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心理科学认为:学生的求知、发展和成才,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过程。从学生求知发展的整体目标和体系来看,学生的品德、文化、身体、审美、劳动、心理乃至创新等方面的素质是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的,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优化,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健全创新人格的最佳途径。
一、提供选择机会,养成自主意识
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愿望,多给予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有自由思考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从很多案例可以发现,身心快乐者,必然是具有自主感的人。何况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具有直观性、盲目性、广泛性,并且随生随灭,为时短暂。对于小学生的兴趣,如果给予过多的干涉限制,学生会产生反感。久而久之,要么对老师失去信赖感,要么养成依赖心理,只会按老师的旨意行事,缺乏独立处事的能力,这就会失去很多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良机。因此,给予学生自由选择机会,放手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他们在活动中去思考、去感受、去体验。
二、帮助体验成功,增强成就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他过去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有关。成功经验能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而过多的失败,则会大大削弱学生的成就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创造机会,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显得极其重要。尤其是学习较差的学生,过多的失败,会使他们严重缺乏成就动机和上进心。而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往往又不被教师了解,即使他们尽了努力,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赞扬,以致形成恶性循环。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是帮助这些学生改变“失败者”的形象。教师要精心创设条件,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长,组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才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唤起被人尊重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上进心,增强自信心。
获得成功是每一个人的共同愿望,教师不仅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还要改进评价成功的标准。一方面应注意要求不宜过高,以免超出能力范围,致使学生受挫;另一方面,提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使他们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取得进步或成绩,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营造创造氛围,激发创新潜能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身的。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这就是说,教育教学工作既可发展、促成,也可阻止、妨碍创造精神的发展。而素质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借助创造性学习的方式,使人的一切潜能都能挖掘出来,作为“人本教育”这一环节的创造教育资源。
看一下孩子玩玩具我们会知道,玩具制造商常常是从孩子别出心裁的玩法中得到启示,而设计出新的玩具式样。实际上,孩子的创造力就是在不断地摸索新的玩法和变换新的花样中产生出来的。然而,如果叫孩子按照玩具说明书的要求去玩,或者总是对孩子说“这玩具该这么玩”。会抑制孩子创造力,使孩子失去摸索新玩法的热情,扼杀孩子丰富的想像力。当然,也有些孩子是知道玩法后才产生兴趣的。这就需要适当给以启示。但也不是命令孩子这样做或那样做,而要问问孩子“这么玩怎么样”、“想想还可以怎么玩”,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让孩子自己动脑筋思考怎样玩。放手让孩子去活动。给孩子自主活动的充分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充满信心的自主性活动中激发创新意识,感受创造的快乐。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中,要尽量减少教师教的活动量。增强学生学的活动量,创设能够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动手操作的机会,变指导性的“这么办”为启发性的“怎么办”,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其创造能力。开展课余活动时,要解除各种条条框框,给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理想的空间。
四、利用受挫机会,培养耐挫能力
孩子在不断的尝试及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遭受挫折。世上没有常胜将军,要成为创造性人才,必须具有耐挫力,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当孩子受挫折时,老师或家长不能表示怜悯,更不能给予补偿。怜悯只能增加受挫折的不良情绪,不利于自我调节。而给予补偿,学生会把自己所受的挫折转嫁给别人,挫折的负面情绪让别人替他负担。然而,当孩子受到挫折时,老师或家长给予的鼓励和帮助却犹如及时雨。鼓励是对受挫折学生的处境和情绪反应的理解,投以完全信任的目光,相信学生下回一定能够成功。同时,还可给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失败后成功及受挫后自强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明白道理,养成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另外,还可以与学生一起找出失败的原因,以减少创造的盲目性,少走弯路,早日实现奋斗的目标。
一、提供选择机会,养成自主意识
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愿望,多给予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有自由思考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从很多案例可以发现,身心快乐者,必然是具有自主感的人。何况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具有直观性、盲目性、广泛性,并且随生随灭,为时短暂。对于小学生的兴趣,如果给予过多的干涉限制,学生会产生反感。久而久之,要么对老师失去信赖感,要么养成依赖心理,只会按老师的旨意行事,缺乏独立处事的能力,这就会失去很多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良机。因此,给予学生自由选择机会,放手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他们在活动中去思考、去感受、去体验。
二、帮助体验成功,增强成就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他过去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有关。成功经验能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而过多的失败,则会大大削弱学生的成就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创造机会,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显得极其重要。尤其是学习较差的学生,过多的失败,会使他们严重缺乏成就动机和上进心。而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往往又不被教师了解,即使他们尽了努力,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赞扬,以致形成恶性循环。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是帮助这些学生改变“失败者”的形象。教师要精心创设条件,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长,组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才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唤起被人尊重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上进心,增强自信心。
获得成功是每一个人的共同愿望,教师不仅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还要改进评价成功的标准。一方面应注意要求不宜过高,以免超出能力范围,致使学生受挫;另一方面,提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使他们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取得进步或成绩,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营造创造氛围,激发创新潜能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身的。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这就是说,教育教学工作既可发展、促成,也可阻止、妨碍创造精神的发展。而素质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借助创造性学习的方式,使人的一切潜能都能挖掘出来,作为“人本教育”这一环节的创造教育资源。
看一下孩子玩玩具我们会知道,玩具制造商常常是从孩子别出心裁的玩法中得到启示,而设计出新的玩具式样。实际上,孩子的创造力就是在不断地摸索新的玩法和变换新的花样中产生出来的。然而,如果叫孩子按照玩具说明书的要求去玩,或者总是对孩子说“这玩具该这么玩”。会抑制孩子创造力,使孩子失去摸索新玩法的热情,扼杀孩子丰富的想像力。当然,也有些孩子是知道玩法后才产生兴趣的。这就需要适当给以启示。但也不是命令孩子这样做或那样做,而要问问孩子“这么玩怎么样”、“想想还可以怎么玩”,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让孩子自己动脑筋思考怎样玩。放手让孩子去活动。给孩子自主活动的充分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充满信心的自主性活动中激发创新意识,感受创造的快乐。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中,要尽量减少教师教的活动量。增强学生学的活动量,创设能够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动手操作的机会,变指导性的“这么办”为启发性的“怎么办”,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其创造能力。开展课余活动时,要解除各种条条框框,给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理想的空间。
四、利用受挫机会,培养耐挫能力
孩子在不断的尝试及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遭受挫折。世上没有常胜将军,要成为创造性人才,必须具有耐挫力,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当孩子受挫折时,老师或家长不能表示怜悯,更不能给予补偿。怜悯只能增加受挫折的不良情绪,不利于自我调节。而给予补偿,学生会把自己所受的挫折转嫁给别人,挫折的负面情绪让别人替他负担。然而,当孩子受到挫折时,老师或家长给予的鼓励和帮助却犹如及时雨。鼓励是对受挫折学生的处境和情绪反应的理解,投以完全信任的目光,相信学生下回一定能够成功。同时,还可给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失败后成功及受挫后自强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明白道理,养成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另外,还可以与学生一起找出失败的原因,以减少创造的盲目性,少走弯路,早日实现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