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阐述以“生态教育”为学校特色主题,共建“绿色生活”、共造“生态生活”、共创“艺术生活”、共享“分类小事”的活动,以使师生、家长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积极进行垃圾分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共创美好校园。
【关键词】垃圾分类 生态教育 和谐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018-02
垃圾分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回收资源的第一步,是将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前提条件,它能有效节约原生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带动绿色发展,引领绿色生活,是我们保护美丽家园的重要举措。校园,是我们播种希望的田野,是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乐园。在学校中推行垃圾分类,是我们创办绿色学校,进行生态教育,打造和谐育人氛围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如何推动垃圾分类呢?笔者近几年来进行一些探索,有了一定的收获。
一、共建“绿色生活”,让垃圾分类成为生活共识
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学校就垃圾分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垃圾分类成为学校生态德育的一部分,成为学校每一个师生的生活态度,从而共建“绿色生活”,树立绿色生活理念。
一是学校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通过教师大会、班主任月例会、大队委会等对教职工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培训,普及垃圾分类专业知识,明确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改变教职工的不良生活习惯,树立绿色生活理念。
二是学校在各办公室、教室、功能室及公共区域等地方集中投放标识规范、干净整洁的四分类垃圾桶和两分类垃圾桶,使垃圾分类在设施上有保障。
三是学校成立红领巾垃圾分类监督岗,严格执行分类收集和定时投放措施,对班级垃圾分类情况和校园集置点的投放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四是学校举办“垃圾分类知识小课堂”,向学生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使学生懂得垃圾分类的意义,并将垃圾分类纳入“五星班级评比”中。学校还为师生创设最佳垃圾分类教育生态环境,每月对垃圾分类实行情况进行总结并公示,树立垃圾分类典型班级和个人,引领学校垃圾分类工作有序开展,使师生形成共识,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和谐的校园环境。
五是学校开展创意垃圾箱设计活动,并为“绿色银行”提供存储处。各班学生以废旧纸张、塑料瓶等为材料,设计可回收垃圾箱。学生发挥他们的创意,动手制作形态各异的各种垃圾回收箱。如今,一个个具有艺术美感的垃圾箱成为班级靓丽的一角。这一活动的开展,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得到生态文明的教育。
二、共造“生态生活”,让垃圾分类成为自觉行动
学校把垃圾分类作为生态教育重要内容,并将之融入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感知生态生活、享受生态生活,自觉地把垃圾进行分类、放置,使垃圾分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一是开展“寻找最美的你”主题系列活动。学校开展选事、议事、行事、展事、评事等“五事”生态教育模式,选事,即主题计划——由学校政教处制订垃圾分类月主题活动方案,由年级组根据活动方案和年级实际情况设计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共性与个性相兼容的活动方案,从而引领活动有序地开展;议事,即主题阅读——各年级围绕垃圾分类月主题活动,精选相关歌曲、诗歌、故事等,组织学生学习、阅读;行事,即主题实践——结合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品德教育等,对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教育,并结合班级文化、社区文化等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展事,即主题展示——将垃圾分类月主题活动的收获及体会在全校进行分享,激发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习惯;评事,即主题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形式,对垃圾分类月主题活动进行回顾、反思。学校通过“五事”生态教育模式,将“垃圾分类”主题活动贯穿始终。比如,开展“垃圾分类手拉手,文明环保齐步走”“弯弯腰,伸伸手,让校园更美”“生态中国,生态位小(位子绿小学)——爱绿护绿”等书签制作、绘画、旧物改造主题活动;到全国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南宁)开展“垃圾去哪了”课外环保教育实践活动,普及垃圾分类、垃圾无害化处理知识;开设环保、美术校本课程,指导学生通过“垃圾分类”手抄报比赛及实践活动渗透垃圾分类理念;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开辟“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专栏,播放公益宣传广告,发布相关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和践行生态文明习惯的养成。通过开展这一系列活動,让垃圾分类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使垃圾分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四位一体,共同推行。学校加强与家庭、社区、线上平台进行四位一体互动,通过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推送学校微信公众号、给社区居民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学校成立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小手拉大手”系列志愿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倡导学生、父母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进行垃圾分类活动,让垃圾分类活动从校园蔓延到社区,从校园生活蔓延到社区生活,使整个社会行动起来,共创生态生活。
三、共创“艺术生活”,让垃圾分类成为生活时尚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如何把这项工作抓实办好,使垃圾分类成为时尚主题呢?学校师生、家长共创“艺术生活”,寓德于教,拓展生态环保教育渠道,以丰富多彩的生态活动,融垃圾分类于师生的日常行为中,让孩子体验新生活,让师生心中开出终身环保的美丽花朵,从而使垃圾分类成为师生的生活习惯,成为师生的生活时尚,建设美丽的家园。
一是构建校级、年级、班级网格生态教育基地,树立微笑时尚“美”一天的垃圾分类教育理念。学校生态教育基地分为科普知识宣传区、变废为宝展示区、旧物创意作品区、游戏互动体验区四个区域,其中,科普知识宣传区倡导位子绿小学学子保护地球、爱护城市,践行垃圾分类,让自然更美,让环境更好。变废为宝展示区展示学生使用易拉罐、竹子、木头、纸箱等制成精美的创意环保作品。旧物创意作品区学生用旧的玩具、小小的积木,拼出各种优美的环保图案,表现小创客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态度。游戏互动体验区立足学生群体,寓教于乐,让师生“在玩中学、玩中悟”,让垃圾分类知识深入人心。 年级生态教育基地是每个年级以一个学年一个主题的形式创设垃圾分类小长廊——“旧物改造DIY创意空间”,家长、学生、老师齐参与,进行素材的选择与整合,并围绕年级文化建设,将收集的可回收物易拉罐、塑料瓶、泡沫、硬纸盒等环保材料进行设计加工与艺术创作,美化学习生活环境。
班級生态教育基地是每个班级设置两分类垃圾桶,每班开展“绿色银行”活动。学校鼓励各班设置可回收垃圾袋或垃圾箱,将班级可回收物品分类存放,定期卖给废品回收站,并把所得费用作为班费,为同学们买班集体用品或奖品等。这既做到了环保,又使同学们树立了节约意识,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
二是构建活动平台,让学生体验、感悟垃圾分类和环保知识。学校成立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环保小先锋”“小手拉大手”系列志愿活动,让学生感悟、体验和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并带领学生到污水处理厂、乳业生产基地等企业参观,了解废气、废渣、废水等废料处理与排放方式,通过实地体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不定期开展垃圾分类主题绘画、书法、科技作品展等环保竞赛活动,通过各种竞赛,提高学生环保意识,使学生乐于并善于参与垃圾分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把垃圾分类付诸行动。
三是打造“创意空间”,让艺术融入垃圾分类行动中,使垃圾分类成为一种艺术生活。在创意空间里,通过“垃圾减量”“旧物改造DIY”,将生活元素提升为美的艺术。每一个班的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围绕年级文化主题收集可回收物进行设计、创作,并将之展示在班级走廊上,让每一道班级走廊都变成充满艺术魅力的垃圾分类宣传园地,成为校园美丽的风景线,使垃圾分类教育绽放独具匠心的人文之光,陶冶师生美的情操。
四、共享“分类小事”,“拾”尚生活每一天
学校从校园生活小事抓起,将垃圾分类环保教育融入各“小事”之中,让学生从一件件小事中感悟垃圾分类的道理。
一是创设绿色银行,让环境之美与节约之美并行。学校多年来持续开展“绿色银行”主题活动,鼓励各班设置可回收物品垃圾箱,将班级可回收物品垃圾分类存放,定期卖给废品回收站,并将所得作为爱心基金。学生每天都自觉地在校园里把废纸、废饮料瓶等可回收垃圾“拾”起,分类放到可回收垃圾箱,使“拾”变成一种风尚,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二是开展以生态作品为主题的爱心义卖活动,将生态教育与爱心教育融在一起。学校每学期组织开展以自制生态作品、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爱心义卖活动,学生将自制的生态作品、垃圾分类宣传品、自己不使用的旧物等进行交换、义卖,将善款捐给需要帮助的人。义卖活动使学生既对生态教育、垃圾分类有一定的体悟,又对爱心奉献有亲身的体验。
三是数字宣传,耳濡目染。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宣传阵地,开展垃圾分类公益宣传,在宣传栏等载体张贴、发布垃圾分类宣传广告,在微信公众号开辟“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专栏,利用各类宣传平台、载体播放垃圾分类公益宣传片,形成垃圾分类宣传的辐射效应。
学校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实践,以行动号召行动,把生态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中。在实施垃圾分类,营造美好环境中,学生不仅增强了生态环保意识,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人文情怀,而且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赵静,张明旭.旧料新生的环保新创意[J].经济研究导刊,2020(16).
[3]裴伟.实施生态德育 构建生态校园[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9).
注:本文系2020年南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生态教育:薄弱小学综合育人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云霏,女,汉族,一级教师,学士学位,南宁市教学骨干,现就职于南宁市位子渌小学,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农大明,壮族,广西天等县人,正高级老师,研究生学历,法学学士,广西特级教师,南宁市教坛明星,现就职于南宁市教科所,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责编 李 唐)
【关键词】垃圾分类 生态教育 和谐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018-02
垃圾分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回收资源的第一步,是将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前提条件,它能有效节约原生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带动绿色发展,引领绿色生活,是我们保护美丽家园的重要举措。校园,是我们播种希望的田野,是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乐园。在学校中推行垃圾分类,是我们创办绿色学校,进行生态教育,打造和谐育人氛围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如何推动垃圾分类呢?笔者近几年来进行一些探索,有了一定的收获。
一、共建“绿色生活”,让垃圾分类成为生活共识
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学校就垃圾分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垃圾分类成为学校生态德育的一部分,成为学校每一个师生的生活态度,从而共建“绿色生活”,树立绿色生活理念。
一是学校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通过教师大会、班主任月例会、大队委会等对教职工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培训,普及垃圾分类专业知识,明确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改变教职工的不良生活习惯,树立绿色生活理念。
二是学校在各办公室、教室、功能室及公共区域等地方集中投放标识规范、干净整洁的四分类垃圾桶和两分类垃圾桶,使垃圾分类在设施上有保障。
三是学校成立红领巾垃圾分类监督岗,严格执行分类收集和定时投放措施,对班级垃圾分类情况和校园集置点的投放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四是学校举办“垃圾分类知识小课堂”,向学生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使学生懂得垃圾分类的意义,并将垃圾分类纳入“五星班级评比”中。学校还为师生创设最佳垃圾分类教育生态环境,每月对垃圾分类实行情况进行总结并公示,树立垃圾分类典型班级和个人,引领学校垃圾分类工作有序开展,使师生形成共识,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和谐的校园环境。
五是学校开展创意垃圾箱设计活动,并为“绿色银行”提供存储处。各班学生以废旧纸张、塑料瓶等为材料,设计可回收垃圾箱。学生发挥他们的创意,动手制作形态各异的各种垃圾回收箱。如今,一个个具有艺术美感的垃圾箱成为班级靓丽的一角。这一活动的开展,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得到生态文明的教育。
二、共造“生态生活”,让垃圾分类成为自觉行动
学校把垃圾分类作为生态教育重要内容,并将之融入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感知生态生活、享受生态生活,自觉地把垃圾进行分类、放置,使垃圾分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一是开展“寻找最美的你”主题系列活动。学校开展选事、议事、行事、展事、评事等“五事”生态教育模式,选事,即主题计划——由学校政教处制订垃圾分类月主题活动方案,由年级组根据活动方案和年级实际情况设计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共性与个性相兼容的活动方案,从而引领活动有序地开展;议事,即主题阅读——各年级围绕垃圾分类月主题活动,精选相关歌曲、诗歌、故事等,组织学生学习、阅读;行事,即主题实践——结合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品德教育等,对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教育,并结合班级文化、社区文化等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展事,即主题展示——将垃圾分类月主题活动的收获及体会在全校进行分享,激发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习惯;评事,即主题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形式,对垃圾分类月主题活动进行回顾、反思。学校通过“五事”生态教育模式,将“垃圾分类”主题活动贯穿始终。比如,开展“垃圾分类手拉手,文明环保齐步走”“弯弯腰,伸伸手,让校园更美”“生态中国,生态位小(位子绿小学)——爱绿护绿”等书签制作、绘画、旧物改造主题活动;到全国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南宁)开展“垃圾去哪了”课外环保教育实践活动,普及垃圾分类、垃圾无害化处理知识;开设环保、美术校本课程,指导学生通过“垃圾分类”手抄报比赛及实践活动渗透垃圾分类理念;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开辟“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专栏,播放公益宣传广告,发布相关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和践行生态文明习惯的养成。通过开展这一系列活動,让垃圾分类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使垃圾分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四位一体,共同推行。学校加强与家庭、社区、线上平台进行四位一体互动,通过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推送学校微信公众号、给社区居民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学校成立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小手拉大手”系列志愿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倡导学生、父母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进行垃圾分类活动,让垃圾分类活动从校园蔓延到社区,从校园生活蔓延到社区生活,使整个社会行动起来,共创生态生活。
三、共创“艺术生活”,让垃圾分类成为生活时尚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如何把这项工作抓实办好,使垃圾分类成为时尚主题呢?学校师生、家长共创“艺术生活”,寓德于教,拓展生态环保教育渠道,以丰富多彩的生态活动,融垃圾分类于师生的日常行为中,让孩子体验新生活,让师生心中开出终身环保的美丽花朵,从而使垃圾分类成为师生的生活习惯,成为师生的生活时尚,建设美丽的家园。
一是构建校级、年级、班级网格生态教育基地,树立微笑时尚“美”一天的垃圾分类教育理念。学校生态教育基地分为科普知识宣传区、变废为宝展示区、旧物创意作品区、游戏互动体验区四个区域,其中,科普知识宣传区倡导位子绿小学学子保护地球、爱护城市,践行垃圾分类,让自然更美,让环境更好。变废为宝展示区展示学生使用易拉罐、竹子、木头、纸箱等制成精美的创意环保作品。旧物创意作品区学生用旧的玩具、小小的积木,拼出各种优美的环保图案,表现小创客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态度。游戏互动体验区立足学生群体,寓教于乐,让师生“在玩中学、玩中悟”,让垃圾分类知识深入人心。 年级生态教育基地是每个年级以一个学年一个主题的形式创设垃圾分类小长廊——“旧物改造DIY创意空间”,家长、学生、老师齐参与,进行素材的选择与整合,并围绕年级文化建设,将收集的可回收物易拉罐、塑料瓶、泡沫、硬纸盒等环保材料进行设计加工与艺术创作,美化学习生活环境。
班級生态教育基地是每个班级设置两分类垃圾桶,每班开展“绿色银行”活动。学校鼓励各班设置可回收垃圾袋或垃圾箱,将班级可回收物品分类存放,定期卖给废品回收站,并把所得费用作为班费,为同学们买班集体用品或奖品等。这既做到了环保,又使同学们树立了节约意识,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
二是构建活动平台,让学生体验、感悟垃圾分类和环保知识。学校成立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环保小先锋”“小手拉大手”系列志愿活动,让学生感悟、体验和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并带领学生到污水处理厂、乳业生产基地等企业参观,了解废气、废渣、废水等废料处理与排放方式,通过实地体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不定期开展垃圾分类主题绘画、书法、科技作品展等环保竞赛活动,通过各种竞赛,提高学生环保意识,使学生乐于并善于参与垃圾分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把垃圾分类付诸行动。
三是打造“创意空间”,让艺术融入垃圾分类行动中,使垃圾分类成为一种艺术生活。在创意空间里,通过“垃圾减量”“旧物改造DIY”,将生活元素提升为美的艺术。每一个班的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围绕年级文化主题收集可回收物进行设计、创作,并将之展示在班级走廊上,让每一道班级走廊都变成充满艺术魅力的垃圾分类宣传园地,成为校园美丽的风景线,使垃圾分类教育绽放独具匠心的人文之光,陶冶师生美的情操。
四、共享“分类小事”,“拾”尚生活每一天
学校从校园生活小事抓起,将垃圾分类环保教育融入各“小事”之中,让学生从一件件小事中感悟垃圾分类的道理。
一是创设绿色银行,让环境之美与节约之美并行。学校多年来持续开展“绿色银行”主题活动,鼓励各班设置可回收物品垃圾箱,将班级可回收物品垃圾分类存放,定期卖给废品回收站,并将所得作为爱心基金。学生每天都自觉地在校园里把废纸、废饮料瓶等可回收垃圾“拾”起,分类放到可回收垃圾箱,使“拾”变成一种风尚,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二是开展以生态作品为主题的爱心义卖活动,将生态教育与爱心教育融在一起。学校每学期组织开展以自制生态作品、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爱心义卖活动,学生将自制的生态作品、垃圾分类宣传品、自己不使用的旧物等进行交换、义卖,将善款捐给需要帮助的人。义卖活动使学生既对生态教育、垃圾分类有一定的体悟,又对爱心奉献有亲身的体验。
三是数字宣传,耳濡目染。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宣传阵地,开展垃圾分类公益宣传,在宣传栏等载体张贴、发布垃圾分类宣传广告,在微信公众号开辟“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专栏,利用各类宣传平台、载体播放垃圾分类公益宣传片,形成垃圾分类宣传的辐射效应。
学校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实践,以行动号召行动,把生态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中。在实施垃圾分类,营造美好环境中,学生不仅增强了生态环保意识,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人文情怀,而且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赵静,张明旭.旧料新生的环保新创意[J].经济研究导刊,2020(16).
[3]裴伟.实施生态德育 构建生态校园[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9).
注:本文系2020年南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生态教育:薄弱小学综合育人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云霏,女,汉族,一级教师,学士学位,南宁市教学骨干,现就职于南宁市位子渌小学,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农大明,壮族,广西天等县人,正高级老师,研究生学历,法学学士,广西特级教师,南宁市教坛明星,现就职于南宁市教科所,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责编 李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