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关键在于重视和发挥学生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唤醒、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体能动人格,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自身全面发展,使素质教育真正收到完满的效果。通过具体课例操作,指导学生怎样问,怎样学,促使他们能自主有效地学习,发掘他们内在的诱因和学习的潜力,体现新课标要求,更是教他们如何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策略的讲究就显得很重要。如何在学习文本、强化阅读中体现探究呢?
1.学会平时阅读的探究意识,倡导个性化的阅读
在学习课本中,在阅读一些文学类作品和实用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激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进行扎扎实实地独立思考学习,获得独特感受与体验。然后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彼此交流启发,共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以此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他们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他们喜欢的方法探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读文章,并且主动地进行讨论交流,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的乐趣。
阅读教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个性为归宿,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前,我们发现,语文课堂上齐读太多,虽然朗朗的读书声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教师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下去极有可能出现一些“南郭先生”,因此,对齐读要知时,适度,不是不用,但要应时而用。相反,学生自主阅读,各人的思维进度,各人的阅读习惯不一样,对文本中某一句某一词的理解也有差距,这样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不同的感悟和体验,也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力展开。个性化的阅读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课标中对各个学段都很重视朗读和默读,以及精读、略读和浏览都作出了明确要求,个性化阅读也是为培养学生自身的与众不同的阅读方法和语感提供的一个机会。
2.在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等方面探究
文章总是在表达一定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这一般要反复阅读文本之后才能加以总结与领悟。所以,在读完一篇作品时,一定要分析一下作者在作品中的价值判断如何,审美倾向又如何,你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设问:
本文作者在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本文作者确立的观点与常规观点有何不同?
作者赞颂了生活的哪些方面?反思了哪些方面?摒弃了哪些方面?确立了哪些方面?
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是高兴,还是愁苦?是沉静,还是激越?是丰厚,还是散淡?这些具体内容都在何处?是如何表达的?
这些恰恰是文章的主旨与中心。
作家大都有感而发,他们的文笔背后是责任与良心,是思想与追求。所以,你看一篇作品一定要读出作者的心,那颗真诚的赤热的心。当然,文笔有时是含蓄的,这要更细腻些去体悟。要针对文本中理性的文字,能展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文字,用笔划下来,以求帮助理解文章的主旨与思想。
3.背诵法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意义,并给以具体的指导。一是背诵的内容必须典范精粹。可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名篇。现代白话文值得背诵的不多,值得整篇背诵的几乎没有。现代白话文的背诵, 内容主要是散见其中的格言警句和一些生动的修辞、描写。背诵古诗文对人的语言训练作用是全方位的,从语辞的典雅到文脉的贯通到思想的睿智,无不浸染熏陶着读者。不过人们易于感觉的还是文字的典雅精练。背诵现代白话文则主要是领悟其哲理,学习其生动性、形象性。二是背诵的方法需要讲究。背诵时不要贪多求快,而是要仔仔细细地读,读懂意思,重要的是背熟,使它成为自己的东西。背會的东西还需要隔一段时间进行巩固。
4. 点面复习法
最佳探究点应当是思想内容的聚焦点、艺术形象的闪光点,篇章结构的支撑点。能够从文章的关键处切入,披文以入情,是良好的大局观和方向感的充分体现。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标题、文眼。文学作品中的动情点、启悟点和艺术形象的特征,矛盾冲突的实质直至作品的象征性意蕴,应指导学生在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质疑问难,深入探究。有疑处质疑,特别是大处着眼,在关键处质疑,对于探究式学习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值得重视的是,只是有疑处质疑还是不够的,还应培养学生无疑处生疑的能力。无疑处生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质疑,需要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洞察力。“无疑”处未必无疑,只是疑点被掩盖起来,一时读不出来。例如,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些看似微末的细节或普通的词语,恰恰凝聚着作者深邃的思考,深沉的感喟和艺术的巧思,但它太微末太普通了,往往容易被忽略过去。有疑处不能生疑,是阅读中的僵局。于无疑处生疑,则是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质疑的能力,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来说,它的意义远远超出阅读教学本身。
5.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要唤起老师“教”和学生“读”的欲望,通过教师有意识设置的一些教学环节,激发起学生提问的冲动,解决问题的冲动,从而披情入文阅读的冲动。所以教师应该通过课题的解读,通过巧设一些阅读悬念,唤起学生的阅读意识,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充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生一起通过深入的阅读,发现文本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意义空白,提高阅读质量。
5.1适时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课本中很多阅读链接都是有意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这也是在老师广泛的阅读面基础上,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介绍或朗诵,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通过课外的阅读,巩固和运用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所学到的一些阅读方法,理解文章的方法,感悟的方法。
5.2重视阅读评价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发展自身语感,加深对文本的体验与领悟。对于阅读评价,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古诗词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文学常识比赛等等。通过这些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其中的各种方式的评价从而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和兴趣。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要训练学生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审视文本中相关、相对、相反、相似的内容,发现事物的差别乃至微殊,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这是发现疑点的正确途径。也可以指导学生用设身处地的方法,使自己进入作品的规定情境,设想如果自己写这篇文章,这段话,会运用什么手法,使用什么语言,写成什么样子。然后将自己的“作品”同原文对照,寻找二者的差异点,这样疑点就会充分暴露出来。
5.3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方式
可以是收集整理资料从而发现新知,也可以是切磋讨论从而丰富理解,还可以是问难辩驳从而砥砺真知等。探究、解决问题的活动时间可视要解决的问题的大小而定,可以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在交流中,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充当主持人的角色,也可以让学生来承担主持的任务,让全班学生自由发言,谈出自己的体悟,或针对前面学生的发言置疑、反驳、解疑、辩论反驳。在共同探讨中,不断加深自己的理解,使自己的想法更为成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文中找出论据,加上收集的资料和自己的体悟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共同探讨从而加深理解。
相信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1.学会平时阅读的探究意识,倡导个性化的阅读
在学习课本中,在阅读一些文学类作品和实用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激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进行扎扎实实地独立思考学习,获得独特感受与体验。然后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彼此交流启发,共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以此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他们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他们喜欢的方法探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读文章,并且主动地进行讨论交流,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的乐趣。
阅读教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个性为归宿,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前,我们发现,语文课堂上齐读太多,虽然朗朗的读书声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教师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下去极有可能出现一些“南郭先生”,因此,对齐读要知时,适度,不是不用,但要应时而用。相反,学生自主阅读,各人的思维进度,各人的阅读习惯不一样,对文本中某一句某一词的理解也有差距,这样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不同的感悟和体验,也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力展开。个性化的阅读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课标中对各个学段都很重视朗读和默读,以及精读、略读和浏览都作出了明确要求,个性化阅读也是为培养学生自身的与众不同的阅读方法和语感提供的一个机会。
2.在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等方面探究
文章总是在表达一定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这一般要反复阅读文本之后才能加以总结与领悟。所以,在读完一篇作品时,一定要分析一下作者在作品中的价值判断如何,审美倾向又如何,你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设问:
本文作者在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本文作者确立的观点与常规观点有何不同?
作者赞颂了生活的哪些方面?反思了哪些方面?摒弃了哪些方面?确立了哪些方面?
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是高兴,还是愁苦?是沉静,还是激越?是丰厚,还是散淡?这些具体内容都在何处?是如何表达的?
这些恰恰是文章的主旨与中心。
作家大都有感而发,他们的文笔背后是责任与良心,是思想与追求。所以,你看一篇作品一定要读出作者的心,那颗真诚的赤热的心。当然,文笔有时是含蓄的,这要更细腻些去体悟。要针对文本中理性的文字,能展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文字,用笔划下来,以求帮助理解文章的主旨与思想。
3.背诵法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意义,并给以具体的指导。一是背诵的内容必须典范精粹。可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名篇。现代白话文值得背诵的不多,值得整篇背诵的几乎没有。现代白话文的背诵, 内容主要是散见其中的格言警句和一些生动的修辞、描写。背诵古诗文对人的语言训练作用是全方位的,从语辞的典雅到文脉的贯通到思想的睿智,无不浸染熏陶着读者。不过人们易于感觉的还是文字的典雅精练。背诵现代白话文则主要是领悟其哲理,学习其生动性、形象性。二是背诵的方法需要讲究。背诵时不要贪多求快,而是要仔仔细细地读,读懂意思,重要的是背熟,使它成为自己的东西。背會的东西还需要隔一段时间进行巩固。
4. 点面复习法
最佳探究点应当是思想内容的聚焦点、艺术形象的闪光点,篇章结构的支撑点。能够从文章的关键处切入,披文以入情,是良好的大局观和方向感的充分体现。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标题、文眼。文学作品中的动情点、启悟点和艺术形象的特征,矛盾冲突的实质直至作品的象征性意蕴,应指导学生在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质疑问难,深入探究。有疑处质疑,特别是大处着眼,在关键处质疑,对于探究式学习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值得重视的是,只是有疑处质疑还是不够的,还应培养学生无疑处生疑的能力。无疑处生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质疑,需要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洞察力。“无疑”处未必无疑,只是疑点被掩盖起来,一时读不出来。例如,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些看似微末的细节或普通的词语,恰恰凝聚着作者深邃的思考,深沉的感喟和艺术的巧思,但它太微末太普通了,往往容易被忽略过去。有疑处不能生疑,是阅读中的僵局。于无疑处生疑,则是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质疑的能力,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来说,它的意义远远超出阅读教学本身。
5.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要唤起老师“教”和学生“读”的欲望,通过教师有意识设置的一些教学环节,激发起学生提问的冲动,解决问题的冲动,从而披情入文阅读的冲动。所以教师应该通过课题的解读,通过巧设一些阅读悬念,唤起学生的阅读意识,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充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生一起通过深入的阅读,发现文本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意义空白,提高阅读质量。
5.1适时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课本中很多阅读链接都是有意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这也是在老师广泛的阅读面基础上,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介绍或朗诵,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通过课外的阅读,巩固和运用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所学到的一些阅读方法,理解文章的方法,感悟的方法。
5.2重视阅读评价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发展自身语感,加深对文本的体验与领悟。对于阅读评价,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古诗词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文学常识比赛等等。通过这些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其中的各种方式的评价从而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和兴趣。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要训练学生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审视文本中相关、相对、相反、相似的内容,发现事物的差别乃至微殊,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这是发现疑点的正确途径。也可以指导学生用设身处地的方法,使自己进入作品的规定情境,设想如果自己写这篇文章,这段话,会运用什么手法,使用什么语言,写成什么样子。然后将自己的“作品”同原文对照,寻找二者的差异点,这样疑点就会充分暴露出来。
5.3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方式
可以是收集整理资料从而发现新知,也可以是切磋讨论从而丰富理解,还可以是问难辩驳从而砥砺真知等。探究、解决问题的活动时间可视要解决的问题的大小而定,可以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在交流中,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充当主持人的角色,也可以让学生来承担主持的任务,让全班学生自由发言,谈出自己的体悟,或针对前面学生的发言置疑、反驳、解疑、辩论反驳。在共同探讨中,不断加深自己的理解,使自己的想法更为成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文中找出论据,加上收集的资料和自己的体悟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共同探讨从而加深理解。
相信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