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9月23日,记得那天是星期五,秋分。我们冒“天下之大不韪”,带了一群才上二年级的小学生到南京的紫金山露营。孩子们在星空下撒欢儿、看露天电影,疯了大半夜。
当天晚上,紫金山上竟然开来了江苏电视媒体的三辆直播车,在当地引起轰动。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听到消息后非要到山上来看看,说我们的胆子太大了,竟然搞一个这样的活动。正是这次露营,让我们对“研学旅行”有了新看法。
2017年8月,郑州艾瑞德国际学校正式将研学课程纳入学校六大课程体系。同时,学校研发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研学课程线路图,并“按图索骥”,全面启动了研学旅行课程。以天地为课堂,引山水入胸怀。只有带着孩子们观世界,才能让他们形成世界观。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走出校门,才意味着研学旅行的开始。
每一个艾瑞德学生的研学都从种地开始,农场是旅行的起点。我们依托学校300亩教育农场,设置了自然生长地和教育生态场。从清明节前后的“开犁日”到金秋十月的“开镰日”,每学期孩子们在农场生活一周,田野是课堂,吃在农场餐厅,住在农场小木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生火做饭,自己种地浇水,每个班级近一亩的责任田成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另一个课堂。亲自动手,亲身体验,亲近自然,孩子们在这里品春夏秋冬、观日月星辰、感鸟语花香、摘瓜果蔬菜。生活即教育,农场即学校,旅行即课堂。
世界真的很大,我们需要去看看。2017年11月20—24日,根据研学课程计划,学校组织166名四年级学生“行走洛阳”,研学一周。21位教师提前一个多月开始备课,精心设计了研学旅行的教学案。我们不仅是为了教会孩子什么,更要让孩子自己记住体验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孩子们一路行走,一路体验。他们在丽景门下诵经典,在定鼎门前学考古,在唐三彩馆里手绘唐三彩,在牡丹园里画牡丹,在黄河岸边合唱《保卫黄河》,在白园里背诵白居易詩篇……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孩子们在外几日,更真切地懂得了平日里父母的付出与爱,他们纷纷主动借用教师的手机录制感恩父母的视频,不少孩子流下了泪水。家长们也发现孩子洛阳之行回来后突然长大了、懂事了。研学旅行的生长性、生成性超出了预设。
“当孩子们真正地走出去,这一路所经历的、听到的、看到的、触摸到的,都在不断更新着他们的认知,拓展着他们的视野,丰富着他们的内心。原来书上说的、老师讲的、电脑上搜索到的都是‘他人’眼中的世界,并不真正属于自己。”这是2018年1月27日,5名教师带着40名学生在加拿大研学旅行16天后的深切感悟。
毛琳航同学说:“今天的课程让我很兴奋,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尽管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我能感受到他的热情。他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对我说‘你好’,就是这个词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温暖。”
谷芷玥同学说:“今天是不平凡的一天。体育课上我们玩了一个‘降落伞’游戏,这需要全体学生团结起来,当同学们喊‘1,2,3’,所有人同时使劲把球抛向空中的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团结的力量原来如此之大。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付出、去努力、去奉献。”
让教育回归原点,好的教育要启发人的内在潜力、梦想、勇气和爱,要“让人思考以前不能思考的东西,想象以前不能想象的事情,完成之前自认为做不到的事情”。相同的经历,每个孩子都会遇见不同的“命题”,而且每一个“命题”都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如何跨越、如何面对?这才是真正的“课程”。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三体》而获得雨果奖的科幻作家刘慈欣,当记者问及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展开想象的翅膀时,他说:“大概是六七岁的时候吧,在我的老家河南罗山,我亲眼目睹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划过天空。一颗星星就那么从天空中划过,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感震惊的一幕,这改变了我的一生。”
参加加拿大研学旅行的李思琦同学也有这样的“震惊”与“改变”。在研学最后一天的总结时,她说自己的不舍不是因为这个地方,而是因为学习和沟通方式的冲击。自己的情感来源于被肯定、被支持,追梦的勇气源于内心深处的动力。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火种”,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点燃、被激发。所以,我们无比珍惜走过的每一段路,因为只要用心经历过,总会留下“痕迹”。
还记得开营仪式上孩子们羞涩地自我介绍;还记得同学间发生矛盾时,老师耐心却坚定地引导;还记得溜冰时因为头盔数量不够,Peter老师不断去借,然后欣喜地为孩子戴上;还记得两位老师带着我们走在下着大雪的多伦多街头,排队等候公交车去打保龄球;还记得课堂上Peter老师抱着吉他,带我们打着节奏、唱着古老的英文儿歌;还记得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在雪地上尽情打滚儿;还记得每天下午1个小时体育课,给孩子们带来的期盼和喜悦;还记得在多伦多大学,我们一起跳起来大声喊“I was here”。
这样的经历,有磨砺,有欣喜,更有收获,成长就是尝遍酸甜苦辣。想起白桦的《船》——“只要我还有一根完整的龙骨,绝不驶进避风的港湾;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让勇敢来决定道路的宽窄、长短”。
(责 编 再 澜)
当天晚上,紫金山上竟然开来了江苏电视媒体的三辆直播车,在当地引起轰动。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听到消息后非要到山上来看看,说我们的胆子太大了,竟然搞一个这样的活动。正是这次露营,让我们对“研学旅行”有了新看法。
2017年8月,郑州艾瑞德国际学校正式将研学课程纳入学校六大课程体系。同时,学校研发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研学课程线路图,并“按图索骥”,全面启动了研学旅行课程。以天地为课堂,引山水入胸怀。只有带着孩子们观世界,才能让他们形成世界观。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走出校门,才意味着研学旅行的开始。
每一个艾瑞德学生的研学都从种地开始,农场是旅行的起点。我们依托学校300亩教育农场,设置了自然生长地和教育生态场。从清明节前后的“开犁日”到金秋十月的“开镰日”,每学期孩子们在农场生活一周,田野是课堂,吃在农场餐厅,住在农场小木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生火做饭,自己种地浇水,每个班级近一亩的责任田成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另一个课堂。亲自动手,亲身体验,亲近自然,孩子们在这里品春夏秋冬、观日月星辰、感鸟语花香、摘瓜果蔬菜。生活即教育,农场即学校,旅行即课堂。
世界真的很大,我们需要去看看。2017年11月20—24日,根据研学课程计划,学校组织166名四年级学生“行走洛阳”,研学一周。21位教师提前一个多月开始备课,精心设计了研学旅行的教学案。我们不仅是为了教会孩子什么,更要让孩子自己记住体验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孩子们一路行走,一路体验。他们在丽景门下诵经典,在定鼎门前学考古,在唐三彩馆里手绘唐三彩,在牡丹园里画牡丹,在黄河岸边合唱《保卫黄河》,在白园里背诵白居易詩篇……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孩子们在外几日,更真切地懂得了平日里父母的付出与爱,他们纷纷主动借用教师的手机录制感恩父母的视频,不少孩子流下了泪水。家长们也发现孩子洛阳之行回来后突然长大了、懂事了。研学旅行的生长性、生成性超出了预设。
“当孩子们真正地走出去,这一路所经历的、听到的、看到的、触摸到的,都在不断更新着他们的认知,拓展着他们的视野,丰富着他们的内心。原来书上说的、老师讲的、电脑上搜索到的都是‘他人’眼中的世界,并不真正属于自己。”这是2018年1月27日,5名教师带着40名学生在加拿大研学旅行16天后的深切感悟。
毛琳航同学说:“今天的课程让我很兴奋,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尽管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我能感受到他的热情。他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对我说‘你好’,就是这个词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温暖。”
谷芷玥同学说:“今天是不平凡的一天。体育课上我们玩了一个‘降落伞’游戏,这需要全体学生团结起来,当同学们喊‘1,2,3’,所有人同时使劲把球抛向空中的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团结的力量原来如此之大。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付出、去努力、去奉献。”
让教育回归原点,好的教育要启发人的内在潜力、梦想、勇气和爱,要“让人思考以前不能思考的东西,想象以前不能想象的事情,完成之前自认为做不到的事情”。相同的经历,每个孩子都会遇见不同的“命题”,而且每一个“命题”都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如何跨越、如何面对?这才是真正的“课程”。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三体》而获得雨果奖的科幻作家刘慈欣,当记者问及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展开想象的翅膀时,他说:“大概是六七岁的时候吧,在我的老家河南罗山,我亲眼目睹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划过天空。一颗星星就那么从天空中划过,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感震惊的一幕,这改变了我的一生。”
参加加拿大研学旅行的李思琦同学也有这样的“震惊”与“改变”。在研学最后一天的总结时,她说自己的不舍不是因为这个地方,而是因为学习和沟通方式的冲击。自己的情感来源于被肯定、被支持,追梦的勇气源于内心深处的动力。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火种”,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点燃、被激发。所以,我们无比珍惜走过的每一段路,因为只要用心经历过,总会留下“痕迹”。
还记得开营仪式上孩子们羞涩地自我介绍;还记得同学间发生矛盾时,老师耐心却坚定地引导;还记得溜冰时因为头盔数量不够,Peter老师不断去借,然后欣喜地为孩子戴上;还记得两位老师带着我们走在下着大雪的多伦多街头,排队等候公交车去打保龄球;还记得课堂上Peter老师抱着吉他,带我们打着节奏、唱着古老的英文儿歌;还记得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在雪地上尽情打滚儿;还记得每天下午1个小时体育课,给孩子们带来的期盼和喜悦;还记得在多伦多大学,我们一起跳起来大声喊“I was here”。
这样的经历,有磨砺,有欣喜,更有收获,成长就是尝遍酸甜苦辣。想起白桦的《船》——“只要我还有一根完整的龙骨,绝不驶进避风的港湾;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让勇敢来决定道路的宽窄、长短”。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