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问题,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设计小学数学有效问题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有效问题;小学数学;引领数学;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充满问题的教学充满活力。学生在问题中的观察、思考、分析和综合过程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那么,如何有效地设计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引领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作者将个人教学实践与探索结合如下:
一、 结合学生兴趣,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进入数学课堂,充分利用40分钟,并将课堂作为新知识的天堂。作者设计了一些适合大多数学生学习水平的问题。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笔者以《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因为学生们对这个故事都很熟悉,故而直接提问学生: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学生回答是因为乌鸦把石子放入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笔者继续提问:瓶子里的水增加了吗?如果乌鸦口渴得很厉害,想要尽快喝到瓶子里的水,又该怎么办呢?这样导入,学生虽然对体积以及体积单位的概念还没有认识,也没有对瓶中的水因石头的加入而体积有了变化有所理解,但通过笔者循序渐进地讲解,学生最终会明白瓶中水的升高,是因为体积的原因。以此延伸,笔者再带领学生认识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 结合实际生活,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作者结合生活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将数学知识从浅层转移到深层,清晰、直观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深入学习。明白数学存在我们的生活中,要了解数学的价值。比如,教学“商场购物”一课,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购物情境:某种饮料大瓶:1200mL,每瓶10元;小瓶200mL,每2元。甲商店:买大送小。乙商店:一律九折。丙商店:满30元八折优惠。如你是顾客,要最省钱,你会怎样购物?大家的购买方案以及金额(元):小强2大2小,小李1大8小,李阿姨4大,张叔1大5小。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很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且他们很想知道哪家店最划算。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发现,当总价≥30元时,到丙商店最合算;当总价≤30元,大小瓶数量相同时,到甲商店最合算;当总价≤30元,大、小瓶数量不一样时,到乙商店最合算。
三、 结合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
虽然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启蒙的阶段,但小学数学毕竟是抽象的、不直观的,因此小学生很难理解,难以吸引兴趣。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说:“数学教学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能否得到维持和发展。”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力。对于活跃的小学生来说,实践操作是激发他们兴趣的最佳方式。基于学生的这一特点,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设计了有效的问题。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让学生们自己用长方形的折纸,分一分,画一画。通过该活动学生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的四分之一却有大有小,进而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四、 联系生活,设计生活化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材料,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好奇心,挑战思想和想象力。例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等,都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四年级“求平均数的问题”内容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它们的平均价是多少?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五、 鼓励质疑,深化问题探究
在新课程标准下,需要深化小学数学问题的培养和研究。当学生真正意识到存在问题并需要提问时,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问题的时候。现在,学生可以自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学习能力的提高成为可能。例如,在学习圆柱侧面积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地反思质疑,自主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索中去。(1)圆柱侧面积可以展开吗?怎么展开?(2)圆柱侧面积应该是什么形状?(3)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在圆柱中需要知道的条件是哪些?在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中,学生会发现展开圆柱的侧面仅仅是为了计算圆柱的侧面面积,而不是必须在计算的过程中都将其展开,这样一来,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了,通过自己思考解決方案、求证解决方案、质疑解决方案等方式学习了侧面积公式,之后再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公式,也就非常容易了。再如,在学习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类似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某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这一问题,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大胆质疑,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新颖.这种开放的提问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问题的探究走向深化。
六、 结束语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应联系现实,优化问题内容,掌握问题的时机,注重提问技巧,不断提高提问能力。同时,他们还必须培养学生提问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长城,李晓燕.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的培养[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6).
[2]洪国方.智慧的花蕾在有效问题中孕育——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7).
[3]章颖.小学数学有效问题设计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Z3).
作者简介:
袁利娟,安徽省亳州市,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汝集镇汝集学区中心小学。
关键词:有效问题;小学数学;引领数学;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充满问题的教学充满活力。学生在问题中的观察、思考、分析和综合过程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那么,如何有效地设计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引领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作者将个人教学实践与探索结合如下:
一、 结合学生兴趣,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进入数学课堂,充分利用40分钟,并将课堂作为新知识的天堂。作者设计了一些适合大多数学生学习水平的问题。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笔者以《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因为学生们对这个故事都很熟悉,故而直接提问学生: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学生回答是因为乌鸦把石子放入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笔者继续提问:瓶子里的水增加了吗?如果乌鸦口渴得很厉害,想要尽快喝到瓶子里的水,又该怎么办呢?这样导入,学生虽然对体积以及体积单位的概念还没有认识,也没有对瓶中的水因石头的加入而体积有了变化有所理解,但通过笔者循序渐进地讲解,学生最终会明白瓶中水的升高,是因为体积的原因。以此延伸,笔者再带领学生认识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 结合实际生活,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作者结合生活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将数学知识从浅层转移到深层,清晰、直观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深入学习。明白数学存在我们的生活中,要了解数学的价值。比如,教学“商场购物”一课,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购物情境:某种饮料大瓶:1200mL,每瓶10元;小瓶200mL,每2元。甲商店:买大送小。乙商店:一律九折。丙商店:满30元八折优惠。如你是顾客,要最省钱,你会怎样购物?大家的购买方案以及金额(元):小强2大2小,小李1大8小,李阿姨4大,张叔1大5小。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很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且他们很想知道哪家店最划算。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发现,当总价≥30元时,到丙商店最合算;当总价≤30元,大小瓶数量相同时,到甲商店最合算;当总价≤30元,大、小瓶数量不一样时,到乙商店最合算。
三、 结合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
虽然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启蒙的阶段,但小学数学毕竟是抽象的、不直观的,因此小学生很难理解,难以吸引兴趣。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说:“数学教学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能否得到维持和发展。”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力。对于活跃的小学生来说,实践操作是激发他们兴趣的最佳方式。基于学生的这一特点,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设计了有效的问题。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让学生们自己用长方形的折纸,分一分,画一画。通过该活动学生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的四分之一却有大有小,进而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四、 联系生活,设计生活化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材料,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好奇心,挑战思想和想象力。例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等,都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四年级“求平均数的问题”内容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它们的平均价是多少?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五、 鼓励质疑,深化问题探究
在新课程标准下,需要深化小学数学问题的培养和研究。当学生真正意识到存在问题并需要提问时,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问题的时候。现在,学生可以自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学习能力的提高成为可能。例如,在学习圆柱侧面积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地反思质疑,自主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索中去。(1)圆柱侧面积可以展开吗?怎么展开?(2)圆柱侧面积应该是什么形状?(3)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在圆柱中需要知道的条件是哪些?在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中,学生会发现展开圆柱的侧面仅仅是为了计算圆柱的侧面面积,而不是必须在计算的过程中都将其展开,这样一来,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了,通过自己思考解決方案、求证解决方案、质疑解决方案等方式学习了侧面积公式,之后再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公式,也就非常容易了。再如,在学习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类似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某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这一问题,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大胆质疑,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新颖.这种开放的提问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问题的探究走向深化。
六、 结束语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应联系现实,优化问题内容,掌握问题的时机,注重提问技巧,不断提高提问能力。同时,他们还必须培养学生提问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长城,李晓燕.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的培养[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6).
[2]洪国方.智慧的花蕾在有效问题中孕育——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7).
[3]章颖.小学数学有效问题设计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Z3).
作者简介:
袁利娟,安徽省亳州市,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汝集镇汝集学区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