。奥巴马政府又推出了价值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通过减税、增加转移支付和改进基础设施的手段改善实体经济情况。同时,美国采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联邦基准利率调至了0-0.25%的水平,再贴现率下调575个基点,并向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创新金融工具实施紧急性救援,采取非常规手段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中国也为应对金融危机推出了两年的总计四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以向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向增加投资来带动经济实体发展。相对应的货币政策有自2008年9月起,截止12月22日连续4次下调央行存款准备金率,连续5次降低存贷款利率,促进人民币信贷投放,以期维持总体经济的增长。
由此看出,相同的"双宽松"的政策方向体现了两国面对金融危机的共同点,然而,两国政府在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上还具有很大的内在区别:美国的政策以货币政策为核心,注重刺激消费需求,在奥巴马政府的7870亿美元刺激计划中尤为明显是以减轻个人所得税、增加个人转移支付来促进消费;中国则是以财政政策为主线,注重刺激投资需求,以四万亿的对基础建设的投资鉴证。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方面,美中两国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存在差别,美国以增加政府财政赤字,购买国债的方式施行数量宽松政策;中国则是以发行国债来控制流动性。
2、两国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总体效果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和刺激政策之后,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增长从金融危机冲击中缓解过来,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在2008年保持了上一年的总量水平(剔除物价因素后),虽然在2009年小幅回落,但于2010年很快恢复并较上一年增长了5385亿美元。中国则将经济增长稳定在了2008年的9.6%(以2000年不变价计算),2009年的9.2%(以2000年不变价计算),在2010年更是获得了10.3%(以2000年不变价计算)的增长幅度,金融危机带来的本次冲击并没有减损较大的经济总量发展。其次,两国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在2009年均呈现出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而与2008年持平甚至小幅降低的态势。随后由于中美两国政策推动经济迅速恢复,两国国内CPI水平也迅速恢复了金融危机前的增长速度。区别是:中国(内地,不包括港澳台)的消费者物价水平的控制较美国的控制慢,明显2008年CPI中国增长率超过美国。
二、金融危机前后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对立统一
1、从贸易规模看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对立统一
从两国贸易总体规模角度分析,从2010年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看来,美中两国总出口水平基本上持平,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美国为18375.76亿美元,位列世界出口总额排名第一位;中国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为17526.21亿美元(较美国相差不足6个百分点),位列世界排名第二位。不过,美国贸易产品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77.33%,服务产品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22.67%,属于世界头号服务贸易提供者。中国的货物产品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88.86%,服务产品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11.14%。在两国的贸易结构上,美国擅长服务产品,属于世界头号服务贸易提供者;中国偏重贸易产品,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从中美双边贸易规模分析,2010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为3865.1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9.2%,较2006年的2631.15亿美元增长了46.9%。其中,中国向美国出口金额为2837.8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2.1%,较2006年增长了73.2%。中国从美国进口金额为1027.3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8.2%,较2006年增长了39.2%。可见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商品水平增长幅度较多,但是,金融危机的冲击给中国对美国的进口商品带来的冲击较大。
2、从双边贸易差额看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对立统一
经历金融危机冲击,暂时使得各自的贸易差额得到缓解(2009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为3863亿美元,中国的贸易顺差为2201亿美元),但各国的经济结构和刺激经济的政策等因素促使其贸易差额很快又扩大。2010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为-5000.3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3.43%。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为2320.62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3.95%。金融危机及其后两国的政策调整均未使其贸易差额的到明显解决。观察中国的逆差/顺差项目可以明显看到,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产品以资本密集型为主,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美国对中国的低价格的产品进口需求强大,造成中国对美国的长期顺差。两国产品结构决定了中美间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各自发挥比较优势,这也是两国巨大贸易额的动力。
三、总结
金融危机中,在两国同时使用起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干预工具的同时,具体的政策实施方向却大相径庭:美国政府倾向于对国内消费需求的刺激,寄希望于需求拉动经济;中国政府强调对实体经济的改善,以求利用投资拉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特点。
金融危机后,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在大规模的政策下表现较好,经济整体恢复效果明显。同时中美经贸关系产生微妙变化。金融危机虽然造成了两国的贸易超调,但却在危机后很快恢复并深化了彼此的贸易联系。这体现了中美经贸关系依然保持竞争和依赖的对立统一。
参考文献:
[1]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M].梁小民,译.华夏出版社,1987.
[2]李扬,彭兴韵.解析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及其货币政策理念[J].国际金融研究,2005,(2).
[3]李长久,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影响和启示,美国金融危机与中美经贸关系[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4]孙开焕.对国际金融危机产生根源的再思考[N].上海证券报,2009-03-02.
作者简介:刘利利,女,北京人,现为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方向在读研究生。
关键词:金融危机;双边贸易关系;辩证法
从历史的延续性角度观察,美国目前正在面对的所谓跌落"财政悬崖"问题的形成,其近年来所施行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比最近的一次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前,美国的实际负债于2008年底为9.99万亿美元,次贷危机后的美国实际负债11.88万亿美元,这一数字至2010年达到13.53万亿美元,一路攀升至目前已经超过14.29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的状况。而同样的,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却使其能够在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发展,明显看到两国经济发展效果的不同。
历史里面给我们很多的教训,因此本文就针对2008-2010年的中美两国政府的应对金融危机政策手段进行回顾,并详细讨论其政策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
一、应对金融危机美中两国的政策手段回顾及评析
美中两国政府面对金融危机,同时拿起了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的理论武器,通过引入"看得见的手"打出"救市组合拳"刺激有效需求,以期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刺激经济发展。其中,同样的是全球性金融危机,不同的是两国政策实施手段,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特点,下面就这两方面详细解释。
1、两国施行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回顾
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角度看,两国政府都采用了大规模的宽松型财政政策和与之相配合的宽松型货币政策--布什政府实行了价值85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并国有化了一部分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的金融机构,通过财政手段解决了金融机构的"问题资产",对实体企业进行了直接救助。奥巴马政府又推出了价值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通过减税、增加转移支付和改进基础设施的手段改善实体经济情况。同时,美国采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联邦基准利率调至了0-0.25%的水平,再贴现率下调575个基点,并向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创新金融工具实施紧急性救援,采取非常规手段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中国也为应对金融危机推出了两年的总计四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以向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向增加投资来带动经济实体发展。相对应的货币政策有自2008年9月起,截止12月22日连续4次下调央行存款准备金率,连续5次降低存贷款利率,促进人民币信贷投放,以期维持总体经济的增长。
由此看出,相同的"双宽松"的政策方向体现了两国面对金融危机的共同点,然而,两国政府在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上还具有很大的内在区别:美国的政策以货币政策为核心,注重刺激消费需求,在奥巴马政府的7870亿美元刺激计划中尤为明显是以减轻个人所得税、增加个人转移支付来促进消费;中国则是以财政政策为主线,注重刺激投资需求,以四万亿的对基础建设的投资鉴证。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方面,美中两国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存在差别,美国以增加政府财政赤字,购买国债的方式施行数量宽松政策;中国则是以发行国债来控制流动性。
2、两国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总体效果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和刺激政策之后,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增长从金融危机冲击中缓解过来,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在2008年保持了上一年的总量水平(剔除物价因素后),虽然在2009年小幅回落,但于2010年很快恢复并较上一年增长了5385亿美元。中国则将经济增长稳定在了2008年的9.6%(以2000年不变价计算),2009年的9.2%(以2000年不变价计算),在2010年更是获得了10.3%(以2000年不变价计算)的增长幅度,金融危机带来的本次冲击并没有减损较大的经济总量发展。其次,两国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在2009年均呈现出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而与2008年持平甚至小幅降低的态势。随后由于中美两国政策推动经济迅速恢复,两国国内CPI水平也迅速恢复了金融危机前的增长速度。区别是:中国(内地,不包括港澳台)的消费者物价水平的控制较美国的控制慢,明显2008年CPI中国增长率超过美国。
二、金融危机前后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对立统一
1、从贸易规模看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对立统一
从两国贸易总体规模角度分析,从2010年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看来,美中两国总出口水平基本上持平,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美国为18375.76亿美元,位列世界出口总额排名第一位;中国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为17526.21亿美元(较美国相差不足6个百分点),位列世界排名第二位。不过,美国贸易产品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77.33%,服务产品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22.67%,属于世界头号服务贸易提供者。中国的货物产品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88.86%,服务产品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11.14%。在两国的贸易结构上,美国擅长服务产品,属于世界头号服务贸易提供者;中国偏重贸易产品,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从中美双边贸易规模分析,2010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为3865.1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9.2%,较2006年的2631.15亿美元增长了46.9%。其中,中国向美国出口金额为2837.8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2.1%,较2006年增长了73.2%。中国从美国进口金额为1027.3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8.2%,较2006年增长了39.2%。可见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商品水平增长幅度较多,但是,金融危机的冲击给中国对美国的进口商品带来的冲击较大。
2、从双边贸易差额看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对立统一
经历金融危机冲击,暂时使得各自的贸易差额得到缓解(2009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为3863亿美元,中国的贸易顺差为2201亿美元),但各国的经济结构和刺激经济的政策等因素促使其贸易差额很快又扩大。2010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为-5000.3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3.43%。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为2320.62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3.95%。金融危机及其后两国的政策调整均未使其贸易差额的到明显解决。观察中国的逆差/顺差项目可以明显看到,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产品以资本密集型为主,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美国对中国的低价格的产品进口需求强大,造成中国对美国的长期顺差。两国产品结构决定了中美间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各自发挥比较优势,这也是两国巨大贸易额的动力。
三、总结
金融危机中,在两国同时使用起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干预工具的同时,具体的政策实施方向却大相径庭:美国政府倾向于对国内消费需求的刺激,寄希望于需求拉动经济;中国政府强调对实体经济的改善,以求利用投资拉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特点。
金融危机后,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在大规模的政策下表现较好,经济整体恢复效果明显。同时中美经贸关系产生微妙变化。金融危机虽然造成了两国的贸易超调,但却在危机后很快恢复并深化了彼此的贸易联系。这体现了中美经贸关系依然保持竞争和依赖的对立统一。
参考文献:
[1]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M].梁小民,译.华夏出版社,1987.
[2]李扬,彭兴韵.解析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及其货币政策理念[J].国际金融研究,2005,(2).
[3]李长久,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影响和启示,美国金融危机与中美经贸关系[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4]孙开焕.对国际金融危机产生根源的再思考[N].上海证券报,2009-03-02.
作者简介:刘利利,女,北京人,现为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方向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