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嵊泗列岛有404座自然岛屿,人居岛20座。岛上95℅以上的岛民都是渔民,以渔为业的海岛特色非常浓郁,靠海吃海的生存状态特别纯粹,自然,生长渔歌的土壤和环境十分肥沃和优越。近几年,嵊泗的文化工作者对嵊泗渔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挖掘和研究,现在就嵊泗渔歌 的特点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特点一 粗放的音乐风格
嵊泗渔歌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创造它的渔民群体的人物性格有着密切关系。渔民一年四季在无风三尺浪的大海上颠簸劳作,无论三伏酷暑,三九严寒,披星戴月,夜以继日,风啊浪啊雨啊雪啊,肆意凌虐,苦不堪言!海上风急浪高,劳动强度特别大,渔民们说话一般都是扯着嗓门叫喊,所以,他们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就如他们在恶劣环境下形成的个性一样,粗犷豪放,勇敢,坚定,还带有桀骜不驯的野性。
这种辽阔、狂放、大起大落的音乐形象十分符合渔民群体跌宕起伏,披风沐浪的劳动状态,和勇敢无畏,坚定执着的精神特质。听了让人感动,振奋!
渔歌粗犷豪放的音乐风格源自渔民个性,而渔民个性的形成则是特殊的劳动环境和生存条件所致。当然,渔民也有细腻的情感,也有温存和浪漫。只是,他们在自己创造的渔歌文化中,习惯了粗放的表达方式。所以,在我们搜集到的嵊泗渔歌中,委婉,温情的很少见,大多比较粗放,甚至狂放。
特点二、自由的歌唱状态
渔歌是劳动文化、生活文化,它歌唱于劳动、生活过程,作用于劳动、生活内容。既有固定音符,却又变化多端。我们知道,海上作业不同于其他生产,一项相同的劳动内容,往往会因为潮水的急缓,风浪的大小,网头的大小等原因,在劳动强度上,劳动用时上,以及安全系数上会有所不同,自然,渔歌的歌唱速度、力度、情绪等都会有所变化,甚至它的歌唱作用和目的也会截然不同!以舟山群岛流传最广的《摇橹号子》为例:
缓慢 沉重地
听着很吃力很费劲,感觉风急浪高,逆水行舟,船撸摇得十分沉重、艰难。但如果是在风平浪静潮水平缓的情况下摇橹,那就是另外一种唱法了:
轻松 愉悦地
这是一个原因,劳动情况的不确定性致使歌唱状态的随意性。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渔民祖先不谙乐理,不懂歌唱,概念上全无音乐创作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和规限,所以,歌唱状态十分自由,完全是随心所欲,随性而歌,如《老大歌》:
很显然,这位歌唱前辈把《老大歌》与《贺郎调》混搭在一起了,这种混搭现象在原生态渔歌中并不少见。
再如前面唱过的《摇橹号子》,前辈们可不管什么大调小调、调性调式,在他们那儿什么都不讲究,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怎么唱都是合理的、合法的:
正确的吗?我觉得落在哪个音上都是合适的,这种自由的歌唱状态起码让歌者唱得很尽兴。很多渔歌听上去似乎显得毫无章法,有的甚至信马由缰、漫无边际,但细细琢磨,又有许多道理在其中。这种自由、无拘无束的歌唱状态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音乐创作有时可以不拘一格。
特点三、和谐的词曲结合
嵊泗渔歌号子粗放洒脱,别具特色,尤其是词曲结合的那种融洽、和美程度,真的让人拍手叫绝。
我们知道,舟山方言与甬东地区方言如出一辙,在整个吴越语系中,属于比较硬比较直的,不像苏、沪、杭地区的方言那么细柔、温婉。但我们的祖先却能根据并不怎么好听的方言语调,找到最最般配的乐音,相互融合和谐搭配,创造成了朗朗上口的渔歌。如《戒烟调》
嵊泗渔歌和美的词曲结合,给了我们两个十分重要的提示:一是歌词的口语化。渔歌歌词一般都是渔民的大白话,日常生活用语,朴实、形象,生活气息浓郁,通俗易懂。听者无需琢磨便可知道它的意思,品出它的滋味。如《盼郎五更》五更更鼓敲,阿哥吹螺号,拔起了蓬拔起了锚,妹妹心难熬,这黑天黑地,逆风逆水侬舵杆要把牢,碰着风碰着暴要逃进那箱子岙,阿哥哟……如《哥是舢板妹是缆》一更里月上山,南风轻番番,约好了我的妹妹呀,相会大沙滩,大沙滩,银灿灿,沙蟹打洞眼,叫一声我的妹妹呀,侬仙女快下凡……象这样的歌词,它本身就具有好听的语韵,具有歌唱性,所以能够带给创作者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宽阔的音乐空间。这,应当是现代歌词写作者所应当关注的创作导向。
再一个提示是,在渔歌的词曲关系中,音乐就象是歌词的依附,就像一直看歌词的“脸色”行事,这种情况在一般的民歌中很少见,我们举个例子:《花牌调》
乍一听,这个音乐不像是创作出来的,倒像根据歌词的语音、声调标个音符记号似的,“五元六角洋”这音符就像是歌词的音高注解,一字一音标上去的,听着既是唱渔歌又像是在念歌词。
在诸多原生态渔歌中,歌词似乎占了主导地位,音乐倒像是一种从属,一种服务,但正是由于音乐的谦和,才使得词曲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才使得嵊泗渔歌的音乐形象始终保持着它的语言风韵,才形成了它个性独特,魅力独具的渔歌风格和韵味。在歌曲创作呈现重曲轻词苗头的今天,这,或许又能带给我们许多启迪和感悟。
总之,嵊泗渔歌是嵊泗人民的根文化,是渔民祖先自发创造并口口相传了一千多年的宝贵文化财富,研究嵊泗渔歌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它、应用它,让这株古老的海岛音乐奇葩重新绽放绮丽的花容。
注○1:嵊泗渔歌是舟山渔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阐述的渔歌是广义上的渔歌,它包括渔歌、号子、小调、民间曲艺、民谣等。
特点一 粗放的音乐风格
嵊泗渔歌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创造它的渔民群体的人物性格有着密切关系。渔民一年四季在无风三尺浪的大海上颠簸劳作,无论三伏酷暑,三九严寒,披星戴月,夜以继日,风啊浪啊雨啊雪啊,肆意凌虐,苦不堪言!海上风急浪高,劳动强度特别大,渔民们说话一般都是扯着嗓门叫喊,所以,他们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就如他们在恶劣环境下形成的个性一样,粗犷豪放,勇敢,坚定,还带有桀骜不驯的野性。
这种辽阔、狂放、大起大落的音乐形象十分符合渔民群体跌宕起伏,披风沐浪的劳动状态,和勇敢无畏,坚定执着的精神特质。听了让人感动,振奋!
渔歌粗犷豪放的音乐风格源自渔民个性,而渔民个性的形成则是特殊的劳动环境和生存条件所致。当然,渔民也有细腻的情感,也有温存和浪漫。只是,他们在自己创造的渔歌文化中,习惯了粗放的表达方式。所以,在我们搜集到的嵊泗渔歌中,委婉,温情的很少见,大多比较粗放,甚至狂放。
特点二、自由的歌唱状态
渔歌是劳动文化、生活文化,它歌唱于劳动、生活过程,作用于劳动、生活内容。既有固定音符,却又变化多端。我们知道,海上作业不同于其他生产,一项相同的劳动内容,往往会因为潮水的急缓,风浪的大小,网头的大小等原因,在劳动强度上,劳动用时上,以及安全系数上会有所不同,自然,渔歌的歌唱速度、力度、情绪等都会有所变化,甚至它的歌唱作用和目的也会截然不同!以舟山群岛流传最广的《摇橹号子》为例:
缓慢 沉重地
听着很吃力很费劲,感觉风急浪高,逆水行舟,船撸摇得十分沉重、艰难。但如果是在风平浪静潮水平缓的情况下摇橹,那就是另外一种唱法了:
轻松 愉悦地
这是一个原因,劳动情况的不确定性致使歌唱状态的随意性。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渔民祖先不谙乐理,不懂歌唱,概念上全无音乐创作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和规限,所以,歌唱状态十分自由,完全是随心所欲,随性而歌,如《老大歌》:
很显然,这位歌唱前辈把《老大歌》与《贺郎调》混搭在一起了,这种混搭现象在原生态渔歌中并不少见。
再如前面唱过的《摇橹号子》,前辈们可不管什么大调小调、调性调式,在他们那儿什么都不讲究,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怎么唱都是合理的、合法的:
正确的吗?我觉得落在哪个音上都是合适的,这种自由的歌唱状态起码让歌者唱得很尽兴。很多渔歌听上去似乎显得毫无章法,有的甚至信马由缰、漫无边际,但细细琢磨,又有许多道理在其中。这种自由、无拘无束的歌唱状态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音乐创作有时可以不拘一格。
特点三、和谐的词曲结合
嵊泗渔歌号子粗放洒脱,别具特色,尤其是词曲结合的那种融洽、和美程度,真的让人拍手叫绝。
我们知道,舟山方言与甬东地区方言如出一辙,在整个吴越语系中,属于比较硬比较直的,不像苏、沪、杭地区的方言那么细柔、温婉。但我们的祖先却能根据并不怎么好听的方言语调,找到最最般配的乐音,相互融合和谐搭配,创造成了朗朗上口的渔歌。如《戒烟调》
嵊泗渔歌和美的词曲结合,给了我们两个十分重要的提示:一是歌词的口语化。渔歌歌词一般都是渔民的大白话,日常生活用语,朴实、形象,生活气息浓郁,通俗易懂。听者无需琢磨便可知道它的意思,品出它的滋味。如《盼郎五更》五更更鼓敲,阿哥吹螺号,拔起了蓬拔起了锚,妹妹心难熬,这黑天黑地,逆风逆水侬舵杆要把牢,碰着风碰着暴要逃进那箱子岙,阿哥哟……如《哥是舢板妹是缆》一更里月上山,南风轻番番,约好了我的妹妹呀,相会大沙滩,大沙滩,银灿灿,沙蟹打洞眼,叫一声我的妹妹呀,侬仙女快下凡……象这样的歌词,它本身就具有好听的语韵,具有歌唱性,所以能够带给创作者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宽阔的音乐空间。这,应当是现代歌词写作者所应当关注的创作导向。
再一个提示是,在渔歌的词曲关系中,音乐就象是歌词的依附,就像一直看歌词的“脸色”行事,这种情况在一般的民歌中很少见,我们举个例子:《花牌调》
乍一听,这个音乐不像是创作出来的,倒像根据歌词的语音、声调标个音符记号似的,“五元六角洋”这音符就像是歌词的音高注解,一字一音标上去的,听着既是唱渔歌又像是在念歌词。
在诸多原生态渔歌中,歌词似乎占了主导地位,音乐倒像是一种从属,一种服务,但正是由于音乐的谦和,才使得词曲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才使得嵊泗渔歌的音乐形象始终保持着它的语言风韵,才形成了它个性独特,魅力独具的渔歌风格和韵味。在歌曲创作呈现重曲轻词苗头的今天,这,或许又能带给我们许多启迪和感悟。
总之,嵊泗渔歌是嵊泗人民的根文化,是渔民祖先自发创造并口口相传了一千多年的宝贵文化财富,研究嵊泗渔歌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它、应用它,让这株古老的海岛音乐奇葩重新绽放绮丽的花容。
注○1:嵊泗渔歌是舟山渔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阐述的渔歌是广义上的渔歌,它包括渔歌、号子、小调、民间曲艺、民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