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是思想就是行动
用丰饶的笔旖旎写下
看到不一定存在意义
不记下则意义不存……
记得姥姥屋里的床头有一个小箩筐,里面有线板、顶针、剪刀等女红用品。线板是木板,一个连续的葫芦型,凹处缠线,凸起把各色线分开,顶端有一个小塞子,打开里面是空的,可以放缝针;顶针是黄铜顶针;剪刀则是张小泉铁剪刀,只有3寸大小,磨得光光的。姥姥每次用它剪线头毛都会说,到底是张小泉的啊,线头一剪就掉,省得杠叽(反复剪)。后来我有过一把张小泉剪子,不锈钢的,先是太紧,分不开刀刃,后来修了修,分开刀刃了,又断了一个尖,剪细致的活儿不行,剪线头毛得杠叽。我想可能是张小泉没有把他的本领都传给后人,或者后人没有完全学会他的手艺。只是张小泉的名字还在剪刀背上,龙飞凤舞的,不知道谁的手笔。而现代工业完全解决了剪刀的结构和材质问题,稍微像点样的剪刀都是好用的啊。
现在,一个女孩如果会用针线那还不成了熊猫仔仔?但也不是不用剪刀了,剪刀一是放在办公室和书房,那种没什么咬劲的剪纸刀,还有就是在厨房,各种厨剪排成一排,剪蔬菜的、面的、小骨头的,每一把剪子都有多种功能,可以兼任开瓶、夹开坚果等任务。看着一把剪刀尚且如此,让人有危机感,要是没有多功能,一旦失业很难翻身哦。
如果看到有人用剪子裁剪他多半是服装专业的。去年好像是香奈尔年,光是关于香奈尔的电影电视就拍了三四部,仅法国就拍了两部。其中一部是由奥黛丽·塔图饰演香奈尔的《年轻的香奈尔》,去年我写过此片的影评。最近找到另一部与香奈尔有关的电影《香奈尔与斯特拉文斯基》,片子开头即是香奈尔用一把裁衣剪在塔腰上剪断勒腰的带子,就是这个动作她使女人摆脱了服装的束缚而得到了身体的解放,这个以剪刀开始的镜头倒是符合她时装女王的身份。片中表现香奈尔工作的场面不多,主要是她和斯特拉文斯基的爱情。1913年香奈尔在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首演引发争议时与他相遇,从此拉开了他们秘密恋情的序幕。接踵而来的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斯特拉文斯基在俄罗斯的财产被冻结,他的生活陷入困境。香奈尔邀请斯氏夫妇和他们的4个孩子住进巴黎附近的别墅。有一场戏是香奈尔在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室为他缝扣子,桌子上是剪刀、线轴和布带,压在斯特拉文斯基当时创作的曲谱上,我猜应该是《春之祭》的谱子。斯特拉文斯基移开剪刀、线轴和布带,拿起乐谱给香奈尔讲24种乐器怎么合成总谱……彼时斯特拉文斯基一边接受香奈尔的赞助,一边忍受受人以惠的折磨,一边享受她的爱情,一边贬低香奈尔不是艺术家可可只是杂货店老板香奈尔。因为我正在写这篇关于剪刀的文章,所以我难免把那个一掠而过的镜头看成是有象征意义的,那就是斯特拉文斯基用音乐、香奈尔用剪刀来成就他们各自的野心。即使是今天,香奈尔当时说的“……我们都是有野心的人,而我的成就更大”在一定意义上也还是现实。平民百姓知道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彼得鲁什卡》和《春之祭》的毕竟不多,但有几人不知香奈尔5号香水和时装的呢?
我当然不是用裁衣剪的高手。早晨的功课是,打开收音机的音乐台,此时播的多是做早餐的主妇喜欢的老歌和天气预报,点上天然气灶,让火苗如豆,在长柄奶锅里放一碗水,水开了,开始我的剪刀功。用双立人的厨剪先剪秋林干肠,这种细长而硬的干肠最好用剪刀,如果用刀切,滑手不说,干肠的硬度也使得切起来容易伤手;然后剪葱花;然后剪洗好的菠菜。面煮好了,省去洗砧板一道工序,厨台的台面一直没有太多的东西。这便是我一天的开始。一把好的厨房剪刀就是这样征服了我。如果做火锅也基本不用砧板,此时的剪刀更显英雄本色。火锅的菜肉海鲜都是可以整个下汤的,如果为了方便入口也可以变成小块,剪子可以解决,免去餐桌上放砧板、菜刀的麻烦。剪子是两把刀的组合,说起来,戾气应该更重一些才对,但感觉上刀是比较男人的,而剪子则比较女人,所以一个穿着便装、挽发、赤足的女人在厨房里手持一把剪刀的形象也算温和。
阿张、阿秋、朱朱、库子我们几人去千里马吃朝鲜冷面,比较打怵的是每一根冷面都很长,而且很难一下咬断,吃朝鲜冷面经常吃的两腮带着辣椒红,人人都有一张油汪汪的嘴。库子要求服务员给剪剪,服务员拿来一把剪刀,在每个人的碗里剪了几下。然后我觉得冷面里有一股生明太鱼的腥味,而且是冻的明太鱼味。大家也都说是有鱼腥味。我估计那剪刀收拾过鱼,说不定正在剖鱼。我说,还不如我自己下嘴咬了呢!在朝鲜冷面和意大利蝴蝶面之间,中式面条的确在长短上很中庸。
前几天La Staub珐琅铸铁锅打折。去看。一款26cm黑锅和一款23cm的蓝色椭圆铸铁锅打7折。黑色的难看,中国人最不喜欢背黑锅了,法国人和德国人都没注意到这个细节,所以黑锅难卖。蓝色的铸铁锅颜色还好,但小了点。考虑到以后也还是要买的,就买了蓝色的回来。售货员女孩给锅包装的时候我发现双立人的不锈钢剪刀也在打折,近一千块的剪刀打折后不到600块。因为已有一把双立人剪刀,知道它的好处,就问这把是做什么用的?售货员说是厨房剪。还用她告诉我?我还不知道是厨房剪吗?厨房剪也有可以剪骨头的、剪肉的、剪蔬菜的和一般食物的。剪刀把也有很大区别,我的那把就是半边不锈钢的把手上面有黑胶套的,这把全不锈钢剪一定比我的那把更加吃劲。我问剪骨头行吗?服务员说小骨头行,鸡排、鸡翅尖什么的。转到法国OQO厨具柜,也在搞促销。小姑娘说,买一只2000块的不锈钢锅赠送一把1000块钱的剪子,核算6折多一点,价钱稍微贵一点。其实,OQO的刀剪勺铲比双立人的合我心意,只是已经买了那么多双立人的厨具,何况双立人的牌子与我星座相配。小姑娘说,这把剪子可以剪骨头,猪小肋骨都行,鸡脖子咔一下就能剪断。说的杀气腾腾的,好像一只活鸡就在她手里毙命了一般。倒是让我动心了。换牌子也无所谓,只要好用啊。
最近有一项科学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有一百多万人患有一种名叫“科利尔兄弟综合症”的心理疾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储物癖”。储物癖特征如下:
“1、拥有了3件以上相同种类的电子产品(不停购入不同型号的森海塞尔和铁三角耳机是每年除了过生日以外的日子里最固定的现象)。
2、有购买文学大师全集的习惯(《萨特文集》里有7/8我从来没有翻开过)
3、有好几个硬盘的电影和音乐(最近打算再入一只5TB的硬盘,电影又放不下了)
4、不同款型的波鞋能放满一个小衣橱(真是无独有偶,女朋友还有一橱体积相仿的高跟鞋呢)
5、去宜家买回来一大堆不知派什么用场的塑料用具。”
我的症状如下:
1、购买了30多件双立人锅具以及刀剪勺铲等。
2、林行止、黄仁宇的书不要说,就是今天已经不喜欢他们的作品了,还在不停地购买,买回来不看或者基本不看。其他作家的书亦是,在我的书架里很少有同一作家只有一本书的,严歌苓的书从她未出国时就喜欢的《雌性的草地》到最近的《小姨多鹤》、《铁梨花》,几乎有她的所有出版物。
3、不同款式相同风格的衬衫有50件以上,无独有偶,只一年的时间就给先生买了10件以上的西装衬衫。
4、有3000多张影碟,也可能更多,并且在继续购买,明明知道它们的寿命不长,但每次去碟店都要拿回一堆碟片,以至于碟店的小强看到我去就会给我一个购物筐,装碟。
5、我的家被朋友讽刺为宜家的样板间。
调查的后面说,如果你有以上症状,那么恭喜你,欢迎你加入“21世纪科利尔兄弟小组”,你患上的正是“罪恶的与时俱进的储物癖”,无须否认,你已与它坠入爱河。
看到上述结论我有些恐慌,分析自己是不是超级储物癖呀?除了艺术品收藏家和古董收藏家,别的收藏都属于强迫症一种,不仅不低碳还是碳排放量增加者,这与我环保理念是相悖的,同时也会使自己的生活品质有所下降,这一点我不敢苟同,但要控制自己的占有欲我倒是同意的。那么我还需要5把以上相同牌子的剪刀吗?裁纸剪、裁衣剪、蔬菜剪、肉类剪、骨头剪、园艺剪、理发剪、维氏军刀剪……幸好我没有对毛毡剪、铁皮剪、复合物剪、电子剪感兴趣,如果我真的是一个剪刀储物癖的话,我是不是应该拥有一台数控切割机呢?那种可以剪开钢板的机器。但我的确希望有一把面条专用剪,在吃朝鲜冷面的时候每个碗里剪几下,没有明太鱼味,只有冷面味。《红楼梦》里剪花的竹剪刀就算了,园艺剪中修剪树木的剪子我也不要,但我还需要一把小的园艺剪修剪我20多盆的花花草草。我在想,我中双立人的蛊不轻啊,双立人倡导的专刀专用、不要期望用一把刀解决所有问题的理念是不是一个陷阱呢?咱们中国千年以来都是一把菜刀闹革命,是先进而超前的呀。
在控制我对剪刀的占有欲期间,我在电影里过剪刀瘾。《星际宝贝》里除了史迪奇还有一百多个像史迪奇一样的机器人,其中177号是剪子机器人,它嗜吃头发,这个小毛球,使得考艾岛的居民一个个都变成了秃头。后来它成了一个很棒的理发师那是后话。而外国的电影里一说到剪刀好像除了裁缝就和理发有关,尤其是蒂姆·伯顿,他先导了一部《剪刀手爱德华》,我一直喜欢此片,不仅故事喜欢,还喜欢约翰·德普扮上爱德华的样子,无辜、天真、单纯、受伤害表情的机器人爱德华,有一双带长长刀柄的剪刀手,这个机器人的制造者还没来得及给爱德华一双人类的手就突然死去了,所以可怜的爱德华只好用自己的剪刀手来应付世界和人类,那是一双可以剪出各种时髦发型、各种植物造型、冰雕的好剪刀手,但是也会伤害到爱的人甚至自己。那一阵儿,爱德华脸上的伤痕甚至成为时尚化妆的一种——伤痕装。蒂姆·伯顿拍了一部这样的片子还不算过瘾,过了十年,他又拍了一部和剪刀有关的电影《理发师陶德》,主角仍然由约翰·德普担任,一个有着美丽妻子却也因此惹来祸端的理发师,理发师贝克的妻子过于漂亮,引来了法官的垂涎,贝克因而遭到法官的暗算,受了15年的流放之苦,15年后的贝克化名陶德,回到了伦敦,开始自己的复仇之行。我特别喜欢阴郁而痛苦的陶德手执剪刀的模样。
用丰饶的笔旖旎写下
看到不一定存在意义
不记下则意义不存……
记得姥姥屋里的床头有一个小箩筐,里面有线板、顶针、剪刀等女红用品。线板是木板,一个连续的葫芦型,凹处缠线,凸起把各色线分开,顶端有一个小塞子,打开里面是空的,可以放缝针;顶针是黄铜顶针;剪刀则是张小泉铁剪刀,只有3寸大小,磨得光光的。姥姥每次用它剪线头毛都会说,到底是张小泉的啊,线头一剪就掉,省得杠叽(反复剪)。后来我有过一把张小泉剪子,不锈钢的,先是太紧,分不开刀刃,后来修了修,分开刀刃了,又断了一个尖,剪细致的活儿不行,剪线头毛得杠叽。我想可能是张小泉没有把他的本领都传给后人,或者后人没有完全学会他的手艺。只是张小泉的名字还在剪刀背上,龙飞凤舞的,不知道谁的手笔。而现代工业完全解决了剪刀的结构和材质问题,稍微像点样的剪刀都是好用的啊。
现在,一个女孩如果会用针线那还不成了熊猫仔仔?但也不是不用剪刀了,剪刀一是放在办公室和书房,那种没什么咬劲的剪纸刀,还有就是在厨房,各种厨剪排成一排,剪蔬菜的、面的、小骨头的,每一把剪子都有多种功能,可以兼任开瓶、夹开坚果等任务。看着一把剪刀尚且如此,让人有危机感,要是没有多功能,一旦失业很难翻身哦。
如果看到有人用剪子裁剪他多半是服装专业的。去年好像是香奈尔年,光是关于香奈尔的电影电视就拍了三四部,仅法国就拍了两部。其中一部是由奥黛丽·塔图饰演香奈尔的《年轻的香奈尔》,去年我写过此片的影评。最近找到另一部与香奈尔有关的电影《香奈尔与斯特拉文斯基》,片子开头即是香奈尔用一把裁衣剪在塔腰上剪断勒腰的带子,就是这个动作她使女人摆脱了服装的束缚而得到了身体的解放,这个以剪刀开始的镜头倒是符合她时装女王的身份。片中表现香奈尔工作的场面不多,主要是她和斯特拉文斯基的爱情。1913年香奈尔在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首演引发争议时与他相遇,从此拉开了他们秘密恋情的序幕。接踵而来的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斯特拉文斯基在俄罗斯的财产被冻结,他的生活陷入困境。香奈尔邀请斯氏夫妇和他们的4个孩子住进巴黎附近的别墅。有一场戏是香奈尔在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室为他缝扣子,桌子上是剪刀、线轴和布带,压在斯特拉文斯基当时创作的曲谱上,我猜应该是《春之祭》的谱子。斯特拉文斯基移开剪刀、线轴和布带,拿起乐谱给香奈尔讲24种乐器怎么合成总谱……彼时斯特拉文斯基一边接受香奈尔的赞助,一边忍受受人以惠的折磨,一边享受她的爱情,一边贬低香奈尔不是艺术家可可只是杂货店老板香奈尔。因为我正在写这篇关于剪刀的文章,所以我难免把那个一掠而过的镜头看成是有象征意义的,那就是斯特拉文斯基用音乐、香奈尔用剪刀来成就他们各自的野心。即使是今天,香奈尔当时说的“……我们都是有野心的人,而我的成就更大”在一定意义上也还是现实。平民百姓知道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彼得鲁什卡》和《春之祭》的毕竟不多,但有几人不知香奈尔5号香水和时装的呢?
我当然不是用裁衣剪的高手。早晨的功课是,打开收音机的音乐台,此时播的多是做早餐的主妇喜欢的老歌和天气预报,点上天然气灶,让火苗如豆,在长柄奶锅里放一碗水,水开了,开始我的剪刀功。用双立人的厨剪先剪秋林干肠,这种细长而硬的干肠最好用剪刀,如果用刀切,滑手不说,干肠的硬度也使得切起来容易伤手;然后剪葱花;然后剪洗好的菠菜。面煮好了,省去洗砧板一道工序,厨台的台面一直没有太多的东西。这便是我一天的开始。一把好的厨房剪刀就是这样征服了我。如果做火锅也基本不用砧板,此时的剪刀更显英雄本色。火锅的菜肉海鲜都是可以整个下汤的,如果为了方便入口也可以变成小块,剪子可以解决,免去餐桌上放砧板、菜刀的麻烦。剪子是两把刀的组合,说起来,戾气应该更重一些才对,但感觉上刀是比较男人的,而剪子则比较女人,所以一个穿着便装、挽发、赤足的女人在厨房里手持一把剪刀的形象也算温和。
阿张、阿秋、朱朱、库子我们几人去千里马吃朝鲜冷面,比较打怵的是每一根冷面都很长,而且很难一下咬断,吃朝鲜冷面经常吃的两腮带着辣椒红,人人都有一张油汪汪的嘴。库子要求服务员给剪剪,服务员拿来一把剪刀,在每个人的碗里剪了几下。然后我觉得冷面里有一股生明太鱼的腥味,而且是冻的明太鱼味。大家也都说是有鱼腥味。我估计那剪刀收拾过鱼,说不定正在剖鱼。我说,还不如我自己下嘴咬了呢!在朝鲜冷面和意大利蝴蝶面之间,中式面条的确在长短上很中庸。
前几天La Staub珐琅铸铁锅打折。去看。一款26cm黑锅和一款23cm的蓝色椭圆铸铁锅打7折。黑色的难看,中国人最不喜欢背黑锅了,法国人和德国人都没注意到这个细节,所以黑锅难卖。蓝色的铸铁锅颜色还好,但小了点。考虑到以后也还是要买的,就买了蓝色的回来。售货员女孩给锅包装的时候我发现双立人的不锈钢剪刀也在打折,近一千块的剪刀打折后不到600块。因为已有一把双立人剪刀,知道它的好处,就问这把是做什么用的?售货员说是厨房剪。还用她告诉我?我还不知道是厨房剪吗?厨房剪也有可以剪骨头的、剪肉的、剪蔬菜的和一般食物的。剪刀把也有很大区别,我的那把就是半边不锈钢的把手上面有黑胶套的,这把全不锈钢剪一定比我的那把更加吃劲。我问剪骨头行吗?服务员说小骨头行,鸡排、鸡翅尖什么的。转到法国OQO厨具柜,也在搞促销。小姑娘说,买一只2000块的不锈钢锅赠送一把1000块钱的剪子,核算6折多一点,价钱稍微贵一点。其实,OQO的刀剪勺铲比双立人的合我心意,只是已经买了那么多双立人的厨具,何况双立人的牌子与我星座相配。小姑娘说,这把剪子可以剪骨头,猪小肋骨都行,鸡脖子咔一下就能剪断。说的杀气腾腾的,好像一只活鸡就在她手里毙命了一般。倒是让我动心了。换牌子也无所谓,只要好用啊。
最近有一项科学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有一百多万人患有一种名叫“科利尔兄弟综合症”的心理疾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储物癖”。储物癖特征如下:
“1、拥有了3件以上相同种类的电子产品(不停购入不同型号的森海塞尔和铁三角耳机是每年除了过生日以外的日子里最固定的现象)。
2、有购买文学大师全集的习惯(《萨特文集》里有7/8我从来没有翻开过)
3、有好几个硬盘的电影和音乐(最近打算再入一只5TB的硬盘,电影又放不下了)
4、不同款型的波鞋能放满一个小衣橱(真是无独有偶,女朋友还有一橱体积相仿的高跟鞋呢)
5、去宜家买回来一大堆不知派什么用场的塑料用具。”
我的症状如下:
1、购买了30多件双立人锅具以及刀剪勺铲等。
2、林行止、黄仁宇的书不要说,就是今天已经不喜欢他们的作品了,还在不停地购买,买回来不看或者基本不看。其他作家的书亦是,在我的书架里很少有同一作家只有一本书的,严歌苓的书从她未出国时就喜欢的《雌性的草地》到最近的《小姨多鹤》、《铁梨花》,几乎有她的所有出版物。
3、不同款式相同风格的衬衫有50件以上,无独有偶,只一年的时间就给先生买了10件以上的西装衬衫。
4、有3000多张影碟,也可能更多,并且在继续购买,明明知道它们的寿命不长,但每次去碟店都要拿回一堆碟片,以至于碟店的小强看到我去就会给我一个购物筐,装碟。
5、我的家被朋友讽刺为宜家的样板间。
调查的后面说,如果你有以上症状,那么恭喜你,欢迎你加入“21世纪科利尔兄弟小组”,你患上的正是“罪恶的与时俱进的储物癖”,无须否认,你已与它坠入爱河。
看到上述结论我有些恐慌,分析自己是不是超级储物癖呀?除了艺术品收藏家和古董收藏家,别的收藏都属于强迫症一种,不仅不低碳还是碳排放量增加者,这与我环保理念是相悖的,同时也会使自己的生活品质有所下降,这一点我不敢苟同,但要控制自己的占有欲我倒是同意的。那么我还需要5把以上相同牌子的剪刀吗?裁纸剪、裁衣剪、蔬菜剪、肉类剪、骨头剪、园艺剪、理发剪、维氏军刀剪……幸好我没有对毛毡剪、铁皮剪、复合物剪、电子剪感兴趣,如果我真的是一个剪刀储物癖的话,我是不是应该拥有一台数控切割机呢?那种可以剪开钢板的机器。但我的确希望有一把面条专用剪,在吃朝鲜冷面的时候每个碗里剪几下,没有明太鱼味,只有冷面味。《红楼梦》里剪花的竹剪刀就算了,园艺剪中修剪树木的剪子我也不要,但我还需要一把小的园艺剪修剪我20多盆的花花草草。我在想,我中双立人的蛊不轻啊,双立人倡导的专刀专用、不要期望用一把刀解决所有问题的理念是不是一个陷阱呢?咱们中国千年以来都是一把菜刀闹革命,是先进而超前的呀。
在控制我对剪刀的占有欲期间,我在电影里过剪刀瘾。《星际宝贝》里除了史迪奇还有一百多个像史迪奇一样的机器人,其中177号是剪子机器人,它嗜吃头发,这个小毛球,使得考艾岛的居民一个个都变成了秃头。后来它成了一个很棒的理发师那是后话。而外国的电影里一说到剪刀好像除了裁缝就和理发有关,尤其是蒂姆·伯顿,他先导了一部《剪刀手爱德华》,我一直喜欢此片,不仅故事喜欢,还喜欢约翰·德普扮上爱德华的样子,无辜、天真、单纯、受伤害表情的机器人爱德华,有一双带长长刀柄的剪刀手,这个机器人的制造者还没来得及给爱德华一双人类的手就突然死去了,所以可怜的爱德华只好用自己的剪刀手来应付世界和人类,那是一双可以剪出各种时髦发型、各种植物造型、冰雕的好剪刀手,但是也会伤害到爱的人甚至自己。那一阵儿,爱德华脸上的伤痕甚至成为时尚化妆的一种——伤痕装。蒂姆·伯顿拍了一部这样的片子还不算过瘾,过了十年,他又拍了一部和剪刀有关的电影《理发师陶德》,主角仍然由约翰·德普担任,一个有着美丽妻子却也因此惹来祸端的理发师,理发师贝克的妻子过于漂亮,引来了法官的垂涎,贝克因而遭到法官的暗算,受了15年的流放之苦,15年后的贝克化名陶德,回到了伦敦,开始自己的复仇之行。我特别喜欢阴郁而痛苦的陶德手执剪刀的模样。