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他的助理也是本书作者的眼中,他的创业历程笑话多多,没钱发奖金就给员工延长寿命到“九千岁”,梦想以后给员工一人发一辆跑车;在聚光灯包围和掌声四起的时候,他又会冷静地提醒同事:“我们为努力鼓掌,为结果付报酬。”他爱哲学、爱武侠小说,更爱太极文化。他是谁呢?作者借幽默平常的琐事,记录下马云“可爱”的一面。本文选编自该书。
现在,打太极成了马总的主要健身方式,他经常是边走路手上还边做着动作,而且太极中的哲学思想也让马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比如说“中庸”。“中庸”一词有各种解释,马总认为“中”是动词,“打中”;“庸”是“恰如其分的一点”,“中庸”就是“打在恰到好处的那一点上”。
马总认为太极拳是以拳术来表达太极思想,每一招都既可攻又可守。任何招都有解,也就是说“没有绝望的境地,只有对境地绝望的人”。
马总正致力于太极文化的推广,请注意,这不是一套拳法、一种武术的推广,而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推广。
40岁再练太极
马总小时候跟杭州一位陈老太太学过很多年太极。2009年2月中旬,马总在北京忙完一系列工作后去了日本。同一天我飞往河南。去之前我就告诉河南的朋友:“找最好的太极师傅,第二名都不可以。”
在温县体育局寇副局长带领下,我们先参观了太极发源地陈家沟。在陈家沟我们拜访了王西安大师的徒弟,当地“八大天王”之一的张福旺。之后我们去温县吃中餐,温县县城和陈家沟很近,就十几分钟车程。
“王西安拳法研究会”设在温县的“太极武术馆”内,我们中饭后前往拜访陈式太极第19代代表人物王西安大师。当天王大师着一身白色的太极服,坐在门口看大家练拳,虽然已有67岁高龄,但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
4月3日马总从香港到三亚,我提前一天到,邀请王大师和阎会长来三亚度假,同时也向王大师学习太极,总共逗留了四天。之后打太极就成了马总的主要健身方法。
记得马总在练拳期间问过王大师:“您和您的两个儿子在太极的造诣上谁更高?”
王大师说他虽然武功很好,但由于文化水平不高,表达不清楚,所以他练太极走过很多弯路,是经过无数次的错误才一点一点悟出来的。而他的两个儿子在他的教导下没有走弯路,所以十几岁开始就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马总沉思了片刻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马总认为,王大师的太极造诣更高,如果哪一天遇见水平相当的对手,王大师能很快找到胜敌的方法,而他的儿子未必。
马总之前常说:“假如我要写一本书,我就写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现在明白了,有些错误是必须犯的,而且越早犯越好,马总说:“顺风顺水成就了我们的事业,逆风逆水成就了我们的人。”马总认为两种成长缺一不可,如果之前都是拍脑袋选对了方向,“事业”是发展了,而“人”没有成长,那你总有一天会出错,而越晚出错损失越大。
也许老子的“大直若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有一回马总说:“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还有陈鑫等人的太极理论,里面有很深的哲理,比如‘虚灵顶劲,不偏不倚’的思想,‘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敏捷,这些不光对练拳,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太极文化与阿里巴巴
2009年国庆节,当王大师第三次来教拳时,马总决定为弘扬这一国粹做点贡献。
首先在公司内部推广。马总邀请了王大师的冠军徒弟们来杭州教拳,我在内网上发了报名帖。
报名非常踊跃,人数很快超过了400人,为保证教学质量,被迫提前截止报名,其余同学待到下一期。
第一天上大课,我遵马总的指示告诫同事们:“练太极贵在坚持。可以想象50年之后一定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群鹤发童颜的老年人,练完太极一起去医院看望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病人身上插满了管子,他艰难地对医生说:‘这几位都是我当年在阿里巴巴的同事,我们一起练的太极,可惜我没有坚持。’”
马总没有食言,尽管工作很忙,城西和滨江两边马总都去看过同事们练拳。
由于同事中还有更多想学太极的,2010年春天又办了一期太极班,目前学过太极的同事已近1000人,其中包括不少高管,比如彭蕾。
彭蕾是集团里我最崇拜的女人。当年她在浙江财经学院当老师,然后就“稀里糊涂”地跟着马总一起创业。她跟随马总的时间很长,从1997年马总带人去北京和外经贸部合作的时候起,她就是团队中的一员。我一直搞不懂,一个年轻女教师,这些年下来就变成这样,干什么工作都能做得风生水起。她本来是集团的CPO(首席人力官),在这个职位上做了许多年,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建设一直是在中国企业中别具特色的,这里面有她巨大的功劳。本职工作做得好也就算了,结果她刚被调去做了一年的支付宝总裁,就天天听马总表扬支付宝。
彭蕾工作很忙,我专门安排太极教练“上门教学”,一周两次。我偶尔遇见彭蕾时她会说:“教练夸我练太极有天赋哦。”其实教练跟谁都这么说。
马云·太极·电影·李连杰
2009年5月,我陪马总去北京,马总下飞机后兴奋地说:“我在飞机上想了个太极故事,我觉得可以让华谊拍成电影。”
故事发生在河北沧州府,几个小孩看人斗蟋蟀,其中有个叫杨露禅的。那边京城王府的四大金刚在摆擂台,无人能敌。卖蟋蟀的叫价两钱银子,杨露禅没钱买,于是愤然去打擂台,10岁的小孩以一敌二,一鸣惊人……后面的故事当然跌宕起伏,加上马总绘声绘色的讲述,大家都觉得非常精彩,很有画面感!在我们的想象中,电影结束之后,屏幕上会出现一串长长的名单,从太极宗师开始到第N代传人……沈威风说,最后一个名字就是“马云”!
马总说完之后,大家就开始天马行空地编,每编出一个亮点,马总都会兴奋地哈哈大笑。马总说:“……再说服几个知名的企业家朋友客串,每人一句经典台词,比如李书福演黄包车夫,史玉柱演算命先生,王中军反串慈禧……当红明星也上阵,像范冰冰那样的,就演一个丫鬟,一出场,观众正期待呢,一转眼走了,一句台词也没有……”
对于把太极宗师杨露禅的故事搬上大银幕的事情,马总是非常认真的,从编出那个故事开始,他就一直在为此做准备。著名的华语电影导演,从李安到冯小刚,都被马总打过主意。
2010年4月1日,马总约了李连杰、王中军、沈国军还有华谊的编剧们来到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考察,我提前一天到达做准备。
马总这次专门来河南陈家沟,不仅是想让更多企业界、娱乐界的老板和明星们了解太极,为拍太极的电影做准备,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早就希望能够到太极拳的发源地来看看了。
我们在王西安老师和王占军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太极拳祖祠、中国太极拳博物馆、东沟、杨露禅学拳处等地。
随后,大家还观看了当地太极武校专门为我们准备的一场太极表演,表演者个个身怀绝技。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全国冠军都没来得及上场表演。
在马总的大力推动下,这部太极电影《杨露禅》已在2011年上半年开拍。
把太极推向世界
太极还让我真切明白了什么叫“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马总有位香港的企业家朋友,有四五个孩子都在国外念书,这位企业家很“自豪”地说:“这些孩子都国际化了,基本上可以与国外孩子打成一片。”
而另有一个男孩,六七岁时就开始跟王大师学太极,后来拿过多次全国青少年组的冠军。去年他留学加拿大,刚去时英语口语还不是很好,可所有国外的孩子都叫他“师父”,要跟他学拳。这次马总把他介绍给华谊,他有可能会在电影《杨露禅》中出演重要角色。
相比较到底谁更能“融入”世界,更“国际化”呢?
马总查资料还发现,近代的一些领袖人物,比如孙中山等,在当年最危险的时候,贴身保镖都是太极高人。于是马总又开始编下一个故事。
马总还畅想今后每年在西湖举办“西搏会”,在西湖里搭一个比武擂台,奖金丰厚。通过一一对决,谁把其他所有选手都推到西湖里,谁就是“太极王”。
有马总的热心推广,太极今后出现任何“状况”我都不会惊讶。
现在,打太极成了马总的主要健身方式,他经常是边走路手上还边做着动作,而且太极中的哲学思想也让马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比如说“中庸”。“中庸”一词有各种解释,马总认为“中”是动词,“打中”;“庸”是“恰如其分的一点”,“中庸”就是“打在恰到好处的那一点上”。
马总认为太极拳是以拳术来表达太极思想,每一招都既可攻又可守。任何招都有解,也就是说“没有绝望的境地,只有对境地绝望的人”。
马总正致力于太极文化的推广,请注意,这不是一套拳法、一种武术的推广,而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推广。
40岁再练太极
马总小时候跟杭州一位陈老太太学过很多年太极。2009年2月中旬,马总在北京忙完一系列工作后去了日本。同一天我飞往河南。去之前我就告诉河南的朋友:“找最好的太极师傅,第二名都不可以。”
在温县体育局寇副局长带领下,我们先参观了太极发源地陈家沟。在陈家沟我们拜访了王西安大师的徒弟,当地“八大天王”之一的张福旺。之后我们去温县吃中餐,温县县城和陈家沟很近,就十几分钟车程。
“王西安拳法研究会”设在温县的“太极武术馆”内,我们中饭后前往拜访陈式太极第19代代表人物王西安大师。当天王大师着一身白色的太极服,坐在门口看大家练拳,虽然已有67岁高龄,但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
4月3日马总从香港到三亚,我提前一天到,邀请王大师和阎会长来三亚度假,同时也向王大师学习太极,总共逗留了四天。之后打太极就成了马总的主要健身方法。
记得马总在练拳期间问过王大师:“您和您的两个儿子在太极的造诣上谁更高?”
王大师说他虽然武功很好,但由于文化水平不高,表达不清楚,所以他练太极走过很多弯路,是经过无数次的错误才一点一点悟出来的。而他的两个儿子在他的教导下没有走弯路,所以十几岁开始就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马总沉思了片刻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马总认为,王大师的太极造诣更高,如果哪一天遇见水平相当的对手,王大师能很快找到胜敌的方法,而他的儿子未必。
马总之前常说:“假如我要写一本书,我就写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现在明白了,有些错误是必须犯的,而且越早犯越好,马总说:“顺风顺水成就了我们的事业,逆风逆水成就了我们的人。”马总认为两种成长缺一不可,如果之前都是拍脑袋选对了方向,“事业”是发展了,而“人”没有成长,那你总有一天会出错,而越晚出错损失越大。
也许老子的“大直若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有一回马总说:“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还有陈鑫等人的太极理论,里面有很深的哲理,比如‘虚灵顶劲,不偏不倚’的思想,‘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敏捷,这些不光对练拳,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太极文化与阿里巴巴
2009年国庆节,当王大师第三次来教拳时,马总决定为弘扬这一国粹做点贡献。
首先在公司内部推广。马总邀请了王大师的冠军徒弟们来杭州教拳,我在内网上发了报名帖。
报名非常踊跃,人数很快超过了400人,为保证教学质量,被迫提前截止报名,其余同学待到下一期。
第一天上大课,我遵马总的指示告诫同事们:“练太极贵在坚持。可以想象50年之后一定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群鹤发童颜的老年人,练完太极一起去医院看望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病人身上插满了管子,他艰难地对医生说:‘这几位都是我当年在阿里巴巴的同事,我们一起练的太极,可惜我没有坚持。’”
马总没有食言,尽管工作很忙,城西和滨江两边马总都去看过同事们练拳。
由于同事中还有更多想学太极的,2010年春天又办了一期太极班,目前学过太极的同事已近1000人,其中包括不少高管,比如彭蕾。
彭蕾是集团里我最崇拜的女人。当年她在浙江财经学院当老师,然后就“稀里糊涂”地跟着马总一起创业。她跟随马总的时间很长,从1997年马总带人去北京和外经贸部合作的时候起,她就是团队中的一员。我一直搞不懂,一个年轻女教师,这些年下来就变成这样,干什么工作都能做得风生水起。她本来是集团的CPO(首席人力官),在这个职位上做了许多年,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建设一直是在中国企业中别具特色的,这里面有她巨大的功劳。本职工作做得好也就算了,结果她刚被调去做了一年的支付宝总裁,就天天听马总表扬支付宝。
彭蕾工作很忙,我专门安排太极教练“上门教学”,一周两次。我偶尔遇见彭蕾时她会说:“教练夸我练太极有天赋哦。”其实教练跟谁都这么说。
马云·太极·电影·李连杰
2009年5月,我陪马总去北京,马总下飞机后兴奋地说:“我在飞机上想了个太极故事,我觉得可以让华谊拍成电影。”
故事发生在河北沧州府,几个小孩看人斗蟋蟀,其中有个叫杨露禅的。那边京城王府的四大金刚在摆擂台,无人能敌。卖蟋蟀的叫价两钱银子,杨露禅没钱买,于是愤然去打擂台,10岁的小孩以一敌二,一鸣惊人……后面的故事当然跌宕起伏,加上马总绘声绘色的讲述,大家都觉得非常精彩,很有画面感!在我们的想象中,电影结束之后,屏幕上会出现一串长长的名单,从太极宗师开始到第N代传人……沈威风说,最后一个名字就是“马云”!
马总说完之后,大家就开始天马行空地编,每编出一个亮点,马总都会兴奋地哈哈大笑。马总说:“……再说服几个知名的企业家朋友客串,每人一句经典台词,比如李书福演黄包车夫,史玉柱演算命先生,王中军反串慈禧……当红明星也上阵,像范冰冰那样的,就演一个丫鬟,一出场,观众正期待呢,一转眼走了,一句台词也没有……”
对于把太极宗师杨露禅的故事搬上大银幕的事情,马总是非常认真的,从编出那个故事开始,他就一直在为此做准备。著名的华语电影导演,从李安到冯小刚,都被马总打过主意。
2010年4月1日,马总约了李连杰、王中军、沈国军还有华谊的编剧们来到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考察,我提前一天到达做准备。
马总这次专门来河南陈家沟,不仅是想让更多企业界、娱乐界的老板和明星们了解太极,为拍太极的电影做准备,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早就希望能够到太极拳的发源地来看看了。
我们在王西安老师和王占军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太极拳祖祠、中国太极拳博物馆、东沟、杨露禅学拳处等地。
随后,大家还观看了当地太极武校专门为我们准备的一场太极表演,表演者个个身怀绝技。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全国冠军都没来得及上场表演。
在马总的大力推动下,这部太极电影《杨露禅》已在2011年上半年开拍。
把太极推向世界
太极还让我真切明白了什么叫“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马总有位香港的企业家朋友,有四五个孩子都在国外念书,这位企业家很“自豪”地说:“这些孩子都国际化了,基本上可以与国外孩子打成一片。”
而另有一个男孩,六七岁时就开始跟王大师学太极,后来拿过多次全国青少年组的冠军。去年他留学加拿大,刚去时英语口语还不是很好,可所有国外的孩子都叫他“师父”,要跟他学拳。这次马总把他介绍给华谊,他有可能会在电影《杨露禅》中出演重要角色。
相比较到底谁更能“融入”世界,更“国际化”呢?
马总查资料还发现,近代的一些领袖人物,比如孙中山等,在当年最危险的时候,贴身保镖都是太极高人。于是马总又开始编下一个故事。
马总还畅想今后每年在西湖举办“西搏会”,在西湖里搭一个比武擂台,奖金丰厚。通过一一对决,谁把其他所有选手都推到西湖里,谁就是“太极王”。
有马总的热心推广,太极今后出现任何“状况”我都不会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