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儿的第二语言习得有其自身的规律,从少儿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及学习策略四个方面对其优势进行分析,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少儿;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19402
少儿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特殊学习群体,他们特点独具,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他们与其他教学对象的差异,才有可能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少儿汉语教学的规律,并全面地认识世界少儿汉语教学在整个世界汉语教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拟从少儿二语习得的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学习策略四个方面来揭示少儿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与优势。
1少儿学习第二语言特点及优势
1.1社会因素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少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他们的周围经常可以遭遇到与自己文化、语言迥异的人群,这使少儿们在无意中对异于自己本族的语言和文化等产生好奇心,进而产生了学习的动机。而少儿学习的外在动机则可能是: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奖励、同伴的羡慕、参加某种趣味比赛,这样的外部动机又会反过来促进他们的内在动机中的兴趣,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另外,由于少儿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强,他们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往往是开放的、融合的,愿意无意识地进人一个新的环境,接受新环境的一切新的东西,这样就有助于少儿在单纯的动机中轻松地习得第二语言。
1.2生理因素
首先,我们必须对世界少儿汉语教学中“少儿”这一名词进行明确地界定,我们所指的“少儿”应该是从跨过幼儿阶段到接近青春期的“少年儿童”这一年龄段,大约是614岁。就语言习得而言,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生理阶段,人们早已普遍注意到儿童学习第二语言要比成人容易些、有效些,学者们为证明这一假设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是:学习一种第二语言应从6岁(也有一部分人说4岁)至青春期到来之前进行,因为这期间可能存在一个关键期。(廖崇阳,2006)
众所周知,少儿正处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特别是语音发展的敏感期,其语言模仿能力强,尤其体现在语音学习上。少儿的发音器达到灵敏的极限,耳朵能辨别语音、语调上的细微差别,口舌能准确地模仿多种声音,对语音的把握最为纯正,这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3心理因素
少儿的认知系统尚未完全形成,使得他们对任何新事物都具有极度的开放性和愿意接受性。把一块海绵放入水中,海绵会很快的把水吸进自己的体内。幼儿的大脑就象海绵,他们的“工作”就是以吸收的方式在环境中学习。从字面上来说,即指孩子们会从环境中吸收信息,这一点在两岁小孩学习其母语的过程中,是显而易见的,他不需要正式的教导、刻意的学习;也不象大人学习外语一样,须经过漫长而乏味的学习过程。对一个小孩来说,运用全身所有的感官,去研究他周遭这个有趣的环境而获得信息,是一个自然而愉快的活动。
少儿之间的交流,只需较少语言的参与即可实现,而且用于交流的语言结构简单,甚至还可借助大量体态动作,使少儿在掌握少量的第二语言情况下就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增强了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另外,少儿学习第二语言心理负担小,不会因害羞或怕出错而不愿开口,这使得他们有更多的表达机会,把
第二语言当作一种新的“语音游戏”来玩。
1.4学习策略
一般的研究认为,成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主动采用很多的学习策略,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目的性地提高自己学习第二语言的效率。相对而言,少儿的学习目的性较弱,所以主动采用各种不同的学习策略的可能性较小。
但是,据心理学家研究,学习策略中有一个构成因素十分引人注意,即所谓“场独立(field independence)”和“场依存(field dependence)”(Myron H.Dembo,1988),这两个概念是从心理学的图形识别的研究中引入的,它们是用来衡量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对外界的依赖程度的指标,个体的学习活动受环境背景影响大,属于场依存型,相反则属于场独立型。场依存型的学习者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非常注意社会场,受他人影响大,而场独立型的学习者则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对那些非人际的抽象的东西感兴趣。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由于场独立型的学习者分析能力强,能从一定的语境中把语言项目分离出来,长于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形式,而场依存型的学习者则长于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他们关心别人,善于与别人交往,因而易于在交际中潜意识地习得语言。研究表明,少儿的场依存倾向强,所以易于在自然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成人的场独立倾向强,适合在教学课堂上学习语言。
然而,Krashen(1981,1982)认为,只有自然吸收的语言才能转化为口头的熟练掌握,语言“习得”与“学习”不同,它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正在习得语言这一事实,但是能意识到他们正在用语言进行交际,因此他把“习得”和“学习”两种方式分别用不同的术语“picking up a language”和“knowing about a language”加以区分,在他看来,“习得”是指在自然状态下、潜意识地、非正式地学习语言,这种状态下学习就好像随手采摘东西一样,毫不费力地获得第二语言。而“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这种“学习”相对于“习得”来说,需要耗费时力。这样看来,由于少儿学习第二语言更多的是场依存型的习得,他们能较轻松地学会一种第二语言,善于用来交际,活学活用,用中学习、学习中用。
综上所述,少儿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相对于成人来说有不少特点和优势,他们优越的生理年龄、单纯的学习动机、轻松的学习情感以及倾向社会的学习策略都十分有利于第二语言的教与学,同样,在世界汉语教学中,少儿的这些优势也显得十分重要。
2少儿汉语的教学策略
2.1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儿童早期第二语言学习重点是兴趣的培养和语感的形成,结合儿童好奇、好问、思维具体形象和兴趣广泛、认知水平不高的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贴近少儿生活,尽可能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然语言环境,做到浅、宽、趣。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选择:
(1)选择儿童自我认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
(2)选择儿童可理解的周围环境和社会信息为教育内容。
(3)选择儿童可接受的科技发展为教育内容。
2.2以听说为先,交际教学为突破口
对于身处海外的少儿来说,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和动机不是兴趣,而是学校的要求或者家长的意愿,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中国的感情和对汉语的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学习汉语的动机,是我们在进行汉语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充分利用少儿语音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从语音和句子人手,采取听说为先的方式,从汉语拼音和会话开始,使学生很快便能使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会话。对于汉字,我们从独体象形字人手,在教学中结合汉字的演变.利用图片让学生认读汉字。写汉字主要以描红为主。
听说为先,认读汉字为主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发挥少儿学习外语的优势,在语音、尤其是声调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汉语学习中常有的洋腔洋调的毛病,又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汉字的读写,在不知不觉中避开了汉语学习的难点,保护并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交际即交流、沟通,它是一个活生生的语言交流和运用的过程。在教师与儿童的交流过程中,多设置交际情境,为他们提供多说、多练的机会;还可以通过直观法、体态语法、感知法、情境法等达到语言的意义输入和输出。同时教师应使用目的语口语教学,或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尽量限制儿童使用母语,使少儿自然而然习得汉语。
2.3自然的汉语课堂环境的营造
为了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只能利用课堂环境学习汉语的情况下,课堂自然语言环境的营造在海外少儿汉语教学中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课堂环境的背造应从两方面人手,一是从视觉入手,一是从听觉入手。
在视觉上,我们利用图片来营造中国的自然环境,如把一些印有中国著名风景,同时印有汉字和拼音的图片挂在教室的墙上,如中国的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另外,把学习内容做成颜色鲜艳的图片贴在教室里。学习汉语拼音时,便把汉语拼音字母贴在教室里。学到动物的时候,便把各种动物的图片挂在教室里。这样可以在视觉上使学生看到的都是和汉语有关的内容。在听觉上,我们利用中国的童谣、儿歌及流行音乐营造自然的汉语输人环境。上课前可以播放一些容易听懂,又朗朗上日的童谣,使学生走进教室便可以听到汉语,课间播放一些轻松的流行歌曲。
3结论
总而言之,在少儿汉语教学中,教师采取适当教学策略的依据从根本上说是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以及汉语的特点。如何能够完美的将这三者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起来,还需要大批的学者去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比较容易找出少儿二语习得的各种优势,但同时,我们还得注意儿童在语言习得中因为认知发展所导致的局限和劣势,并把这些综合考虑,才能在教学中发现更多的问题,然后逐一解决,才能在少儿汉语教学这一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少儿;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19402
少儿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特殊学习群体,他们特点独具,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他们与其他教学对象的差异,才有可能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少儿汉语教学的规律,并全面地认识世界少儿汉语教学在整个世界汉语教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拟从少儿二语习得的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学习策略四个方面来揭示少儿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与优势。
1少儿学习第二语言特点及优势
1.1社会因素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少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他们的周围经常可以遭遇到与自己文化、语言迥异的人群,这使少儿们在无意中对异于自己本族的语言和文化等产生好奇心,进而产生了学习的动机。而少儿学习的外在动机则可能是: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奖励、同伴的羡慕、参加某种趣味比赛,这样的外部动机又会反过来促进他们的内在动机中的兴趣,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另外,由于少儿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强,他们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往往是开放的、融合的,愿意无意识地进人一个新的环境,接受新环境的一切新的东西,这样就有助于少儿在单纯的动机中轻松地习得第二语言。
1.2生理因素
首先,我们必须对世界少儿汉语教学中“少儿”这一名词进行明确地界定,我们所指的“少儿”应该是从跨过幼儿阶段到接近青春期的“少年儿童”这一年龄段,大约是614岁。就语言习得而言,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生理阶段,人们早已普遍注意到儿童学习第二语言要比成人容易些、有效些,学者们为证明这一假设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是:学习一种第二语言应从6岁(也有一部分人说4岁)至青春期到来之前进行,因为这期间可能存在一个关键期。(廖崇阳,2006)
众所周知,少儿正处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特别是语音发展的敏感期,其语言模仿能力强,尤其体现在语音学习上。少儿的发音器达到灵敏的极限,耳朵能辨别语音、语调上的细微差别,口舌能准确地模仿多种声音,对语音的把握最为纯正,这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3心理因素
少儿的认知系统尚未完全形成,使得他们对任何新事物都具有极度的开放性和愿意接受性。把一块海绵放入水中,海绵会很快的把水吸进自己的体内。幼儿的大脑就象海绵,他们的“工作”就是以吸收的方式在环境中学习。从字面上来说,即指孩子们会从环境中吸收信息,这一点在两岁小孩学习其母语的过程中,是显而易见的,他不需要正式的教导、刻意的学习;也不象大人学习外语一样,须经过漫长而乏味的学习过程。对一个小孩来说,运用全身所有的感官,去研究他周遭这个有趣的环境而获得信息,是一个自然而愉快的活动。
少儿之间的交流,只需较少语言的参与即可实现,而且用于交流的语言结构简单,甚至还可借助大量体态动作,使少儿在掌握少量的第二语言情况下就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增强了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另外,少儿学习第二语言心理负担小,不会因害羞或怕出错而不愿开口,这使得他们有更多的表达机会,把
第二语言当作一种新的“语音游戏”来玩。
1.4学习策略
一般的研究认为,成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主动采用很多的学习策略,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目的性地提高自己学习第二语言的效率。相对而言,少儿的学习目的性较弱,所以主动采用各种不同的学习策略的可能性较小。
但是,据心理学家研究,学习策略中有一个构成因素十分引人注意,即所谓“场独立(field independence)”和“场依存(field dependence)”(Myron H.Dembo,1988),这两个概念是从心理学的图形识别的研究中引入的,它们是用来衡量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对外界的依赖程度的指标,个体的学习活动受环境背景影响大,属于场依存型,相反则属于场独立型。场依存型的学习者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非常注意社会场,受他人影响大,而场独立型的学习者则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对那些非人际的抽象的东西感兴趣。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由于场独立型的学习者分析能力强,能从一定的语境中把语言项目分离出来,长于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形式,而场依存型的学习者则长于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他们关心别人,善于与别人交往,因而易于在交际中潜意识地习得语言。研究表明,少儿的场依存倾向强,所以易于在自然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成人的场独立倾向强,适合在教学课堂上学习语言。
然而,Krashen(1981,1982)认为,只有自然吸收的语言才能转化为口头的熟练掌握,语言“习得”与“学习”不同,它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正在习得语言这一事实,但是能意识到他们正在用语言进行交际,因此他把“习得”和“学习”两种方式分别用不同的术语“picking up a language”和“knowing about a language”加以区分,在他看来,“习得”是指在自然状态下、潜意识地、非正式地学习语言,这种状态下学习就好像随手采摘东西一样,毫不费力地获得第二语言。而“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这种“学习”相对于“习得”来说,需要耗费时力。这样看来,由于少儿学习第二语言更多的是场依存型的习得,他们能较轻松地学会一种第二语言,善于用来交际,活学活用,用中学习、学习中用。
综上所述,少儿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相对于成人来说有不少特点和优势,他们优越的生理年龄、单纯的学习动机、轻松的学习情感以及倾向社会的学习策略都十分有利于第二语言的教与学,同样,在世界汉语教学中,少儿的这些优势也显得十分重要。
2少儿汉语的教学策略
2.1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儿童早期第二语言学习重点是兴趣的培养和语感的形成,结合儿童好奇、好问、思维具体形象和兴趣广泛、认知水平不高的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贴近少儿生活,尽可能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然语言环境,做到浅、宽、趣。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选择:
(1)选择儿童自我认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
(2)选择儿童可理解的周围环境和社会信息为教育内容。
(3)选择儿童可接受的科技发展为教育内容。
2.2以听说为先,交际教学为突破口
对于身处海外的少儿来说,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和动机不是兴趣,而是学校的要求或者家长的意愿,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中国的感情和对汉语的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学习汉语的动机,是我们在进行汉语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充分利用少儿语音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从语音和句子人手,采取听说为先的方式,从汉语拼音和会话开始,使学生很快便能使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会话。对于汉字,我们从独体象形字人手,在教学中结合汉字的演变.利用图片让学生认读汉字。写汉字主要以描红为主。
听说为先,认读汉字为主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发挥少儿学习外语的优势,在语音、尤其是声调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汉语学习中常有的洋腔洋调的毛病,又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汉字的读写,在不知不觉中避开了汉语学习的难点,保护并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交际即交流、沟通,它是一个活生生的语言交流和运用的过程。在教师与儿童的交流过程中,多设置交际情境,为他们提供多说、多练的机会;还可以通过直观法、体态语法、感知法、情境法等达到语言的意义输入和输出。同时教师应使用目的语口语教学,或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尽量限制儿童使用母语,使少儿自然而然习得汉语。
2.3自然的汉语课堂环境的营造
为了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只能利用课堂环境学习汉语的情况下,课堂自然语言环境的营造在海外少儿汉语教学中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课堂环境的背造应从两方面人手,一是从视觉入手,一是从听觉入手。
在视觉上,我们利用图片来营造中国的自然环境,如把一些印有中国著名风景,同时印有汉字和拼音的图片挂在教室的墙上,如中国的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另外,把学习内容做成颜色鲜艳的图片贴在教室里。学习汉语拼音时,便把汉语拼音字母贴在教室里。学到动物的时候,便把各种动物的图片挂在教室里。这样可以在视觉上使学生看到的都是和汉语有关的内容。在听觉上,我们利用中国的童谣、儿歌及流行音乐营造自然的汉语输人环境。上课前可以播放一些容易听懂,又朗朗上日的童谣,使学生走进教室便可以听到汉语,课间播放一些轻松的流行歌曲。
3结论
总而言之,在少儿汉语教学中,教师采取适当教学策略的依据从根本上说是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以及汉语的特点。如何能够完美的将这三者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起来,还需要大批的学者去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比较容易找出少儿二语习得的各种优势,但同时,我们还得注意儿童在语言习得中因为认知发展所导致的局限和劣势,并把这些综合考虑,才能在教学中发现更多的问题,然后逐一解决,才能在少儿汉语教学这一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