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内蒙古具有建设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保障
内蒙古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有资料表明,在全国已发现的171种矿产资源中内蒙古就有143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97种。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12种,居全国前3位的有30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74种。稀土查明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氧化物总量达18065.41万吨。查明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的有8种;其中铜矿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的7.44%,居全国第4位,累计查明资源储量686.49万吨;铅、锌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7.99%和18.13%,均居全国第1位;累计查明铅资源储量1084.04万吨、锌资源储量2268.42万吨。风能技术可开发量占全国的50%以上,光能资源居全国第2位。此外,还富有盐、天然碱、石灰石、高岭土、天然石墨、硅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的资源为内蒙古发展有色金属生产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产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内蒙古具备建设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基地良好的产业基础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内蒙古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和地广人稀优势,推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积极培育引进一大批以煤炭开采、坑口发电、煤焦化、新型煤化工、特色冶金为主的能源重化工项目落地建设,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资源型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进入新世纪,内蒙古提出培育建设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突出抓大产业、大项目、大基地建设,工业经济在规模和速度上实现了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站在新起点,积极推动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狠抓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和非资源型产业培育,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进入“十二五”,内蒙古推进实施沿黄沿线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双百亿工程”战略,逐步摆脱资源路径依赖,加快建设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工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步推进,工业不仅支撑了内蒙古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且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工业的大发展带动了内蒙古经济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
有色金属工业作为内蒙古冶金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采、选、冶、加综合生产体系。主要产品为铝、铜、铅、锌等;其中电解铝占有色金属产品总量的70%以上。已形成主要产品产能电解铝235万吨、电解铜65万吨、锌51万吨、铅24万吨。铝型材、铝合金、轮毂、化成箔、铸件等铝后加工和高精铜板(带、箔、管材)、铅锌板(带、条、棒材)等有色金属就地加工转化能力不断提高。2012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243.9万吨,居全国第6位;其中电解铝179.4万吨,居全国第4位。中铝包头铝业、东方希望铝业、巴彦淖尔市紫金锌冶炼、赤峰库博红烨锌冶炼、中电投霍林河铝业、霍煤鸿骏铝业等一批起点高、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骨干企业成为内蒙古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支撑。
机械装备制造业是内蒙古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依托钢铁、有色产业基础和军工、航天技术、人才,积极引进大企业和成套技术,加快发展以重型汽车、铁路车辆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以挖掘机、大马力推土机为主的工程机械制造,以乘用车为主的汽车制造,以大型风电设备为主的清洁能源设备制造以及大型化工机械和煤炭采掘机械制造等装备制造工业。一机集团、北方重工、北方创业、北奔重汽等大型企业已经成为自治区装备制造业的支柱。数控机床刀库、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高速液压油缸、稀土永磁电机、煤矿液压支架等国内外技术领先产品带动了内蒙古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通辽等地,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协作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目前已形成生产能力汽车15万辆、风力发电设备6500台套。
三、内蒙古有色金属工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低”:一是技术装备水平较低。采选企业中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采选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工艺单一,回收率低,污染严重。冶炼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不足6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不足20%。二是尾矿资源利用率低。尾矿回收利用水平仅在10%左右。三是延伸加工水平低。受技术装备水平低和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影响,中小冶炼企业普遍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不足,加工种类少,高附加值产品更少,企业整体效益较差。
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量小。在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中产值占比只有6%左右,装备制造业产值在全国排名第24位。二是总体科技水平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弱,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少,高精尖产品少。三是创新能力弱。现有企业缺乏集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于一体的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处于零散状态。四是中小企业本地配套能力差。由于骨干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导致配套中小企业发展明显不足。
四、内蒙古建设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的相关建议
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加快推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在资源富集地区,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探—采—选—冶—加”一体化特色园区。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提高采选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加工深度和产业集中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资源转化增值。在发展重点上,铝产业要在提升原铝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铝制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高性能高精铝、铝型材、铝箔、铝合金、铝轮毂、化成箔、压铸件等,支持重点电解铝企业煤电铝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基地建设。铜、铅、锌要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加工深度,生产高精铜板、带、箔、管材,生产锌板带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推进铜、铅、锌等有色金属资源重点矿山建设进度,逐步提高冶炼企业资源自给率,支持骨干企业积极参与蒙古国等周边国家资源开发等。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在包头市、通辽市和鄂尔多斯市打造铝业基地;在巴彦淖尔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打造铜、铅、锌冶炼加工基地,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分工明确、产业水平较高的新型有色金属工业体系。
针对内蒙古有色金属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基地建设目标,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我想,未来一个时期,内蒙古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既要扩规模上水平,又要调结构增效益,实现规模和效益同步推进;既要引进成套技术,又要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打造自主品牌;既要培育发展龙头骨干企业,又要扶持发展配套中小企业,努力提高本地配套率。重点发展以乘用车、载重汽车、改装车、铁路车辆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及配套零部件制造,以矿用车、推土机、液压挖掘机为主的工程机械制造,以电力设备、化工设备、矿山机械、农牧业机械为主的专用机械设备制造,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大力推进高端装备制造的研发和产业化。
在基地建设配套政策上,要充分发挥好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资金、特色产业园区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集中能源、资源、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支持重点有色金属加工和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实现有色金属加工和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化、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要进一步研究出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引资合作等方面的鼓励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四个基地”建设是加快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不仅需要科学理解和把握“四个基地”建设的内涵和实质,而且需要在实践中积极创新。在发展路径上,坚持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在发展重点上,坚持把改造提升资源型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和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步推进,全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支柱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发展动力上,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多管齐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发展措施上,坚持资源有序开发与合理保护并重、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举、骨干企业培育与中小企业发展同步,着力提高工业发展的协调性;在发展载体上,要依托现有各类开发区、园区,科学规划基地建设布局。
责任编辑:晓途
内蒙古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有资料表明,在全国已发现的171种矿产资源中内蒙古就有143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97种。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12种,居全国前3位的有30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74种。稀土查明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氧化物总量达18065.41万吨。查明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的有8种;其中铜矿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的7.44%,居全国第4位,累计查明资源储量686.49万吨;铅、锌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7.99%和18.13%,均居全国第1位;累计查明铅资源储量1084.04万吨、锌资源储量2268.42万吨。风能技术可开发量占全国的50%以上,光能资源居全国第2位。此外,还富有盐、天然碱、石灰石、高岭土、天然石墨、硅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的资源为内蒙古发展有色金属生产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产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内蒙古具备建设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基地良好的产业基础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内蒙古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和地广人稀优势,推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积极培育引进一大批以煤炭开采、坑口发电、煤焦化、新型煤化工、特色冶金为主的能源重化工项目落地建设,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资源型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进入新世纪,内蒙古提出培育建设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突出抓大产业、大项目、大基地建设,工业经济在规模和速度上实现了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站在新起点,积极推动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狠抓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和非资源型产业培育,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进入“十二五”,内蒙古推进实施沿黄沿线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双百亿工程”战略,逐步摆脱资源路径依赖,加快建设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工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步推进,工业不仅支撑了内蒙古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且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工业的大发展带动了内蒙古经济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
有色金属工业作为内蒙古冶金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采、选、冶、加综合生产体系。主要产品为铝、铜、铅、锌等;其中电解铝占有色金属产品总量的70%以上。已形成主要产品产能电解铝235万吨、电解铜65万吨、锌51万吨、铅24万吨。铝型材、铝合金、轮毂、化成箔、铸件等铝后加工和高精铜板(带、箔、管材)、铅锌板(带、条、棒材)等有色金属就地加工转化能力不断提高。2012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243.9万吨,居全国第6位;其中电解铝179.4万吨,居全国第4位。中铝包头铝业、东方希望铝业、巴彦淖尔市紫金锌冶炼、赤峰库博红烨锌冶炼、中电投霍林河铝业、霍煤鸿骏铝业等一批起点高、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骨干企业成为内蒙古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支撑。
机械装备制造业是内蒙古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依托钢铁、有色产业基础和军工、航天技术、人才,积极引进大企业和成套技术,加快发展以重型汽车、铁路车辆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以挖掘机、大马力推土机为主的工程机械制造,以乘用车为主的汽车制造,以大型风电设备为主的清洁能源设备制造以及大型化工机械和煤炭采掘机械制造等装备制造工业。一机集团、北方重工、北方创业、北奔重汽等大型企业已经成为自治区装备制造业的支柱。数控机床刀库、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高速液压油缸、稀土永磁电机、煤矿液压支架等国内外技术领先产品带动了内蒙古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通辽等地,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协作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目前已形成生产能力汽车15万辆、风力发电设备6500台套。
三、内蒙古有色金属工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低”:一是技术装备水平较低。采选企业中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采选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工艺单一,回收率低,污染严重。冶炼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不足6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不足20%。二是尾矿资源利用率低。尾矿回收利用水平仅在10%左右。三是延伸加工水平低。受技术装备水平低和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影响,中小冶炼企业普遍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不足,加工种类少,高附加值产品更少,企业整体效益较差。
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量小。在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中产值占比只有6%左右,装备制造业产值在全国排名第24位。二是总体科技水平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弱,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少,高精尖产品少。三是创新能力弱。现有企业缺乏集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于一体的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处于零散状态。四是中小企业本地配套能力差。由于骨干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导致配套中小企业发展明显不足。
四、内蒙古建设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的相关建议
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加快推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在资源富集地区,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探—采—选—冶—加”一体化特色园区。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提高采选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加工深度和产业集中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资源转化增值。在发展重点上,铝产业要在提升原铝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铝制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高性能高精铝、铝型材、铝箔、铝合金、铝轮毂、化成箔、压铸件等,支持重点电解铝企业煤电铝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基地建设。铜、铅、锌要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加工深度,生产高精铜板、带、箔、管材,生产锌板带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推进铜、铅、锌等有色金属资源重点矿山建设进度,逐步提高冶炼企业资源自给率,支持骨干企业积极参与蒙古国等周边国家资源开发等。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在包头市、通辽市和鄂尔多斯市打造铝业基地;在巴彦淖尔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打造铜、铅、锌冶炼加工基地,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分工明确、产业水平较高的新型有色金属工业体系。
针对内蒙古有色金属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基地建设目标,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我想,未来一个时期,内蒙古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既要扩规模上水平,又要调结构增效益,实现规模和效益同步推进;既要引进成套技术,又要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打造自主品牌;既要培育发展龙头骨干企业,又要扶持发展配套中小企业,努力提高本地配套率。重点发展以乘用车、载重汽车、改装车、铁路车辆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及配套零部件制造,以矿用车、推土机、液压挖掘机为主的工程机械制造,以电力设备、化工设备、矿山机械、农牧业机械为主的专用机械设备制造,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大力推进高端装备制造的研发和产业化。
在基地建设配套政策上,要充分发挥好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资金、特色产业园区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集中能源、资源、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支持重点有色金属加工和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实现有色金属加工和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化、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要进一步研究出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引资合作等方面的鼓励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四个基地”建设是加快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不仅需要科学理解和把握“四个基地”建设的内涵和实质,而且需要在实践中积极创新。在发展路径上,坚持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在发展重点上,坚持把改造提升资源型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和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步推进,全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支柱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发展动力上,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多管齐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发展措施上,坚持资源有序开发与合理保护并重、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举、骨干企业培育与中小企业发展同步,着力提高工业发展的协调性;在发展载体上,要依托现有各类开发区、园区,科学规划基地建设布局。
责任编辑:晓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