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文本 言意共生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engr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言文阅读教学需设计丰富多彩的“言”“意”互转的语言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探寻语言的意义和文化的感悟。在文言文教学中设计比较性阅读、思辨性阅读、想象性阅读和拓展性阅读等活动,有助于把课上出“语文的味道、文学的特质、文化的滋味”。
  关键词
  文言文 言意共生 有滋有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教授说:“中国几千年的语文都不仅仅是语言形式,而是带着思想、载负情感、富有文化、凝聚美感的话语和篇章。”可见,我们的文言文阅读教学需设计丰富多彩的“言”“意”互转的语言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探寻语言意义,进行文字表达、思维训练、文学审美和文化传承,从而有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为此,笔者尝试着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设计比较性阅读、思辨性阅读、想象性阅读、拓展性阅读等活动,以期在文言文的课堂上能上出“语文的味道、文学的特质、文化的滋味”。
  一、以诵读品味为重点,进行比较性阅读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组成每篇文言文的字词都是学生通晓文意、把玩文趣、学习文法的基石。文言文阅读教学需重视品味词句。从文言文的形式来看,诗词曲赋铭等都讲究章法布局,具有朗朗上口的节奏,抑扬顿挫的音律,奇偶相生的句式——这些同样是适宜诵读的标志。教者需善于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并与诵读有机结合,促进知识的生成,在品味诵读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陋室铭》时,为了能够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教者设计了两处比较阅读。教者先让学生把“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陋了)”这句现代汉语翻译成文言文。师生逐词翻译,很快译了出来。此时,教者提出了疑问:我也能翻译成“斯是陋室,惟吾德高”。那么,“德馨”好还是“德高”好呢?为什么?学生经过比较分析后发现:“馨”是押韵的,而“高”不押韵;“馨”从嗅觉上看,有一种香气弥漫开来的感觉,道德是抽象的,把道德写成能闻到的香气,一下就形象起来了。教者做了拓展延伸,引用“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一句让学生知道,写人也可以用花,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欢用花来喻己,所以刘禹锡说“惟吾德馨”是很有道理的。这样的比较阅读能引导学生发现韵文的特点,同时体会“馨”字的妙处,让学生深刻理解内在的滋味。
  文言文诵读是教学上重要的抓手。为了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变化对于传情达意的影响,教者将词句赏析和诵读教学进行有机联系。教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原文和改后文字,师生同读,整个课堂显得趣味盎然。学生在朗读中体悟变化,进而领会其他语句所蕴含的情感。以诵读品味为重点,学生在比较性阅读中反复揣摩品味,体会文言文课堂上特有的味道,体验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二、以文意补白为燃点,进行思辨性阅读
  在文本留白处设计思辨性的题目,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自由辩论中思考文本最合理的可能性。
  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时,教者分析人物形象,两次用了“文意选择填空”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閱读。
  第一次文意补白是在分析“友人”形象时,学生对文本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结合生活经验去分析人物形象,教者设计了一道题目,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风格和人物的性格情感,选择补充人物的语言。文本中为“客问元方:‘尊君在不?’”,教者让学生在“喂”和“请问”中选择一个问话前的招呼语。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赞成用“喂”的学生认为:文本中的友人骂了元方的父亲,在那个注重礼仪的年代,他随口便骂,可见性格暴躁。赞成用“请问”的学生则认为:友人用“尊君”这一称呼,表明他是讲礼貌的人,尽管一时冲动骂了陈太丘,可后面又向一个年仅七岁的小孩道歉,看得出他是一个知错就改、洒脱率真之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辩,陈太丘这一人物形象也更为立体地展现出来了。
  第二次文意补白是在分析元方这一人物形象时。学生分析了“友人”这一人物形象后,教者追问学生“元方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学生就此回答,可能无法激发出深入探究文本的兴趣,难以激活思维,也就不能深入文本进行对话。教者仍然让学生选择元方回答时的招呼语,即针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一句,让学生在“非也”和“非也,非也”之间选择一个招呼语补充到文本中。
  这个问题成了学生思考的抓手。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带着问题重新投入到文本学习中,抓住关键语句形成自己的观点。赞成“非也,非也”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表达语气委婉和气,是给对方留有面子,从“君”“家君”等表达可以看出元方是有礼貌的,况且一个七岁的孩子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能够条理清晰,显然是受到当时的文化熏陶,可见元方的表达会更加注意分寸。而赞成“非也”的学生则进行了有力反驳:当时的元方应该是很生气的,友人迟到还骂他父亲,他在回答友人时语气应是坚定的,文本后面也提到友人下车道歉,元方“入门不顾”,可见他是一个率性的人,走得如此洒脱,说话也会很果断。学生提到了“率性”“洒脱”等词,教者顺势提及当时的魏晋之风,引导学生去读《世说新语》。
  以文意补白为燃点,让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充分深入地对话,为友人和元方的性情而争论。学生在品咂语言的同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究语言文字背后广阔的传统文化。这样有滋有味的文言文学习,呵护了七年级学生初学文言文的热情,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到其他文言文学习中去。
  三、以配乐朗诵为“促点”,进行想象性阅读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虽然使用了多媒体,却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不能通过教学媒体促进学生情感的生成。教者在文言文教学时可以有效使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如《陋室铭》一文中有作者的自得之情,有雅趣,有欣悦,也有豪气。通过对文意的理解和人物的解读,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的这些情感。此时,教者可以借助音乐的形式去凸显这些情感的作用,并用声音去表现这种情感。教者在配乐朗诵中选取了《金蛇狂舞》和《渔舟晚歌》,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首为朗诵配乐。学生在比较中自然地感受到了刘禹锡的雅趣,同时能发现音乐背后蕴藏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音乐选好后,教者再次播放,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一名学生在音乐背景声中的朗读。抛开意义、情感不论,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特质,所以声音的婉转是完全可以传递出文言韵味的。清雅的音乐和着一名学生的动情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历史的画面,与刘禹锡对话,与素琴对话,与金经对话,与苔痕对话。音乐与朗读唤醒了学生的感性体验,唤醒了学生的文化美感,促進了学生的情感生成。这名学生的声音比音乐还绵长、清澈,朗读和音乐相得益彰。学生在配乐朗诵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穿越千年,看到了一间小屋,一架古琴,一帘青色,几卷经书;闻到了淡淡草味,点点墨香;听到了高雅的琴声,鸿儒的高谈。在听读中逐步理解刘禹锡的生活意趣后,学生也会受到熏陶、感染,诗性品格和气质一定会潜滋暗长,逐步生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意趣。
  以配乐朗诵为“促点”进行想象性阅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文字背后的画面、声响以及各式滋味,进而领悟到文字可以是一场游历,也可以是一场对话,更可以是一座穿越时空的桥梁。教者充分利用声光色,向学生展现出文学作品的魅力,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的积累,打通作者和学生的情感空间,在对画面的想象中共同走进古代文化所营造的精神家园。学生在斟酌作者复杂情愫的同时,也有了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上吐故纳新,得到了升华。
  四、以内外勾连为难点,进行拓展性阅读
  王荣生教授说过,古诗文学习的落脚点就是文化的传承和反思。因此,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者要充分交代写作背景,开阔学生的视野,拉近学生和作者的距离,进而从宏观角度理解作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如教学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欣赏过非凡的雪景图之后,教者带领学生探究这个不凡的赏雪人——张岱。教者先让学生充分解读文本,在文本中了解张岱,再投影出示《陶庵梦忆》散文集的介绍,让学生明白:大起大落的无常命运,使张岱彻头彻尾地看透了尘世,“恨”和“空”便成了他心理上的两大基石。教者顺势让学生明白,在中国历史中,很多像张岱、苏轼、刘禹锡这样的传统文人,都在穷与达之间起伏。而在起伏中能最终找到自己生命价值的存在,这其中就有“道”的传承。此时,教者已经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继续推荐课后相关阅读文章,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以内外勾连为难点,进行拓展性阅读,以拓展促进境界的生成,引导学生的心灵触角伸向生活的远方,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师生通过课内外勾连的拓展性阅读,一起寻找文化脉络,感受文人乐趣,共同开辟审美通道,进一步升华精神境界。
  文言文阅读教学要做到文言合一,言意共生,教者需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探寻语言的意义和文化的感悟。学生在活动中走进文本,反复朗读、品味、揣摩、思考,在言和意之间来回感悟,揭示文本在意蕴和形式上的奥妙,体会文言文特有的味道,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教师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写景类散文是以描绘景物、抒发情感为主的散文。作者通过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来描绘景物的色彩、声音、形状等特点;通过发挥想象,虚实结合,来表达独特的内心体验,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阅读写景散文时,应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赏景,品味手法  写景散文展现了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的画面。我们阅读时首先要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学习《雨的四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大声朗
期刊
摘要  英语学科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把“立德树人”列入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初中英语“学科德育”中,教师应勤于发现相关课程资源,努力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确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学科德育 实践与思考  英语学科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应把“立德树人”列入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不少英语教师认为,德育主要是班主任或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任务,因此在日常教学
期刊
摘要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知识性内容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尊重文本特质,从筛选说明文的主要信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承继文化精神三个方面,发掘文本特性,探索对学生说明文阅读素养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  阅读素养 筛选信息 逻辑训练 文化传承 培养路径  林崇德教授在《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中提到,“教师是影响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因素,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
期刊
一、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質,并且可以根据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图像的解析式,且能利用函数解析式求一些特殊点的坐标,并且在之前方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能够利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但利用函数图像以及方程思想综合分析行程问题,学生的能力还略显不足,尤其是解较为复杂的函数图像与行程问题结合的综合题。  二、教学实录与反思  1.问题初探,积累经验。  问
期刊
【案例背景】  温儒敏教授在《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一文中指出:“(学生)上了那么多课,做了那么多题,考了那么多试,还是不会读书,特别是不会完整地读一本书。”为了能更好地指导初中学生阅读整本书,笔者着力于读前“激发兴趣”,读中“任务引领”,读后“能力续航”的研究。两年来,这样的名著阅读指导确实能促进学生深入作品,让学生掌握了从读懂“一本书”到读懂“一类书”的读书方法。但进入九年级,开展古典长篇
期刊
(排名不分先后)  林放  汀苏省教育学会  张彩萍  汀苏教育报刊总社  裘宗丞  汀苏省教育学会  蔡林森  河南省沁阳永威学校  魏祖成  无锡市教育学会  张德超  汀苏省宿迁中学  朱斌  盐城市初级中学  顾苏云  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项目  于困宁  汀苏教育报刊总社  王小兵  汀苏教育报刊总社  薛蓉  汀苏教育报刊总社  南京  陈履伟  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  徐家仁  
期刊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特点来描写人物;  2.学会运用恰当的写作技巧来突出人物个性。  【教学方法】  體悟理解,结构教学。  【教学过程】  一、感情先行,创设写作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人也各具特色——有的严厉刚正,有的温和谦逊,有的多愁善感,有的乐观坚强……那么,我们该如何用手中的笔去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呢?  生:要仔细
期刊
无锡市初中语文马伟平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领衔人马伟平为正高级教师、江蘇省特级教师。工作室现有成员12人,主要来自宜兴市实验中学,均为宜兴市骨干教师或教学能手。  工作室以“理解语文”为核心理念,立德树人,坚持课改,着力打造具有“理解”品性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科核心知识,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努力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与美好。近年来,工作室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先后发表于《江苏
期刊
徐州市铜山区单增义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领衔人单增义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工作室现有成员11人,来自徐州市铜山区5所公办初中,多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或教坛新秀。  工作室以“在研究、写作中积淀,在研课中成长”为宗旨,多次组织成员参加省内外送教或论文竞赛活动。工作室课题“基于学习活动观察的地理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研究”为江苏省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在2019年江苏省中小学
期刊
现行统编初中历史教材每一册最后,都有一个与本学期所学内容有关的活动课。其目的是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八年级上册为例,我结合南京市地方课程的要求,设计了以“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为主题的历史活动课。我搜集了大量材料,详细解读了全市统一的国家公祭日读本《历史真相》,但讲完规定的四个课时之后,总觉得欠缺了什么。我的疑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条课堂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