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术后胫腓远端骨性连接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其对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方法对1991年10月至2013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47例下肢骨折术后出现胫腓远端骨性连接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15~68岁,平均(39±13)岁。记录患者的原始骨折类型,内固定方式,胫腓远端骨性连接的影像学特点。此外,记录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的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患侧和健侧踝关节活动度对比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
结果47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5.4个月(3~204个月),其中踝关节骨折34例(72.3%),胫腓骨远端骨折7例(14.9%),胫腓骨骨干骨折1例(2.1%),胫骨干骨折合并外踝骨折2例(4.3%),Pilon骨折3例(6.4%)。在踝关节骨折患者中,76.5%(26/34)胫腓间骨性连接发生在下胫腓联合部位,23.5%(8/34)在下胫腓联合近端;在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中,85.7%(6/7)骨性连接位于骨折线水平;在行下胫腓螺钉固定的患者中,88.9%(8/9)骨性连接位于下胫腓螺钉的置钉水平;在行胫骨髓内针固定的患者中,骨性连接均位于远端锁钉水平。末次随访时,与健侧相比,患侧踝关节活动度主动跖屈较健侧减小0°(0°, 5°),主动背伸减小2°(0°, 5°),被动背伸减小5°(0°, 10°),双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93、-4.491、-5.130,均P<0.05)。随访期间,4例诉患侧踝部不适,但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
结论骨折术后胫腓远端骨性连接多发生在骨折线部位、下胫腓螺钉部位、胫骨髓内针远端锁钉部位。与健侧相比,患侧踝关节活动度下降,但不会引起明显症状和功能障碍,无需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