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话是师生在课堂上就教学信息所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是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新课改在高中蒙语文教学中的逐渐深入,对话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成为了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本文从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几点提高高中蒙语文课堂对话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法,希望能对提高高中蒙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所帮助。【关键词】高中蒙语文课堂教学对话教学《高中蒙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蒙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的动态过程”。可是在实施的进程中,许多教师仍未摒弃过去那种教师一问学生一答的对话模式。在国内,对话教学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相对较少,尤其是对蒙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高中蒙语文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实施者,应紧跟新课改的改革步伐,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探寻对话教学的实施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为推进新课改的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如何才能摆脱传统的课堂师生间的问答形式,达到蒙语文新课标所提出的多重对话要求呢?笔者在多年理念与实践的探索中,巧妙地将对话教学渗透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进程中,并与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整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平等为前提,实现以人为本的对话教学
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实施对话教学的前提。而且建立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也符合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平等的对话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放下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架子。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课堂是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的互动舞台,对话教学的核心观念是平等与民主,我们只有构建了和谐愉悦、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能有效的开展对话教学。在对话中老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并循循善诱加以启发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作者的心情,去体验作品中的人物,让学生在对话实践中理解生活、世界及其自我。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学生可能会觉得课文里面的祥林嫂的所作所为很可笑很傻,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对学生的这种想法随便加以批判,而是要引导学生们学会换位思考,走进祥林嫂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让学生们想一想,如果他是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祥林嫂,那他又会选择如何去做?课下,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们推荐鲁迅的其他小说,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进一步去感受鲁迅文中的“残酷社会的封建主义”。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话愿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本身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对高中蒙语文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对话愿望,使学生产生浓烈求知欲望,主动积极的去探索、去学习,进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对话互动都是在一定情境中生发出来的。如在学习《离骚》这一课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们观看屈原的记录片及电影,在观看后,教师有意提出几个问题:屈原为何要抱石沉江?他到底遭遇了什么忧虑?并要求学生从电影和课文中去寻求答案。学生们置问题于其中,纷纷敞开心胸,你一言我一语的进行双向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话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要想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提问是关键。
三、“对话”内容简单化、生活化
美是一种教学感受,同样也是一种学习感受,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才能趣盎然,津津乐道。然而,这里所说的美不是艺术抽象之美,而是一种源于生活的平凡之美,构建最朴实的生活情境,用最朴实的生活“对话”,让学生有话可话,有感可言。这样“对话”的结果,学生理解容易,并且深刻、持久。因此,教师构建“对话”话题或内容一定要生活化,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场景和事务,使学生在生活实践发掘美,产生对美的渴望,从而有话可说,能够与教师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基于此,教师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进行审美观的提升。这种“对话”与讨论的过程才是与情感体验相融和的。简言之,以生活中的问题为内容的“对话”,可以从中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美感,养成高品质的审美素养。
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古人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无论任何人看待问题总会存在片面性,而学生更是缺乏人生经验,看待问题只会更加片面。为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通过小组间的对话,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识。这种对话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索的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也是高中蒙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鸿门宴》一课,刘邦与项羽是其中的两个传奇人物,教师完全有必要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探讨这两位大人物,发表自己的观点。当然,学生讨论之中可能产生观点上的分歧,教师不需要特别斧正,而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根据。课后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通过阅读《史记》相关内容、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进一步补充和修正自己的观点,然后进一步探讨和陈述自己的看法。这个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善自我建构。
五、教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一直以来,教师普遍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是“重结果轻过程”。许多教师提倡对话教学,但却没有掌握对话教学的真谛,又迫于各种压力,只能对把蒙语文课堂对话的过程仅仅看成是达到目的的途径,获得结果的手段,尽量缩短、尽量简化。这样只有一种结果,学生来不及在对话中生成蒙语文知识,更来不及享受和内化对话之美。新课程给我们带来启迪的同时也迎来了挑战,我们在教学探索中走弯路不足为怪,但要坚持新课程中心理念不变,坚持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的对话舞台。蒙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过程比对话的结果更重要。为此我们要勇于直面实践中出现的偏差,尽量减少蒙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误区,在课堂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和关注课堂对话的过程,这样才能学会学习和学会对话。
总之,对话教学可以改变沉闷的蒙语文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但其理论与实践都不够成熟,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摸索中前进。换言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贡献自己的教学热情,使对话教学实践更成熟、更有效。
一、以平等为前提,实现以人为本的对话教学
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实施对话教学的前提。而且建立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也符合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平等的对话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放下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架子。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课堂是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的互动舞台,对话教学的核心观念是平等与民主,我们只有构建了和谐愉悦、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能有效的开展对话教学。在对话中老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并循循善诱加以启发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作者的心情,去体验作品中的人物,让学生在对话实践中理解生活、世界及其自我。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学生可能会觉得课文里面的祥林嫂的所作所为很可笑很傻,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对学生的这种想法随便加以批判,而是要引导学生们学会换位思考,走进祥林嫂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让学生们想一想,如果他是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祥林嫂,那他又会选择如何去做?课下,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们推荐鲁迅的其他小说,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进一步去感受鲁迅文中的“残酷社会的封建主义”。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话愿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本身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对高中蒙语文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对话愿望,使学生产生浓烈求知欲望,主动积极的去探索、去学习,进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对话互动都是在一定情境中生发出来的。如在学习《离骚》这一课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们观看屈原的记录片及电影,在观看后,教师有意提出几个问题:屈原为何要抱石沉江?他到底遭遇了什么忧虑?并要求学生从电影和课文中去寻求答案。学生们置问题于其中,纷纷敞开心胸,你一言我一语的进行双向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话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要想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提问是关键。
三、“对话”内容简单化、生活化
美是一种教学感受,同样也是一种学习感受,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才能趣盎然,津津乐道。然而,这里所说的美不是艺术抽象之美,而是一种源于生活的平凡之美,构建最朴实的生活情境,用最朴实的生活“对话”,让学生有话可话,有感可言。这样“对话”的结果,学生理解容易,并且深刻、持久。因此,教师构建“对话”话题或内容一定要生活化,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场景和事务,使学生在生活实践发掘美,产生对美的渴望,从而有话可说,能够与教师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基于此,教师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进行审美观的提升。这种“对话”与讨论的过程才是与情感体验相融和的。简言之,以生活中的问题为内容的“对话”,可以从中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美感,养成高品质的审美素养。
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古人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无论任何人看待问题总会存在片面性,而学生更是缺乏人生经验,看待问题只会更加片面。为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通过小组间的对话,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识。这种对话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索的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也是高中蒙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鸿门宴》一课,刘邦与项羽是其中的两个传奇人物,教师完全有必要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探讨这两位大人物,发表自己的观点。当然,学生讨论之中可能产生观点上的分歧,教师不需要特别斧正,而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根据。课后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通过阅读《史记》相关内容、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进一步补充和修正自己的观点,然后进一步探讨和陈述自己的看法。这个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善自我建构。
五、教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一直以来,教师普遍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是“重结果轻过程”。许多教师提倡对话教学,但却没有掌握对话教学的真谛,又迫于各种压力,只能对把蒙语文课堂对话的过程仅仅看成是达到目的的途径,获得结果的手段,尽量缩短、尽量简化。这样只有一种结果,学生来不及在对话中生成蒙语文知识,更来不及享受和内化对话之美。新课程给我们带来启迪的同时也迎来了挑战,我们在教学探索中走弯路不足为怪,但要坚持新课程中心理念不变,坚持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的对话舞台。蒙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过程比对话的结果更重要。为此我们要勇于直面实践中出现的偏差,尽量减少蒙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误区,在课堂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和关注课堂对话的过程,这样才能学会学习和学会对话。
总之,对话教学可以改变沉闷的蒙语文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但其理论与实践都不够成熟,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摸索中前进。换言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贡献自己的教学热情,使对话教学实践更成熟、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