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恐怖游戏之一——实景游戏:异域魔窟
你去过鬼屋吗?这个来自西方的鬼故事主角被改编成实景游戏,用人造鬼刺激游客的神经。几乎各大游乐场都有一座鬼屋,甚至被赋予各种主题。从这个主角被游戏化的那天起,便吸引了不计其数的观众,它是恐惧魅力的最佳代言。
夜幕降临,我们精心装扮,亲临北京最大的万圣狂欢夜。作为欢乐谷的常规游戏节日,异域魔窟机关层叠,险象环生,再加上真人扮演,可谓虚实相生,亦真亦幻,是游客参与率很高的项目之一。
异域魔窟是通往香格里拉的第二条道路,原来是一个香火旺盛的庙宇,来往的客商经常在这里歇脚住宿,形成了周边繁荣的商业区,但是这也成了马帮和土匪洗劫古庙的原因。1938年,几个马帮在古庙中厮杀,引发大火,最终同归于尽。这些死于非命的冤魂,在古庙中继续作恶,所以人们把古庙称作异域魔窟。别看它外面生意兴隆一片祥和,里面却非常恐怖残忍。据说在茶马古道上失踪的人都是去了那里。
所谓的“温馨提示”更加重了恐怖色彩,“心脏病,高血压、孕妇、戴石膏者禁入”,即便平时生龙活虎的人。也当下思忖或许自己有潜在的心脏病、高血压…一到底要不要入内呢?来不及过多的挣扎,身体已随着人流朝魔窟入日靠近,愈靠愈近……
进入了异域魔窟,我们身后的大门突然重重地关上!屋内一片漆黑,只能听见大铁笼上升的金属链条在咔咔作响。我们躲过一道道玄妙的机关,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冥冥中似乎听到鬼魂在哭泣,令人毛骨悚然!
周围墙壁怪石林立,各种鬼面骷髅狰狞着面孔悬挂半空。阴森的音乐、缭绕的烟雾浓浓地加重着恐惧感。身后队伍中已有女声尖叫,她发现了什么?还是被自己吓坏了神经?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自己已经成了此行的队首,男男女女都躲到了我的身后。看来男人面对恐惧。再想装绅士已是不可能。我双手攀住身边栏杆,一阶一阶登上铁梯,旋转式的长梯让你不自觉地预测恐怖即将出现在下一个回转……
安静的铁梯让我略感失望,但刚入平川,眼前的墙壁就躁动起来,第一层墙壁从中间断裂,向两侧移动。打开一条新的通路,何去何从?身后的尖叫声更加频繁与响亮。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既然门已开,就这么走!看来恐怖刚刚开始,右侧墙壁里镶着的活死人突然跳了出来,拿着大锤挥舞,他突然的出现令我一惊,可毕竟只是一惊,他还能做什么呢?我快步向前,发现正前方术乃伊的脚在动,那里有人。我鬼使神差走过去,和他打了个招呼“嗨”,不知道他是否吓了一跳,总之木乃伊放过了我这个傻大胆,蹦向我的身后,又是一阵长长的哀号。好吧,让我继续。眼前是一条时间长廊,悬浮的铁桥左右晃动,纷繁旋转的灯光令人头晕目眩,加重了铁桥的不稳定感。我告诉自己,不会跌落、不会跌落,原以为这样便可顺利通行,突然脚下蹿出几十只老鼠,从脚面穿过。“啊!老鼠!”我失声尖叫,难道他们不知道,我最怕老鼠吗?
走出魔窟,我是满足的。若他们没有找到我的死穴吓我半死,那就太对不起我的门票钱了。看,这就是痛并快乐着。
现实版“捉鬼”
鬼娃是资深恐怖迷。早几年她撰写的大量原创鬼故事很受读者欢迎,原以为她也是脸色苍白、性格自闭,没想到现实中她却是一时尚潮人。“我从小对灵异事件比较感兴趣,真正开始玩这个是从中学开始。这个爱好让我非常与众不同。”鬼娃说的这个“玩”,可不是一般的网络恐怖游戏……
最初她也是从玩网络恐怖游戏开始上路的,像比较著名的《空房子》,将人关在一间密闭的房间里,制造各种音效让人充分体验那种精神压抑;根据著名恐怖小说《咒怨》改编的游戏。以时不时突现的鬼头和相关电影视频吓人,还有《恐怖几层楼》,越走越恐怖,有时光听音乐都能把人吓到窒息的氛围……随着等级的不断增长,虚拟游戏已经不能让鬼娃感受到刺激。通过搜集很多传说,鬼娃长时间致力于“见鬼”的游戏,即通过各种方法让鬼现身。
最开始是风靡过一阵的“笔仙”游戏,即几个人握住一支笔,让它回赠每个人的提问。这种现象也曾有人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过,关于“笔仙”的事情还被拍成了恐怖电影,可见其普遍性,但是具体有多少成功的案例我们不得而知,鬼娃坦白地说“我跟朋友试过多次,没有一次成功。”
在乡下,鬼娃见过农人用筷子占卜,跟“笔仙”差不多。回来也曾在自己家试验过,“也许是气场不对”,亦没有成功。基本上,鬼娃把四处搜集来的各种见鬼方法都要试验一遍,唯一接近于成功边缘的经历,是在南方一个废旧仓库。那天,鬼娃和朋友们喝酒到很晚,都是一群好奇心重的年轻人,觉得光讲鬼故事不过瘾,鬼娃提议玩“捉鬼”的游戏。最后有两位女生愿意加入。于是,三个女生找到那间旧仓库。把门关紧,眼睛蒙住,按照鬼娃示意的方阵移动,几个回合之后,也许是心理太过紧张,她们都体会到了鬼娃所说的“鬼现身”时的种种征兆,大家都被吓坏了,正打算拿开眼罩一探究竟,仓库门被突然撞开,没有参加游戏的朋友冲了进来。虽然那次最终被干扰,但是鬼娃依然坚定地认为她们已站在成功的边缘。那也是鬼娃这么多年苦苦寻觅的唯一成果,虽然不怎么成熟。
问她为什么这么执著于见到鬼,鬼娃很随意地答案“好奇啊!能看到人类世界之外的东西的人,你不觉得很神奇很厉害吗?”鬼娃现在一个培训中心的辅导班授课,教授CG和动画。从外表看,这位穿着时尚的女老师毫无“神奇”,她自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慢慢摒弃那种游戏了。不过也许是天生具备“那种气场”,在常人眼中极少暴露的“恐怖一族”,却常被鬼娃碰到。有一次,一位朋友介绍鬼娃去相亲,对方是清华大学毕业的理科高材生,规矩干净的外表,看上去也憨厚老实。两人聊得还算愉快,谁知第二次见面时,男生神秘兮兮地跟鬼娃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会飞!”鬼娃看着男生那张严肃神秘的脸,知道他不是在开玩笑。
鬼娃总结说:“我觉得我们这些人分好几个等级,初级顶多就是有神论者,中级是我这种,坚信自己的所见所闻,认为一切都是合理的。高级的就是那个男生,他已经到了执迷不悟的境界。超级敏感,把自己现实中接触的现象转化为幻象。这种人没救了,早晚得去看心理医生。”
恐怖网游受众多
Carmen的msn签名档是常年不变的天生玩家,他酷爱网游,更爱恐怖网游,说他经历了恐怖游戏发展历程一点不过。
早期的恐怖游戏能取得成功,得益于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快速的动作反应两者相融合。整个游戏的设计模式接近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这种做法使开发商制作出的游戏能像文学作品一样逼真地体现恐怖事物的精髓。 恐怖类型的电脑游戏从20世纪90年代初只是把恐怖主题与传统的冒险模式相融合,演变到近年来各种类型的游戏中都有恐怖要素的存在。
Carmen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1996年Capcom公司发行的游戏《生化危机》是号称“生存恐怖”的新类型动作冒险游戏。这绝对是我玩过的所有网游中的经典。在这种游戏模式中,玩家充当的主角必须以自己的智慧和异于常人的勇气战胜大量的怪物。这让我进一步体会到自己的征服欲和存在感,深入游戏甚至深入生活更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而《生化危机》的姊妹系列游戏《恐龙危机》与《生化危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游戏中的主角从不会陷入孤身与黑暗搏斗的境地。在《恐龙危机》中,玩家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与其他队友合作或是找寻能给予自己援助的人。我习惯了team合作,尤其对于在IT公司生死搏杀了10个年头的我来说,更能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
2002年出品的《寂静岭2》是一款“心理暗示”似的恐怖冒险游戏,说白了它更像日韩的灵异片。虽然它的画面沿用了欧美恐怖电影的血腥要素,但真正吓人的是它表现出相当压抑的心理感受——所有玩家的内心深处都被恐怖深深扎根,纠缠、斗争、不可名状。这也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但凡爱玩恐怖的玩家,多少都抱着挑战与自虐的心理。
为什么网络恐怖游戏会受到人们如此多的关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质量的制作。以1993年发行的这部以CD光盘作为销售介质的《第七访客》为例,许多玩家都被游戏中阴森恐怖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其中穿插了许多幽灵活动的视频画面和独具匠心的交响乐组曲来营造气氛,甚至菜单系统也加上了许多装饰物一光标的外形是具有动画效果的手的骨架;谜题图标是一个有凸起的眼睛和跳动的大脑的头盖骨;即使是存盘画面也由一块木板来装饰。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游戏的观赏效果和游戏玩起来的效果同样好的作品。该游戏的销量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达到10万份以上。
“夜深云重,灯光全无,所有的人声都已安歇,面对着发光的电脑显示器。走进心灵黑暗的最深处,这就是我认为玩恐怖网游的最佳时刻。记得一日夜阑人静,老婆起夜看我动静,本想回头示意让她睡去,却呈现了一张在荧光屏前闪着蓝光的狰狞的脸,黑紫的眼圈和锐利的眼神盯得老婆惊慌大叫,哈,我也吓了一跳!”抛开高压的工作、琐碎的日常生活。到另一个世界去冒险,杀怪物、闯险关,一样是盖世英雄!
人人心中都对恐怖存有一丝渴望恐怖图书迷
恐怖图书迷?这个群体理所当然是冷峻坚强的男性群吗?真正的追捧者中80%是学生,女白领和军人分占了其余近两成天下。其中,女性读者占绝大多数。零星的男性读者甚至占不到一个拿得出手的比例。也许是女人天生敏感的神经,最容易感知作者精心设置的丝丝缕缕的异样。还有很多读者是上了网游的当,在大众软件网玩恐怖网游上了瘾,为追求更高层次的恐怖刺激而弃游从书。
就像谢京说的:“我看的书太杂了,如果说我是恐怖图书迷,还不如说我是漫画迷。”谢京身在出版业,也算博览群书,他是我认识的人当中少有的能接受恐怖图书的男性。他虽算不上铁杆粉丝,但能冒充半个吧!从《鸡皮疙瘩系列丛书》到《773恐怖系列丛书》,他无一漏读。他说,哪怕是在白天,人多的地方,读起来还能觉得恐怖的书就是那本《阿丝地狱》,“小楼前的尸体神奇复活,并在黑袍巫师的带领下,消失在群山之中……”
恐怖电影迷
Anmy是位8岁女孩的母亲。1998年,她和老公在珠海生活,正逢老公事业上升期,每天晚上加班到深更半夜才回家,相对清闲的Anmy每天下班后就靠看电视打发时间。那时候珠海能收到香港明珠台,该台有一个“930剧场”节目,就是每晚9:30开始播放世界著名恐怖电影。平时非常胆小的Anmy一开始不知道这是恐怖片,没想到披强烈的悬念吸引住,带着好奇一步步看了下去,中间当然也被吓过很多次,但是那种越害怕越是想知道谜底的刺激让她欲罢不能。
平时数着秒针度过的夜晚漫长无比,手里的遥控器一遍遍地换台,但是自从着了恐怖片的道儿,Anmy发现一个人的夜晚也变得可以期待了。虽然半夜起来上厕所,瞥到镜子里蓬头垢面的自己经常会被吓到惊叫。几年时间,Anmy积累丁大量的恐怖片观赏经验,下面这几部恐怖片是让她一直记忆犹新的经典。
虽然已经习惯了突如其来的血淋淋,但是在地下迷宫的手术台旁,男主人公还是忍不住又吐了,这么浓的血腥味和热度只能让他相信眼前是刚刚才剥下来的人皮。旁边是一具尸体,不是尸体,她还活着。
“詹姆斯,你会来看我的对吗?你知道我没有多少时间了,你摸摸我的手,我的手已经没有肉了,但你说过你是爱我的。”
已经记不得这是哪部片子里的场景,之所以记得它,因为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把恋爱的誓言表现得如此恶心。然而,它也让我瞬间有了看破红屯的想法,什么恋爱和誓言,什么美人与英雄,到头来不过臭皮囊。我想,这是对失恋之人的最好劝慰。
《僵尸玩过界》也有崇高寓意
这是著名的彼得·杰克逊的早期作品,一部实实在在用血浆堆积出来的僵尸片,又称作Cult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对僵尸刚开始还是蛮客气的,到后来,什么也不论了,大开杀戒,血浆四溅!影片的画面激起暴力,音乐却异常欢快。说句实话,喜欢这个片子的最大理由还是因为它具备了喜剧的元素。杀僵尸居然也能变得这么搞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最后,主人公的母亲变成了最大的僵尸,她把儿子吃了,而主人公却异常神勇地从妈妈肚子里杀出一条血路,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如果想成功,最终要离开父母,独立地长大,这样的寓意赋予一部cult电影,恐怕也就只有大导演杰克逊能做到了吧。
《人皮客栈》血腥到过瘾
这是典型的美国B级恐怖片,美国人也许仇恨东欧国家吧,所以让人感觉,完全把那里的人们妖魔化了。片子里的学生只是想到东欧那地方放荡一下,没想到却被人当商品卖了……更过分的是,卖给的还是全球出价N高的富人们,他们唯一的乐趣就是。买到这些人,然后把他们一个个用自己的方式杀掉。割耳,切腿,挖眼,分尸一各种让你闻所未闻的杀人方式,看着片子里的那些吱哇乱叫的美国人,一个字:爽。是不是看到这些血腥场面让你过瘾?也许你会说,变态!是的,在心理学上,每个人都有幻想和不切实际的行为诱导。这是原始的,是原罪。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看美国B级片的人都是想在心里发泄的成功人士。为什么呢,很简单,平时他们要伪装成一副面孔,对待他的同事、他的客户,他的老板、他的亲人。这让他们活得很累,活得越累,压抑就越深,压抑越深,就越想发泄,于是,恐怖片成了一种不违法乱纪下最好的解脱。嗯,没错。这让压力得到了宣泄,这让生活回到了正常,何乐而不为呢?
你去过鬼屋吗?这个来自西方的鬼故事主角被改编成实景游戏,用人造鬼刺激游客的神经。几乎各大游乐场都有一座鬼屋,甚至被赋予各种主题。从这个主角被游戏化的那天起,便吸引了不计其数的观众,它是恐惧魅力的最佳代言。
夜幕降临,我们精心装扮,亲临北京最大的万圣狂欢夜。作为欢乐谷的常规游戏节日,异域魔窟机关层叠,险象环生,再加上真人扮演,可谓虚实相生,亦真亦幻,是游客参与率很高的项目之一。
异域魔窟是通往香格里拉的第二条道路,原来是一个香火旺盛的庙宇,来往的客商经常在这里歇脚住宿,形成了周边繁荣的商业区,但是这也成了马帮和土匪洗劫古庙的原因。1938年,几个马帮在古庙中厮杀,引发大火,最终同归于尽。这些死于非命的冤魂,在古庙中继续作恶,所以人们把古庙称作异域魔窟。别看它外面生意兴隆一片祥和,里面却非常恐怖残忍。据说在茶马古道上失踪的人都是去了那里。
所谓的“温馨提示”更加重了恐怖色彩,“心脏病,高血压、孕妇、戴石膏者禁入”,即便平时生龙活虎的人。也当下思忖或许自己有潜在的心脏病、高血压…一到底要不要入内呢?来不及过多的挣扎,身体已随着人流朝魔窟入日靠近,愈靠愈近……
进入了异域魔窟,我们身后的大门突然重重地关上!屋内一片漆黑,只能听见大铁笼上升的金属链条在咔咔作响。我们躲过一道道玄妙的机关,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冥冥中似乎听到鬼魂在哭泣,令人毛骨悚然!
周围墙壁怪石林立,各种鬼面骷髅狰狞着面孔悬挂半空。阴森的音乐、缭绕的烟雾浓浓地加重着恐惧感。身后队伍中已有女声尖叫,她发现了什么?还是被自己吓坏了神经?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自己已经成了此行的队首,男男女女都躲到了我的身后。看来男人面对恐惧。再想装绅士已是不可能。我双手攀住身边栏杆,一阶一阶登上铁梯,旋转式的长梯让你不自觉地预测恐怖即将出现在下一个回转……
安静的铁梯让我略感失望,但刚入平川,眼前的墙壁就躁动起来,第一层墙壁从中间断裂,向两侧移动。打开一条新的通路,何去何从?身后的尖叫声更加频繁与响亮。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既然门已开,就这么走!看来恐怖刚刚开始,右侧墙壁里镶着的活死人突然跳了出来,拿着大锤挥舞,他突然的出现令我一惊,可毕竟只是一惊,他还能做什么呢?我快步向前,发现正前方术乃伊的脚在动,那里有人。我鬼使神差走过去,和他打了个招呼“嗨”,不知道他是否吓了一跳,总之木乃伊放过了我这个傻大胆,蹦向我的身后,又是一阵长长的哀号。好吧,让我继续。眼前是一条时间长廊,悬浮的铁桥左右晃动,纷繁旋转的灯光令人头晕目眩,加重了铁桥的不稳定感。我告诉自己,不会跌落、不会跌落,原以为这样便可顺利通行,突然脚下蹿出几十只老鼠,从脚面穿过。“啊!老鼠!”我失声尖叫,难道他们不知道,我最怕老鼠吗?
走出魔窟,我是满足的。若他们没有找到我的死穴吓我半死,那就太对不起我的门票钱了。看,这就是痛并快乐着。
现实版“捉鬼”
鬼娃是资深恐怖迷。早几年她撰写的大量原创鬼故事很受读者欢迎,原以为她也是脸色苍白、性格自闭,没想到现实中她却是一时尚潮人。“我从小对灵异事件比较感兴趣,真正开始玩这个是从中学开始。这个爱好让我非常与众不同。”鬼娃说的这个“玩”,可不是一般的网络恐怖游戏……
最初她也是从玩网络恐怖游戏开始上路的,像比较著名的《空房子》,将人关在一间密闭的房间里,制造各种音效让人充分体验那种精神压抑;根据著名恐怖小说《咒怨》改编的游戏。以时不时突现的鬼头和相关电影视频吓人,还有《恐怖几层楼》,越走越恐怖,有时光听音乐都能把人吓到窒息的氛围……随着等级的不断增长,虚拟游戏已经不能让鬼娃感受到刺激。通过搜集很多传说,鬼娃长时间致力于“见鬼”的游戏,即通过各种方法让鬼现身。
最开始是风靡过一阵的“笔仙”游戏,即几个人握住一支笔,让它回赠每个人的提问。这种现象也曾有人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过,关于“笔仙”的事情还被拍成了恐怖电影,可见其普遍性,但是具体有多少成功的案例我们不得而知,鬼娃坦白地说“我跟朋友试过多次,没有一次成功。”
在乡下,鬼娃见过农人用筷子占卜,跟“笔仙”差不多。回来也曾在自己家试验过,“也许是气场不对”,亦没有成功。基本上,鬼娃把四处搜集来的各种见鬼方法都要试验一遍,唯一接近于成功边缘的经历,是在南方一个废旧仓库。那天,鬼娃和朋友们喝酒到很晚,都是一群好奇心重的年轻人,觉得光讲鬼故事不过瘾,鬼娃提议玩“捉鬼”的游戏。最后有两位女生愿意加入。于是,三个女生找到那间旧仓库。把门关紧,眼睛蒙住,按照鬼娃示意的方阵移动,几个回合之后,也许是心理太过紧张,她们都体会到了鬼娃所说的“鬼现身”时的种种征兆,大家都被吓坏了,正打算拿开眼罩一探究竟,仓库门被突然撞开,没有参加游戏的朋友冲了进来。虽然那次最终被干扰,但是鬼娃依然坚定地认为她们已站在成功的边缘。那也是鬼娃这么多年苦苦寻觅的唯一成果,虽然不怎么成熟。
问她为什么这么执著于见到鬼,鬼娃很随意地答案“好奇啊!能看到人类世界之外的东西的人,你不觉得很神奇很厉害吗?”鬼娃现在一个培训中心的辅导班授课,教授CG和动画。从外表看,这位穿着时尚的女老师毫无“神奇”,她自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慢慢摒弃那种游戏了。不过也许是天生具备“那种气场”,在常人眼中极少暴露的“恐怖一族”,却常被鬼娃碰到。有一次,一位朋友介绍鬼娃去相亲,对方是清华大学毕业的理科高材生,规矩干净的外表,看上去也憨厚老实。两人聊得还算愉快,谁知第二次见面时,男生神秘兮兮地跟鬼娃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会飞!”鬼娃看着男生那张严肃神秘的脸,知道他不是在开玩笑。
鬼娃总结说:“我觉得我们这些人分好几个等级,初级顶多就是有神论者,中级是我这种,坚信自己的所见所闻,认为一切都是合理的。高级的就是那个男生,他已经到了执迷不悟的境界。超级敏感,把自己现实中接触的现象转化为幻象。这种人没救了,早晚得去看心理医生。”
恐怖网游受众多
Carmen的msn签名档是常年不变的天生玩家,他酷爱网游,更爱恐怖网游,说他经历了恐怖游戏发展历程一点不过。
早期的恐怖游戏能取得成功,得益于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快速的动作反应两者相融合。整个游戏的设计模式接近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这种做法使开发商制作出的游戏能像文学作品一样逼真地体现恐怖事物的精髓。 恐怖类型的电脑游戏从20世纪90年代初只是把恐怖主题与传统的冒险模式相融合,演变到近年来各种类型的游戏中都有恐怖要素的存在。
Carmen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1996年Capcom公司发行的游戏《生化危机》是号称“生存恐怖”的新类型动作冒险游戏。这绝对是我玩过的所有网游中的经典。在这种游戏模式中,玩家充当的主角必须以自己的智慧和异于常人的勇气战胜大量的怪物。这让我进一步体会到自己的征服欲和存在感,深入游戏甚至深入生活更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而《生化危机》的姊妹系列游戏《恐龙危机》与《生化危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游戏中的主角从不会陷入孤身与黑暗搏斗的境地。在《恐龙危机》中,玩家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与其他队友合作或是找寻能给予自己援助的人。我习惯了team合作,尤其对于在IT公司生死搏杀了10个年头的我来说,更能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
2002年出品的《寂静岭2》是一款“心理暗示”似的恐怖冒险游戏,说白了它更像日韩的灵异片。虽然它的画面沿用了欧美恐怖电影的血腥要素,但真正吓人的是它表现出相当压抑的心理感受——所有玩家的内心深处都被恐怖深深扎根,纠缠、斗争、不可名状。这也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但凡爱玩恐怖的玩家,多少都抱着挑战与自虐的心理。
为什么网络恐怖游戏会受到人们如此多的关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质量的制作。以1993年发行的这部以CD光盘作为销售介质的《第七访客》为例,许多玩家都被游戏中阴森恐怖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其中穿插了许多幽灵活动的视频画面和独具匠心的交响乐组曲来营造气氛,甚至菜单系统也加上了许多装饰物一光标的外形是具有动画效果的手的骨架;谜题图标是一个有凸起的眼睛和跳动的大脑的头盖骨;即使是存盘画面也由一块木板来装饰。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游戏的观赏效果和游戏玩起来的效果同样好的作品。该游戏的销量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达到10万份以上。
“夜深云重,灯光全无,所有的人声都已安歇,面对着发光的电脑显示器。走进心灵黑暗的最深处,这就是我认为玩恐怖网游的最佳时刻。记得一日夜阑人静,老婆起夜看我动静,本想回头示意让她睡去,却呈现了一张在荧光屏前闪着蓝光的狰狞的脸,黑紫的眼圈和锐利的眼神盯得老婆惊慌大叫,哈,我也吓了一跳!”抛开高压的工作、琐碎的日常生活。到另一个世界去冒险,杀怪物、闯险关,一样是盖世英雄!
人人心中都对恐怖存有一丝渴望恐怖图书迷
恐怖图书迷?这个群体理所当然是冷峻坚强的男性群吗?真正的追捧者中80%是学生,女白领和军人分占了其余近两成天下。其中,女性读者占绝大多数。零星的男性读者甚至占不到一个拿得出手的比例。也许是女人天生敏感的神经,最容易感知作者精心设置的丝丝缕缕的异样。还有很多读者是上了网游的当,在大众软件网玩恐怖网游上了瘾,为追求更高层次的恐怖刺激而弃游从书。
就像谢京说的:“我看的书太杂了,如果说我是恐怖图书迷,还不如说我是漫画迷。”谢京身在出版业,也算博览群书,他是我认识的人当中少有的能接受恐怖图书的男性。他虽算不上铁杆粉丝,但能冒充半个吧!从《鸡皮疙瘩系列丛书》到《773恐怖系列丛书》,他无一漏读。他说,哪怕是在白天,人多的地方,读起来还能觉得恐怖的书就是那本《阿丝地狱》,“小楼前的尸体神奇复活,并在黑袍巫师的带领下,消失在群山之中……”
恐怖电影迷
Anmy是位8岁女孩的母亲。1998年,她和老公在珠海生活,正逢老公事业上升期,每天晚上加班到深更半夜才回家,相对清闲的Anmy每天下班后就靠看电视打发时间。那时候珠海能收到香港明珠台,该台有一个“930剧场”节目,就是每晚9:30开始播放世界著名恐怖电影。平时非常胆小的Anmy一开始不知道这是恐怖片,没想到披强烈的悬念吸引住,带着好奇一步步看了下去,中间当然也被吓过很多次,但是那种越害怕越是想知道谜底的刺激让她欲罢不能。
平时数着秒针度过的夜晚漫长无比,手里的遥控器一遍遍地换台,但是自从着了恐怖片的道儿,Anmy发现一个人的夜晚也变得可以期待了。虽然半夜起来上厕所,瞥到镜子里蓬头垢面的自己经常会被吓到惊叫。几年时间,Anmy积累丁大量的恐怖片观赏经验,下面这几部恐怖片是让她一直记忆犹新的经典。
虽然已经习惯了突如其来的血淋淋,但是在地下迷宫的手术台旁,男主人公还是忍不住又吐了,这么浓的血腥味和热度只能让他相信眼前是刚刚才剥下来的人皮。旁边是一具尸体,不是尸体,她还活着。
“詹姆斯,你会来看我的对吗?你知道我没有多少时间了,你摸摸我的手,我的手已经没有肉了,但你说过你是爱我的。”
已经记不得这是哪部片子里的场景,之所以记得它,因为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把恋爱的誓言表现得如此恶心。然而,它也让我瞬间有了看破红屯的想法,什么恋爱和誓言,什么美人与英雄,到头来不过臭皮囊。我想,这是对失恋之人的最好劝慰。
《僵尸玩过界》也有崇高寓意
这是著名的彼得·杰克逊的早期作品,一部实实在在用血浆堆积出来的僵尸片,又称作Cult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对僵尸刚开始还是蛮客气的,到后来,什么也不论了,大开杀戒,血浆四溅!影片的画面激起暴力,音乐却异常欢快。说句实话,喜欢这个片子的最大理由还是因为它具备了喜剧的元素。杀僵尸居然也能变得这么搞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最后,主人公的母亲变成了最大的僵尸,她把儿子吃了,而主人公却异常神勇地从妈妈肚子里杀出一条血路,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如果想成功,最终要离开父母,独立地长大,这样的寓意赋予一部cult电影,恐怕也就只有大导演杰克逊能做到了吧。
《人皮客栈》血腥到过瘾
这是典型的美国B级恐怖片,美国人也许仇恨东欧国家吧,所以让人感觉,完全把那里的人们妖魔化了。片子里的学生只是想到东欧那地方放荡一下,没想到却被人当商品卖了……更过分的是,卖给的还是全球出价N高的富人们,他们唯一的乐趣就是。买到这些人,然后把他们一个个用自己的方式杀掉。割耳,切腿,挖眼,分尸一各种让你闻所未闻的杀人方式,看着片子里的那些吱哇乱叫的美国人,一个字:爽。是不是看到这些血腥场面让你过瘾?也许你会说,变态!是的,在心理学上,每个人都有幻想和不切实际的行为诱导。这是原始的,是原罪。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看美国B级片的人都是想在心里发泄的成功人士。为什么呢,很简单,平时他们要伪装成一副面孔,对待他的同事、他的客户,他的老板、他的亲人。这让他们活得很累,活得越累,压抑就越深,压抑越深,就越想发泄,于是,恐怖片成了一种不违法乱纪下最好的解脱。嗯,没错。这让压力得到了宣泄,这让生活回到了正常,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