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探究教学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改革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在小数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问题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教学;创造思维;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19-01
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问题教学法应时而生。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要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在回答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并较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将问题作为串联起整个教学活动的线索与核心,会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启发、挖掘、引导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均处于启蒙时期的小学阶段,问题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基于此,笔者以实际教学经验为依托,就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简单谈谈自己的认知,以期可以给广大教育同僚带来具有参考价值的思想启迪。
一、创设情境,隐含问题
数学问题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仅要以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为前提,而且还要把挖掘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的内在联系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如何创设情景,隐含数学问题呢?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创设情境,以此启发学生的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标也强调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圆形入手,让学生观察汽车的轮子;课前让学生把石子扔进水里,为什么会荡起一圈圈圆形,产生疑问;为什么可以旋转的瓶盖是圆形的呢?一系列的生活现象引出了为什么这些物体都是圆形的问题,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遇到问题与求解的迫切感,促使其积极思考,渴望得到答案。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情境,从实际问题出发,从矛盾冲突中出发……总之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必须注意问题要具备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既要让学生都能够探索和学习,达到基本要求,又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研究价值,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发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二、巧设问题的情景,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发现问题,形成猜想
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从心理学角度看,“猜想”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和判断,包含了理性思考和直觉的判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应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多方进行验证,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我们遇到一个抽象的,一般的问题而难以解决时,可以先将其特殊化,即通过观察问题的特殊归纳出许多个案的特性,根据这些特性去猜想原问题所具有的性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拿出熟悉的三角板--特殊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说出每个角的度数,它们的和是多少,随即拿出手中的不同类型三角形,分工合作量一量三个内角和是多少,由此可以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样由特殊的三角形到其它普通三角形,通过测量猜想,并验证得出结论。教师也可以借助直观形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发猜想。
四、探究问题,验证猜想
在数学探究教学中,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的猜想,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感性知识较多、理性知识较少;肤浅认知较多,深刻认识较少。所以教师在鼓励引导学生猜想的同时,也应让学生明确,猜想与验证是不可缺少的两方面,有了猜想,还须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数学教学应根据需要为学生模拟探究情境和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建构新知,提升数学素养。那么我们教师除了给予学生验证空间外,更要让学生学会验证的一些方法。实验验证法应该是几何统计教学中运用较多的一种验证方法,它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導下进行一些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操作活动,在操作活动中证实自己的猜想。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经历了两次猜想,验证的过程。(l)先让学生想想看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已经学会的计算面积的图形,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拼一拼在实验中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2)要求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求?三角形面积怎样求?常用的方法还有列举验证法,它是引导学生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发现,教学中发现列举法是学生最喜欢的验证方法,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方法。
新课改提出新的教学理念,主张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启发学生把问题具体化,不因学习过程的枯燥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单春艳(导师:徐文彬).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02).
[2]刘栋林.有关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的思考[J].神州,013-(12).
[3]兰琪.多种方法并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J].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2-(08) .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教学;创造思维;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19-01
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问题教学法应时而生。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要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在回答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并较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将问题作为串联起整个教学活动的线索与核心,会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启发、挖掘、引导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均处于启蒙时期的小学阶段,问题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基于此,笔者以实际教学经验为依托,就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简单谈谈自己的认知,以期可以给广大教育同僚带来具有参考价值的思想启迪。
一、创设情境,隐含问题
数学问题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仅要以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为前提,而且还要把挖掘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的内在联系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如何创设情景,隐含数学问题呢?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创设情境,以此启发学生的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标也强调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圆形入手,让学生观察汽车的轮子;课前让学生把石子扔进水里,为什么会荡起一圈圈圆形,产生疑问;为什么可以旋转的瓶盖是圆形的呢?一系列的生活现象引出了为什么这些物体都是圆形的问题,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遇到问题与求解的迫切感,促使其积极思考,渴望得到答案。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情境,从实际问题出发,从矛盾冲突中出发……总之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必须注意问题要具备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既要让学生都能够探索和学习,达到基本要求,又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研究价值,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发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二、巧设问题的情景,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发现问题,形成猜想
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从心理学角度看,“猜想”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和判断,包含了理性思考和直觉的判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应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多方进行验证,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我们遇到一个抽象的,一般的问题而难以解决时,可以先将其特殊化,即通过观察问题的特殊归纳出许多个案的特性,根据这些特性去猜想原问题所具有的性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拿出熟悉的三角板--特殊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说出每个角的度数,它们的和是多少,随即拿出手中的不同类型三角形,分工合作量一量三个内角和是多少,由此可以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样由特殊的三角形到其它普通三角形,通过测量猜想,并验证得出结论。教师也可以借助直观形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发猜想。
四、探究问题,验证猜想
在数学探究教学中,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的猜想,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感性知识较多、理性知识较少;肤浅认知较多,深刻认识较少。所以教师在鼓励引导学生猜想的同时,也应让学生明确,猜想与验证是不可缺少的两方面,有了猜想,还须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数学教学应根据需要为学生模拟探究情境和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建构新知,提升数学素养。那么我们教师除了给予学生验证空间外,更要让学生学会验证的一些方法。实验验证法应该是几何统计教学中运用较多的一种验证方法,它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導下进行一些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操作活动,在操作活动中证实自己的猜想。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经历了两次猜想,验证的过程。(l)先让学生想想看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已经学会的计算面积的图形,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拼一拼在实验中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2)要求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求?三角形面积怎样求?常用的方法还有列举验证法,它是引导学生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发现,教学中发现列举法是学生最喜欢的验证方法,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方法。
新课改提出新的教学理念,主张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启发学生把问题具体化,不因学习过程的枯燥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单春艳(导师:徐文彬).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02).
[2]刘栋林.有关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的思考[J].神州,013-(12).
[3]兰琪.多种方法并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J].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