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总结儿科临床工作的经验与技巧,如动静脉采血的技巧、静脉穿刺输液的技巧等十余项护理操作技术。
摘 要 儿科低年资护士 经验技巧 入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58
动静脉采血的技巧
采血技巧:临床上抽血一般多用5~10ml的一次性注射器,取下针头,套上5号半头皮针抽血,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方法是将一次性空针的注射针头取下,把5号半头皮针套在空针乳头上,穿刺操作同打输液针一样。穿刺成功后,左手只需固定好患儿的肢体,右手回抽血即可。由于头皮针是软管而且长,可以随患儿的肢体活动而活动,而不会因为强行固定针头在患儿活动时刺破血管。
采血部位的选择:对于婴幼儿或新生儿采血来说,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采血需要量10ml时(血培养、血气分析、抗凝试管、再干操)婴幼儿或新生儿静脉采血难以成功。现我科一般首选桡动脉,此位置在掌面正中外侧1/2桡关节处(是成人测脉搏处),因此位置较易暴露,患儿任何舒适卧位都可。操作者左手握住患儿拳头,顺着血管走向把轻轻拉直。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以动脉搏动最强点为圆心直径>5cm),同时消毒操作者右手示指、中指指腹。用已消毒好的示指、中指摸清动脉搏动点。左手拇指、示指背面绷紧皮肤。右手持5号头皮针连接注射器。在搏动点最强下约0.3cm处5°~45°角进针,见鲜红色回血,停止进针。左手固定好患儿穿刺手,防止针头移位。右手持注射抽吸,若抽吸有困难,稍转动针头位置,直至抽吸顺利。抽取所需血量后,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针。棉签按压约5分以上,凝血功能障碍者按压时间延长至10分,见无出血后,再用无菌医用胶布压贴针眼,防止针眼再出血及感染。采血后,按需要分别注入所需试管(先注入血培养、血气分析、抗凝试管、再干操试管等)。其次是头皮颞动脉,因头皮颞动脉能用肉眼看到其动脉搏动和走向,可沿其走向,由浅入深进针,使进入皮下及血管内针的长度较多,不易滑出,对不配合的患儿也便于固定,而且类似于头皮静脉输液法的手法及固定,易学易掌握,穿刺并发症少,减轻了患儿的痛苦,穿刺后便于观察有无供血不良及出血倾向,方便且安全,家长也易于接受。股动脉、静脉易滑动,一般不做穿刺采血,而且损伤性大,易出现瘀斑,甚至血肿,给患儿带来痛苦。
留置针采血:新入院的患儿需要急采血,在静脉输液时,选择较大,充盈度好、粗直、有弹性的静脉。用留置针接空针先采血后输液,可一举两得,既减轻了患儿2次穿刺的痛苦,又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同时增加了家属对护士的信任感,有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静脉穿刺输液的技巧
头皮静脉穿刺进针及潜行的角度:头皮静脉表浅,穿刺失败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进针过深。正确的方法是: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0.3cm处将针头近似平行刺入头皮,然后将针头稍挑起沿静脉向心方向穿刺,关键就是进入头皮后潜行的角度,要有一种挑起头皮进针的感觉才行。
采用盐水针穿刺:小儿头皮穿刺,两三岁的婴幼儿以及周围循环不良的患儿,由于静脉管腔细,静脉压低,血管不充盈,穿刺成功后回血慢或不回血,往往误认为穿刺失败而重新穿刺,既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又增加了护理工作量。这样的患儿可采用盐水针穿刺,方法是:输液器排气成功后关闭输液夹,分离头皮针与输液管,留置针连接抽有生理盐水的5ml注射器相接好、排气。选择穿刺部位后,常规操作、穿刺,感觉进入血管而无回血时,可缓慢回抽注射器,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后胶布固定,感觉进入血管而回抽注射器仍无回血时可轻注少量生理盐水,如果推注顺利,注射局部无渗出肿胀,患儿无哭闹,较大患儿自述无疼痛,说明穿刺成功,可胶布固定,连接输液管。但中间环节一定要保持无菌,同时防止进入空气。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如下:①头皮注射时,可在额头中间发际处或两侧颞部,按解剖位置体会血管走向,在这些位置用双手将患儿皮肤轻轻向中间挤压,可看到平行于血管走向的隆起或浅沟,血管即在其隆起或浅沟内,松开皮肤,用指尖或指腹垂直于血管走行触摸其隆起或浅沟位置,在隆起部位可触摸到隐约的血管弹性,在其浅沟部位就可摸到浅沟。这样的血管虽然不好观察和寻找,但一般管腔较粗而直,易固定。②选择手背静脉时,也可根据解剖位置体会血管走向或仔细观察血管的体表投影,然后左手握紧患儿手指根部及手指,绷紧皮肤,右手大拇指反复摩擦血管走向处局部皮肤或示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拍打静脉数次,力度以患儿不疼痛为标准,等血管充盈后再进针,成功率较高。③留置针穿刺成功后,送针长度的问题。一般的留置针要求全部送至血管内。新生儿的头皮静脉较短而细脆分岔多,临床根据情况酌情送入,送入不当,经常可刺穿血管导致失败或送至血管分叉处或位置不当,导致输液不通畅。④留置针穿刺血管的选择: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分支较粗的血管,以及手背静脉、肘正中静脉等。
其他:头皮针去掉针头可代替鼻导管做新生儿或婴幼儿的鼻前庭导管吸氧用;还可代替肛管用于新生儿或早产儿生理盐水灌肠用,也用于药液量较少的(如水合氯醛、思密达等)保留灌肠用,由于这些患儿灌肠时,所用液量较少,一般用5~20ml空针抽吸灌肠液,接头皮针,空针内留有0.2~0.3ml的空气最后推入,即可灌入所有药量。
讨 论
由于儿科患儿年龄小,体重轻,用药剂量也少,经常是只用一支药物的几分之几。所以儿科护士一定要不断的总结临床经验,如动脉、静脉穿刺,无痛注射,及吸取药液或稀释药物等技术。掌握这些经验与技巧(精确、娴熟、敏捷、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护患纠纷。同时也满足了患儿及家属的要求,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刘淑娇,王华.头皮针穿刺输液不同持针手法患者疼痛程度比较.齐鲁护理杂志,2003,9(12):941.
2 牟宗玲,牟琳,董李梅.不同年龄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情況观察.南方护理学报,2005,12(8):48.
3 张淑丽,张海燕.论儿科护理中以人为本.中华临床护理杂志,2006,8(10):68.
摘 要 儿科低年资护士 经验技巧 入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58
动静脉采血的技巧
采血技巧:临床上抽血一般多用5~10ml的一次性注射器,取下针头,套上5号半头皮针抽血,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方法是将一次性空针的注射针头取下,把5号半头皮针套在空针乳头上,穿刺操作同打输液针一样。穿刺成功后,左手只需固定好患儿的肢体,右手回抽血即可。由于头皮针是软管而且长,可以随患儿的肢体活动而活动,而不会因为强行固定针头在患儿活动时刺破血管。
采血部位的选择:对于婴幼儿或新生儿采血来说,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采血需要量10ml时(血培养、血气分析、抗凝试管、再干操)婴幼儿或新生儿静脉采血难以成功。现我科一般首选桡动脉,此位置在掌面正中外侧1/2桡关节处(是成人测脉搏处),因此位置较易暴露,患儿任何舒适卧位都可。操作者左手握住患儿拳头,顺着血管走向把轻轻拉直。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以动脉搏动最强点为圆心直径>5cm),同时消毒操作者右手示指、中指指腹。用已消毒好的示指、中指摸清动脉搏动点。左手拇指、示指背面绷紧皮肤。右手持5号头皮针连接注射器。在搏动点最强下约0.3cm处5°~45°角进针,见鲜红色回血,停止进针。左手固定好患儿穿刺手,防止针头移位。右手持注射抽吸,若抽吸有困难,稍转动针头位置,直至抽吸顺利。抽取所需血量后,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针。棉签按压约5分以上,凝血功能障碍者按压时间延长至10分,见无出血后,再用无菌医用胶布压贴针眼,防止针眼再出血及感染。采血后,按需要分别注入所需试管(先注入血培养、血气分析、抗凝试管、再干操试管等)。其次是头皮颞动脉,因头皮颞动脉能用肉眼看到其动脉搏动和走向,可沿其走向,由浅入深进针,使进入皮下及血管内针的长度较多,不易滑出,对不配合的患儿也便于固定,而且类似于头皮静脉输液法的手法及固定,易学易掌握,穿刺并发症少,减轻了患儿的痛苦,穿刺后便于观察有无供血不良及出血倾向,方便且安全,家长也易于接受。股动脉、静脉易滑动,一般不做穿刺采血,而且损伤性大,易出现瘀斑,甚至血肿,给患儿带来痛苦。
留置针采血:新入院的患儿需要急采血,在静脉输液时,选择较大,充盈度好、粗直、有弹性的静脉。用留置针接空针先采血后输液,可一举两得,既减轻了患儿2次穿刺的痛苦,又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同时增加了家属对护士的信任感,有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静脉穿刺输液的技巧
头皮静脉穿刺进针及潜行的角度:头皮静脉表浅,穿刺失败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进针过深。正确的方法是: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0.3cm处将针头近似平行刺入头皮,然后将针头稍挑起沿静脉向心方向穿刺,关键就是进入头皮后潜行的角度,要有一种挑起头皮进针的感觉才行。
采用盐水针穿刺:小儿头皮穿刺,两三岁的婴幼儿以及周围循环不良的患儿,由于静脉管腔细,静脉压低,血管不充盈,穿刺成功后回血慢或不回血,往往误认为穿刺失败而重新穿刺,既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又增加了护理工作量。这样的患儿可采用盐水针穿刺,方法是:输液器排气成功后关闭输液夹,分离头皮针与输液管,留置针连接抽有生理盐水的5ml注射器相接好、排气。选择穿刺部位后,常规操作、穿刺,感觉进入血管而无回血时,可缓慢回抽注射器,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后胶布固定,感觉进入血管而回抽注射器仍无回血时可轻注少量生理盐水,如果推注顺利,注射局部无渗出肿胀,患儿无哭闹,较大患儿自述无疼痛,说明穿刺成功,可胶布固定,连接输液管。但中间环节一定要保持无菌,同时防止进入空气。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如下:①头皮注射时,可在额头中间发际处或两侧颞部,按解剖位置体会血管走向,在这些位置用双手将患儿皮肤轻轻向中间挤压,可看到平行于血管走向的隆起或浅沟,血管即在其隆起或浅沟内,松开皮肤,用指尖或指腹垂直于血管走行触摸其隆起或浅沟位置,在隆起部位可触摸到隐约的血管弹性,在其浅沟部位就可摸到浅沟。这样的血管虽然不好观察和寻找,但一般管腔较粗而直,易固定。②选择手背静脉时,也可根据解剖位置体会血管走向或仔细观察血管的体表投影,然后左手握紧患儿手指根部及手指,绷紧皮肤,右手大拇指反复摩擦血管走向处局部皮肤或示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拍打静脉数次,力度以患儿不疼痛为标准,等血管充盈后再进针,成功率较高。③留置针穿刺成功后,送针长度的问题。一般的留置针要求全部送至血管内。新生儿的头皮静脉较短而细脆分岔多,临床根据情况酌情送入,送入不当,经常可刺穿血管导致失败或送至血管分叉处或位置不当,导致输液不通畅。④留置针穿刺血管的选择: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分支较粗的血管,以及手背静脉、肘正中静脉等。
其他:头皮针去掉针头可代替鼻导管做新生儿或婴幼儿的鼻前庭导管吸氧用;还可代替肛管用于新生儿或早产儿生理盐水灌肠用,也用于药液量较少的(如水合氯醛、思密达等)保留灌肠用,由于这些患儿灌肠时,所用液量较少,一般用5~20ml空针抽吸灌肠液,接头皮针,空针内留有0.2~0.3ml的空气最后推入,即可灌入所有药量。
讨 论
由于儿科患儿年龄小,体重轻,用药剂量也少,经常是只用一支药物的几分之几。所以儿科护士一定要不断的总结临床经验,如动脉、静脉穿刺,无痛注射,及吸取药液或稀释药物等技术。掌握这些经验与技巧(精确、娴熟、敏捷、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护患纠纷。同时也满足了患儿及家属的要求,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刘淑娇,王华.头皮针穿刺输液不同持针手法患者疼痛程度比较.齐鲁护理杂志,2003,9(12):941.
2 牟宗玲,牟琳,董李梅.不同年龄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情況观察.南方护理学报,2005,12(8):48.
3 张淑丽,张海燕.论儿科护理中以人为本.中华临床护理杂志,2006,8(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