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描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提出了目前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校分布不合理,布局有待优化;普遍注重教育规模的扩张,质量提升远远不足;配套设施不足,教学质量堪忧;办学缺少特色,升格取向普遍。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阻碍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传统观念的束缚、高职教育定位的偏差,以及对高职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等。通过提出问题和分析原因,笔者最后对如何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轨迹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
为了有效缓解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急缺的矛盾,国家教委于1980年批准成立了南京金陵职业大学、江汉大学、无锡职业大学等13所短期职业大学。这批职业大学的诞生,开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先例,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始。
在1985年到1993年这一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1985年和1991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明确强调“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时期。
1994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指出:“通过现有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995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1996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1996年9月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次把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第一次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地位。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非常明确地把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这一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了确立。
1999年,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召开,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同志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印发实施,为高等职业教育规范、健康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002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再一次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为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从1999年至今,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这些年中,不论是从招生规模还是在校生人数,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二、目前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普遍注重教育规模的扩张,质量提升远远不足。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既定政策,然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迅速扩张,大家都想做大做强,已经形成了一种强扩张态势。这种速度型增长将高职院校的主要精力集中到了规模上,明显地暴露出重速度、重数量,忽视条件、忽视质量的倾向,造成了规模扩张过快、质量提升不足的后果,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配套设施不足,教学质量堪忧。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图书设备、教学仪器设备、实训基地等办学条件均达不到标准要求。现有的实践实训条件陈旧,学生的实践实训环节跟不上,学生的实践技能跟不上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最近几年,高职院校极力扩张规模,通过各种渠道借贷融资,圈地建房,已经耗尽了财力,缺乏经费购置实验实训设备,而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一些工科类专业,对实验实训设备的要求很高,更新换代周期很短,因而投资巨大,大部份院校财力所不及,导致很多院校是校园宏伟、校舍漂亮而实验实训设备简单、设施落后、数量不足,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学生得不到高标准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或由于设备设施的落后、老化,滞后于生产一线的发展与更新换代,接受了过时的技能训练,学生既浪费了学习时间,又不能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
(三)办学缺少特色,升格取向普遍。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办学缺乏自己鲜明的特色,或者是重复中专办学的传统,或者是简单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没有挣脱学科体系的束缚。由于学院之间竞争激烈,办学经费短缺,加之社会上各类思潮的影响,大多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高职院校都期望升格为本科,所以就没有在如何办出自己特色上下工夫,在办学的模式上与社会需求有所脱节,没有把握好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办学方向,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与高职的培养目标脱节,使高职学生毕业后没有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丧失了自身应有的优势和特色,削弱了竞争力。
(四)师资队伍尚未达到相应的水平和要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而许多高职院校的现任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普通高校转型而来或是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对高职教育的特点认识不足,拥有的只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缺少专业实践和操作技能,难以完全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五)学校分布不合理,布局有待优化。
高等职业学校分布不均,一是集中在沿海地区或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一是集中在中心城市。例如,湖北省绝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都集中在省会城市武汉,全省现有53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位于武汉市的就有30所,占57%;如果加上武汉城市圈其它8个地市的8所,武汉城市圈的高职院校总数为38所,占总数的71%。高等职业学校分布过于集中,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我们应优化高等职业学校布局,以适应全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基地的均衡。
三、阻碍高职教育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
我国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封建社会的国家,历来重仕轻商、重仕轻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老话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受儒、释、道三教影响颇深,这三者长期的融合积淀也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重道德而轻功利、重治术而轻自然,表现在教育实践上就体现为崇尚教育的伦理价值、贬低教育的实用价值。而这种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在认识高等职业教育时首先就存在着偏差,仅把高职教育当成一种“末位教育”,也使高职院校成了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成为学生、家长最无奈的选择。
(二)高职教育定位的偏差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教育部把“高职”与“高专”混合使用,统称为“高职高专”,这在一定程度上招致了对高职教育的误读,混淆了“层次”和“类型”,使大家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完全是一回事,都是一个教育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只能办专科层次。而实际上,“职业教育”的概念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应的是“高等普通教育”,它们同属于“高等教育”,二者只有类型的不同,没有层次的高低。
(三)对高职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关于高等教育成本补贴我国实行的是高学历高补贴,高等职业教育享受的国家补贴最低,这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因为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需要更高的教育成本,是一个高投入的领域,理应得到政府更多的经费支持。然而实际的情况是,由于对高职教育定位的偏差,高等职业教育被置于高等普通教育之下,从招生到经费的投入都享受最少的国家优惠政策,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不足,教学资源紧张,教学手段落后,升格取向普遍。
四、如何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科学定位。
所谓“高等教育”,是指“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各种教育及少量高等教育机构设置的一般教育课程计划所提供的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可描述为“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的高等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普通教育”一样,都属于“高等教育”,它们是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如果我们将“高等职业教育”置于“高等普通教育”之下,必将在许多方面对高职教育产生不利影响,阻碍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多元化。
随着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传统生产技术体系必须进入理论技术体系的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将进一步发展并逐层升级,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即形成与高等普通教育层次相匹配的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合理完善的层次结构,以培养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级高技术人才。
(三)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内涵。
“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衡量学院地位的标准,不在办学规模大小,而在办学质量高低;不在外延的扩张,而在内涵的提升。因此,在连续几年的扩大规模之后,高职院校应注重提高办学质量,苦练“内功”,提升内涵。
(四)培育高职院校精神。
高职院校精神,是一所院校的内在气质和价值追求,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理想和动力。它是在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中形成的无形的“精神财富”,对高职人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激励力,对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具有指向作用。如何培育高职院校精神呢?首先,高职院校应当确立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发展目标,因为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是培育高职院校精神的大环境。其次,通过多种途径,着力营造培育高职院校精神的校内环境。校风是学术氛围和人文氛围的结合,是高职院校精神的外在表现,是培育高职院校精神的小环境。院长的治院理念是院校精神形成的关键。院长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扮演着总设计师的角色,是学院发展的灵魂。高职院校精神的培育与学院领导者的教育造诣密切相关。
(五)扩展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高等职业教育要千方百计为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社会公民提供多种形式的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使“学者有其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与学分制职业教育、国内办学与国外办学并存的发展之路,形成完全开放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六)增强发展动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教师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为增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我们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教师拥有的只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缺乏专业实践和操作技能,所以我们必须把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李芳.我国高职教育滞后原因及对策[J].考试周刊,2007年第20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教学相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轨迹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
为了有效缓解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急缺的矛盾,国家教委于1980年批准成立了南京金陵职业大学、江汉大学、无锡职业大学等13所短期职业大学。这批职业大学的诞生,开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先例,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始。
在1985年到1993年这一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1985年和1991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明确强调“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时期。
1994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指出:“通过现有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995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1996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1996年9月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次把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第一次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地位。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非常明确地把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这一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了确立。
1999年,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召开,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同志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印发实施,为高等职业教育规范、健康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002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再一次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为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从1999年至今,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这些年中,不论是从招生规模还是在校生人数,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二、目前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普遍注重教育规模的扩张,质量提升远远不足。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既定政策,然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迅速扩张,大家都想做大做强,已经形成了一种强扩张态势。这种速度型增长将高职院校的主要精力集中到了规模上,明显地暴露出重速度、重数量,忽视条件、忽视质量的倾向,造成了规模扩张过快、质量提升不足的后果,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配套设施不足,教学质量堪忧。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图书设备、教学仪器设备、实训基地等办学条件均达不到标准要求。现有的实践实训条件陈旧,学生的实践实训环节跟不上,学生的实践技能跟不上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最近几年,高职院校极力扩张规模,通过各种渠道借贷融资,圈地建房,已经耗尽了财力,缺乏经费购置实验实训设备,而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一些工科类专业,对实验实训设备的要求很高,更新换代周期很短,因而投资巨大,大部份院校财力所不及,导致很多院校是校园宏伟、校舍漂亮而实验实训设备简单、设施落后、数量不足,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学生得不到高标准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或由于设备设施的落后、老化,滞后于生产一线的发展与更新换代,接受了过时的技能训练,学生既浪费了学习时间,又不能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
(三)办学缺少特色,升格取向普遍。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办学缺乏自己鲜明的特色,或者是重复中专办学的传统,或者是简单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没有挣脱学科体系的束缚。由于学院之间竞争激烈,办学经费短缺,加之社会上各类思潮的影响,大多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高职院校都期望升格为本科,所以就没有在如何办出自己特色上下工夫,在办学的模式上与社会需求有所脱节,没有把握好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办学方向,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与高职的培养目标脱节,使高职学生毕业后没有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丧失了自身应有的优势和特色,削弱了竞争力。
(四)师资队伍尚未达到相应的水平和要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而许多高职院校的现任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普通高校转型而来或是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对高职教育的特点认识不足,拥有的只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缺少专业实践和操作技能,难以完全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五)学校分布不合理,布局有待优化。
高等职业学校分布不均,一是集中在沿海地区或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一是集中在中心城市。例如,湖北省绝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都集中在省会城市武汉,全省现有53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位于武汉市的就有30所,占57%;如果加上武汉城市圈其它8个地市的8所,武汉城市圈的高职院校总数为38所,占总数的71%。高等职业学校分布过于集中,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我们应优化高等职业学校布局,以适应全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基地的均衡。
三、阻碍高职教育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
我国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封建社会的国家,历来重仕轻商、重仕轻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老话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受儒、释、道三教影响颇深,这三者长期的融合积淀也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重道德而轻功利、重治术而轻自然,表现在教育实践上就体现为崇尚教育的伦理价值、贬低教育的实用价值。而这种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在认识高等职业教育时首先就存在着偏差,仅把高职教育当成一种“末位教育”,也使高职院校成了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成为学生、家长最无奈的选择。
(二)高职教育定位的偏差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教育部把“高职”与“高专”混合使用,统称为“高职高专”,这在一定程度上招致了对高职教育的误读,混淆了“层次”和“类型”,使大家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完全是一回事,都是一个教育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只能办专科层次。而实际上,“职业教育”的概念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应的是“高等普通教育”,它们同属于“高等教育”,二者只有类型的不同,没有层次的高低。
(三)对高职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关于高等教育成本补贴我国实行的是高学历高补贴,高等职业教育享受的国家补贴最低,这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因为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需要更高的教育成本,是一个高投入的领域,理应得到政府更多的经费支持。然而实际的情况是,由于对高职教育定位的偏差,高等职业教育被置于高等普通教育之下,从招生到经费的投入都享受最少的国家优惠政策,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不足,教学资源紧张,教学手段落后,升格取向普遍。
四、如何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科学定位。
所谓“高等教育”,是指“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各种教育及少量高等教育机构设置的一般教育课程计划所提供的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可描述为“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的高等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普通教育”一样,都属于“高等教育”,它们是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如果我们将“高等职业教育”置于“高等普通教育”之下,必将在许多方面对高职教育产生不利影响,阻碍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多元化。
随着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传统生产技术体系必须进入理论技术体系的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将进一步发展并逐层升级,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即形成与高等普通教育层次相匹配的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合理完善的层次结构,以培养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级高技术人才。
(三)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内涵。
“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衡量学院地位的标准,不在办学规模大小,而在办学质量高低;不在外延的扩张,而在内涵的提升。因此,在连续几年的扩大规模之后,高职院校应注重提高办学质量,苦练“内功”,提升内涵。
(四)培育高职院校精神。
高职院校精神,是一所院校的内在气质和价值追求,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理想和动力。它是在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中形成的无形的“精神财富”,对高职人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激励力,对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具有指向作用。如何培育高职院校精神呢?首先,高职院校应当确立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发展目标,因为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是培育高职院校精神的大环境。其次,通过多种途径,着力营造培育高职院校精神的校内环境。校风是学术氛围和人文氛围的结合,是高职院校精神的外在表现,是培育高职院校精神的小环境。院长的治院理念是院校精神形成的关键。院长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扮演着总设计师的角色,是学院发展的灵魂。高职院校精神的培育与学院领导者的教育造诣密切相关。
(五)扩展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高等职业教育要千方百计为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社会公民提供多种形式的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使“学者有其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与学分制职业教育、国内办学与国外办学并存的发展之路,形成完全开放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六)增强发展动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教师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为增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我们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教师拥有的只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缺乏专业实践和操作技能,所以我们必须把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李芳.我国高职教育滞后原因及对策[J].考试周刊,2007年第20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教学相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