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目前国家高等职业教育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关系到每所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为了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发现和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思想教育 培养目标 特色专业 双师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1-02
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的职业教育生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得到了辉煌成就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出现了有许多缺点,已经反映出有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完善,人才培养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教育思想偏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是其强大的生命力。高等职业教育坚持的指导思想为服务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学校,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无法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思维和模式,未能突破“学科中心”和“学术为导向”的束缚。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技能人才,而不是学术型人才,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应由有计划地训练过渡到以市场为导向,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和就业为基础转型,改变办学思想,并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2.师资队伍力量还较薄弱,结构不合理
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不稳定是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职业教育较低的生活条件,使得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不愿意到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也试图引进博士和学术带头人,但由于社会对高职的认可度不高,这些有才华的人担心高职院校没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梯队,怕自己的发展前景不好的。因此,高职院校难以引进和保持强大的人才,师资力量薄弱,队伍并不稳定。同时,结构不合理是高职院校教师刚毕业的人员占多数,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人数较少,大多是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少数的研究生学位或以上的教师,高级教师和学科领导人少。
3.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数量增加,但就业率不是很高。首先,由于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少,教师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再加上实训室设备有限,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实际项目,因此动手能力不强,专业素质差。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结构也有所改变,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将变得更加多样化的就业形式。一次就业定终身,这个想法将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一些不切实际和期望过高的学生,不希望去一个小城市,不想去小单位,但又缺乏创业意识,这样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就困难重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以上的三个方面,如办学模式单一,缺乏职前职后的沟通;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经济、技术的发展有所脱节;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终结性的,服务于学生第一次就业,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学校的运作机制有的也没有转到市场经济的机制上来等等。那么针对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要对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做出转变,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
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我们需要做出及时的变化
1.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制定要面向未来发展
制定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又要考虑到现代社会对人才基础的要求。高职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这里所说的理论并不是局限于某单一学科,而是针对某一岗位群的所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理论功底深厚,可以为接受终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毕业生不仅能适应现在社会某一岗位的要求,也具有发展的潜能,以适应未来新出现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现在通行的说法“够用”。现在的培养目标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高职生不仅仅是职业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应成为素质型人才。
2.科学调整专业结构,适应社会发展规律
既要突出特色专业又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既要保证专业设置科学,又要有一定的超前发展思路。具体来说:首先,要保持适度的专业规模和专业的相对稳定性,形成专业结构的综合优势。其次,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要正确,专业划分要科学,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明确,专业设置的操作过程要科学。最后,通过调查和科学分析,弄清科技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基础,抓住时机,长远规划,创造条件增设新专业和改造相对老化的专业,以满足学生、专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在当前教育投入普遍不足的现状下,只靠学校自身是难以解决的。即使发达国家,也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每个专业都要办一个工厂作为学生的实训场所。因而,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有形资产和资源优势,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实现社会资源教育化,以完善学校实践教学体系。这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孙建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崔民初.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供求失衡与对策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02(1):14
[3]肖丽君,胡和平.国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趋势[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4]杨金土等.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1995(6)
[5]张振平.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2002
[6]彭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5):17
[7]郭捍华.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6):12
【关键词】思想教育 培养目标 特色专业 双师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1-02
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的职业教育生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得到了辉煌成就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出现了有许多缺点,已经反映出有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完善,人才培养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教育思想偏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是其强大的生命力。高等职业教育坚持的指导思想为服务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学校,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无法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思维和模式,未能突破“学科中心”和“学术为导向”的束缚。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技能人才,而不是学术型人才,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应由有计划地训练过渡到以市场为导向,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和就业为基础转型,改变办学思想,并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2.师资队伍力量还较薄弱,结构不合理
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不稳定是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职业教育较低的生活条件,使得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不愿意到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也试图引进博士和学术带头人,但由于社会对高职的认可度不高,这些有才华的人担心高职院校没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梯队,怕自己的发展前景不好的。因此,高职院校难以引进和保持强大的人才,师资力量薄弱,队伍并不稳定。同时,结构不合理是高职院校教师刚毕业的人员占多数,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人数较少,大多是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少数的研究生学位或以上的教师,高级教师和学科领导人少。
3.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数量增加,但就业率不是很高。首先,由于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少,教师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再加上实训室设备有限,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实际项目,因此动手能力不强,专业素质差。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结构也有所改变,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将变得更加多样化的就业形式。一次就业定终身,这个想法将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一些不切实际和期望过高的学生,不希望去一个小城市,不想去小单位,但又缺乏创业意识,这样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就困难重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以上的三个方面,如办学模式单一,缺乏职前职后的沟通;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经济、技术的发展有所脱节;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终结性的,服务于学生第一次就业,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学校的运作机制有的也没有转到市场经济的机制上来等等。那么针对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要对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做出转变,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
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我们需要做出及时的变化
1.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制定要面向未来发展
制定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又要考虑到现代社会对人才基础的要求。高职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这里所说的理论并不是局限于某单一学科,而是针对某一岗位群的所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理论功底深厚,可以为接受终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毕业生不仅能适应现在社会某一岗位的要求,也具有发展的潜能,以适应未来新出现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现在通行的说法“够用”。现在的培养目标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高职生不仅仅是职业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应成为素质型人才。
2.科学调整专业结构,适应社会发展规律
既要突出特色专业又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既要保证专业设置科学,又要有一定的超前发展思路。具体来说:首先,要保持适度的专业规模和专业的相对稳定性,形成专业结构的综合优势。其次,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要正确,专业划分要科学,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明确,专业设置的操作过程要科学。最后,通过调查和科学分析,弄清科技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基础,抓住时机,长远规划,创造条件增设新专业和改造相对老化的专业,以满足学生、专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在当前教育投入普遍不足的现状下,只靠学校自身是难以解决的。即使发达国家,也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每个专业都要办一个工厂作为学生的实训场所。因而,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有形资产和资源优势,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实现社会资源教育化,以完善学校实践教学体系。这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孙建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崔民初.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供求失衡与对策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02(1):14
[3]肖丽君,胡和平.国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趋势[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4]杨金土等.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1995(6)
[5]张振平.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2002
[6]彭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5):17
[7]郭捍华.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